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圣谛讲记 第三卷 苦~五蕴无我▪P2

  ..续本文上一页动是那么的紧密,那么的强大,所以佛特别强调想。此外,世间一般人因为认为有一个我在想,所以认为有我;或者认为有想者能想,能够想的是我,佛也为了破除众生这方面的执著,特别阐明想是有各方面的想的心在活动,而且它们是在不同的界限活动。比方刚才我说的公鸡啼声与公鸡的样子是不可以混在一起的,是

  截然不同的想,并非有一个我。

  一般的外道说,有一个我在想,或者说能够想的那个人是我,但是,想是因为心接触境界去执著形相,记忆下来了,然后再拿来想,所以各种各样不同的想,称为想蕴。因此,佛为众生开演想蕴,是为了破除众生因为想而引起对我的执著。

  (四)行蕴:五蕴中的行蕴是最复杂的,因为它包括了很多很多很复杂的心念,其中有善的心念、恶的心念,凡是一切善、恶心都是属于行。行是造作,即心对境界产生反应、造作,并且念念迁流变化。在这种种的造作行为中,有好的与坏的。因此,行可分为善的行与恶的行:我们生起任何修行的心、善的心念,甚至于心很平静处在定中,这些都是属于善的;如果你对人、对事物都不好,而有损害的行为的心念,甚至于你内心气自己,对自己苦恼,这些都是属于恶的行。所以行蕴中包括了一切的善心与恶心;色、受、想蕴中,就没有善恶的差别。

  行--我们的烦恼心,心想好的或者坏的,也是从六根境界中来。因此,这个行也有不同的反应,比如:你听到声音、听到音乐有反应;看到好看的东西,也有你的反应。佛把这些不同的反应,称为行蕴。

  有些人认为在他的身心中,有一个心念对外活动,心想去做种种行为,而这个心就是我,佛为了让他放下这方面的错误见解,就对他说:这个造作是不同的心念,并非有个我在其中造作。举个例子,当你起一念嗔恨的心去骂人,骂人的烦恼就是一个行为,并非有一个我,而这个行为是因为在你的行蕴中,有了一些嗔心的烦恼,有一些对境界的喜好等等影响你,结果不能够满足你的喜好,然后,你的嗔心就跑出来,并非有一个我在嗔。如果你的嗔心当时不生起来,并非有一个我不见了,而是那一念的嗔心不再生起来了。所以行是各种各样的心念,并非一个造业、造作的我在里面活动。

  佛讲行蕴是为了破除某些人认为有一个造业的人在身心里活动,我们听闻了这个佛法道理,就要明白确实是不同的心,它们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因果而在活动。

  (五)识蕴:识是认知、知道的作用,在佛法中把我们的心

  知道境界分成两种类,一种是了别,另一种是分别。

  识蕴的知道是了别,即我们的心通过六根接触外境的第一念,当时没有加任何的语言,没有以任何的形相去分析它,但是我们就知道有那个境界在活动,这叫做了别。

  在我们了别之后,心对外境进一步加上种种语言、形相去分析、了解,然后我们就说:我听到、我看到、我知道里面有某个东西,这叫做分别。

  比方说,你现在听到我的声音,没有去想它是谁发出来的,只知道是有声音,这是了别;但是你知道是男人的声音,是广超法师的声音,那是你分别后所得到的结论;你更进一步分别声音里面的意思。因此,当你没有去分别的时候,你会很清楚知道,我的声音是这样的声音,但是你不去想它是什么,那是了别。再者,当你坐着听录音带的时候,你的心在专心分别录音带中所讲的佛法,你对所坐的地方,如沙发上、椅子上、车上、地上的感觉也是知道的,但是你心中没有去想它是怎么一回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说你对屁股的触觉不起分别,但是你还是有了别的作用,知道你坐的感觉。

  了别只能了别现前每一念的知觉,不能知道过去的知觉;分别是事情发生过后,我们用很多心念来思考它,然后产生知道的感觉,那是分别。识蕴是阐明了别的作用,想蕴就包含了分别的作用。

  佛法说,因为我们有六根,识蕴就分为六种类: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个识各有所对的境,各有各的活动。比如眼睛看东西,眼睛了别眼前的东西,过后第六识--意识一念一念地去分别,把刚才所看的东西连系起来,才发现里面的内容,有什么颜色,有多大等等,这些就是分别。所以了别是在境界发生的当时的单独第一个念;过后再去加以思考,就是分别。了别发生是很快的,分别的发生也是很快的,因为太快了,我们一般人就分不清楚。这六个识都有了别的作用,但是只有在第六意识中才能够分别。即是当你听到一个声音的时候,当时你的耳朵只能知道声音,是发生这么回事,但是不知道在这么回事里面有怎样的声音?男人的声音?女人的声音?它没有去想,当时只知道

  有声音在耳朵边震动作用,这就是耳识在了别;过后,你的第六意识就拿过去的回忆,即在你的记忆--法尘当中,来思考刚才听到的声音是什么东西?比方说,你听到一阵声响,当时耳识知道这个声音,是了别;过后意识去想,是怎样、怎样……的声音,喔!是用木棍敲击地板的声音,那是分别。

