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圣谛讲记 第三卷 苦~五蕴无我▪P3

  ..续本文上一页造作,因为行为造作而苦。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行为造作,不是你在造作,而是众因缘在变化、在造作,你一点也作不了主。作不了主,身心不自在,不自在就苦,所以称为行苦。

  在这三苦中,中间的小孩子都知道什么是苦苦;一般人都知道坏苦,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行苦。根据佛法说,只有修行的圣人才知道行苦,因此,行苦又称为圣义谛苦,即真正圣人所知的道理中所认识的苦;苦苦、坏苦是世间凡夫都能够知道的苦,称为世俗谛苦。

  佛把苦总分为以上的苦苦、坏苦和行苦三种,又以我们的生命活动来把苦分为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和五蕴炽盛苦。

  (一)生苦:我们的出世是一件很苦的事情,经上说:"处胎如坐牢狱,出胎似剥牛皮。"子宫是世上最小的牢狱,胎儿在里面囚禁了十个月,手脚没法伸直,缩成一团,动弹不得,好像坐监牢,非常痛苦。此外,子宫里的种种不净,如:羊水、血等,胎儿都得忍受,真苦;胎儿出生时,要从小小的阴道中钻出来,有如两座山压顶,胎儿硬硬要挤出来,那

  是很苦的事,母亲受苦,婴儿也受苦,这是每个做母亲的人都晓得的,所以几乎所有的婴儿一出世就大哭,苦不堪言。当出世时苦,出世之后也苦。为什么呢?因为婴儿离开了温暖、安全的子宫,细嫩的皮肤接触到冷热的空气,身体如针刺般受苦。此外,胎儿在母亲的肚子里,觉得很温暖、很安全,忽然间环境改变了,就有如迷途般的羔羊,无依无靠,苦到要死,被吓坏了,因此,那也是一种苦。佛说生的确是苦啊!

  (二)老苦:人老身心衰损,力弱行步龙钟,智力衰退做不了事,精神、脑筋不听使唤,就是人老不中用了!不但如此,而且老的时候有老的样貌,满脸皱纹,腰酸背痛等等,都是很苦的事。除此之外,加上子女与他们有代沟,没办法相处而远离他们,哎呀!那是苦上加苦!

  (三)病苦:病苦人人都有,但多少是因人而异的。病魔真可怕,令病者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每个人都知道,不用我多说,即使是小小的牙痛也很可怕,痛到呱呱叫,谁都要让牙痛的人三分,不能跟他吵,接受他呱呱叫。

  (四)死苦:"四大违和分离,气喘抽筋拆骨"是"死"最好的写照。死是苦,怕死更加苦。依据佛法说,很多人在要死的时候很害怕,脸色都变了,甚至于泄青屎,脚软走不动;有些人在要死的时候,不能讲话,但是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很多事物没有交代,苦死;当人要死的时候,身体动弹不得,很慌张,怕得要死,所以死是很苦的。

  我们一般人都会知道以上的生、老、病、死苦。

  (五)怨憎会苦:冤家狭路相逢,分外眼红心滚。你所不喜欢的人,偏偏跟你见面,就是怨憎会苦。有些夫妻的确是怨憎会苦,刚结婚时很恩爱,相处久了就吵架,合不来,闹翻了,但是因为家庭的关系、儿女的关系,大家还必须天天在一起生活,真是苦啊!苦啊!伙计给老板做工,老板整天盯着工人,怕他们偷懒,伙计讨厌老板,但天天又要见面,也是怨憎会苦。

  (六)爱别离苦:生平恩爱眷属,如今生离死别。男女间的恋爱,当一方突然死掉,另一方必然深受痛苦,甚至自杀,

  这就是爱别离苦。

  (七)求不得苦:想要的东西或想做的事情却得不到。我们人有很多欲望,要这要那,结果得不到;抑或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如单恋。又如父母亲望子成龙,偏偏孩子不长进,苦死!父母亲希望孩子能完成大学教育,可是孩子的智力又不行,结果苦死;读书很苦,为了那张文凭,得到了自然很高兴,得不到时,就生起求不得苦。

  (八)五蕴炽盛苦:我们五蕴身心--色、受、想、行、识五种法集合在一起,形成身心的活动,它每一刹那都在变化活动,而我们的心就执著在其中,没有一点自由,一点也不自在,所以我们在里面生死轮回,这就是五蕴炽盛苦。

