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聖谛講記 第叁卷 苦~五蘊無我▪P2

  ..續本文上一頁動是那麼的緊密,那麼的強大,所以佛特別強調想。此外,世間一般人因爲認爲有一個我在想,所以認爲有我;或者認爲有想者能想,能夠想的是我,佛也爲了破除衆生這方面的執著,特別闡明想是有各方面的想的心在活動,而且它們是在不同的界限活動。比方剛才我說的公雞啼聲與公雞的樣子是不可以混在一起的,是

  截然不同的想,並非有一個我。

  一般的外道說,有一個我在想,或者說能夠想的那個人是我,但是,想是因爲心接觸境界去執著形相,記憶下來了,然後再拿來想,所以各種各樣不同的想,稱爲想蘊。因此,佛爲衆生開演想蘊,是爲了破除衆生因爲想而引起對我的執著。

  (四)行蘊:五蘊中的行蘊是最複雜的,因爲它包括了很多很多很複雜的心念,其中有善的心念、惡的心念,凡是一切善、惡心都是屬于行。行是造作,即心對境界産生反應、造作,並且念念遷流變化。在這種種的造作行爲中,有好的與壞的。因此,行可分爲善的行與惡的行:我們生起任何修行的心、善的心念,甚至于心很平靜處在定中,這些都是屬于善的;如果你對人、對事物都不好,而有損害的行爲的心念,甚至于你內心氣自己,對自己苦惱,這些都是屬于惡的行。所以行蘊中包括了一切的善心與惡心;色、受、想蘊中,就沒有善惡的差別。

  行--我們的煩惱心,心想好的或者壞的,也是從六根境界中來。因此,這個行也有不同的反應,比如:你聽到聲音、聽到音樂有反應;看到好看的東西,也有你的反應。佛把這些不同的反應,稱爲行蘊。

  有些人認爲在他的身心中,有一個心念對外活動,心想去做種種行爲,而這個心就是我,佛爲了讓他放下這方面的錯誤見解,就對他說:這個造作是不同的心念,並非有個我在其中造作。舉個例子,當你起一念嗔恨的心去罵人,罵人的煩惱就是一個行爲,並非有一個我,而這個行爲是因爲在你的行蘊中,有了一些嗔心的煩惱,有一些對境界的喜好等等影響你,結果不能夠滿足你的喜好,然後,你的嗔心就跑出來,並非有一個我在嗔。如果你的嗔心當時不生起來,並非有一個我不見了,而是那一念的嗔心不再生起來了。所以行是各種各樣的心念,並非一個造業、造作的我在裏面活動。

  佛講行蘊是爲了破除某些人認爲有一個造業的人在身心裏活動,我們聽聞了這個佛法道理,就要明白確實是不同的心,它們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因果而在活動。

  (五)識蘊:識是認知、知道的作用,在佛法中把我們的心

  知道境界分成兩種類,一種是了別,另一種是分別。

  識蘊的知道是了別,即我們的心通過六根接觸外境的第一念,當時沒有加任何的語言,沒有以任何的形相去分析它,但是我們就知道有那個境界在活動,這叫做了別。

  在我們了別之後,心對外境進一步加上種種語言、形相去分析、了解,然後我們就說:我聽到、我看到、我知道裏面有某個東西,這叫做分別。

  比方說,你現在聽到我的聲音,沒有去想它是誰發出來的,只知道是有聲音,這是了別;但是你知道是男人的聲音,是廣超法師的聲音,那是你分別後所得到的結論;你更進一步分別聲音裏面的意思。因此,當你沒有去分別的時候,你會很清楚知道,我的聲音是這樣的聲音,但是你不去想它是什麼,那是了別。再者,當你坐著聽錄音帶的時候,你的心在專心分別錄音帶中所講的佛法,你對所坐的地方,如沙發上、椅子上、車上、地上的感覺也是知道的,但是你心中沒有去想它是怎麼一回事。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說你對屁股的觸覺不起分別,但是你還是有了別的作用,知道你坐的感覺。

  了別只能了別現前每一念的知覺,不能知道過去的知覺;分別是事情發生過後,我們用很多心念來思考它,然後産生知道的感覺,那是分別。識蘊是闡明了別的作用,想蘊就包含了分別的作用。

  佛法說,因爲我們有六根,識蘊就分爲六種類: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六個識各有所對的境,各有各的活動。比如眼睛看東西,眼睛了別眼前的東西,過後第六識--意識一念一念地去分別,把剛才所看的東西連系起來,才發現裏面的內容,有什麼顔色,有多大等等,這些就是分別。所以了別是在境界發生的當時的單獨第一個念;過後再去加以思考,就是分別。了別發生是很快的,分別的發生也是很快的,因爲太快了,我們一般人就分不清楚。這六個識都有了別的作用,但是只有在第六意識中才能夠分別。即是當你聽到一個聲音的時候,當時你的耳朵只能知道聲音,是發生這麼回事,但是不知道在這麼回事裏面有怎樣的聲音?男人的聲音?女人的聲音?它沒有去想,當時只知道

  有聲音在耳朵邊震動作用,這就是耳識在了別;過後,你的第六意識就拿過去的回憶,即在你的記憶--法塵當中,來思考剛才聽到的聲音是什麼東西?比方說,你聽到一陣聲響,當時耳識知道這個聲音,是了別;過後意識去想,是怎樣、怎樣……的聲音,喔!是用木棍敲擊地板的聲音,那是分別。

