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圣谛讲记 第四卷 集~烦恼迷执▪P3

  ..续本文上一页不正见。六个根本烦恼可以分为两大种类:

  一、贪、嗔、痴、慢、疑是行为上的烦恼,要断除这些烦恼就要从行为上慢慢改造,所以修行人见道--证悟初果后,才慢慢一步一步地断除这类烦恼,它们称为思惑,思就是造作的意思。

  二、不正见中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是见解上的烦恼,它们是思想上、见解上造成的。如果修行人证悟初果,就放下这些见解,立刻断除这些迷惑,所以它们称为见惑。

  一个人要断除贪、嗔、痴、慢、疑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做到的。因此,当修行人放下身见的时候,他很清楚没有我了,但是我慢还是存在的,这是因为我慢不是一下子可以断除的。

  (二)随烦恼:

  随着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六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称为随烦恼。根据心所活动范围的强弱,随烦恼可分为大、中、小的差别:活动最强的称为大随烦恼,活动中等的称为中随烦恼,活动最小的称为小随烦恼。小随烦恼的活动比较

  少,不是经常活动,所以容易被我们发觉;大随烦恼经常在我们的身心中活动,习以为常,所以最难觉察到。

  一、小随烦恼:共有十种。

  01、忿:对现前逆境生起的嗔心。

  02、恨:当愤怒的境界没有了,内心还怀怨不舍,想着不高兴的事,内心热恼的心理。

  有些人的忿比较多,恨比较少,有些人忿、恨都重。有些人当你骂他的时候,他很生气,过后就没事了,还跟你要好,这就是被骂的当时有忿,过后没有怀恨的心。一般的小孩子就是如此,两个小孩子现前吵架,对对方起嗔心,不欢喜对方,过后两人就没事了。恨比忿更加严重,因为忿过后就没事了,但是怀恨可以很久。中国人讲女人怀恨三年,是形容女人的心胸狭窄,其实何止三年,世间有不少人可以怀恨一生。

  忿与恨的差别:忿与恨都是属于嗔心,但是它们生起的因缘不一样。忿是有境界当前,遇到不如意的境而起嗔心;恨是忿后,一直想起刚才的事故,怀恨不舍。

  03、恼:当忿或恨时,内心越想越苦,身心不自在地烦躁恼热,心跳加速,热血奔腾,并以粗暴言行骚扰他人,或疾言厉色地怒骂别人。所以恼心很严重的人很快就将他的忿、恨表现出来;相反的,恼心不严重的人的忿、恨就不容易表现出来。有些人恼怒时,并非损害他所嗔恨的对象,而是以丢东西来发泄心头之恨,过后才满意,这就是恼的行为。

  04、害:恼后无悲愍心,常以打、杀、恐吓等侵损逼害众生。害心很严重的人,甚至于忿、恨的烦恼还没有出现,害心就出来活动,比如有些人在走路,看到小动物,就要踢它一脚。有些人爱打小昆虫、小动物,这些就是害心的表现。

  恼与害的差别:有些人害的烦恼少,被人欺负,只会在那儿恼罢了。即使他很恨,也不敢害人,这种人有良知,有慈悲心,他没能力反抗,因为不敢害人;反之,有害烦恼的人,心肠毒辣、残酷,恼之后就要去对付别人,这就是由恼转为害。

  有些修行人,表面上看来修行功夫很好,其实是他的恼跟害

  的烦恼比较轻,忿、恨比较不容易表现出来,但是不等于他没有忿、恨的烦恼。

  忿、恨、恼、害都是属于嗔心。

  05、嫉:就是妒忌;不能忍受他人的成就、优胜而起嗔心,比如有些人妒忌别人的名誉、地位、才学、仪表、财富等等,爱美的女人最妒忌别人比自己漂亮;家庭主妇往往妒忌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聪明;别人做事有成就被赞叹,而令你妒忌。一个人生起恼的烦恼,不一定有对象,有时是自己对自己苦恼。妒忌跟别人有关系,如果没有别人,就没办法妒忌,所以妒忌的生起一定有其所对的对象。妒忌也是一种嗔心的表现,但是它带有愚痴的看法,所以妒忌不但有嗔,而且还有愚痴。即是不应该有的比较,他去比,而发现别人比自己优胜,就生起妒忌的心。

  06、诳:诳妄的意思。这个烦恼本身就有欺骗的心理。一个人要从别人那边得到某些利益,就假装自己有才干,假装自己有德行,这样的心理就是诳。比方说,你明明没能力去做一件事情,却假装能够做;你明明行为不是很好,却假装表现得很好给别人看,这些都是欺骗别人的行为,以达到自己追求名或利的目的。诳包含了贪的烦恼,然后愚痴的心采取行动。

  07、谄:谄曲不直的心理。以言行隐藏过失,并奉承他人,以免名利有损,这是为了取信于别人。拍马屁是一种谄。小孩子做错事后,往往为了怕被打,因此,他就表现得很乖,让你认为他很好;有些人为了工作或利益,而讨好别人、称赞别人,这些都是谄的烦恼。谄包含了贪的烦恼,然后愚痴的心去采取行动。

  08、覆:隐藏、遮盖恶的行为。人经常干一些不良的行为,自以为只有天知、地知,没有你知,只有我知,然后觉得心安理得,把它隐藏起来,不要让别人知道,恐怕损己的名誉,这是一种烦恼。在佛所制定的戒律中,持戒者犯了戒,把它隐藏起来,那是一种过失,应当发露忏悔。

