第六卷 滅即無生
當你們聽完了前面五個卡帶,大約已經明白佛法所講的四聖谛中的苦與集,接下來,我要跟大家介紹滅。
所謂滅,是指涅槃的意思。涅槃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它是梵文(Nirvana)的音譯,翻譯成爲中文稱爲圓寂。"圓"是圓滿, "寂"是寂靜。在經論中一般上都用否定式名詞來說明,因爲涅槃不是可以用語言來表達的,所以每當佛爲我們開演涅槃的時候,就說涅槃不是生,也沒有死;涅槃不是在這裏,也不是在那裏;涅槃不是存在,也不是不存在。這樣的解釋是指當修行者證悟涅槃的時候,就沒有了我們一般世間凡夫所認爲的"人有生、有死、有輪回",對一個證悟涅槃的人來說,這些法都不實在、不存在了。在四聖谛中說我們衆生對身心産生迷惑之後,認爲有實在的世間、實在的身心,然後就會覺得自己在生死輪回,而形成輪回的現象。因爲迷惑的執著,就造成一些因緣在推動,使他繼續前進,然後我們就會覺得有一個衆生從過去世輪回到今天。當一個人不再迷惑的時候,他的心就不會再去推動。當煩惱心不再推動過去世無量無邊的業的時候,業就不再由某一些執著的心去朝前發展,這樣,這個衆生不再執著生死,不再執著世間,在他今生的壽命了結之後,就不會再來出生了。因此,我們說這個人證悟到無生。所謂證悟到無生,即是破除、放下了煩惱執著。
當修行者破除了煩惱迷惑,依佛法說,此人證悟到有余涅槃。證悟有余涅槃的人還剩下一些果報要去解決。爲什麼呢?他過去世造了今生的果報身,必須讓它了結。在這果報身還沒有了結之前,他很清楚這世間的一切不是真實的,他不再迷惑。雖然他不再迷惑,但是這些果報依然延續到今生死爲止。當他死了之後,因爲他的心不再執著去出生,就不會再來輪回了。
比如你種一棵蘋果樹,即使它已經開花結果,如果你不再繼續澆水、施肥,最終樹葉、花果都會凋零,整棵樹都會幹枯,不再生長。我們不可以說這棵樹去了哪裏,也不可以說它在
不在。爲什麼呢?因爲那些蘋果樹有關的因緣,其實不過是水,一些有機物,陽光……配合,讓你看到生長出蘋果樹;如果沒有以上的東西,那棵樹就不再生長下去。我們不可以說有實在的一棵樹,後來滅掉了。我們的生命也是一樣,當你迷惑的時候,認爲有一個我在身心裏面;當一個人不再執著,等于他不再澆水給那棵樹,那棵樹就不能再生長,我們不能說那棵樹滅掉了。那麼,這個證滅--證悟涅槃的人,就有如此。我們所認爲有一個生命在活動的行爲,不再前進了,這稱爲滅。如果修行者要做到這一點,他就要先降伏、斷除迷惑執著的煩惱。
衆生原本在生死煩惱裏面,要趨向滅的第一步 是要先處理好煩惱,把煩惱放下。因此,滅就是先滅煩惱,然後再滅生死。滅掉煩惱就是剛才我所講的證悟有余涅槃,滅掉生死是證悟無余涅槃。那要滅掉什麼煩惱呢?滅掉煩惱的過程可從世間的道路與出世間的道路來看。
(一)世間的道路:佛法說,修行者在修禅定所産生定力的過程中,會除掉某些煩惱,也會使某些煩惱暫時不生,這種滅除煩惱的過程是靠定力,沒有智慧,佛法把它稱爲世間道。因爲這只是暫時降伏煩惱,煩惱還會再生起,依然有生死的道,稱爲世間道。
(二)出世間的道路:按照滅聖谛所講的滅,就必須把所有的煩惱降伏。就是說,他要去克服與生死有關的煩惱。根據經典說,與生死有關的煩惱就是所謂的十結;根據論師說,即是十個根本煩惱。那我在這裏就以十結來跟大家談談:
修行人第一步要滅除戒禁取見、我見和疑叁結。所謂結,就是束縛的意思;結又稱爲煩惱。
一、戒禁取見:執著一些戒律的見解。如果一個人不明白佛陀製定的戒律是一種因果的道理,即在修行過程中,應該知道在因果上,你做了這些事情,將來會受到苦;如果你不做,就不會受這些苦報。如果你要脫離輪回,就更不應該做,所以要持這些戒。如果你把戒當成道理、理論而執著,那就叫做取,即是執著這些戒。執著戒的人往往是對戒不明白,比方說,有些外道認爲吃牛糞、受苦能夠幫忙解脫,甚至于有
很多佛教徒認爲沒有吃素,不能修行,不能解脫,這一類的執著就是戒禁取見。不管什麼宗教,其教徒都應該知道在修行的過程中,有一些事情是不應該做的,如果他們不明白而執著,就是戒禁取見。對于要擺脫生死輪回的人,是以因果的方式去了解戒律,他知道順著這條道路修去,不會再墮落,就能夠解脫,這不是一種見解,所以初果聖人破除了戒禁取見。
二、我見:我們迷惑世間,認爲身心裏面有一個我。當一個人修行要解脫生死,就要放下這方面的執著,他要認清楚身心是種種因緣變化,裏面沒有實在的人,甚至于煩惱生起來的時候,只是有煩惱的因緣,並非有我在煩惱;他也知道解脫並非有一個我在解脫,只要沒有因緣推動,就沒有生死可得了。因此,他就從此處放下我的見解,即破除我見。