  我們每一刹那都有了別與分別的作用。剛才我說分別是拿過去的記憶來比較,才可以分別的。如果你看到一樣東西,你認爲那樣東西是一個圓圈,必然的,你過去的記憶中,有圓圈的概念,然後,就比較、分析剛才所看到的東西是不是圓圈,然後就確定它是圓圈!我們拿所看到的事物、所聽到的聲音……來跟過去的記憶中的事物、聲音……比較,才能夠分別,因此,我們只能用第六意識分別東西。比方說,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佛號,當我念"南"字的時候,第六意識知道心中念出那個"南"字,即當時我們的意識知道我的記憶(法塵)中的"南"的境界,而識字的人,甚至于把那個"南"字的字形想出來,不識的人就想"南"的讀音,這樣的想事情是法塵中的記憶。當我念"南無阿彌陀佛"時,就有六個聲音的記憶--法塵,那我的意識就知道這六個聲音的記憶叫做"南無阿彌陀佛",當時我的心觀察到它,這就是意根産生意識的了別;過後,我們把"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連串起來,去認識它是什麼回事。喔!原來是我一心歸依阿彌陀佛,這樣就是分別。所以了別與分別就有這樣的差別。

  佛爲我們闡明識蘊是要讓我們知道心有了別的作用,知道外在境界産生知道的功能。有人就認爲能夠知道的心就是我,但是,佛說不是,它是由無數的法塵産生分別,同時有六個不同境界來源的六種了別,而不是有一個我在裏面産生知覺。因此,佛就開演識蘊來破除認爲識就是我、能知的是我的執著。

  佛在《五蘊譬喻經》中教導我們要怎樣觀察五蘊,經文說: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

  (一)觀色如聚沫:聚沫就是指河水沖擊時,形成一粒一粒

  肮髒的泡沫,虛有其形,實無一物,保留片刻,容易破滅。

  (二)受如水上泡:水中的空氣沖上水面,鼓起而形成氣泡,就是水上泡。我們的身體--色,好像聚沫,還可以保持一段時間;受比色短暫,一念一念刹那般就過去了,它好像水泡,浮到水面上,嘟,一聲就破滅了!

  (叁)想如春時焰:焰就是氣焰。春天時陽光照在地上,水份蒸發成爲水蒸氣,它有時會反射,可以看見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遠處物體的影像,叫做海市蜃樓。它是一種幻象,我們的想蘊所想出來的事物影像,所執著的現象也是一種假象,就有如春時焰那樣,虛幻不真實。

  (四)諸行如芭蕉:我們種種貪、嗔、癡所組成的善、惡心的行爲,種種造作的心,叫做行,它猶如芭蕉。芭蕉與香蕉相似,我們把芭蕉的莖一片片地剝開,裏面什麼都沒有,是空心的;其實裏面也沒有所謂的空心。我們的心念亦複如是。比如剛才所念的南無阿彌陀佛,當時我們的心想阿彌陀佛的相好莊嚴、所發出的光明無量無邊……這就是行,或者你心中想罵人,生起嗔心,這個嗔心是各種各樣一個接著一個的煩惱心在推動下所形成的,並沒有一個實體,如果我們能把嗔心剝開,它是不同的心念在變化而已,所以說,諸行如芭蕉。

  (五)諸識法如幻:識是我們能夠知覺的心,它如幻如化,我們認爲能看到境界、知道外境的境界,其實就好像魔術師在變魔術,我們被它迷惑,以爲真的有這些東西。同樣的,我們也認爲有一個心的存在,但是心也是幻化虛假的,即諸識法如幻。

  佛在闡明五蘊的時候,也教導我們觀察五蘊是怎麼一回事。以佛法來說,五蘊的真實道理是:無常、苦、空、無我。五蘊的生滅無常變化、沒有主人,每一念、每一刹那都在變化,沒有一個能夠留住,而且沒有一個能夠作主的,因爲它本身就是一刹那的變化,它是一種因緣、因果變化,是因果生滅的法,並沒有主人、沒有我。因此,你不能控製,不能作主,所以一點也不自在。因爲不自在,所以五蘊是苦的、不自在的。

  如果你們有念《心經》,經中的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因爲我們迷執在五蘊中,就是苦。所以我們學習五蘊這個佛法時,要進一步了解五蘊爲什麼是苦的?

  現在讓我先介紹苦是什麼回事?世間人認爲世間有苦的感受,有快樂的感受,也有不苦不樂的感受。但是站在佛法的觀點來看,這叁種感受都是苦的。因此,佛說苦可分爲叁種:苦苦、壞苦和行苦。

  一、苦苦:你在感受苦的感受,它本身就是苦的,即苦的感受令你受苦,所以它稱爲苦苦。比方說,你的手被火燒到很痛,或者你生起嗔心很苦惱,這都是苦苦。

  二、壞苦:快樂的感受變壞,它離開了你,你心中執著,很想要而生起苦。其實原本是快樂的,現在它消失掉,快樂得不到了,那麼,你就感覺到很苦,這就是壞苦。

  叁、行苦:世間一切法瞬息遷流變化,在此變化中沒有人作主,我們在其中隨著因緣接受它,稱爲行苦。"行"就是行爲…

《四聖谛講記 第叁卷 苦~五蘊無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