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道~以戒爲師
現在,我要跟大家談談叁皈五戒。成爲佛教徒最少要皈依叁寶,而且要受持五戒。
(一)皈依的意義:
皈依是皈向、依靠的意思。根據佛說,衆生從久遠以來在叁界六道中輪轉生死,在生死苦海中浮沈,無依無靠,非常痛苦。如果在汪洋大海中有一只讓你乘搭的船只,你就覺得放心,好好朝向陸地,最終將達到安全的地點。皈依亦複如是,衆生在生死業海中浮沈,要依靠佛、法、僧叁寶船只的救度,好好朝向解脫的道路前進,最終達到解脫的彼岸。
(二)叁皈依:
一、皈依佛:我們皈依佛,以佛爲模範,以佛爲導師,依靠佛來學習佛法,依靠佛的教導來修行。輪回生死中的凡夫,誰也不能依靠,唯有斷除煩惱、脫離六道輪回、大覺大悟的聖者--佛陀,才能做爲我們的依怙,引導我們走上解脫的康莊大道。這樣的聖者世間少有,以佛法來說,阿羅漢、菩薩都具有這些條件,爲什麼我們皈依佛,不皈依阿羅漢、菩薩呢?待會兒我再做進一步的解釋。
世間人敬仰神明、祭拜鬼神,甚至于一生中就依靠那個鬼神來保護平安,認爲這些鬼神有能力保護他們,讓他們生活得更好,就皈依他們所敬仰的鬼神。
現在我們皈依叁寶,並非爲了追求財物,追求平安,而是要在生死輪回中學習佛法、智慧以達到解脫生死。如果是要達到這個目的,一般的鬼神是絕對沒有能力做到的,因爲這些鬼神都有煩惱--貪嗔癡,那麼,你皈依它們,你會學習它們的煩惱。依據佛法說,鬼神有一些神通,但是下一生可能墮落做畜生,也有可能做人,還在生死輪回中流轉。所以天地一切鬼神都不值得我們皈依,因爲它們還不夠資格。
有些人相信世間有主宰者,就皈依上帝,他們認爲唯有上帝能夠帶領人們解脫,那麼,當一個人認爲上帝真的能夠讓他
朝向解脫,這樣的皈依就是屬于正確的皈依了。如果一個皈依鬼神的人,只祈求鬼神保佑,這是不正確的皈依。但是到底上帝能不能幫他解脫呢?根據基督教的說法,如果你依止上帝,最後它會爲你做最後的審判,看你這一生的所作所爲,你對它的信心到哪裏,然後它就審判你死後是生天--永生,或下地獄--永不得超生。不只如此,根據聖經的記載,上帝還會懲罰人,從這點來看,上帝的德行還不如佛。根據佛法說,佛有大慈大悲的偉大情懷,任何衆生怎樣得罪佛,佛都不會起煩惱,因爲佛已經解脫煩惱了。佛更不會把得罪佛的衆生打下十八層地獄,那是因爲他們造業自己墮落,是他們自己的因果。佛的教導是:你自己做,自己受,即所謂的自作自受,這是很公平,很合理的。
如果你皈依了佛,遇到苦難時祈求佛,依照佛的慈悲,佛也會暗中幫忙你;如果你先背叛佛,後來遇到苦難又祈求佛的加被,佛也會爲你伸出救苦救難之手。如果你皈依上帝,就不可以不相信上帝,不可以背叛上帝。如果你要皈依佛,要對佛有絕對的信心,才會來皈依佛。
剛才說偉大的佛陀具有大慈大悲的精神,這是上帝所欠缺的。再者,關于煩惱,上帝還會處罰人,會跟人討價還價,但是卻說人跟它討價還價,佛就沒有做這回事。以佛法來說,上帝是在天上,是屬于天人之類;佛是叁界的導師,就是人、天人……一切衆生都會向佛學習。爲什麼呢?原來佛是一切智者,佛擁有一切智,佛對世間的一切事情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因此,佛能夠帶領衆生修行,佛開演種種修行的法門,能夠指導衆生怎樣修行,所以我們皈依佛,把佛當成導師。
佛從無量劫發願度化衆生,施舍無量無邊的生命來利益衆生,所以佛對衆生的恩惠是非常重,非常大,如果以恩重如山來形容,一點也不爲過!在佛還沒有成佛之前,就以這樣的心來利益衆生了,更何況成佛之後。因此,我們皈依佛就能夠得到佛的庇護,我們要有這樣的信心。
以佛法說,接受你皈依的人,必須叁業清淨,即身、口、意叁方面都沒有過失。佛就是叁業沒有過失的聖者,阿羅漢的身、口、意還有過失,菩薩也會有過失。
基督教徒認爲上帝的身、口、意是沒有過失的。那我們就可以這樣問:我(廣超法師)既然是上帝創造出來的,那我爲什麼不信任它呢?以佛法來講,上帝的智慧就不夠嘛。它應該只創造出不會做壞事的好人,比如世間的父母親生下孩子,就一直以身教、言教來教導孩子,慢慢引導孩子向上,教導他們不要幹傷天害理的勾當,也創造一個好的環境使孩子的生活更加美好;反觀上帝,它並沒有如此做呀!上帝創造人的同時也創造魔鬼,它竟然讓人在伊甸園中面對魔鬼,這是上帝的過失!上帝應該像世間的父母一樣,讓子女在好的環境,在好的教育底下學習、成長。其實世間並不如基督教所說,是上帝創造的。佛說這個世間是因果現象,衆生在因果中迷惑,這個過失的形成是因爲衆生迷惑無知,那麼,佛就把世間的真相闡明讓你明白,然後使你發心修行朝向解脫,這是以不同的角度來诠釋。所以佛教徒要知道佛的恩德,佛的智慧,還有佛的叁業清淨,因此,我們皈依佛。
