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圣谛讲记 第五卷 集~业海无边

  第五卷 集~业海无边

  现在,我要跟大家介绍业力的因果现象。

  (一)业的定义:

  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意思是行为、造作。在佛还没有降生印度之前,印度人已经相信有业力因果这回事了。他们相信人们起心动念所做的行为,就会造成一些果报,将来要受报,所以印度的外道也讲业力的现象。

  佛特别为我们阐明业力因果,但是佛所开演的业力因果与印度外道的有些差别。根据佛法说,我们众生起心动念的时候,如果对外境迷惑执著,生起种种执著的烦恼心,去做种种行为,此时所做的行为就有所谓的业。这些行为可以分为身、口、意三方面:用身体来做的,称为身业;用口来说的,称为口业;心中所想的,称为意业。这些身、口、意业的行为造作将来会有果报,这是佛对业的解释。

  印度外道对业的解释是:一切造作都是业,有个我在造业;但是佛的教导是,只有众生的烦恼、迷惑的心去造作,那才称为业,其中无我在造业。

  因为业将来会形成果报,如果我们从因果来说,既然有果报,就有因啰,那么,众生在造业的当时,就种下业的因;将来得到的果报,就是业的果。从业的因到形成业的果,期间要有因缘来助缘--现前的烦恼心来去推动,那些过去的业力的因就会变成果报。

  原来业的因本身有一种力量推动,把业转变成果报,所以在佛法中也把业的因称为业力。在因果中,我们就没有把因称为因力,但是在因果业报中我们认为业是一种力量,因为心一直在推动它前进,造成一种力量,所以我们也把业称为业力。我们在讲业力,就是业的因的力量一直在推动着。

  一、业因:我们在造作行为时,就是种下业的因。依据佛法说,这些业因是众生的烦恼心去推动种下来的。如果没有烦

  恼,我们就不会去造那些业,所以烦恼才是造作(业)的真正的因。

  以佛法来说,善的心是烦恼,恶的心也是烦恼,它们都会造业。即造业不一定是恶的,我们会造善业,也会造恶业。

  二、业力:我们造作的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即业的力量,称为业力。它的形成是当我们的行为造作过后,行为本身已经消失,但是业的力量在推动着,因此,我们讲业时,不注重讲业的因,只注重讲业的力,因为业的因已经消失了。比方说,现在我骂你一句王八蛋,你听了之后,这句话已经消失了,我造了一个口业;你听后就生起烦恼,这样推动向前,将来我们这份业的力量就会产生一些因果报应,你就会骂回我。所以说,业的因--所做的行动,以业力因果来说,它已经消失了,这是一般上部派佛教的见解,但是它认为业的力量没有消失,一直到果报出来了,业的力量才消失。

  三、业果:我们说业报,其实是业的果。关于业报,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一句话:"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就是你造了这样的业因,它的力量造成你将来会得到相应的果报。这个相应的果报要有外来的因缘引发,即业力与外来因缘--众缘配合,果报就出现;反之,果报是不会出现的。所以佛经中说:"若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意思是说,我们造了业因,业因形成业的力量,它会延续到很长的时间,乃至千百劫,只要果报还没有出来(消失),因缘相遇的时候,将来还是要受这个果报。这句话是佛亲口讲的,其意是:如果没有其他的因缘破坏这个业的力量,它就可以持久到千百劫,等待因缘成熟,而形成果报--受报。所谓因缘成熟,是讲业力的因果时间到了,因缘具足,它的果报出来了。

  (二)业的分类:

  一、以身、口、意三业来分:

  01、身业:身体的行为是一种造作,所以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

  02、口业:用心驱使口讲话,是一种行为造作,所以讲话是口业。

  03、意业:我们的思想也是一种造作,所以驱使心去思惟事物,就是意业。

  比方说,现在我起一个要去杀某某人的心念,过后我真的拿刀枪去把他杀死,这个行为就是身业;我心中要杀死他的心念就是意业;所以在杀人的时候,一般上都是身业与意业同时进行;当我心中想要骂人,口骂几句粗话,我就生起意业与口业而造作。因此,身、口、意业经常都是意业跟随身业、意业跟随口业。有时候意业自己独立行动,比方说,我们心中想杀某某人,整天只是想,没有做。虽然没有做,但是这个心念一直加强、加强……也是有业报。所以佛法说,身、口、意三业个别不同,有时候一起行动。

  二、以业的性质来分:

  01、善业:我们做一些行为,将来会得到好的果报,即是快乐、乐受的果报,这种业称为善业。经常有人说,造善业会有善报,这不是佛教用的语句,佛教说:造善业会得到乐的果报。当你造善的业时,你是以善的心去造业,但是当你在受果报时,里面并没有善心、恶心,果报不能用善、恶来说,但是果报会让你觉得痛苦或快乐,因此,我们只讲乐报或苦报。所以应该说,善的业将来得到乐的果报。