  这些三苦和八苦,是佛跟我们讲述的世间真相,但是我们众生在苦中却不知苦,还引以为乐,竟然愉快地生活,忍受着种种痛苦的煎熬,所以佛把我们所居住的世间叫做娑婆世界,意思是"堪忍",凡夫竟然能够忍受着种种痛苦的逼迫。

  如果我们明白三苦和八苦,就知道世间一切的快乐最终要远离我们。如果我们要去追求是很苦的,不去追求也很苦;有,很苦;没有,也很苦。所以佛告诉我们要认识世间的确是一种苦的果报,而不是我们认为的:有什么清福可享,有什么快乐可以追求。

  十二处、十八界

  佛除了阐明五蕴的道理以外,还对不同习性的众生以十二处、十八界的方式来讲解身心的活动。

  所谓十二处是:我们的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对外境(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和法尘来配对 ;即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和法处。

  所谓十八界是:我们的六根、六尘,加上六识;即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和意识界。

  佛之所以为众生讲解五蕴,是因为众生执著心念比较重,佛就专门讲心的作用,少讲物质的作用;如果众生执著境界活

  动比较多,佛就讲十二处;如果众生对心与境界都很执著,佛就阐明十八界,这样来接引众生。

  其中,如果以十二处来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是属于色法(物质),只有意根与其所对的法尘是属于心念的活动。因此,佛讲十二处是针对那些执著物质比较重的人而说的;如果以五蕴来分析十二处,五双色是属于色蕴的范畴,意根是属于识蕴的范畴,法尘就包含了受蕴、想蕴和行蕴,因为众生比较执著色法,所以受蕴、想蕴、行蕴当成一个法尘来阐明,就不注重讲解心法;如果一个人对于心法与色法都执著的话,就在十二处中加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来讲解佛法,这就形成十八界的道理。

  在佛学上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称为三科,是因为众生不同的需要,佛就用不同的方式来阐释我们的身心活动,其主要的目的,是要我们知道这个身心的活动是苦的,更重要的是要我们从中知道里面没有一个我。

  在介绍完五蕴身心的活动,也说明了五蕴身心里面没有我。但是有很多人依然认为有一个我在作用,在这里我就举一些佛与外道讨论有关"我"的问题,让大家明白五蕴身心的活动中是无我的。

  根据佛法说,任何人都是以这四个方式来执著我,就以身体作为例子:

  一、我在身体里面活动:如果我在身体里面活动,那是在身体的哪一部分?在手、在脚,还是在头?"都不是,我在全身活动。"那你的我是什么形相?是不是人形?是不是跟人一样大小?当我把你的手砍断,你的我还在吗?"如果我还在。是在断肢上,还是在身体上?""不在断肢,我在身体上。 "如果把你的手脚全都砍断,现代医学发达,甚至于把你的五脏六腑都换掉,那你的我在哪里?"我在脑袋里。"如果脑袋也可以换,那你怎么办?你将发现我不可能在身体的某一部分,或在全身。

  二、身体是我的一部分:有人认为身体在我里面,即身体是我的一部分。如果身体是我的其中一部分,那身体以外的一

  部分我到了哪里?它也应该在其他的部分活动啰?那就看看你的我有没有在其他地方活动?不可能。你不可能在别人的身体上活动,又在自己的身上活动。所以说,身体是我的一部分,那你的我的另外一部分就要在别人的身上,或者一部分的我就要在石头上,或者在屋子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身体只是我的一部分也不能成立。

  三、身体是我:你在小的时候,身体是那么小,现在你那么大,如果身体就是我,你的我一直在变。以佛法说,会变的我不是我。为什么呢?我必须要有一些性质,比如你们认为昨天的广超法师是广超法师,今天的广超法师还是广超法师。如果我一直在变,就不可能保持住,哪里说是我呢?就是说,小孩子一个样子、大人一个样子、老人一个样子、死后一个样子、胚胎一个样子,所以说身体没有固定。再者,身体是由食物的营养来补充的,血液、器官、一切生命的结构,构成人的物质、细胞经过新陈代谢,一年后全都换光,都不相同了。如果你的身体是我,一年后你的我统统变了,是另外一些东西来组成的,不是原先的那个,所以那是不可能的。

  四、除了身体以外,还有另外的我:有人认为有一个灵魂是我。你的灵魂是在身体之内,还是身体之外?如果你说"在身体之内。"是在身体的哪个部分?如果你说"在身体之外。 "就是说,所有的人的灵魂都在外,你能够控制你的身体,那你也能够控制别人的身体,那大家都能够互相控制了。意思是说,如果是在你的身体以外有一个我来影响这个身体,身体是被外来的东西操纵的,那外来的任何东西,包括你、我、他都能够操纵它,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不管是以上任何一种的执著我,都是不对的。

