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聖谛講記 第四卷 集~煩惱迷執▪P3

  ..續本文上一頁不正見。六個根本煩惱可以分爲兩大種類:

  一、貪、嗔、癡、慢、疑是行爲上的煩惱,要斷除這些煩惱就要從行爲上慢慢改造,所以修行人見道--證悟初果後,才慢慢一步一步地斷除這類煩惱,它們稱爲思惑,思就是造作的意思。

  二、不正見中的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是見解上的煩惱,它們是思想上、見解上造成的。如果修行人證悟初果,就放下這些見解,立刻斷除這些迷惑,所以它們稱爲見惑。

  一個人要斷除貪、嗔、癡、慢、疑不是一下子就能夠做到的。因此,當修行人放下身見的時候,他很清楚沒有我了,但是我慢還是存在的,這是因爲我慢不是一下子可以斷除的。

  (二)隨煩惱:

  隨著貪、嗔、癡、慢、疑、不正見六根本煩惱而生起的煩惱,稱爲隨煩惱。根據心所活動範圍的強弱,隨煩惱可分爲大、中、小的差別:活動最強的稱爲大隨煩惱,活動中等的稱爲中隨煩惱,活動最小的稱爲小隨煩惱。小隨煩惱的活動比較

  少,不是經常活動,所以容易被我們發覺;大隨煩惱經常在我們的身心中活動,習以爲常,所以最難覺察到。

  一、小隨煩惱:共有十種。

  01、忿:對現前逆境生起的嗔心。

  02、恨:當憤怒的境界沒有了,內心還懷怨不舍,想著不高興的事,內心熱惱的心理。

  有些人的忿比較多,恨比較少,有些人忿、恨都重。有些人當你罵他的時候,他很生氣,過後就沒事了,還跟你要好,這就是被罵的當時有忿,過後沒有懷恨的心。一般的小孩子就是如此,兩個小孩子現前吵架,對對方起嗔心,不歡喜對方,過後兩人就沒事了。恨比忿更加嚴重,因爲忿過後就沒事了,但是懷恨可以很久。中國人講女人懷恨叁年,是形容女人的心胸狹窄,其實何止叁年,世間有不少人可以懷恨一生。

  忿與恨的差別:忿與恨都是屬于嗔心,但是它們生起的因緣不一樣。忿是有境界當前,遇到不如意的境而起嗔心;恨是忿後,一直想起剛才的事故,懷恨不舍。

  03、惱:當忿或恨時,內心越想越苦,身心不自在地煩躁惱熱,心跳加速,熱血奔騰,並以粗暴言行騷擾他人,或疾言厲色地怒罵別人。所以惱心很嚴重的人很快就將他的忿、恨表現出來;相反的,惱心不嚴重的人的忿、恨就不容易表現出來。有些人惱怒時,並非損害他所嗔恨的對象,而是以丟東西來發泄心頭之恨,過後才滿意,這就是惱的行爲。

  04、害:惱後無悲愍心,常以打、殺、恐嚇等侵損逼害衆生。害心很嚴重的人,甚至于忿、恨的煩惱還沒有出現,害心就出來活動,比如有些人在走路,看到小動物,就要踢它一腳。有些人愛打小昆蟲、小動物,這些就是害心的表現。

  惱與害的差別:有些人害的煩惱少,被人欺負,只會在那兒惱罷了。即使他很恨,也不敢害人,這種人有良知,有慈悲心,他沒能力反抗,因爲不敢害人;反之,有害煩惱的人,心腸毒辣、殘酷,惱之後就要去對付別人,這就是由惱轉爲害。

  有些修行人,表面上看來修行功夫很好,其實是他的惱跟害

  的煩惱比較輕,忿、恨比較不容易表現出來,但是不等于他沒有忿、恨的煩惱。

  忿、恨、惱、害都是屬于嗔心。

  05、嫉:就是妒忌;不能忍受他人的成就、優勝而起嗔心,比如有些人妒忌別人的名譽、地位、才學、儀表、財富等等,愛美的女人最妒忌別人比自己漂亮;家庭主婦往往妒忌別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聰明;別人做事有成就被贊歎,而令你妒忌。一個人生起惱的煩惱,不一定有對象,有時是自己對自己苦惱。妒忌跟別人有關系,如果沒有別人,就沒辦法妒忌,所以妒忌的生起一定有其所對的對象。妒忌也是一種嗔心的表現,但是它帶有愚癡的看法,所以妒忌不但有嗔,而且還有愚癡。即是不應該有的比較,他去比,而發現別人比自己優勝,就生起妒忌的心。

  06、诳:诳妄的意思。這個煩惱本身就有欺騙的心理。一個人要從別人那邊得到某些利益,就假裝自己有才幹,假裝自己有德行,這樣的心理就是诳。比方說,你明明沒能力去做一件事情,卻假裝能夠做;你明明行爲不是很好,卻假裝表現得很好給別人看,這些都是欺騙別人的行爲,以達到自己追求名或利的目的。诳包含了貪的煩惱,然後愚癡的心采取行動。

  07、谄:谄曲不直的心理。以言行隱藏過失,並奉承他人,以免名利有損,這是爲了取信于別人。拍馬屁是一種谄。小孩子做錯事後,往往爲了怕被打,因此,他就表現得很乖,讓你認爲他很好;有些人爲了工作或利益,而討好別人、稱贊別人,這些都是谄的煩惱。谄包含了貪的煩惱,然後愚癡的心去采取行動。

  08、覆:隱藏、遮蓋惡的行爲。人經常幹一些不良的行爲,自以爲只有天知、地知,沒有你知,只有我知,然後覺得心安理得,把它隱藏起來,不要讓別人知道,恐怕損己的名譽,這是一種煩惱。在佛所製定的戒律中,持戒者犯了戒,把它隱藏起來,那是一種過失,應當發露忏悔。

