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地球会有毁坏的一天,后来又会形成,谁去推动它呢?是众生的业。业的活动就是心的活动,那么,地球就是我们众生共同的心念去推动而形成的。
我们眼前所见到的山河大地、屋子、一切花草树木等,就是业带来的。依据大乘佛法说,我们所见的一切是心做的,因为过去的心做,现在的心又把它带动出来,让我们看到。所以有些佛教部派说,我们眼前所见的一切都是心创造的,其实,它的含义就是业创造的。
(四)业的造作者:
以佛法说,业的造作者并非某某一个人,并非一个"我"在造业,而是五蕴当中的"行蕴"在造作。行蕴当中包含我们很多的烦恼,这些烦恼没有主人,它随着因缘而生,没有因缘烦
恼就不生。比方说,你们坐着听佛法录音带的时候,没有机会生起骂人的烦恼,你们就不会骂人,所以烦恼要有原因,才会生起来。当一个人烦恼生起去造业的时候,我们只能说有一些烦恼的因缘等等在推动,而完成造业的行为,所以说造业时,并没有一个主人。如果修行者修得好,消除了某一些烦恼,他就不会去造某一些业。当他不去造那些业的时候,你不可以说没有一个人在造业。而是不论圣人或凡夫在造业的时候,都没有造业的人。并非因为烦恼断除,证阿罗汉后就没有人在造业,而是在造业的当时没有造业者。如果你要去找寻,到底是谁在推动业的活动呢?那我们只能说,是烦恼在推动,使业继续向前活动。我们过去造了很多业,这些业的力量与烦恼配合,它就继续再造业。即是我们在受业的果报的同时,又再造新的业。
所以我们要明白佛法所讲的业现象,与印度外道的讲法是不一样的。印度外道说有一个人(主人)在造业。以佛法说,不但没有造业的主人,甚至于受果报的人也没有。这句话怎么说呢?原来是种种烦恼心与种种业力配合,让我们感觉到在受果报,并非有某某人在受。讲的更简单一点,就以牙痛为例,当你在牙痛的时候,你的脚不会痛、眼睛不会痛,只是牙齿那一部分会痛。牙痛的原因或是牙蛀了,或是虚火上升而造成的。但是我们认为有一个人在受牙痛的果报。其实不是,是那一部分的肌肉在痛而已,身体的其他部分是不痛的。因此,我们要弄清楚,并非有一个人在受报,而是种种因缘造成牙齿痛了,痛的部位在痛,不痛的部位是不痛的。
以佛法来说,如果你一定要讲受报,我们只能说在五蕴中的受蕴认为它在受报,并没有另外一个受报的人在受报。造业也是一样,是五蕴中的行蕴的某一些心念在造作,使业继续被推动向前,在一切的业力因果中是没有主宰者的。因此,业力是因缘变化,它不是实在性的东西。
(五)业的止息:
我们众生有无量无边的业,要怎样去止息呢?关于业的止息,这是很多人的邪见--错误的见解。以佛法来说,业是不可能把它止息的,也不可能把它切断。如果你可以把业切
断,即认为因果是可以中断的,那是断灭见。有人认为必须受完所有的业,业才止息,这也是错误的见--外道的见。就是说,印度的苦行外道,他们普遍的见解是认为我们过去世造无量无边的善业和恶业,恶业的果报必须受完,才会消失。因此,他们认为应该赶快去修苦行,把苦受完,然后乐的果报就统统出来了。佛否定这种见解,认为没有这回事!业是不可能把它受完的,因为当我们受业的同时,还会造一些业,那么,你过去世无量无边的业,在这一生是受不完的,还要无量劫才可以把它受完,所以你无量无边的恶业,今生哪里受得完呢?不可能!所以佛说,不可能把恶业灭除以达到解脱。
那要怎样解脱呢?原来你的业(过去你造的因),以因果来说,这些因没有助缘,是不会生成果报的;反之,业的因的力量就会变成果报。如果你在修行的时候,懂得不要把那些业的因引发出来,你就不会去受果报了。那到底是谁把过去的业因引发出来呢?是烦恼。你无量无边的业不能自动生出来,要有那些烦恼的心把它带动出来。如果要解决业的问题,只要解决烦恼心;如果烦恼心没有把业带动出来,它就不会继续。当业不再继续的时候,今生死了,你的烦恼心没有想要出生、再来这个世间、再来继续存在,那么,你就不会再继续受那些业。这样,业就不能形成你将来的果报,如此,我们说这个修行人解脱了。
所以,解脱并非把业报断除,也并非把业报受完,而是修行人觉悟到无生。即是觉悟到生死没有生可得,他不再来生了。这样,他自然就不必再去推动那些业前进。刚才说过,业力不可能自己推动自己,它是众因缘带动的,在众因缘中,烦恼是现前最主要带动业的原因。