  我们每一刹那都有了别与分别的作用。刚才我说分别是拿过去的记忆来比较,才可以分别的。如果你看到一样东西,你认为那样东西是一个圆圈,必然的,你过去的记忆中,有圆圈的概念,然后,就比较、分析刚才所看到的东西是不是圆圈,然后就确定它是圆圈!我们拿所看到的事物、所听到的声音……来跟过去的记忆中的事物、声音……比较,才能够分别,因此,我们只能用第六意识分别东西。比方说,我在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佛号,当我念"南"字的时候,第六意识知道心中念出那个"南"字,即当时我们的意识知道我的记忆(法尘)中的"南"的境界,而识字的人,甚至于把那个"南"字的字形想出来,不识的人就想"南"的读音,这样的想事情是法尘中的记忆。当我念"南无阿弥陀佛"时,就有六个声音的记忆--法尘,那我的意识就知道这六个声音的记忆叫做"南无阿弥陀佛",当时我的心观察到它,这就是意根产生意识的了别;过后,我们把"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连串起来,去认识它是什么回事。喔!原来是我一心归依阿弥陀佛,这样就是分别。所以了别与分别就有这样的差别。

  佛为我们阐明识蕴是要让我们知道心有了别的作用,知道外在境界产生知道的功能。有人就认为能够知道的心就是我,但是,佛说不是,它是由无数的法尘产生分别,同时有六个不同境界来源的六种了别,而不是有一个我在里面产生知觉。因此,佛就开演识蕴来破除认为识就是我、能知的是我的执著。

  佛在《五蕴譬喻经》中教导我们要怎样观察五蕴,经文说: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

  (一)观色如聚沫:聚沫就是指河水冲击时,形成一粒一粒

  肮脏的泡沫,虚有其形,实无一物,保留片刻,容易破灭。

  (二)受如水上泡:水中的空气冲上水面,鼓起而形成气泡,就是水上泡。我们的身体--色,好像聚沫,还可以保持一段时间;受比色短暂,一念一念刹那般就过去了,它好像水泡,浮到水面上,嘟,一声就破灭了!

  (三)想如春时焰:焰就是气焰。春天时阳光照在地上,水份蒸发成为水蒸气,它有时会反射,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叫做海市蜃楼。它是一种幻象,我们的想蕴所想出来的事物影像,所执著的现象也是一种假象,就有如春时焰那样,虚幻不真实。

  (四)诸行如芭蕉:我们种种贪、嗔、痴所组成的善、恶心的行为,种种造作的心,叫做行,它犹如芭蕉。芭蕉与香蕉相似,我们把芭蕉的茎一片片地剥开,里面什么都没有,是空心的;其实里面也没有所谓的空心。我们的心念亦复如是。比如刚才所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当时我们的心想阿弥陀佛的相好庄严、所发出的光明无量无边……这就是行,或者你心中想骂人,生起嗔心,这个嗔心是各种各样一个接着一个的烦恼心在推动下所形成的,并没有一个实体,如果我们能把嗔心剥开,它是不同的心念在变化而已,所以说,诸行如芭蕉。

  (五)诸识法如幻:识是我们能够知觉的心,它如幻如化,我们认为能看到境界、知道外境的境界,其实就好像魔术师在变魔术,我们被它迷惑,以为真的有这些东西。同样的,我们也认为有一个心的存在,但是心也是幻化虚假的,即诸识法如幻。

  佛在阐明五蕴的时候,也教导我们观察五蕴是怎么一回事。以佛法来说,五蕴的真实道理是:无常、苦、空、无我。五蕴的生灭无常变化、没有主人,每一念、每一刹那都在变化,没有一个能够留住,而且没有一个能够作主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刹那的变化,它是一种因缘、因果变化,是因果生灭的法,并没有主人、没有我。因此,你不能控制,不能作主,所以一点也不自在。因为不自在,所以五蕴是苦的、不自在的。

  如果你们有念《心经》,经中的第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因为我们迷执在五蕴中,就是苦。所以我们学习五蕴这个佛法时,要进一步了解五蕴为什么是苦的?

  现在让我先介绍苦是什么回事?世间人认为世间有苦的感受,有快乐的感受,也有不苦不乐的感受。但是站在佛法的观点来看,这三种感受都是苦的。因此,佛说苦可分为三种:苦苦、坏苦和行苦。

  一、苦苦:你在感受苦的感受,它本身就是苦的,即苦的感受令你受苦,所以它称为苦苦。比方说,你的手被火烧到很痛,或者你生起嗔心很苦恼,这都是苦苦。

  二、坏苦:快乐的感受变坏,它离开了你,你心中执著,很想要而生起苦。其实原本是快乐的,现在它消失掉,快乐得不到了,那么,你就感觉到很苦,这就是坏苦。

  三、行苦:世间一切法瞬息迁流变化,在此变化中没有人作主,我们在其中随着因缘接受它,称为行苦。"行"就是行为…

《四圣谛讲记 第三卷 苦~五蕴无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