  当你听完了我的解释后,你会认为:"那我在哪里呢?"根据佛法说,本来就没有我,也没有所谓我在哪里。你的身心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活动,在其中不必有一个我,它就能够活动,是你的烦恼执著说里头有一个我在活动,而事实上是没有的。

  为了让你们更加了解,我就以汽车为例子,再作详细的解释:

  汽车是由很多零件组成的,如果你在汽车里面寻找,是找不到汽车的。虽然没有汽车,但是它还是能够走动的。所以只要有各种零件、汽油、轮胎等种种因缘具足,汽车就能够走动了。同样的,我的身心五蕴集合里没有我,只要因缘具足就能够有所行动。

  为什么我们会有汽车里面有一个东西叫做汽车,它会走动的概念?这是我们受到想蕴影响的结果。如果我看到一辆汽车,心中不想它是汽车,只知道那是由各种零件、轮胎等很多东西凑合起来的一样东西,再加上汽油,有人驾驶,它们就走动了。如此,就没有汽车在走动的念头了,我只知道:原来是这些机器、种种零件的配合在那边运动、在作用。我就不会有:汽车里面没有车,那汽车怎么又会走动?意思是,你在汽车里面认为有一样东西,就有如你认为在五蕴里面有一个东西--我,然后你生起五蕴里面到底有没有我,才会讲话、走动。如果你看清楚身心只不过是五蕴种种的集合,这有如汽车零件的配合,然后会讲话、会走动,你就没有这个疑问了,因为你看到的是五蕴的组合在作用而已。我们给五蕴的组合一个名称,叫做我,佛法把它称为假名我,里面并没有所谓实在的我。有嘛!就是五蕴在活动,并非有一个我不我存在着。当你有这样的智慧去观察的时候,就会明白佛法讲无我,并非在里面看有没有我,而是看清楚五蕴的活动。因为你把五蕴整体的活动总称为我,接着你的五蕴中的想蕴去执著认为它是一件事情、一个东西在活动,从此以后就认为:有我在身心里面,还是以为没有我在身心里面了。如果你认为身心里面一定要有我,才能够有所行动的话,就是你认为一定要有一个人在控制它,它才能够作用,那我就会跟你开个玩笑:如果现在你有一个爱人,你很爱他,其实是你的五蕴身心活动里面有一些烦恼、一些心念在执著你的爱人,并非有一个我在执著他,这些要有种种的因缘推动,并非有一个我在爱。如果你认为有一个我在主宰,它跟种种因缘无关的话,那你现在就想方设法,尽量地来爱我--广超法师。我可以很肯定的说,你是做不到的。为什么呢?因为你的身心对我没有爱的因缘,就没办法爱了,并非因为你

  的我存在才能够爱。就是说,你会爱某某人,是因为你身心里面的行蕴有一些贪嗔痴的烦恼产生爱心,那么,你就爱上了,并非有一个我在爱。如果你的行蕴中没有那些烦恼,你就爱不来了。同样的,如果我现在叫你立刻对你身边的一个人起很大的嗔心,很讨厌他,你根本办不到,因为你的五蕴中没有那些因缘,就没有办法对他起嗔心。所以说,并非我在嗔,也不是我在爱,本来就没有我,只不过是五蕴中有有关的因缘,就会爱起来,或会嗔起来了。

  更简单的例子,当阳光照射到水,水升上天,在水中没有一个主宰者叫做我,但水依然能够升上天;只要因缘具足,这个作用就会形成。同样的道理,当阳光照射到你,就算你认为有一个我在身心中,没有因缘,你也不能升上天。这并不关有我、无我,而是有因、有缘那个法就能够产生果报。所以在我们的五蕴身心中,只要有因缘,你就会做出种种的行为,造种种的业,虽然造种种业,里面还是没有我在造业。佛说是种种行蕴在造业、造作,因此,佛特别强调五蕴。能够知道的是五蕴中的识蕴,并非有一个我在知道。同样的,能够感受的也并非是我,而是五蕴中的受蕴产生感受的作用。佛把这五种不同的组合的法,总称为五蕴,如此来说明我们的身心活动中有种种法、种种因缘,它就能够在里面生死轮回。虽然在生死轮回。虽然在生死轮回,并没有一个我在主宰、或者我在受报、或者我在造业,这就是观五蕴无我。

  

《四圣谛讲记 第三卷 苦~五蕴无我》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