  谄与覆的差别:覆是隐藏自己的过失,不愿人知,它并没有对他人有特别的意图,只是有羞耻的心,认为这是不好的事

  情;谄是当你知道某人能给你利益,就隐藏自己的过失,以便对方相信你,希望能得到好处。

  09、骄:对自己的成就、名誉、才华、相貌、身份、地位等等染着喜跃,沾沾自喜,而生起骄傲的心理。有骄烦恼的人就会觉得自己了不起,而傲慢的人也觉得自己了不起,但是不会觉得很兴奋。骄傲的人对自己的成就、才华、地位等等会很兴奋,很爱表现。比方说,有演艺才华的人很喜欢表演给别人看,企图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骄与慢的差别:骄是自己做事有了成就,产生高傲的心理;慢是以自己的能力和别人相比,自己认为比他人高一筹,而心高举。

  10、悭:吝啬的意思,佛法也把它称为悭贪。于财物、知识吝惜不肯惠施的心理,就是你所拥有的东西,不愿让别人得到。悭的烦恼表现最透彻的是中国人,比如秘方、秘法只是祖传,不愿意传给别人,甚至宁可让秘方、秘法失传,这是悭的烦恼形成的。悭是贪的一种,但是悭与贪不同,贪是希求多,从别人那边得到越多越好;悭是拥有很多财产,而不舍得给别人。有些人有贪,没有悭;但是悭的人一定贪,贪的人不一定悭;因为有些贪心重的人,有人来向他乞求,他愿意施舍;悭的人贪得无厌,哪儿愿意给人呢?悭的人即使不贪求别人的东西,也贪着自己的东西。所以有悭一定有贪,悭的人最怕别人教他做善事,最怕看到乞丐;贪的人如果没有悭,他是愿意做善事的。悭严重的人,非常贪着他所拥有的财物,宁可饿死也不愿意花一分钱,即所谓的守财奴,一切的钱财变成不能使用的钱财,只可以进,不可以出,都把钱财收起来。

  以上的烦恼不是常常生起来,只是偶尔生起来,所以称为小随烦恼。因为它们偶尔才生起来,所以很容易被发现。

  二、大随烦恼:我们生起任何不善的心,就有一些大随烦恼随着生起来,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这些大随烦恼在活动,因为它们的活动范围比较广大,所以称为大随烦恼。共有八种。

  01、不信:所谓不信,就是不相信。不相信三宝、四圣谛、

  佛法的道理。此处的不信并非怀疑,而是一种习惯;这个习惯造成他不愿意听闻、不能接受、不想去相信佛法道理。如果有信善根的人,一听闻佛法立刻相信。而不信者的不信是一种烦恼、业习造成他的不信。为什么呢?因为他前世熏染,过去世造成了这个习惯。如果一个人过去世经常听闻人是被创造的道理,习惯了,如果今生你跟他讲人不是被创造的,人是因果轮回的,他就不信。这种烦恼在日常生活中就一直存在。因此,有些人很容易信佛,这是因为他们有信的善根(好的心念);反之,有不信烦恼的人就很难相信佛法的道理。你要有一些善巧方便,让他接受你,才能引导他相信。所以这个不信是不讲理的,跟道理无关,就算理上无话可说,他的内心就是不信。

  02、懈怠:对已做、未做的善事不努力去做,就是懒惰。一般上人累了休息,并非懈怠。此处的懈怠是指在修行上应当做的,你没有做;已经做的不继续做。就是说,你已经做的善事,不继续做,还没有做的善事,也不去做。站在修行的角度来看,你对所修的法门,经常做了,不想再继续做,这就是懈怠的心理。一个懈怠心很严重的人,在修道的过程中最爱休息。比方说,念经二小时,懈怠的人念了一小时就休息了;静坐一个小时,懈怠的人静坐了十五分钟,认为够了,就去休息。

  03、放逸:不警觉烦恼的生起,不约束自心,放纵它去做贪嗔痴烦恼所想做的事情。比方说,你很喜欢听歌,当你在诵经的时候,耳朵一直往外面注意,听听看有没有什么歌声。即是你心中贪爱歌声,放纵自心去贪、去做它喜欢做的事;或者你在静坐,心一直想喝咖啡,想着,想着,就起身去喝,这些都是放逸在做怪。放逸的心理驱使我们去做心里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去做修行的事。因此,我们要小心,甚至于有些修行人很喜欢看佛经,在打坐的时候,心受不了,想看佛经,那也是放逸。

  懈怠与放逸的差别:懈怠的人修行到一半,就停止去休息,什么都不做;放逸的人修行到一半,就停止,然后去做他心中喜欢的事。

  04、昏沉:对于现前的境界,心中迷迷糊糊不清楚。昏沉严重的人在打坐的时候,没一下子功夫就神志不清,频频点头,对于现前所做的事,什么都不知道,要睡觉了。不但如此,此烦恼严重的人一没有事情做,就想睡了。如果是很疲倦,很想睡觉,这不是昏沉,是因为疲倦,身体受不了,应该休息。但是当没事情做的时候,有昏沉烦恼的人就想睡觉,一有事情做,就特别有精神。比方说,当一个人闹昏沉烦恼的时候,你跟他谈天,他跟你谈到津津有味,但是你叫他静坐,他坐不久就要睡觉了。 …

《四圣谛讲记 第四卷 集~烦恼迷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