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稱爲我慢。因爲他會覺得這個我在世間是最值得保存的,最可貴的,這是"慢"的心理。
五、無明:即無知。對于解脫生死來講,重點是講他要知道世間一切生滅幻化的境界,如果不知道,就是無知。當然,對于要成佛的人,必須知道更多更多的東西,但是對于要解脫的人,就不必知道佛所知道的一切法,只要知道現在存有世間迷惑的現象,能夠看清楚,不再被它轉,不再被迷,如能把握,這就不是無知;反之,就是無知,也就是無明。
修行者覺悟證得阿羅漢果,就不再有無明。一個沒有無明的阿羅漢,佛法稱他爲明,就是明了覺悟了。那他明了覺悟什麼呢?他明了覺悟人身只不過是五蘊、六根、六塵、六識的因緣變化。
那什麼是六根、六塵、六識呢?我們通過感覺器官來觀察世間,但是,世間並不一定是如感覺器官所觀察的。佛說,感覺器官是迷惑我們心的根本,但是我們衆生是把感覺器官所觀察的東西當成真實世間的根本;阿羅漢再不認爲感覺器官所告訴他的是真實如此,就不被感覺器官所迷惑。因此,他就知道心、世間與感覺器官之間的種種因果功能作用,他明白了,再也不被它引誘,不被它影響,此時他的心明明了了--原來生死是不實在的、煩惱是不實在的、我是不實在的,本來沒有這些迷惑,只是迷惑的人認爲有這些現象。他明了世間的真實性,本來沒有生死可得。阿羅漢覺悟這點之後,就已經解脫生死。即是他已經證悟到滅,也可以說他證悟到涅槃。
當阿羅漢覺悟之後,他過去業帶來的果報身依然會給他感受到是不自在的,必須繼續維持到死爲止。在這過程中,他的身心還繼續活動,這就是有余涅槃。雖然阿羅漢的身心在活動,但是他知道是沒有"我"的,不過是因緣在變化而已。那麼,這個因緣變化的苦還在作用中,一直要到他死。因爲他不再執著,所以他的身心死後自然不再延續,這就是無余涅槃。
阿羅漢生前和死後,對他來說是沒有存不存在的差別,但是對我們來講,卻認爲他死前還存在著,死後他不存在了,這是因爲我們有我見,有衆生的見解,有阿羅漢的見解所造成的。對阿羅漢來講,在生的時候,他就不覺得有我了,他所看到的是因緣變化而已,並沒有我在生,也沒有我在死。有如剛才我說的蘋果樹,如果不再澆水、施肥,那棵樹就不再生長,最後,你在世間看不到蘋果樹了。看不到與你看到蘋果樹的時候,統統只不過是因緣變化而已。阿羅漢就這樣的解脫生死,這就是證滅。
佛法把世間分爲下方的世界(下界)和上方的世界(上界)。下界就是欲界,其衆生擁有的煩惱稱爲五下分結;上界就是色界和無色界,其衆生所擁有的煩惱稱爲五上分結。
現在讓我們更進一步了解色界、無色界的事情。因爲我們現在生活在人間,沒修行的人很難了解色界和無色界,一般上
我們可通過二種方式來了解:一種是他有能力到色界、無色界去,即他今生修得好,轉世到那裏去。因爲色界、無色界的衆生不是父母親生,是化生的。如果他通過修行具有神通力,也可以到那個地方去。另外一種是他用禅定的心去感覺色界、無色界的衆生的感覺,從他的知覺中知道它們是怎樣的享受禅定的快樂。
在我們學習佛法的過程中,佛教導我們要修戒、定、慧,禅定對解脫是非常重要的法。雖然佛說禅定不等于解脫,但是有了禅定,就很容易讓我們生起智慧的心,因此,禅定對解脫的幫忙是很大的。佛把禅定稱爲世間道的解脫,並非出世間的解脫,爲什麼呢?
當一個人要修定,開始時應該遠離其原本所迷惑、執著的行爲,要收攝六根。爲了完成收攝六根,他的身體最好保持在不動的狀況,所以一般人都是以靜坐的方式來修定。不管修定的方法有多少,但是它們的過程都是一樣,就是慢慢進入越來越深的定。在還沒有進入禅定之前,有一些心念要處理,即是最少要處理五蓋。
五蓋是欲貪蓋、嗔恚蓋、睡眠蓋、掉悔蓋和疑蓋。
一、欲貪蓋:"蓋"是障礙的意思。所謂欲貪,是對淫欲,對六根前面五根,即眼、耳、鼻、舌、身接觸的境界生起貪愛。比方說,喜歡看東西,喜歡聽聲音……這些都是屬于欲界的貪愛。當然,對男女色的貪更加嚴重。所以一個人如果要修定,他的心就必須遠離五根接觸境界所生起的貪。因此,佛在製定出家戒的最低的沙彌戒中,就在限製沙彌不要在眼、耳、鼻、舌身方面迷惑。如果對五根接觸的境界産生欲貪,産生喜歡,心就不能定下來。
二、嗔恚蓋:嗔恚就是嗔心。當你起嗔心的時候,就算眼睛蓋住,身體不動,你的內心還是惱熱,很不自在,那麼,也沒辦法定下來。所以修禅定者要遠離嗔。
叁、睡眠蓋:也稱爲昏沈蓋。如果我們的心沒有事情做的時候,就懶惰想睡覺,對境界迷迷糊糊搞不清楚,這會障礙修禅定。修禅者必須對內心非常明了,非常清楚,而不是不知道;如果是不知道,坐在那邊胡裏胡塗,那就是進入昏沈的
狀態,如此修禅定就是迷惑了。
