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苦~五蕴无我
现在,我要跟大家讲五蕴, 十八界。
五蕴是佛教的专有名词,旧译为五阴或五众。蕴是积聚、收藏的意思;五蕴是五种能够遮盖我们的东西,而收藏住,聚在一起的意思。它们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佛阐明五蕴的主要原因是:众生在迷惑世间的同时,也迷惑自己的身心活动,其中最严重的是在里面执著有一个我;这是依据色、受、想、行、识来执著,认为其中有我。因此,佛就阐述这五件事情,讲解其中没有我。所以佛开演五蕴的主要目的,是要破除我们在五蕴中执著有我的烦恼。所谓五蕴是: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它包括内色与外色。内色是我们身上的物质活动,即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色是我们身体以外,所活动的物质境界,即色、声、香、味、触--五境。
色就是物质,佛法对物质有很多种分类,其中最简单的物质分类就是所谓的四大。因此,色蕴中也包含了四大的活动。在经典中说,色有质碍的性能,占有一定的空间,久后会破坏、变坏的意义。色是指一切物质,以及一切物质活动现象的总称。
古代印度人把世间的物质分为四种性质,称为四大。所谓四大是:
一、地大:凡是坚硬性的元素,称为地大。
二、水大:流动性、潮湿性的元素,称为水大。
三、火大:热暖性的元素,称为火大。
四、风大:轻浮流动性的元素,称为风大。
以现代科学家的观点来说,此四大是指物质的三态以及能量:地大是指物质的固态;水大是指物质的液态;火大是指物质的能量;风大是指物质的气态。因此,四大并非指地、水、火、风,而是用它们来代表物质的最基本的四种性质。根据佛法说,任何的物质都包含四大,比如说海水,它具有水大多,地大、火大、风大少。如果海水加热变成水蒸气,
它的火大、风大增多,水大、地大减少。
释迦牟尼佛对世间的阐述重点,是要告诉我们内心活动对外间的反应,比较不注重对物质的分析。因此,佛随着世间人的讲法来讲解物质,没有特别去解释,所以物质的性质就用古代印度人所说的四大来解释。
刚才讲色蕴中包含了物质的活动,物质有所谓的四大,根据佛法说,色蕴是指所有的物质活动积聚在一起,总称为色蕴。然而,物质的分类除了分为四大之外,还有内色与外色的分法。因为古代的人没有先进的科学仪器,就用身体的知觉、感觉来观察这个世间,将物质分为内色与外色。内色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五种活动;外色就是外在的境界,有色尘(光线)、声尘(声音)、香尘(气味)、味尘(味道)、触尘(触觉)五种,总称为五双色。
内色 外色 产生的知觉
眼根----色尘----眼睛看到颜色
耳根----声尘----耳朵听到声音
鼻根----香尘----鼻子嗅到气味
舌根----味尘----舌头舔到味道
身根----触尘----身体接触到东西
佛说,我们的身体不过就是这些物质的活动,它并非有一个固定的物质,称为我,也就是色蕴中没有我,我不是色蕴,色蕴不是我。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执著身体是我。佛说不是,是这些种种物质的活动罢了。
(二)受蕴:我们的心领纳外境的感觉。这些感觉是由外面的境界影响,而引起我们的心所感觉的,它们是通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得到的,因此,受有它的来源。
我们的心对顺境、逆境产生三种不同的感受,即苦、乐、舍(不苦不乐)受,称为三受。
一、苦受:领纳逆境,身心不自在,刺激太强,受不了,此是身心受苦。
二、乐受:领纳顺境,我们所喜爱的境界,身心愉快,此是乐的感受。
三、舍受:领纳中庸性的境界,身心处在不苦不乐的感受。
受的来源:我们凡夫的感受与所知的一切都是从六根而来,所以佛把受分为:眼根所生受、耳根所生受、鼻根所生受、舌根所生受、身根所生受和意根所生受等种种不同的差别。因为我们一直以为受里面有一个人,而这个人在感受一切的苦与乐。佛说不是,是有这些不同来源的受。
一、眼根所生受:眼睛看到光线的色彩、亮度,不是看到实际的东西,即物质的光线反射,让眼睛看到。因此佛说,眼睛看到的并非物质,是看到光线--色尘。眼睛看到光线的时候,会有感受:当你张开眼睛看太阳,阳光太强,眼睛受不了,当时你的内心并没有什么苦恼,但是眼睛却在受苦;当眼睛看一些柔和的颜色,尤其是青色,眼睛觉得很舒服,即眼睛受乐;在平常一般情况下,眼睛看东西是没有乐,也没有苦,即眼睛处在不苦不乐的状态之下。这些感受都是从眼睛得来的,因此,它们都跟光线有关系。
二、耳根所生受:耳朵听音调的高低,以及声量的大小。如果音调太高、很尖、很刺耳,声量太大的话,耳朵受不了,苦死;如果耳朵听到和谐的声音,是最舒服的,就是受乐;如果在平常一般的情况下,耳朵是处在不苦不乐的状态。耳朵产生的受是从声音来,它与眼睛所产生的受是不一样的。