所以,佛在教导众生修行的时候,从来没有教导我们怎样把业灭掉,反而是教导怎样去观察,让烦恼不再生起来;烦恼不生,就不会去推动业,那些业自然就不前进了。
我在解释十二因缘的时候,就讲植树的比喻:如果你去浇水、施肥,那棵树就会越长越好;如果你不浇水、施肥,树最终要干枯死掉,不再继续活动。我们的业也是一样。所以我们
要弄清楚,业是不可以把它断除掉,但是业也不会自动前进,业是有烦恼的因缘带动之下才一直前进。所以修行并非去清理你的业,而是要清理你的烦恼。因此,所谓业的止息(停止),并非业停止,而是业没办法前进。即是烦恼不再去推动,而不是把业停止住。我们明白了这点,在修行的时候,就要弄清楚,千万不要误会,认为要去处理无量无边的业,应该处理的是烦恼。
有些人在修净土法门--念佛,因为他不了解,认为我的业这样多,怎样往生净土呢?其实不是,净土是带业往生。虽然你有无量无边的业,但是只要造另外一种业--净土的业,那么,你将来就能够往生净土。你能够往生净土,是修了净土的业,但是不等于其他的业被消除了,才往生净土。同样的,当你有做天人的业,就生天;当你生天的时候,不等于把其他的业都消除了。所以佛法说,往生净土的人是带业往生。
业是一种因果现象。佛法说,一切因果都是因缘生灭变化,在这因缘变化中,它没有本体,不能保持自己,是众因缘来维持它的存在,因此,我们说这众因缘是没有本性、没有自性。业就是众因缘的变化,它也是没有本体的。所以说业本来是空的,不要执著业是一种实在、一直存在的东西。
业既然没有本体,怎么可以继续活动呢?不但业没有本体,可以继续活动,也正因为一切因果没有本体,它才能够继续活动。我们不要以为在五蕴身心中有一个我,才能够推动业的活动。其实不是,五蕴身心是众因缘在推动,业也是一样,是众因缘在推动它的活动。
所以在龙树菩萨所著的《中观论》中说: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意思是,我们一切的业本来没有所谓生,没有生就没有所谓灭。为什么呢?因为业本来不是固定的东西,它是因缘一直转变、转变……然后我们就执著这一段因缘叫做某某的业,那段因缘叫做某某的果报,这样,我们就看到业因果的现象了。其实,它们的因果变化不是固定的。如果我们明白,是我们在因果变化里面执著某一段因缘叫做造业,那就看到业造成业因了,那也看到
业变成果报,业本身不过是一个名称。即是这个叫做杀业,那个叫做杀业的果报。但是以佛法说,它是因缘在转变中,并非一个固定的东西,从过去世带到今世来,不是某一个东西,而是众因缘在变、变、变……一直变到今生来,我们就看到众因缘所显示出来的果报现象。有很多人误会了,以为我造了某某业,是那个业收藏到今天才兑现。不是。
在《中观论》中也说: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出,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意思是,世间的一切业都是烦恼带动出来的,但是烦恼不是真实的,是众因缘在变化,那么,业也不是实在的。正因为烦恼、业这一切都不是实在的,那么,我们才能够因为觉悟而解脱。为什么呢?原来烦恼跟业是心在迷惑的时候,执著认为有这种现象。当你觉悟了,心不再迷惑的时候,就知道原来这个现象是心执著而认为有的。比如你的心念执著有一辆汽车,就说汽车在路上行驶,甚至说汽车相撞了。其实并没有一辆汽车,是众因缘配合,很多因缘的法在路上跑;众因缘在作用,那些因缘在互相撞击,但是你一直认为有一样东西--汽车在相撞。同样的,因为你迷惑执著,就会认为有发生烦恼、业报等种种的现象。因此,业不是实在的,烦恼也不是实在的,我们才有可能解脱。
大乘佛法说,不但烦恼不实在,也没有烦恼约束着你,只不过有一些业因果现象在变化而已。然后,在变化中,你执著里面有一个我,认为"我在业里面,从无量劫轮回生死到今天,我将继续轮回到下一世"。那是烦恼告诉你的。如果修行者觉悟到无我,就不认为有一个我在生死,他知道一切都是因果变化的现象,没有实在的众生在里面受果报,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人解脱了。这样,我们就说这个人觉悟,这个人解脱了。