二、皈依法:凡是能夠使我們棄除煩惱,調伏咱們的心的道理,就是法。所謂皈依法,即依照佛法的道理在世間修行。佛依據不同的衆生闡述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們對一些法門都要生起恭敬的心,然後在其中選擇適合我們的法來修行,最終依法的修行而朝向解脫,所以我們要以法來做爲修行的准則。
叁、皈依僧:僧就是僧衆,其意是:和合在一起修行的出家衆,即奉行佛陀教法的出家弟子,他們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然而這裏的皈依僧,真正指的是皈依佛在世時,僧團中有很多證果的聖人,即初果、二果、叁果、四果的聖賢僧。這些聖者依據佛法修行,達到證果解脫,我們皈依他們,就是以他們爲榜樣,向他們學習,努力修行,斷除煩惱,證果解脫,這是皈依僧的意義。
此外,我們未必有機會遇到佛,反而有很多機會遇到出家的僧衆。那麼,僧衆能夠幫忙、指導我們修持,也是咱們的老師,所以我們也要把僧衆當成老師來看待。
佛、法、僧合稱爲叁寶,我們也可以以另外的方式來诠釋:佛有如醫生,其所講述的教法有如法藥,我們衆生有如生病
的人,然後,生病的人找醫生看病,醫生開藥方爲病者療病,僧衆爲病者看護。即是我們以佛、法、僧做爲生死輪回的皈向,向他們學習修道。
讓我們來看看咱們所皈依的叁寶:釋迦牟尼佛在二千多年前已經入滅,離我們遠去;我們沒有機會聽聞到佛在世時,爲其弟子所宣揚的教法;佛在世時的阿羅漢僧團也沒有了。如此我們要怎樣皈依叁寶呢?
四、叁寶的種類:
01、化相叁寶: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在人間降生的釋迦牟尼佛,就是佛寶;當時佛對僧衆、居士們演說開示的教法,就是法寶;當時跟隨佛出家的聖賢僧,就是僧寶。這是佛陀住世應化之際的相狀,是佛在度化的因緣時期的叁寶,稱爲化相叁寶。
02、住持叁寶:我們現在所看到用玉琢、石刻、金鑄、泥塑、木雕、紙繪等的佛像,就是佛寶;在世間流傳的經典,曆代祖師、大德法師所開演的教法,就是法寶;我們所見到的佛陀弟子一脈相傳,依佛陀的戒律、教導去修持的出家僧衆,就是僧寶。這是在我們現在世可以遇到的佛、法、僧,稱爲住持叁寶。
有人可能會認爲木雕、紙繪、泥塑……的佛像怎麼可以視爲寶呢?根據佛經的記載,佛有一次到忉利天爲生母講法,佛到天上沒幾天,人間就過了叁個月,當時人間有一位國王很思念佛,請雕塑家雕塑了一尊佛像,他就天天禮拜供養。佛從天上下來時,國王帶著佛像去見佛,佛看見佛像就說:"在我滅度後,佛像能夠在人間大行其道,接引衆生。"爲什麼?原來一旦衆生過去世有因緣遇到佛,遇到叁寶,一看到佛像會生起善根的心,就會想到佛,想到皈依等種種的心,所以佛像也是一種寶--佛寶;同樣的,雖然現在的出家僧衆有很多沒有證果,但是他們依然護持佛法,按照佛法的道理來爲信衆講述、指導,那也是一種寶--僧寶。所以這些稱爲住持叁寶。如果沒有住持叁寶,我們今天就不知道什麼是佛,什麼是僧,更何況是法呢?
03、自性叁寶:我們本來具有與佛一樣的心性,跟佛沒有差
別,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現在我們要深信:我跟佛是平等的。根據經典說,佛與衆生是沒有高低的,只是衆生不知道,現在我們要懂得:我本身就具有佛的覺性,如果沒有這個覺性,我就不能覺悟成道了,這是自性佛寶。一切法本來沒有生滅,在它的顯示中就告訴我們世間是苦、無常、無我的,這些是真實性的道理,只是我們沒有看到、觀察到。如果我們仔細從中觀察到,本來法並非一定要佛宣說,也不一定要記載在經典中。如果你在世間觀察,法本來就具足,苦、空、無常、無我就在現前,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這是自性法寶。我們衆生在一起,本來都在修行中,從過去一世一世修到今天,還沒有解脫。那麼,我們大家碰在一起,一起和合地修行,這是一種僧的行爲,這是自性僧寶。因此,我們就會有所謂的和合生活,要去修行、覺悟。
這是佛滅後,古來大德告訴我們叁寶可從這叁方面來诠釋。
皈依後,要知道我們是叁寶弟子。有很多人不明白什麼是皈依,有些人說:"我是皈依某某寺廟的。"這是不了解皈依的意義造成的,寺廟怎麼可以讓你皈依呢?不能。"我皈依某某師父。"同樣的,師父也不能讓你皈依。爲什麼?因爲他是凡夫一個嘛。所以你要皈依的是:佛的覺--智慧;皈依法--真理;皈依僧--和合清淨,這就是皈依叁寶。
皈依不是皈依一樣東西,也不是皈依那個雕像,我們要皈依的是從自己內心所生起的清淨的心,而叁寶就讓你生起清淨的心,最後朝向解脫。我們要相信心有這個能力做到,而我們去皈依。
皈依叁寶後,佛弟子們應做些什麼?按照佛說…
《四聖谛講記 第七卷 道~以戒爲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