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造作,因爲行爲造作而苦。爲什麼呢?因爲這些行爲造作,不是你在造作,而是衆因緣在變化、在造作,你一點也作不了主。作不了主,身心不自在,不自在就苦,所以稱爲行苦。
在這叁苦中,中間的小孩子都知道什麼是苦苦;一般人都知道壞苦,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是行苦。根據佛法說,只有修行的聖人才知道行苦,因此,行苦又稱爲聖義谛苦,即真正聖人所知的道理中所認識的苦;苦苦、壞苦是世間凡夫都能夠知道的苦,稱爲世俗谛苦。
佛把苦總分爲以上的苦苦、壞苦和行苦叁種,又以我們的生命活動來把苦分爲八種: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和五蘊熾盛苦。
(一)生苦:我們的出世是一件很苦的事情,經上說:"處胎如坐牢獄,出胎似剝牛皮。"子宮是世上最小的牢獄,胎兒在裏面囚禁了十個月,手腳沒法伸直,縮成一團,動彈不得,好像坐監牢,非常痛苦。此外,子宮裏的種種不淨,如:羊水、血等,胎兒都得忍受,真苦;胎兒出生時,要從小小的陰道中鑽出來,有如兩座山壓頂,胎兒硬硬要擠出來,那
是很苦的事,母親受苦,嬰兒也受苦,這是每個做母親的人都曉得的,所以幾乎所有的嬰兒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當出世時苦,出世之後也苦。爲什麼呢?因爲嬰兒離開了溫暖、安全的子宮,細嫩的皮膚接觸到冷熱的空氣,身體如針刺般受苦。此外,胎兒在母親的肚子裏,覺得很溫暖、很安全,忽然間環境改變了,就有如迷途般的羔羊,無依無靠,苦到要死,被嚇壞了,因此,那也是一種苦。佛說生的確是苦啊!
(二)老苦:人老身心衰損,力弱行步龍鍾,智力衰退做不了事,精神、腦筋不聽使喚,就是人老不中用了!不但如此,而且老的時候有老的樣貌,滿臉皺紋,腰酸背痛等等,都是很苦的事。除此之外,加上子女與他們有代溝,沒辦法相處而遠離他們,哎呀!那是苦上加苦!
(叁)病苦:病苦人人都有,但多少是因人而異的。病魔真可怕,令病者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每個人都知道,不用我多說,即使是小小的牙痛也很可怕,痛到呱呱叫,誰都要讓牙痛的人叁分,不能跟他吵,接受他呱呱叫。
(四)死苦:"四大違和分離,氣喘抽筋拆骨"是"死"最好的寫照。死是苦,怕死更加苦。依據佛法說,很多人在要死的時候很害怕,臉色都變了,甚至于泄青屎,腳軟走不動;有些人在要死的時候,不能講話,但是有很多事情沒有做完,很多事物沒有交代,苦死;當人要死的時候,身體動彈不得,很慌張,怕得要死,所以死是很苦的。
我們一般人都會知道以上的生、老、病、死苦。
(五)怨憎會苦:冤家狹路相逢,分外眼紅心滾。你所不喜歡的人,偏偏跟你見面,就是怨憎會苦。有些夫妻的確是怨憎會苦,剛結婚時很恩愛,相處久了就吵架,合不來,鬧翻了,但是因爲家庭的關系、兒女的關系,大家還必須天天在一起生活,真是苦啊!苦啊!夥計給老板做工,老板整天盯著工人,怕他們偷懶,夥計討厭老板,但天天又要見面,也是怨憎會苦。
(六)愛別離苦:生平恩愛眷屬,如今生離死別。男女間的戀愛,當一方突然死掉,另一方必然深受痛苦,甚至自殺,
這就是愛別離苦。
(七)求不得苦:想要的東西或想做的事情卻得不到。我們人有很多欲望,要這要那,結果得不到;抑或得不到滿意的結果,如單戀。又如父母親望子成龍,偏偏孩子不長進,苦死!父母親希望孩子能完成大學教育,可是孩子的智力又不行,結果苦死;讀書很苦,爲了那張文憑,得到了自然很高興,得不到時,就生起求不得苦。
(八)五蘊熾盛苦:我們五蘊身心--色、受、想、行、識五種法集合在一起,形成身心的活動,它每一刹那都在變化活動,而我們的心就執著在其中,沒有一點自由,一點也不自在,所以我們在裏面生死輪回,這就是五蘊熾盛苦。
這些叁苦和八苦,是佛跟我們講述的世間真相,但是我們衆生在苦中卻不知苦,還引以爲樂,竟然愉快地生活,忍受著種種痛苦的煎熬,所以佛把我們所居住的世間叫做娑婆世界,意思是"堪忍",凡夫竟然能夠忍受著種種痛苦的逼迫。
