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快樂、觸覺接觸東西得到的快樂……這種種快樂不是一起生起而遍布全身;如果修禅者進入初禅的時候,喜樂是一起生起令全身都充滿這種快樂,即所謂的全身充滿喜、樂的感覺,那麼,因爲全身充滿氣感,就有很舒服--喜的感覺;樂是全身很放松,很輕,很愉快的感覺。這些都是身在感受樂。
定:當修禅者身體有喜、樂的感覺,當然,內心就定在所修的境界中不動,此即是心一境性,也就是定。
如果修禅者能夠進入初禅,他對修禅定就更有興趣了,因爲禅定的快樂是世間很難找,很難得到的。
二、二禅:
如果他繼續修,就可以進入第二個禅天--二禅。當他要進入初禅,就要遠離欲界的心態;當他要進入二禅,就要遠離初禅的心態,即要遠離覺、觀的心態。處在初禅的人的心還是要努力、用功,在定的境界中好好保持。如果修禅者更加小心地定在境界中,不去理會專注的心--覺、觀的心,他會自然而然地慢慢進入二禅。那麼,進入二禅的人就沒有在覺、觀用心,佛法把它稱爲無覺無觀。當他放棄覺、觀,到達無覺無觀的境界,就進入二禅。所以二禅就是遠離初禅。由于對境界覺觀的思惟沒有了,因此二禅又稱爲聖默然。
叁、叁禅:
如果他再進一步修,就要遠離喜--歡喜的感受,一旦他遠離歡喜的感受,就能夠進入第叁個禅天--叁禅。在叁禅的定境中,就沒有跳動的快樂,是一種很平靜的快樂。所以佛法上說,二禅遠離覺、觀;叁禅遠離喜。
四、四禅:
如果他繼續修,遠離以上比較粗的心,比較動蕩的心,甚至于遠離叁禅的快樂,最後進入到第四個禅天--四禅。四禅沒有覺、觀、喜、樂,只有定。這樣一步一步地朝向世間道的解脫。
修禅者進入四禅的時候,會發生一些生理現象:他的心平靜到身體也完全平靜下來,連呼吸都要停止,這就是四禅的滅。所以佛在經典中說:"初禅滅欲界的心,即滅掉五蓋;二禅滅覺、觀;叁禅滅喜;四禅滅樂,也滅掉呼吸,稱爲出入息斷。"如此一層一層的滅,因此,佛把它稱爲世間道的解脫。
剛才講的是色界的禅定。如果修禅者想進一步修更深入的禅定,他就要進入無色界。修禅者至少要修到色界的第四個禅天,才有可能從四禅進入第五個定--空無邊處定。
(叁)無色界的禅定:
一、空無邊處定:
修禅者如果要進入空無邊處定,就要遠離四禅。四禅中還有色界的感覺,即當修禅者進入四禅時,雖然呼吸停止,心定在一個很舒服的感覺中,但是他知道在這個地方,他入定的時候,心中還知道方位,知道在哪裏,還知道坐在這裏,這是空間的感覺,這是屬于色--物質。如果修禅者要進入第五個定,要放棄這種方位的感覺。他心中就慢慢遠離色,然後就會進入一種"空空洞洞"的感覺,他會覺得裏面沒有東西,連方位的感覺也沒有,此時,他就進入了空無邊處,那他絕對再也聽不到聲音了。雖然靜坐在那裏,但是他是沒辦法去感覺外在的聲音的,這就是進入無色界了。
在空無邊處定中,雖然他對外界沒有感覺,但是還是知道自己的內心,還是知道心念在跳動。一個人在四禅的時候,不但知道心念在跳動,還知道"我"在這個地方,即是有空間的感覺,有物質(色)的感覺。如果一個人遠離了這些感覺,
就進入無色界的第一個定--空無邊處定。
二、識無邊處定:
如果他進一步修,還想遠離這"空空洞洞"的感覺,那他就放棄這個"空"的感覺。因爲這個空的感覺還是一種認知,心知道這是一種空的感覺。當這個知道的想心(識)遠離空的感覺,進入識,看回自己的心,就進入第六個定--識無邊處定。當修禅者進入識無邊處的時候,連空的感覺也沒有了,只知道一切都是心而已,因此,佛法把它稱爲識無邊處。爲什麼無邊?因爲沒有空間、沒有邊界的感覺。在此識無邊處的衆生再也不認爲有外在的世間,他只知道心在作用,沒有別的事了,他不覺得自己在世間裏面;如果要說的話,心就是他的世間了。
叁、無所有處定:
如果他繼續修,就會進入第七個定--無所有處定,那時他覺得什麼也沒有,連心都覺得好像是沒有了。其實並非沒有,而是不再去觀察它。就是說,他進入越深的無色界定的時候,連觀察心的行爲都差不多要停止下來了,那時,他覺得什麼也沒有,不但沒有空的感覺,也覺得沒有心的感覺了,所以稱爲無所有處。
四、非想非非想處定:
如果他進一步修,就遠離無所有處定,最後進入第八個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此定是外道修行者可得的最高的定。
(四)滅盡定:
按照佛法說,有一類的修行者,即證悟叁果、四果的聖人,進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後,更進一步進入第九個定,此時連"我"的感覺也沒有。就是說,在第八個定,他還覺得我還存在,到了第九個定連"我"存在的感覺也沒有了,就好像死人一樣,好像進入睡眠狀態,什麼都不知道了,此定稱爲滅盡定。滅盡定中的"滅盡",是滅盡"受"和"想"。就是說,我們有感受和想的心,那麼,修行者進入第九個定的時候,他連受和想的行爲都沒有了。如果你有受和想,就會認爲:我在感受,我還在想東西。因爲有受和想的知覺存在,所以當一個人還沒有進入滅盡定之前,他依然認爲我生存在世間,因