  谄與覆的差別:覆是隱藏自己的過失,不願人知,它並沒有對他人有特別的意圖,只是有羞恥的心,認爲這是不好的事

  情;谄是當你知道某人能給你利益,就隱藏自己的過失,以便對方相信你,希望能得到好處。

  09、驕:對自己的成就、名譽、才華、相貌、身份、地位等等染著喜躍,沾沾自喜,而生起驕傲的心理。有驕煩惱的人就會覺得自己了不起,而傲慢的人也覺得自己了不起,但是不會覺得很興奮。驕傲的人對自己的成就、才華、地位等等會很興奮,很愛表現。比方說,有演藝才華的人很喜歡表演給別人看,企圖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驕與慢的差別:驕是自己做事有了成就,産生高傲的心理;慢是以自己的能力和別人相比,自己認爲比他人高一籌,而心高舉。

  10、悭:吝啬的意思,佛法也把它稱爲悭貪。于財物、知識吝惜不肯惠施的心理,就是你所擁有的東西,不願讓別人得到。悭的煩惱表現最透徹的是中國人,比如秘方、秘法只是祖傳,不願意傳給別人,甚至甯可讓秘方、秘法失傳,這是悭的煩惱形成的。悭是貪的一種,但是悭與貪不同,貪是希求多,從別人那邊得到越多越好;悭是擁有很多財産,而不舍得給別人。有些人有貪,沒有悭;但是悭的人一定貪,貪的人不一定悭;因爲有些貪心重的人,有人來向他乞求,他願意施舍;悭的人貪得無厭,哪兒願意給人呢?悭的人即使不貪求別人的東西,也貪著自己的東西。所以有悭一定有貪,悭的人最怕別人教他做善事,最怕看到乞丐;貪的人如果沒有悭,他是願意做善事的。悭嚴重的人,非常貪著他所擁有的財物,甯可餓死也不願意花一分錢,即所謂的守財奴,一切的錢財變成不能使用的錢財,只可以進,不可以出,都把錢財收起來。

  以上的煩惱不是常常生起來,只是偶爾生起來,所以稱爲小隨煩惱。因爲它們偶爾才生起來,所以很容易被發現。

  二、大隨煩惱:我們生起任何不善的心,就有一些大隨煩惱隨著生起來,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有這些大隨煩惱在活動,因爲它們的活動範圍比較廣大,所以稱爲大隨煩惱。共有八種。

  01、不信:所謂不信,就是不相信。不相信叁寶、四聖谛、

  佛法的道理。此處的不信並非懷疑,而是一種習慣;這個習慣造成他不願意聽聞、不能接受、不想去相信佛法道理。如果有信善根的人,一聽聞佛法立刻相信。而不信者的不信是一種煩惱、業習造成他的不信。爲什麼呢?因爲他前世熏染,過去世造成了這個習慣。如果一個人過去世經常聽聞人是被創造的道理,習慣了,如果今生你跟他講人不是被創造的,人是因果輪回的,他就不信。這種煩惱在日常生活中就一直存在。因此,有些人很容易信佛,這是因爲他們有信的善根(好的心念);反之,有不信煩惱的人就很難相信佛法的道理。你要有一些善巧方便,讓他接受你,才能引導他相信。所以這個不信是不講理的,跟道理無關,就算理上無話可說,他的內心就是不信。

  02、懈怠:對已做、未做的善事不努力去做,就是懶惰。一般上人累了休息,並非懈怠。此處的懈怠是指在修行上應當做的,你沒有做;已經做的不繼續做。就是說,你已經做的善事,不繼續做,還沒有做的善事,也不去做。站在修行的角度來看,你對所修的法門,經常做了,不想再繼續做,這就是懈怠的心理。一個懈怠心很嚴重的人,在修道的過程中最愛休息。比方說,念經二小時,懈怠的人念了一小時就休息了;靜坐一個小時,懈怠的人靜坐了十五分鍾,認爲夠了,就去休息。

  03、放逸:不警覺煩惱的生起,不約束自心,放縱它去做貪嗔癡煩惱所想做的事情。比方說,你很喜歡聽歌,當你在誦經的時候,耳朵一直往外面注意,聽聽看有沒有什麼歌聲。即是你心中貪愛歌聲,放縱自心去貪、去做它喜歡做的事;或者你在靜坐,心一直想喝咖啡,想著,想著,就起身去喝,這些都是放逸在做怪。放逸的心理驅使我們去做心裏喜歡的事情,而不是去做修行的事。因此,我們要小心,甚至于有些修行人很喜歡看佛經,在打坐的時候,心受不了,想看佛經,那也是放逸。

  懈怠與放逸的差別:懈怠的人修行到一半,就停止去休息,什麼都不做;放逸的人修行到一半,就停止,然後去做他心中喜歡的事。

  04、昏沈:對于現前的境界,心中迷迷糊糊不清楚。昏沈嚴重的人在打坐的時候,沒一下子功夫就神志不清,頻頻點頭,對于現前所做的事,什麼都不知道,要睡覺了。不但如此,此煩惱嚴重的人一沒有事情做,就想睡了。如果是很疲倦,很想睡覺,這不是昏沈,是因爲疲倦,身體受不了,應該休息。但是當沒事情做的時候,有昏沈煩惱的人就想睡覺,一有事情做,就特別有精神。比方說,當一個人鬧昏沈煩惱的時候,你跟他談天,他跟你談到津津有味,但是你叫他靜坐,他坐不久就要睡覺了。 …

《四聖谛講記 第四卷 集~煩惱迷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