  02、恶业:当你用恶的心去做恶的行为,将来会得到苦的果报,并非恶的业将来得到恶的果报,因为果报本身不是恶的,它是一种苦。

  03、无记业:我们造作的一些行为,它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称为无记业。比如说,我们走路,这其中无善也无恶,是无记;身体发痒,你抓一下痒,没起嗔心,也没起善心,也是无记。如果身体痒的时候,你很讨厌,生起嗔心,那个时候扒痒的动作就是恶的了。我们有很多习惯的行为--业习,也是一种业力因果,它们很多是无记的。再比方说,当别人问你是不是呀?你拼命点头说是呀!点头这个行为也是无记的。

  有人说无记的业是没有果报的,这是不正确的。根据大乘佛教的说法,无记业是受无记的果报。比方说,我在路上走,无意间踏死一只蜗牛,当时我的心中是没有善的,也没有恶

  的,这样就是无记。那只被我踏死的蜗牛,虽然它不会认为我是杀它,或没有杀它,但是,如果它起嗔心要报仇,将来因缘具足时,我将会被它杀,这就是所谓无记业也依然会有果报。但是有一些阿毗达磨论师认为,既然是无记业,就无报,那是错误的。

  一般人以为业的善、恶是以我们起心动念的善、恶来衡量,这并不完全正确。以佛法说,是以果来看这个业,凡是能够得到乐的果报的业,称为善业;凡是得到苦的果报的业,称为恶业。并非起善心的业,称为善业;起恶心的业,称为恶业。

  有些人虽然很愚痴,但是也会生起善心,不过善的心却造恶业,比如有一个人病得很苦,愚痴的你看到病人很可怜,活着真的没意思,就认为他死了会更好,那个病人也觉得死了会更好,然后你就帮他断了命--杀死他。你是生起善的心杀死他,其实你杀人的身业是恶业,你生起杀心本身是杀业,也是属于恶的。你的心希望他不要受苦是善心,希望杀死他是恶的心,都有果报。但是你认为你杀死他,帮他脱离苦海,其实并不见得。因为以业报因果来说,他病的因果还没有受完,那个势力还在的话,下一世他还会继续受同样的果报,所以你只不过将他的果报拖延罢了,而你以为把它解决了。所以佛法说,有任何的善、恶业,在受报的时候,你应该用果报来决定是善的,还是恶的,不应该说我的心是善的,一定是善报。因为你善的心,不见得就是善。

  三、以共业与不共业来分:

  01、共业:我们造一些业,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大家一起受同样的果报,称为共业。

  02、不共业:我们造一些业,与别人无关,只影响个人的身心,个人受报,称为不共业。

  每个人过去所造的业,形成今生的身体、好心、善心、恶心等等,是我们不共业所形成的果报。因为不共业是你个人所做的,个人自己享用,别人不能享用,那么,你的身心是你自己享用的,所以是一种不共业。

  如果一对夫妻住在一起,他们共用的房子、家具,就是他们

  共业的果报所形成的。我们住在新加坡,就有新加坡人之间共同的新加坡的共业,但是新加坡人有不同的家庭,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不共业,所以我们说共业、不共业的时候,在共业中有一些不共业。

  除了有共业与不共业的分别之外,业还可以分成正报与依报。

  正报:指众生的身体。因众生的身体是依过去的业因而感召得来的果报正体,即众生的身心、样貌,心的善、恶,聪明或愚痴等等。

  依报:即身体依之而住的果报,如国土、山河大地、房屋、器具等等,又名依果。

  如果一个人修行好的话,他就会到依报好的地方去。如果他过去世有修一些智慧的因缘,他今生的天资就会比较聪明,如此这般的不同。以佛法来说,当菩萨修道成佛的时候,其正报就是得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的佛身;其依报就是出现在世间最殊胜的地方,依大乘说法,菩萨修道成佛时的佛净土,就是佛的依报。那么,佛依报的净土,并非我们人间的人所能够看到的。

  四、以定业与不定业来分:

  业报有所谓的时间和果报是否肯定的区别。

  01、定业:一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已肯定,称为定业。比方说,我们杀死人,其果报是将来要堕入地狱,称为报定。如果堕入地狱的时间不肯定,那就不可以称为定业了;如果杀人的果报肯定堕入地狱,堕入地狱的时间也肯定,那么,这个业称为定业。所以必须报定,受报的时间也定,才叫做定业。在佛经中说,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上血、破和合僧--五逆罪,死后下一世必定堕入地狱,称为定业。

  02、不定业:一些业的果报和受报的时间都不肯定,称为不定业。一般上很多的业都是属于不定的,因此,我们就能够转变它。

  有很多人学佛之后,听说通过拜佛忏悔能够把恶业忏除,这是错误的。因为拜佛忏悔并非定业,而你造的可能是定业,就不一定能…

《四圣谛讲记 第五卷 集~业海无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