叁、疑:一個人在修行的過程中,必然會産生一種非常重要的心態,即對他自己所修的法門,他知道朝著這條修行道前進,是決定解脫的,他一點不懷疑;他不懷疑曾經以這個法門修行解脫的人,他們真的解脫了;他不懷疑自己能夠修,也能夠解脫。此即是對于法門、對于老師、對于自己再也不懷疑了,這就是斷除了疑結。只要在這叁樣事件中有任何的懷疑,是有疑的煩惱,就不能朝向解脫。
根據經典說,一個人要解脫生死,要證悟到滅,先要放下戒禁取見、我見和疑這叁種煩惱,此即是證悟初果。我們衆生的無量無邊的業在推動我們一直在生死輪回,當一個人完成初果,他的煩惱心的推動力就只剩下七生的生死,七生以後,他就不來生死了。
初果聖人清除以上叁種見解,即不再在思想見解上有迷惑,修行的道路弄清楚了,他就更進一步的往前修,先清理貪與嗔,即要放下世間的煩惱--財、色、名、食、睡,最重要的就是淫欲的煩惱,即男女的色欲,他要開始遠離,最後不再執著了,接著看清楚嗔心,然後放下。如果一個人的貪心與嗔心減輕,減輕到某個程度,就可以修到證悟第二個果位。初果所破除見解上的迷惑也稱爲見惑,見解可以一下轉變,所以見惑是頓破。余下貪嗔癡等煩惱是必須修心來改變,不
是一下就可放下,所以又稱爲修惑。
根據經典說,初果聖人更進一步減輕貪嗔癡,即貪嗔癡薄,那就證悟二果。那麼,貪嗔癡要薄到什麼程度呢?初果聖人再進一步減薄貪嗔癡,他只剩下二生,稱爲一來果,即死後生天、再回來人間二次的生死,就能夠解脫了。即是他的煩惱減輕到只剩下二次的輪回。他在這二次的輪回中,要繼續清理其他的煩惱。如果他再繼續修,把嗔心克服了。根據佛法說,如果一個人能夠克服嗔心,淫欲心也應當能夠克服了。因爲嗔往往是從欲界貪引發來的,所以他把嗔克服之前,先要把欲界貪克服。此貪主要的是指淫欲的貪。如果二果聖人把欲界貪、嗔斷除了,就證悟叁果。叁果聖人斷除了戒禁取見、我見、疑、貪(淫欲)、嗔--五下分結。當一個人證悟了叁果,沒有嗔心和淫欲的煩惱,他就不會再來人間生死,只能生天,而且不能夠生在有淫欲的天,只能生在沒有淫欲的叁界的色界或無色界中繼續修道,最後朝向解脫。
叁果聖人繼續修道,更進一步斷除另外五個比較難斷除的煩惱:即色界取(對色界境界的貪)、無色界取(對無色界境界的貪)、掉舉(心念回憶事情)、我慢、無明--五上分結,而證悟四果(阿羅漢)。
一、色界取:當一位聖者斷除五下分結之後,就沒有欲界的貪了,但是在他過去世的業習中,有貪著色界的煩惱,所以死後就轉世到色界或無色界去。色界是一種禅定的境界,那裏的衆生在禅定中,享受內心禅定的快樂,非常舒服;當修行者在禅定中享受舒服的快樂,這是一種貪。在色界還有一種光明,讓色界的衆生覺得非常好的感受,因爲他喜歡、執著在這些境界裏面,就是色界的貪。
二、無色界取:如果一個人投生到無色界,無色界的定力更深,連快樂也沒有了,只剩下非常平靜的心理,他喜歡那種甯靜、不動的狀況,那也是一種執著,就是無色界的貪。
我們衆生都有色界、無色界的貪,只是還沒有到達那個界,貪心沒機會生起來,一旦到了色界,那個貪心的煩惱就有機會出來。所以叁果聖人就要處理這些煩惱,然後把它放下,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朝向解脫。
叁、掉舉:我們的心念會去思惟過去、回憶過去的事情。一個人還沒有到色界、無色界,掉舉煩惱經常要回憶一些他執著的快樂事,或者挂在心上放不下的事。比方說,你愛某某人,就一直想起他,這是在欲界中的掉舉。衆生投生到色界的時候,他再也沒有欲界的貪愛了,所以他的掉舉不因爲欲界的境界所引起,而是在色界、無色界的境界中所引起,是屬于禅定方面的掉舉,即五上分結中的掉舉--他的心念有時候會進入一些定,然後因爲掉舉的心使他退到更低的定,沒辦法上到更高的定,那掉舉的煩惱影響他在禅定裏面出出進進;如果一個人沒有掉舉的煩惱,他就很輕易進入很深的定,而不會因爲掉舉的影響,再從比較高的定退到比較低的定。
四、我慢:衆生的思想、行爲上一直有一個我的反應。比方說,你認爲有一個我在想東西、我在走路,甚至于認爲有一個我在害怕,這是我見。如果忽然間打雷,"砰"一聲,你害怕一下,這害怕當然有很多原因,一方面是沒有定力。但是,當時害怕的心,並沒有認爲有我或沒有我,它就是那樣自然地反應,那樣地害怕,那就是心理上執著我,怕我消失掉的一種行爲表現。所以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感覺到這個"我"要損失、要消失了的時候,就怕起來,這是我執。如此我執並非去找尋看有我、沒有我,直接就反應,這是行爲上的執著"我",在五上分結中,把它…
《四聖谛講記 第六卷 滅即無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