此,一個人還沒有進入滅盡定,他依然認爲有我。一旦他進入了滅盡定,受和想滅了,他的"我"的知覺也消失了,因此,滅盡定被稱爲出世間的定。在滅盡定之前所有的定,都稱爲世間的定。
禅定就這樣一步一步地修上去,從世間道一直朝向解脫。那麼,按照佛的教導,一般人只要修好四禅,以達到清淨的心,然後他進一步用佛法來修觀,即觀察世間來朝向解脫。佛法中說,如果修行者繼續修更深的定,如此太強的定,使心不想動(思惟、觀察);當心不想動的時候,連要去覺悟,去明了這個世間的心都不想動了,那樣就比較難朝向解脫。因此,佛說要定、慧一起修,不可以只修定,太深的定反而會障礙解脫。
解脫煩惱是沒有差別,但是在智慧上有差別,即阿羅漢雖然解脫了,但是智慧不如辟支佛。
什麼是辟支佛?世間沒有佛出現,有一類的衆生不必聽聞佛法,自己能夠修行以達到解脫,稱爲辟支佛。辟支佛的煩惱很輕,又有智慧,但是他解脫之後,不能像佛圓滿地爲衆生開演佛法,就沒有在世間宣揚佛法。據說,阿羅漢是沒辦法靠自己來解脫,是要靠聽聞佛所教導的法來修行,才達到解脫,所以說他的智慧比較低。至于佛呢?釋迦牟尼佛也修行解脫,佛的智慧就超越過阿羅漢和辟支佛。
佛、辟支佛、阿羅漢在煩惱上的解脫是一樣的,但是在智慧--智上就有差別。智的範圍有狹和廣,阿羅漢所知的法不多,辟支佛所知就比阿羅漢廣,佛所知最廣,佛法把佛的智慧,稱爲一切智。所謂一切智,是佛要知道什麼,都能夠知道;阿羅漢就辦不到這一點。在解脫中,因爲心定的力量也造成差別:有一種阿羅漢能夠入滅盡定,有些阿羅漢就不能入。那麼,能夠入滅盡定的阿羅漢的定力就比不能夠入的阿羅漢殊勝。不能入滅盡定的阿羅漢的解脫,稱爲慧解脫,所謂慧解脫,就是他在智慧上知道煩惱放下了,但是在他的業報中有些障礙,即今生不能夠完成滅盡定,這種阿羅漢稱爲慧解脫阿羅漢;反之,能夠入滅盡定的阿羅漢的解脫,稱爲俱解脫,所謂俱解脫,就是定、慧二種皆解脫,這種阿羅漢
稱爲俱解脫阿羅漢。一般上,俱解脫阿羅漢具有叁明六通,因爲他的定力很好,很有神通。所以,佛法中把阿羅漢分爲一般的阿羅漢和叁明六通的大阿羅漢。這就是解脫者在能力上有差別,但是這些聖者都一樣了生脫死、沒有煩惱了。
阿羅漢雖然沒有了煩惱,但是他們還存在著一些不影響解脫生死的習慣性事情(習氣)。比如:佛的弟子舍利弗尊者很早就證悟阿羅漢果,後來釋迦牟尼佛的兒子羅睺羅出家做沙彌,佛就把羅睺羅交代給尊者照顧。每天尊者都帶著羅睺羅化緣乞食,因爲尊者德高望重,很受人尊敬,反觀羅睺羅是個小孩子,當信徒做供養的時候,把好的食物供養給尊者,結果尊者沒有想什麼,也沒有存什麼心,接受供養回來就吃。在這樣的供養過程中,羅睺羅每次都沒辦法得到好的供養,因爲飲食不調,營養不好,結果就生病了。佛看到羅睺羅臉黃肌瘦,就問爲什麼這個樣子?這是佛明知故問,要讓尊者知道。後來舍利弗尊者知道了,就把剛吃下的食物吐出來,如此懲罰自己,這就是他的過失。阿羅漢只管自己解脫,他不會去傷害別人,但是不一定能夠照顧他人,他的所作所爲也不一定能夠讓我們世間人看得順眼。意思是說,如果以世間人來看,佛把獨子羅睺羅交給舍利弗尊者照顧,做師父的竟然沒好好照顧徒弟。但是尊者並沒有生起:我要照顧、沒有照顧的心。因爲他的心自在,沒有去理會了。所以阿羅漢經常在行爲上表現出一些缺點來,我們世間人以煩惱來看,認爲他是不行的,這就是阿羅漢的行爲有過失。
再舉一個例子:在佛的弟子中,有一些七八歲或十一二歲的小沙彌證悟阿羅漢果。雖然他們證悟,沒有了煩惱,但是愛玩的天性還在,嘻嘻哈哈。在古代沒有沖涼房,人們都在河邊或水池裏洗澡,所以河裏或水池裏的水很髒。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些國王很尊敬佛,就讓出家人到王宮去洗澡,結果這些小沙彌就一邊洗澡,一邊嬉水,讓波斯匿王看到,就向王後末利夫人嘲笑地說:"你說佛的阿羅漢弟子很有修行,很有威儀,你看,他們在那邊嘻嘻哈哈。"那些小沙彌有神通聽到國王的批評,約好洗完澡後,一起在國王的面前飛起來。從這裏就說明小沙彌雖然證悟了,但是還存有愛玩的習
慣。如果我們從表面來看,就會認爲他們如此愛玩,哪裏是阿羅漢!我們就是用世間人的眼光來了解,批判是否是阿羅漢。其實一個人解脫了內心的煩惱,我…
《四聖谛講記 第六卷 滅即無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