四、掉舉蓋:它包括了掉舉和後悔二種心態。掉舉是回憶過去的事情;悔是後悔的意思。掉悔,不但是回憶過去的一些事情,而且有後悔的行爲,即後悔一些惡的行爲,然後加以改正內心,那是好的事。但是,如果修行者在修禅定的時候,整天想起一些事情,內心非常內疚,這個後悔內疚的心就妨礙他的心定下來,心就亂了,因此,掉悔會障礙入定。
五、疑蓋:疑蓋和五下分結中的疑是一樣的,即修禅者懷疑自己所修的法門,懷疑老師的教導,懷疑自己的修行能力。這些煩惱使他沒辦法修定。
任何人具有五蓋,就不能入定;任何人只要五蓋不現前,就有機會入定。就是說,他修定的方法正確,當時沒有五蓋,就很快能夠入定。
當你沒有五蓋現前,就可以用靜坐的方法,如:數息觀、慈心觀、不淨觀等等來修定。在修這些禅定的方法時,重點是保持心在一個境不動。所謂定,是心維持在同一個境界,心和境配合在一起,即心境合一。氣功師或道家說:人天合一。其實就是心和境配合在一起,那麼,佛法把它稱爲心一境性,也就是定。
(一)近行定(未到地定):
如果修禅者能夠按照修法,一直保持心在一個境中不動,他的心慢慢地就遠離欲界的狀況。比方說,我們生起嗔心的時候,有嗔心的狀態;淫欲心來的時候,有淫欲心的狀態;當心安靜下來的時候,也有心入定的狀態。這個狀態開始時,他會覺得雜念越來越多,這是因爲現在他的心靜下來了,觀察回自己,發現雜念很多,以前他不曾看,就不知道,然後進一步慢慢看,心越來越定,就發現雜念越來越少。當雜念少,少到要入定之前,就會産生入定前的一種狀態,佛法把它稱爲近行定,也稱爲未到地定。在這個狀態,他的身體和心會非常的輕松、愉快,大多數人會有輕飄飄的感覺,佛法把它稱爲輕安。如果修禅者一旦有輕安的感覺,就開始對修定有興趣了。爲什麼呢?原來當心要定下來時,煩惱跟他作對,他煩惱得不得了,越坐越煩惱,但是當輕安一出現,他
就越坐越高興,因此,他就很想繼續修定了。輕安令他身心愉快、平靜,不但如此,而且讓他全身充滿喜悅、快樂的感受。這是所有修禅定者修入門時都會得到的經曆,即會覺得全身的氣脈到處跑動,這是一種好的現象。有人形容有各種 "觸",或有八觸。在這裏我不多談。
(二)色界的禅定:
一、初禅:
修禅者的心安定以後,再進一步漸漸遠離欲界的知覺;欲界的知覺是:你對欲界的貪心--整天想知道欲界的境界,現在你就遠離,不想知道了。所以修禅定的第一個事情,就是要使心遠離欲界,一旦心真的遠離欲界,就會進入色界的第一個禅天--初禅天,那麼,當他有進入初禅天的感覺,就是進入了初禅。修禅者進入初禅的時候,他以前對欲界所生起的心態,全都暫時不生起了,那麼,這個人的心就暫時出離了欲界。因此,佛也把禅定稱爲世間的解脫道,因爲解脫就是以遠離、遠離……來出離世間,結果他的心就這樣的暫時出離。即是他出離欲界,進入色界。
當修禅者進入色界之後,就會生起色界的心態。初禅的心態有五種特點,稱爲五支,即覺、觀、喜、樂、定。
覺、觀:當心定時會産生一種現象,就是心在定的境界中用心,在專心看著它,在這種狀態下,有二種情況:一種是,每當那個境界出現在眼前,你一直用心、專心看,觀察清楚的心態,佛法把它稱爲覺;一種是,你在用心的心沒那樣執著,去認爲"我要這個樣子了",就靜靜在那邊看住,此稱爲觀。
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你在做功課,外面有人在講話,心一直跑去聽,但是你要做功課,就收攝心回到做功課上,如此拉扯,心跑去聽外面的聲音,過後心又被你收攝回來,這就是覺--小小的覺悟,知道那個心,不要讓它迷惑了。那麼,修禅者進入初禅時就有這種心,他用覺的心叫他的心要定在這裏,要定在這裏……當他的心很穩定地在做功課,不太去理會外面的聲音,他就很容易專注在所做的功課上。這就是當時他在觀。
我們在修禅定的時候也有這二種狀況,即剛剛進入初禅的人,因爲他的心對欲界的感覺還是很濃的,因此,他經常醒自己的心:我要在這個定中。他就知道自己在定中,這叫做覺。然後,他更進一步能夠很穩定地保持在定中,叫做觀。覺是比較粗的心,觀是比較細的心。
喜、樂:內心感受到快樂,一種跳動的心,稱爲喜。內心感受到快樂,一種很溫和、平靜的心,稱爲樂。比方說,當你聽別人講笑話,聽後笑哈哈,很高興,很歡喜,這就是喜。如果你工作得很疲倦,有機會躺在床上休息,那種舒服也是快樂的感覺,但是這種快樂的感覺是比較平靜的,這就是樂。
如果修禅者進入初禅,這種喜、樂是充滿全身的。我們一般人快樂的感覺是從外界來的,有眼睛看東西得到的快樂、耳朵聽東西得到…
《四聖谛講記 第六卷 滅即無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