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集~業海無邊
現在,我要跟大家介紹業力的因果現象。
(一)業的定義:
古印度語稱爲竭摩,梵語(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譯爲"業",意思是行爲、造作。在佛還沒有降生印度之前,印度人已經相信有業力因果這回事了。他們相信人們起心動念所做的行爲,就會造成一些果報,將來要受報,所以印度的外道也講業力的現象。
佛特別爲我們闡明業力因果,但是佛所開演的業力因果與印度外道的有些差別。根據佛法說,我們衆生起心動念的時候,如果對外境迷惑執著,生起種種執著的煩惱心,去做種種行爲,此時所做的行爲就有所謂的業。這些行爲可以分爲身、口、意叁方面:用身體來做的,稱爲身業;用口來說的,稱爲口業;心中所想的,稱爲意業。這些身、口、意業的行爲造作將來會有果報,這是佛對業的解釋。
印度外道對業的解釋是:一切造作都是業,有個我在造業;但是佛的教導是,只有衆生的煩惱、迷惑的心去造作,那才稱爲業,其中無我在造業。
因爲業將來會形成果報,如果我們從因果來說,既然有果報,就有因啰,那麼,衆生在造業的當時,就種下業的因;將來得到的果報,就是業的果。從業的因到形成業的果,期間要有因緣來助緣--現前的煩惱心來去推動,那些過去的業力的因就會變成果報。
原來業的因本身有一種力量推動,把業轉變成果報,所以在佛法中也把業的因稱爲業力。在因果中,我們就沒有把因稱爲因力,但是在因果業報中我們認爲業是一種力量,因爲心一直在推動它前進,造成一種力量,所以我們也把業稱爲業力。我們在講業力,就是業的因的力量一直在推動著。
一、業因:我們在造作行爲時,就是種下業的因。依據佛法說,這些業因是衆生的煩惱心去推動種下來的。如果沒有煩
惱,我們就不會去造那些業,所以煩惱才是造作(業)的真正的因。
以佛法來說,善的心是煩惱,惡的心也是煩惱,它們都會造業。即造業不一定是惡的,我們會造善業,也會造惡業。
二、業力:我們造作的行爲會形成一股力量,即業的力量,稱爲業力。它的形成是當我們的行爲造作過後,行爲本身已經消失,但是業的力量在推動著,因此,我們講業時,不注重講業的因,只注重講業的力,因爲業的因已經消失了。比方說,現在我罵你一句王八蛋,你聽了之後,這句話已經消失了,我造了一個口業;你聽後就生起煩惱,這樣推動向前,將來我們這份業的力量就會産生一些因果報應,你就會罵回我。所以說,業的因--所做的行動,以業力因果來說,它已經消失了,這是一般上部派佛教的見解,但是它認爲業的力量沒有消失,一直到果報出來了,業的力量才消失。
叁、業果:我們說業報,其實是業的果。關于業報,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一句話:"種如是因,得如是果。"就是你造了這樣的業因,它的力量造成你將來會得到相應的果報。這個相應的果報要有外來的因緣引發,即業力與外來因緣--衆緣配合,果報就出現;反之,果報是不會出現的。所以佛經中說:"若經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意思是說,我們造了業因,業因形成業的力量,它會延續到很長的時間,乃至千百劫,只要果報還沒有出來(消失),因緣相遇的時候,將來還是要受這個果報。這句話是佛親口講的,其意是:如果沒有其他的因緣破壞這個業的力量,它就可以持久到千百劫,等待因緣成熟,而形成果報--受報。所謂因緣成熟,是講業力的因果時間到了,因緣具足,它的果報出來了。
(二)業的分類:
一、以身、口、意叁業來分:
01、身業:身體的行爲是一種造作,所以身體的行爲就是身業。
02、口業:用心驅使口講話,是一種行爲造作,所以講話是口業。
03、意業:我們的思想也是一種造作,所以驅使心去思惟事物,就是意業。
比方說,現在我起一個要去殺某某人的心念,過後我真的拿刀槍去把他殺死,這個行爲就是身業;我心中要殺死他的心念就是意業;所以在殺人的時候,一般上都是身業與意業同時進行;當我心中想要罵人,口罵幾句粗話,我就生起意業與口業而造作。因此,身、口、意業經常都是意業跟隨身業、意業跟隨口業。有時候意業自己獨立行動,比方說,我們心中想殺某某人,整天只是想,沒有做。雖然沒有做,但是這個心念一直加強、加強……也是有業報。所以佛法說,身、口、意叁業個別不同,有時候一起行動。
二、以業的性質來分:
01、善業:我們做一些行爲,將來會得到好的果報,即是快樂、樂受的果報,這種業稱爲善業。經常有人說,造善業會有善報,這不是佛教用的語句,佛教說:造善業會得到樂的果報。當你造善的業時,你是以善的心去造業,但是當你在受果報時,裏面並沒有善心、惡心,果報不能用善、惡來說,但是果報會讓你覺得痛苦或快樂,因此,我們只講樂報或苦報。所以應該說,善的業將來得到樂的果報。