如果我們明白叁苦和八苦,就知道世間一切的快樂最終要遠離我們。如果我們要去追求是很苦的,不去追求也很苦;有,很苦;沒有,也很苦。所以佛告訴我們要認識世間的確是一種苦的果報,而不是我們認爲的:有什麼清福可享,有什麼快樂可以追求。
十二處、十八界
佛除了闡明五蘊的道理以外,還對不同習性的衆生以十二處、十八界的方式來講解身心的活動。
所謂十二處是:我們的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對外境(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和法塵來配對 ;即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和法處。
所謂十八界是:我們的六根、六塵,加上六識;即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和意識界。
佛之所以爲衆生講解五蘊,是因爲衆生執著心念比較重,佛就專門講心的作用,少講物質的作用;如果衆生執著境界活
動比較多,佛就講十二處;如果衆生對心與境界都很執著,佛就闡明十八界,這樣來接引衆生。
其中,如果以十二處來說,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是屬于色法(物質),只有意根與其所對的法塵是屬于心念的活動。因此,佛講十二處是針對那些執著物質比較重的人而說的;如果以五蘊來分析十二處,五雙色是屬于色蘊的範疇,意根是屬于識蘊的範疇,法塵就包含了受蘊、想蘊和行蘊,因爲衆生比較執著色法,所以受蘊、想蘊、行蘊當成一個法塵來闡明,就不注重講解心法;如果一個人對于心法與色法都執著的話,就在十二處中加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來講解佛法,這就形成十八界的道理。
在佛學上把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稱爲叁科,是因爲衆生不同的需要,佛就用不同的方式來闡釋我們的身心活動,其主要的目的,是要我們知道這個身心的活動是苦的,更重要的是要我們從中知道裏面沒有一個我。
在介紹完五蘊身心的活動,也說明了五蘊身心裏面沒有我。但是有很多人依然認爲有一個我在作用,在這裏我就舉一些佛與外道討論有關"我"的問題,讓大家明白五蘊身心的活動中是無我的。
根據佛法說,任何人都是以這四個方式來執著我,就以身體作爲例子:
一、我在身體裏面活動:如果我在身體裏面活動,那是在身體的哪一部分?在手、在腳,還是在頭?"都不是,我在全身活動。"那你的我是什麼形相?是不是人形?是不是跟人一樣大小?當我把你的手砍斷,你的我還在嗎?"如果我還在。是在斷肢上,還是在身體上?""不在斷肢,我在身體上。 "如果把你的手腳全都砍斷,現代醫學發達,甚至于把你的五髒六腑都換掉,那你的我在哪裏?"我在腦袋裏。"如果腦袋也可以換,那你怎麼辦?你將發現我不可能在身體的某一部分,或在全身。
二、身體是我的一部分:有人認爲身體在我裏面,即身體是我的一部分。如果身體是我的其中一部分,那身體以外的一
部分我到了哪裏?它也應該在其他的部分活動啰?那就看看你的我有沒有在其他地方活動?不可能。你不可能在別人的身體上活動,又在自己的身上活動。所以說,身體是我的一部分,那你的我的另外一部分就要在別人的身上,或者一部分的我就要在石頭上,或者在屋子裏,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身體只是我的一部分也不能成立。
叁、身體是我:你在小的時候,身體是那麼小,現在你那麼大,如果身體就是我,你的我一直在變。以佛法說,會變的我不是我。爲什麼呢?我必須要有一些性質,比如你們認爲昨天的廣超法師是廣超法師,今天的廣超法師還是廣超法師。如果我一直在變,就不可能保持住,哪裏說是我呢?就是說,小孩子一個樣子、大人一個樣子、老人一個樣子、死後一個樣子、胚胎一個樣子,所以說身體沒有固定。再者,身體是由食物的營養來補充的,血液、器官、一切生命的結構,構成人的物質、細胞經過新陳代謝,一年後全都換光,都不相同了。如果你的身體是我,一年後你的我統統變了,是另外一些東西來組成的,不是原先的那個,所以那是不可能的。