三、鼻根所生受:鼻子嗅香、臭的味道,而香、臭又分浓烈与清淡。如果味道很浓重,我们一闻,很刺激,鼻子就塞住,它受不了--受苦;如果闻到清淡的香味,鼻子就很舒畅,它受乐。
四、舌根所生受:舌头舔到味道时,也有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当你吃到好味的食物,舌头就感受到快乐;如果你吃到不好吃的食物,舌头就感觉到受苦。有些人喜欢吃辣椒,舌头感觉很好,很想再吃,那吃辣椒对他来说是一种乐受;有些人受不了辣椒的辣味,他觉得是苦受。所以同一件事,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五、身根所生受:我们的身体喜欢滑的感受,不喜欢粗的东西。身体接触东西时,太热不行,太冷也不行,就是它受苦了;如果摸到温暖的感受是最舒服的。当你的身体在很热的
地方接触到凉快的东西,就觉得舒服、快乐;当你在很冷的地方接触到温暖的东西,也觉得快乐。在平时一般的情况下,身体是处在不苦不乐的状态。
六、意根所生受:意是我们的心、脑袋、感觉和思想。我们的心对一切的境界,内心有贪嗔痴的反应,还有忧愁与欢喜。比方说,你吃到好吃的东西,当时舌头感受到快乐,不但如此,内心还很高兴,生起欢喜的心,那就是意根在受乐,舌头也在受乐。如果有人跟你拍照,闪光灯闪了一下,当时眼睛在受苦,但是你喜欢拍照,内心很高兴,意根在受乐。这是意根与眼根所感受的不同现象。意根有其独自的苦、乐感受,比方说,你绞尽脑汁都想不透一些东西,心很苦恼,很烦,烦到头痛,这就是你的意根受苦了。如果你所处理的难题解决了,精神愉快,当时你的心情很轻松,在做事情、想事情时是很愉快的,这是意根在受乐。所以意根除了有苦、乐、不苦不乐的感受外,还加上忧愁与欢喜。
为什么佛要如此广释这些感受呢?因为很多人认为能够感受到苦、乐的是我。佛说不是,是有从不同方向来的不同种类的受,而且受有苦、乐、不苦不乐的种种差别,并非有一个我在受。
为什么受在五蕴中占有一席呢?我们有很多种心,佛为什么不要讲其他的心念,如把嗔心、贪心讲成嗔蕴、贪蕴呢?原来嗔心、贪心不是时时刻刻出现的,但是受是无时无刻都生起来的。就是说,受的活动率非常活跃,非常强大,在你醒着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活动,因此,受是一个很重要的心念。但是凡夫生活在其中,习以为常,已经陷在那样的境界中而不知不觉,所以佛就为我们阐明受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心念,它无时无刻都在活动,而其中没有一个我。佛开演不同的受,称为受蕴。佛阐述受蕴的主要目的,是要强调受蕴中没有我在受,是那些不同的法在反应,在受。
(三)想蕴:当我们的心接触外境的时候,认为外境有一定的样子--相貌,甚至为它安立一个名称,以这样的方式来认识它。安立一个相貌、名称,就是心对境界执取形相,这种行为称为想。
佛为什么为我们阐明想呢?因为有人认为能够想的是我。佛说不是,想是有很多不同的东西在想,不是有一个我在想。比方说,如果你到过尼泊尔,看到喜马拉雅山,它是由沙土与石头堆积得很高、很长的山岭,但是山没有固定的标准,新加坡有一座很矮的土丘,叫做武吉知马山。这样很矮的土丘,叫做山;绵绵不绝、山峦起伏的喜马拉雅山,也叫做山。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山的形相,那么,我们认为这个形相是一个东西,把它称为山,这是我们心的行为,它就是那样的运作。当心对山的形相生起执著,就是一种想;然后心对山所想的形相执著,再安立名称,认为那样的东西叫做山,也是想。所以想包括了对境界执著形相,还有执著它的名称,认为其中有一样东西。
想也是从六根而来,当我们的眼睛接触境界,就有眼睛有关的想;耳朵接触声音,就有有关耳朵的想,它们是不一样的。比方说,现在我叫你们想一想公鸡的样子,那你就拿过去眼睛看到公鸡的样子来想,这是公鸡的形相;当我要你想一想公鸡的啼声,你就想公鸡"喔喔喔"的啼声,这是耳朵听来的公鸡啼声的想。所以我们的想有由眼睛得来的眼根所生的想,有由耳朵得来的耳根所生的想……从六根得来的六种不同的想,而它们是各种各类的形相。所以想蕴并非有一个我在想,而是心接触境界,去安立、执著形相与名称,然后我们就那样的拿来想。因此佛说,想只不过是无量无数境界的回忆,让我们去想它是某样东西,这叫做想蕴。
想的活动与受的活动一样活跃,只要我们一醒来,看到任何东西,都会分析它的形相,然后给它名称,就在思考了。我们的心如此运作,一直到睡觉为止。如果你生起烦恼心,那只不过是偶尔生起来而已,但是想不是偶尔的,它是每天、每一分、每一秒都陪伴着你,其活…
《四圣谛讲记 第三卷 苦~五蕴无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