02、惡業:當你用惡的心去做惡的行爲,將來會得到苦的果報,並非惡的業將來得到惡的果報,因爲果報本身不是惡的,它是一種苦。
03、無記業:我們造作的一些行爲,它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稱爲無記業。比如說,我們走路,這其中無善也無惡,是無記;身體發癢,你抓一下癢,沒起嗔心,也沒起善心,也是無記。如果身體癢的時候,你很討厭,生起嗔心,那個時候扒癢的動作就是惡的了。我們有很多習慣的行爲--業習,也是一種業力因果,它們很多是無記的。再比方說,當別人問你是不是呀?你拼命點頭說是呀!點頭這個行爲也是無記的。
有人說無記的業是沒有果報的,這是不正確的。根據大乘佛教的說法,無記業是受無記的果報。比方說,我在路上走,無意間踏死一只蝸牛,當時我的心中是沒有善的,也沒有惡
的,這樣就是無記。那只被我踏死的蝸牛,雖然它不會認爲我是殺它,或沒有殺它,但是,如果它起嗔心要報仇,將來因緣具足時,我將會被它殺,這就是所謂無記業也依然會有果報。但是有一些阿毗達磨論師認爲,既然是無記業,就無報,那是錯誤的。
一般人以爲業的善、惡是以我們起心動念的善、惡來衡量,這並不完全正確。以佛法說,是以果來看這個業,凡是能夠得到樂的果報的業,稱爲善業;凡是得到苦的果報的業,稱爲惡業。並非起善心的業,稱爲善業;起惡心的業,稱爲惡業。
有些人雖然很愚癡,但是也會生起善心,不過善的心卻造惡業,比如有一個人病得很苦,愚癡的你看到病人很可憐,活著真的沒意思,就認爲他死了會更好,那個病人也覺得死了會更好,然後你就幫他斷了命--殺死他。你是生起善的心殺死他,其實你殺人的身業是惡業,你生起殺心本身是殺業,也是屬于惡的。你的心希望他不要受苦是善心,希望殺死他是惡的心,都有果報。但是你認爲你殺死他,幫他脫離苦海,其實並不見得。因爲以業報因果來說,他病的因果還沒有受完,那個勢力還在的話,下一世他還會繼續受同樣的果報,所以你只不過將他的果報拖延罷了,而你以爲把它解決了。所以佛法說,有任何的善、惡業,在受報的時候,你應該用果報來決定是善的,還是惡的,不應該說我的心是善的,一定是善報。因爲你善的心,不見得就是善。
叁、以共業與不共業來分:
01、共業:我們造一些業,互相影響,關系密切,大家一起受同樣的果報,稱爲共業。
02、不共業:我們造一些業,與別人無關,只影響個人的身心,個人受報,稱爲不共業。
每個人過去所造的業,形成今生的身體、好心、善心、惡心等等,是我們不共業所形成的果報。因爲不共業是你個人所做的,個人自己享用,別人不能享用,那麼,你的身心是你自己享用的,所以是一種不共業。
如果一對夫妻住在一起,他們共用的房子、家具,就是他們
共業的果報所形成的。我們住在新加坡,就有新加坡人之間共同的新加坡的共業,但是新加坡人有不同的家庭,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不共業,所以我們說共業、不共業的時候,在共業中有一些不共業。
除了有共業與不共業的分別之外,業還可以分成正報與依報。
正報:指衆生的身體。因衆生的身體是依過去的業因而感召得來的果報正體,即衆生的身心、樣貌,心的善、惡,聰明或愚癡等等。
依報:即身體依之而住的果報,如國土、山河大地、房屋、器具等等,又名依果。
如果一個人修行好的話,他就會到依報好的地方去。如果他過去世有修一些智慧的因緣,他今生的天資就會比較聰明,如此這般的不同。以佛法來說,當菩薩修道成佛的時候,其正報就是得到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佛身;其依報就是出現在世間最殊勝的地方,依大乘說法,菩薩修道成佛時的佛淨土,就是佛的依報。那麼,佛依報的淨土,並非我們人間的人所能夠看到的。
四、以定業與不定業來分:
業報有所謂的時間和果報是否肯定的區別。
01、定業:一些業的果報與受報的時間都已肯定,稱爲定業。比方說,我們殺死人,其果報是將來要墮入地獄,稱爲報定。如果墮入地獄的時間不肯定,那就不可以稱爲定業了;如果殺人的果報肯定墮入地獄,墮入地獄的時間也肯定,那麼,這個業稱爲定業。所以必須報定,受報的時間也定,才叫做定業。在佛經中說,弑父、弑母、弑阿羅漢、出佛身上血、破和合僧--五逆罪,死後下一世必定墮入地獄,稱爲定業。
02、不定業:一些業的果報和受報的時間都不肯定,稱爲不定業。一般上很多的業都是屬于不定的,因此,我們就能夠轉變它。
有很多人學佛之後,聽說通過拜佛忏悔能夠把惡業忏除,這是錯誤的。因爲拜佛忏悔並非定業,而你造的可能是定業,就不一定能…
《四聖谛講記 第五卷 集~業海無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