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失念:失去现前的念头,即是你对现前的境界,不清楚它发生什么。比方说,我叫你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念到一半,你的心不知道跑去哪里了?也不知道自己是要念佛,这就是失念。或者我叫你观想一尊佛像,你观想佛的头,就忘了佛的脚;观到脚的时候,就忘了头;更甚者是整尊佛像都不见了,这也是失念。有些人念佛号,心不知道去了哪里,甚至于现前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忽然间念出地藏王菩萨来还不知,那也是失念。意思是说,你不知道、不记得现前的心念,就转换去别的心念。
昏沉与失念的差别:昏沉时神志混淆,模模糊糊,不但不知道现前的念头,简直是昏睡了,连现前的境界都不知道;失念的人是忘了刚刚发生的境界,对现前的境界是很清醒的。比方说,我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忽然间念出地藏王菩萨,那么,我忘掉了南无阿弥陀佛,但是我清楚在念地藏王菩萨,这是失念的情况;昏沉的人是二种境界都不知道。
06、散乱:内心妄念纷飞,流散杂乱。佛说众生的心像猴子般跳来跳去,就是指散乱。散乱心严重的人根本静坐不下来,散乱不仅是对现前的境界不能明记,而且心念一直在转变,思潮起伏,一下子想这,一下子想那。散乱心严重的人,即使是别人跟他讲话,他都听不清楚,因为你讲你的,他的心跑来跑去想他的。静坐是散乱的人的苦差,因为一坐下来,杂念特别多。很多人就有这种的经验,他说:我平时杂念很少,一静坐杂念就特别多。为什么呢?原来散乱的烦恼也有一个特性,就是当心静下来的时候,它就一念、一念……跑
出来;如果有些事情做,心就没有机会东想西想,就不容易散乱。所以散乱的人在静坐的时候,发现杂念更多了。其实那是好事,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心念了。
07、掉举:"掉"是回忆过去,"举"是拿出来想。掉举是整天拿你心中想要的过去的事情来想。掉举严重的人,每当静坐时就想到一件事。比方说,你有一个女朋友,一静坐你就想到她;或者你很喜欢买马票,一静坐所有的马票号码就跑出来。这是一种习惯,整天回忆你喜欢的事情而执著它,就是掉举。没有定力的人有掉举,有定力的人也会掉举,即修禅者在修禅定的时候,有能力进入初禅,他的心进一步要进入二禅的时候,他对初禅掉举的心就拉他回初禅,这是修禅者在禅定中的掉举。
有些人认为自己念佛念得很好,但是他不知道自己在掉举,这句话怎么说呢?这是因为他的掉举的心在念佛。比如一个人念南无阿弥陀佛,我限定他十五分钟不要念,看看可以吗?喔!他做不到,一坐下来就非念不可,这就是心不能做主,是掉举的烦恼在做主。所谓修行,是我们要我们的心做什么,它就得做什么,这才是能够掌握自心。如果掉举烦恼重的人,所做的事情绝大多数是掉举要他做的。世间不修行的人,整天唱一些自己喜欢的歌,一没事情干,心就掉举唱起那些歌来。同样的,念佛的人一没事情做,佛号就念出来,他还以为自己念佛念得不错--不念而念,其实是掉举而念。
08、不正知:对于所观的境界不清楚,内心不知道要怎样做。就是说,你对你的心境--现前发生的事情,不懂得要怎样处理,要怎样去面对,就是不正知。比方说,我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忽然间念出南无地藏王菩萨,我应该知道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是有正知;如果我不知道而继续念南无地藏王菩萨,那就是不正知。当时你知道念头从南无阿弥陀佛跑到南无地藏王菩萨了,但是你竟然不知道是错误的,这就是不正知。错误是在:你原本是在修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掉举的心使你念南无地藏王菩萨,那你就应该知道,不应该让它发生那样的事,如果你的心没有这样的能力去处理、去
分别,你就随着念下去,你不但是失念,不但是掉举,而且有不正知了。如果你是有正知的人,当掉举、失念烦恼来的时候,你就懂得处理--喔!我不应该让它继续,我应该念回南无阿弥陀佛。
大随烦恼不一定是以上八个,但是此处是依据大乘佛法来说。这八个大随烦恼平时一直都在作用,其作用力很强,我们习以为常,因此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唯有当在静坐时,心平静了,才比较容易看得清楚;反之,小随烦恼在平时就观察到,而小随烦恼在静坐的时候,一般上是不会生起的。为什么呢?因为一般上人们会安排在一个比较安心的场所来修持或静坐,在这样的环境下,小随烦恼就没机会生起。但是就算你在多安心、多平静的地方,大随烦恼都有机会滚出来,可见它们的作用力之强。
三、中随烦恼:共有二种。
01、无惭:对于自己没有尊重心。当你做错事情的时候,不以为是一种羞耻,不自我反省。比方说,你偷了别人的东西,不觉得是错的,不会后悔,这就是无惭。
02、无愧:对自己的过失以及缺点,当别人知道而指责非议的时候,你都不觉得羞耻。比如你偷别人的东西,别人指责,你都不觉得羞耻,这就是无愧。
一般世间人用厚脸皮、不知羞耻、没有礼义廉耻来形容无惭与无愧的人。无惭、无愧为什么列为中随烦恼呢?因为这二个烦恼的活动并非很强烈,是在大随烦恼与小随烦恼的中间,所以称为中随烦恼。修行人一定要克服中随烦恼,如果没有克服,他的修行是修不好的。就是说,你要修得好,就要经常看到别人修得好,而自己不行,自己觉得惭愧,就更努力地修行,所以有惭愧心的人,修行会比别人来得快,就是这个道理。
在佛法上讲烦恼是一种苦,但是苦不一定有烦恼。阿罗汉已经没有烦恼了,但是他还要受果报,还要吃饭、睡觉,这些都是苦果。因此佛法说,苦不一定是烦恼,烦恼一定是苦。
有关烦恼,很多经典中说它们是属于外来的,即烦恼可以慢慢增加,也可以慢慢减少。因此,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就要设法减少烦恼来达到解脱,而不是去处理无量无边的业。根据佛说,要减少烦恼就要把戒、定修好,然后再以佛法知见、智慧去观察,就更快放下烦恼,所以要解决我们的烦恼,就从修戒、修定、修慧这三方面来处理,尤其见上面的烦恼要先处理,然后才来克服行为上的烦恼。
《四圣谛讲记 第四卷 集~烦恼迷执》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