刚才我说过业是由烦恼带动的,我们今生所受的果报,很多是你过去世的烦恼推动的,今生你来投胎又再带动它。比方说,如果你过去世是一位音乐家,今生没有碰到培育你成为音乐家的环境,就不会去学习音乐;反之,如果你今生有学习音乐的环境,再加上过去世是音乐家的习惯--烦恼,一碰到音乐,心就喜欢,要学习,然后你把那个习惯拿来用,
加以培养,你又成为音乐家了。意思是说,你的烦恼把过去的业行为再增广,继续加大,这就是烦恼把业报带动出来了。此外,我在讲《十二因缘》时,已经解释过,当人死的时候,有一些烦恼心希望生存在世间、希望我继续存在,因为这种希望的心--烦恼,他看到一些境界,感受到一些现象就去追求,然后,当过去业的一些境像出现,他在里面反应,就随境去投胎了,所以说烦恼带动他去投胎。就是说,人死后,是不会因为过去的业而自动去投胎的。对阿罗汉来说,当他死的时候,眼前没有我们一般人死时所出现的境界,因为他没有那些烦恼去推动,没有那些境界,就不会去投胎;他也不会想要生存、没有所谓的我要继续在这世间存在,这样,他就不去转世投胎了。因此佛法说,我们的业都是由烦恼带动出来的。你的烦恼带动使你得到今生的身心,甚至与一些有缘的人碰面,这是你们之间的共业;这些共业就是对方的烦恼和你的烦恼,参杂在一起,把业带动出来。
关于业的受报:阿罗汉要受报,不只是如此,甚至成佛了,果报还会显现。上次我说过释迦牟尼佛头痛三天,是佛过去世敲了鱼王(琉璃王的前世生)的头三下,今生受这个果报。是佛要受的吗?佛有烦恼把它带动出来的吗?不是,这是琉璃王的烦恼带动,并非佛的烦恼带动的。
关于业力因果,是大家互相影响而牵动出来的。如果修行人修成为阿罗汉,虽然他没有烦恼,但是跟他有缘众生的烦恼也会把业带动出来。如果阿罗汉死了,不在这个世间,他没有碰到跟他有恶缘的人,那么,跟阿罗汉有恶缘的众生就不能带动业的发展,这个业就不能影响到他了。所以说,业是烦恼带动出来,就不应该把它区分成是我的或是你的,是大家互相在影响。但是,当我们说造业的时候,是我的烦恼在造业,不是你的烦恼在造业。受果报的心不是造业的心,那是另外的因缘。所以说,烦恼把业带动出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就是我这边的事,业力是大家互相因缘,不是单方面的事。比方说,我如果杀死了你,将来你修行修得好,下一世你碰到我的时候,你不一定要杀我,因为你通过修行,心转变,不想杀了,我不一定要受报。所以,虽然我杀了你,我
将来不一定会受报,而受报不受报的转变竟然发生在你那边,不发生在我这边。为什么呢?是因为你的烦恼要把那个果报加在我这边来,那是你在带动,不是我在带动的。因此,我们要弄清楚,这个果报的兑现不纯粹是由造业的人在推动,受害的人也会推动。所以说,业是因为烦恼的带动而出现的。
当我们明白这样的因果现象,你就不会有阿罗汉解脱了,那他过去世所造的业就不必偿还吗?关于这一点,我们要弄清楚,业是烦恼心带动的,如果修行者证悟阿罗汉果后还没有入灭,还在人间活动,他过去的仇家有机会遇到他,仇家的烦恼就会活动,可能把他杀死。因此,这个业就被推向前,但是阿罗汉并没有杀心,他被杀,就了结了,而杀害他的人的烦恼心又继续加强,这种烦恼心就使他堕入地狱,带动自己的业继续前进。
如果我过去世杀过你,假设今生我证阿罗汉果,你今生修得很好,你可能不杀我;如果你修得不好,你可能想杀我,我依然要受报。但是,如果我不再来转世,你没有机会碰到我,那么,你就不会生起杀心。就是说,你要找我报仇,必须有缘遇到我,你的烦恼才会生起来;反之,你的烦恼就没机会生起来,也不能把那个因果带动出来。所以,当一个人解脱生死,不再来这个世间,不但是他的烦恼不生,连过去的仇家对他起的嗔心也没有机会生起来,佛法把它称为非择灭无为。就是说,当一个人证悟阿罗汉果之后,入灭了,有一些法就没机会生起来,这不只是阿罗汉这边而已,他所欠债的仇家也没有机会生起恶心了。不要以为那个人依然会把恶心收住,是因为没有因缘,恶心不能生起来,就没有报仇不报仇这回事。我们说阿罗汉的业了结了,实际上并非了结,而是对方没有机会生起恶心,他就不能把业带动出来,业自然不继续了。
《四圣谛讲记 第五卷 集~业海无边》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