四、除了身體以外,還有另外的我:有人認爲有一個靈魂是我。你的靈魂是在身體之內,還是身體之外?如果你說"在身體之內。"是在身體的哪個部分?如果你說"在身體之外。 "就是說,所有的人的靈魂都在外,你能夠控製你的身體,那你也能夠控製別人的身體,那大家都能夠互相控製了。意思是說,如果是在你的身體以外有一個我來影響這個身體,身體是被外來的東西操縱的,那外來的任何東西,包括你、我、他都能夠操縱它,這是不可能的。因此,不管是以上任何一種的執著我,都是不對的。
當你聽完了我的解釋後,你會認爲:"那我在哪裏呢?"根據佛法說,本來就沒有我,也沒有所謂我在哪裏。你的身心是五蘊--色、受、想、行、識的活動,在其中不必有一個我,它就能夠活動,是你的煩惱執著說裏頭有一個我在活動,而事實上是沒有的。
爲了讓你們更加了解,我就以汽車爲例子,再作詳細的解釋:
汽車是由很多零件組成的,如果你在汽車裏面尋找,是找不到汽車的。雖然沒有汽車,但是它還是能夠走動的。所以只要有各種零件、汽油、輪胎等種種因緣具足,汽車就能夠走動了。同樣的,我的身心五蘊集合裏沒有我,只要因緣具足就能夠有所行動。
爲什麼我們會有汽車裏面有一個東西叫做汽車,它會走動的概念?這是我們受到想蘊影響的結果。如果我看到一輛汽車,心中不想它是汽車,只知道那是由各種零件、輪胎等很多東西湊合起來的一樣東西,再加上汽油,有人駕駛,它們就走動了。如此,就沒有汽車在走動的念頭了,我只知道:原來是這些機器、種種零件的配合在那邊運動、在作用。我就不會有:汽車裏面沒有車,那汽車怎麼又會走動?意思是,你在汽車裏面認爲有一樣東西,就有如你認爲在五蘊裏面有一個東西--我,然後你生起五蘊裏面到底有沒有我,才會講話、走動。如果你看清楚身心只不過是五蘊種種的集合,這有如汽車零件的配合,然後會講話、會走動,你就沒有這個疑問了,因爲你看到的是五蘊的組合在作用而已。我們給五蘊的組合一個名稱,叫做我,佛法把它稱爲假名我,裏面並沒有所謂實在的我。有嘛!就是五蘊在活動,並非有一個我不我存在著。當你有這樣的智慧去觀察的時候,就會明白佛法講無我,並非在裏面看有沒有我,而是看清楚五蘊的活動。因爲你把五蘊整體的活動總稱爲我,接著你的五蘊中的想蘊去執著認爲它是一件事情、一個東西在活動,從此以後就認爲:有我在身心裏面,還是以爲沒有我在身心裏面了。如果你認爲身心裏面一定要有我,才能夠有所行動的話,就是你認爲一定要有一個人在控製它,它才能夠作用,那我就會跟你開個玩笑:如果現在你有一個愛人,你很愛他,其實是你的五蘊身心活動裏面有一些煩惱、一些心念在執著你的愛人,並非有一個我在執著他,這些要有種種的因緣推動,並非有一個我在愛。如果你認爲有一個我在主宰,它跟種種因緣無關的話,那你現在就想方設法,盡量地來愛我--廣超法師。我可以很肯定的說,你是做不到的。爲什麼呢?因爲你的身心對我沒有愛的因緣,就沒辦法愛了,並非因爲你
的我存在才能夠愛。就是說,你會愛某某人,是因爲你身心裏面的行蘊有一些貪嗔癡的煩惱産生愛心,那麼,你就愛上了,並非有一個我在愛。如果你的行蘊中沒有那些煩惱,你就愛不來了。同樣的,如果我現在叫你立刻對你身邊的一個人起很大的嗔心,很討厭他,你根本辦不到,因爲你的五蘊中沒有那些因緣,就沒有辦法對他起嗔心。所以說,並非我在嗔,也不是我在愛,本來就沒有我,只不過是五蘊中有有關的因緣,就會愛起來,或會嗔起來了。
更簡單的例子,當陽光照射到水,水升上天,在水中沒有一個主宰者叫做我,但水依然能夠升上天;只要因緣具足,這個作用就會形成。同樣的道理,當陽光照射到你,就算你認爲有一個我在身心中,沒有因緣,你也不能升上天。這並不關有我、無我,而是有因、有緣那個法就能夠産生果報。所以在我們的五蘊身心中,只要有因緣,你就會做出種種的行爲,造種種的業,雖然造種種業,裏面還是沒有我在造業。佛說是種種行蘊在造業、造作,因此,佛特別強調五蘊。能夠知道的是五蘊中的識蘊,並非有一個我在知道。同樣的,能夠感受的也並非是我,而是五蘊中的受蘊産生感受的作用。佛把這五種不同的組合的法,總稱爲五蘊,如此來說明我們的身心活動中有種種法、種種因緣,它就能夠在裏面生死輪回。雖然在生死輪回。雖然在生死輪回,並沒有一個我在主宰、或者我在受報、或者我在造業,這就是觀五蘊無我。
《四聖谛講記 第叁卷 苦~五蘊無我》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