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聖谛講記 第四卷 集~煩惱迷執▪P4

  ..續本文上一頁

  05、失念:失去現前的念頭,即是你對現前的境界,不清楚它發生什麼。比方說,我叫你念南無阿彌陀佛的聖號,念到一半,你的心不知道跑去哪裏了?也不知道自己是要念佛,這就是失念。或者我叫你觀想一尊佛像,你觀想佛的頭,就忘了佛的腳;觀到腳的時候,就忘了頭;更甚者是整尊佛像都不見了,這也是失念。有些人念佛號,心不知道去了哪裏,甚至于現前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忽然間念出地藏王菩薩來還不知,那也是失念。意思是說,你不知道、不記得現前的心念,就轉換去別的心念。

  昏沈與失念的差別:昏沈時神志混淆,模模糊糊,不但不知道現前的念頭,簡直是昏睡了,連現前的境界都不知道;失念的人是忘了剛剛發生的境界,對現前的境界是很清醒的。比方說,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忽然間念出地藏王菩薩,那麼,我忘掉了南無阿彌陀佛,但是我清楚在念地藏王菩薩,這是失念的情況;昏沈的人是二種境界都不知道。

  06、散亂:內心妄念紛飛,流散雜亂。佛說衆生的心像猴子般跳來跳去,就是指散亂。散亂心嚴重的人根本靜坐不下來,散亂不僅是對現前的境界不能明記,而且心念一直在轉變,思潮起伏,一下子想這,一下子想那。散亂心嚴重的人,即使是別人跟他講話,他都聽不清楚,因爲你講你的,他的心跑來跑去想他的。靜坐是散亂的人的苦差,因爲一坐下來,雜念特別多。很多人就有這種的經驗,他說:我平時雜念很少,一靜坐雜念就特別多。爲什麼呢?原來散亂的煩惱也有一個特性,就是當心靜下來的時候,它就一念、一念……跑

  出來;如果有些事情做,心就沒有機會東想西想,就不容易散亂。所以散亂的人在靜坐的時候,發現雜念更多了。其實那是好事,因爲他知道自己的心念了。

  07、掉舉:"掉"是回憶過去,"舉"是拿出來想。掉舉是整天拿你心中想要的過去的事情來想。掉舉嚴重的人,每當靜坐時就想到一件事。比方說,你有一個女朋友,一靜坐你就想到她;或者你很喜歡買馬票,一靜坐所有的馬票號碼就跑出來。這是一種習慣,整天回憶你喜歡的事情而執著它,就是掉舉。沒有定力的人有掉舉,有定力的人也會掉舉,即修禅者在修禅定的時候,有能力進入初禅,他的心進一步要進入二禅的時候,他對初禅掉舉的心就拉他回初禅,這是修禅者在禅定中的掉舉。

  有些人認爲自己念佛念得很好,但是他不知道自己在掉舉,這句話怎麼說呢?這是因爲他的掉舉的心在念佛。比如一個人念南無阿彌陀佛,我限定他十五分鍾不要念,看看可以嗎?喔!他做不到,一坐下來就非念不可,這就是心不能做主,是掉舉的煩惱在做主。所謂修行,是我們要我們的心做什麼,它就得做什麼,這才是能夠掌握自心。如果掉舉煩惱重的人,所做的事情絕大多數是掉舉要他做的。世間不修行的人,整天唱一些自己喜歡的歌,一沒事情幹,心就掉舉唱起那些歌來。同樣的,念佛的人一沒事情做,佛號就念出來,他還以爲自己念佛念得不錯--不念而念,其實是掉舉而念。

  08、不正知:對于所觀的境界不清楚,內心不知道要怎樣做。就是說,你對你的心境--現前發生的事情,不懂得要怎樣處理,要怎樣去面對,就是不正知。比方說,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忽然間念出南無地藏王菩薩,我應該知道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是有正知;如果我不知道而繼續念南無地藏王菩薩,那就是不正知。當時你知道念頭從南無阿彌陀佛跑到南無地藏王菩薩了,但是你竟然不知道是錯誤的,這就是不正知。錯誤是在:你原本是在修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掉舉的心使你念南無地藏王菩薩,那你就應該知道,不應該讓它發生那樣的事,如果你的心沒有這樣的能力去處理、去

  分別,你就隨著念下去,你不但是失念,不但是掉舉,而且有不正知了。如果你是有正知的人,當掉舉、失念煩惱來的時候,你就懂得處理--喔!我不應該讓它繼續,我應該念回南無阿彌陀佛。

  大隨煩惱不一定是以上八個,但是此處是依據大乘佛法來說。這八個大隨煩惱平時一直都在作用,其作用力很強,我們習以爲常,因此都不知道它們的存在,唯有當在靜坐時,心平靜了,才比較容易看得清楚;反之,小隨煩惱在平時就觀察到,而小隨煩惱在靜坐的時候,一般上是不會生起的。爲什麼呢?因爲一般上人們會安排在一個比較安心的場所來修持或靜坐,在這樣的環境下,小隨煩惱就沒機會生起。但是就算你在多安心、多平靜的地方,大隨煩惱都有機會滾出來,可見它們的作用力之強。

  叁、中隨煩惱:共有二種。

  01、無慚:對于自己沒有尊重心。當你做錯事情的時候,不以爲是一種羞恥,不自我反省。比方說,你偷了別人的東西,不覺得是錯的,不會後悔,這就是無慚。

  02、無愧:對自己的過失以及缺點,當別人知道而指責非議的時候,你都不覺得羞恥。比如你偷別人的東西,別人指責,你都不覺得羞恥,這就是無愧。

  一般世間人用厚臉皮、不知羞恥、沒有禮義廉恥來形容無慚與無愧的人。無慚、無愧爲什麼列爲中隨煩惱呢?因爲這二個煩惱的活動並非很強烈,是在大隨煩惱與小隨煩惱的中間,所以稱爲中隨煩惱。修行人一定要克服中隨煩惱,如果沒有克服,他的修行是修不好的。就是說,你要修得好,就要經常看到別人修得好,而自己不行,自己覺得慚愧,就更努力地修行,所以有慚愧心的人,修行會比別人來得快,就是這個道理。

  在佛法上講煩惱是一種苦,但是苦不一定有煩惱。阿羅漢已經沒有煩惱了,但是他還要受果報,還要吃飯、睡覺,這些都是苦果。因此佛法說,苦不一定是煩惱,煩惱一定是苦。

  有關煩惱,很多經典中說它們是屬于外來的,即煩惱可以慢慢增加,也可以慢慢減少。因此,我們在修行的時候,就要設法減少煩惱來達到解脫,而不是去處理無量無邊的業。根據佛說,要減少煩惱就要把戒、定修好,然後再以佛法知見、智慧去觀察,就更快放下煩惱,所以要解決我們的煩惱,就從修戒、修定、修慧這叁方面來處理,尤其見上面的煩惱要先處理,然後才來克服行爲上的煩惱。

  

  

《四聖谛講記 第四卷 集~煩惱迷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