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聖谛講記 第叁卷 苦~五蘊無我

  第叁卷 苦~五蘊無我

  現在,我要跟大家講五蘊, 十八界。

  五蘊是佛教的專有名詞,舊譯爲五陰或五衆。蘊是積聚、收藏的意思;五蘊是五種能夠遮蓋我們的東西,而收藏住,聚在一起的意思。它們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佛闡明五蘊的主要原因是:衆生在迷惑世間的同時,也迷惑自己的身心活動,其中最嚴重的是在裏面執著有一個我;這是依據色、受、想、行、識來執著,認爲其中有我。因此,佛就闡述這五件事情,講解其中沒有我。所以佛開演五蘊的主要目的,是要破除我們在五蘊中執著有我的煩惱。所謂五蘊是:

  (一)色蘊:即物質的積聚,它包括內色與外色。內色是我們身上的物質活動,即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色是我們身體以外,所活動的物質境界,即色、聲、香、味、觸--五境。

  色就是物質,佛法對物質有很多種分類,其中最簡單的物質分類就是所謂的四大。因此,色蘊中也包含了四大的活動。在經典中說,色有質礙的性能,占有一定的空間,久後會破壞、變壞的意義。色是指一切物質,以及一切物質活動現象的總稱。

  古代印度人把世間的物質分爲四種性質,稱爲四大。所謂四大是:

  一、地大:凡是堅硬性的元素,稱爲地大。

  二、水大:流動性、潮濕性的元素,稱爲水大。

  叁、火大:熱暖性的元素,稱爲火大。

  四、風大:輕浮流動性的元素,稱爲風大。

  以現代科學家的觀點來說,此四大是指物質的叁態以及能量:地大是指物質的固態;水大是指物質的液態;火大是指物質的能量;風大是指物質的氣態。因此,四大並非指地、水、火、風,而是用它們來代表物質的最基本的四種性質。根據佛法說,任何的物質都包含四大,比如說海水,它具有水大多,地大、火大、風大少。如果海水加熱變成水蒸氣,

  它的火大、風大增多,水大、地大減少。

  釋迦牟尼佛對世間的闡述重點,是要告訴我們內心活動對外間的反應,比較不注重對物質的分析。因此,佛隨著世間人的講法來講解物質,沒有特別去解釋,所以物質的性質就用古代印度人所說的四大來解釋。

  剛才講色蘊中包含了物質的活動,物質有所謂的四大,根據佛法說,色蘊是指所有的物質活動積聚在一起,總稱爲色蘊。然而,物質的分類除了分爲四大之外,還有內色與外色的分法。因爲古代的人沒有先進的科學儀器,就用身體的知覺、感覺來觀察這個世間,將物質分爲內色與外色。內色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五種活動;外色就是外在的境界,有色塵(光線)、聲塵(聲音)、香塵(氣味)、味塵(味道)、觸塵(觸覺)五種,總稱爲五雙色。

  內色 外色 産生的知覺

  眼根----色塵----眼睛看到顔色

  耳根----聲塵----耳朵聽到聲音

  鼻根----香塵----鼻子嗅到氣味

  舌根----味塵----舌頭舔到味道

  身根----觸塵----身體接觸到東西

  佛說,我們的身體不過就是這些物質的活動,它並非有一個固定的物質,稱爲我,也就是色蘊中沒有我,我不是色蘊,色蘊不是我。爲什麼呢?因爲衆生執著身體是我。佛說不是,是這些種種物質的活動罷了。

  (二)受蘊:我們的心領納外境的感覺。這些感覺是由外面的境界影響,而引起我們的心所感覺的,它們是通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而得到的,因此,受有它的來源。

  我們的心對順境、逆境産生叁種不同的感受,即苦、樂、舍(不苦不樂)受,稱爲叁受。

  一、苦受:領納逆境,身心不自在,刺激太強,受不了,此是身心受苦。

  二、樂受:領納順境,我們所喜愛的境界,身心愉快,此是樂的感受。

  叁、舍受:領納中庸性的境界,身心處在不苦不樂的感受。

  受的來源:我們凡夫的感受與所知的一切都是從六根而來,所以佛把受分爲:眼根所生受、耳根所生受、鼻根所生受、舌根所生受、身根所生受和意根所生受等種種不同的差別。因爲我們一直以爲受裏面有一個人,而這個人在感受一切的苦與樂。佛說不是,是有這些不同來源的受。

  一、眼根所生受:眼睛看到光線的色彩、亮度,不是看到實際的東西,即物質的光線反射,讓眼睛看到。因此佛說,眼睛看到的並非物質,是看到光線--色塵。眼睛看到光線的時候,會有感受:當你張開眼睛看太陽,陽光太強,眼睛受不了,當時你的內心並沒有什麼苦惱,但是眼睛卻在受苦;當眼睛看一些柔和的顔色,尤其是青色,眼睛覺得很舒服,即眼睛受樂;在平常一般情況下,眼睛看東西是沒有樂,也沒有苦,即眼睛處在不苦不樂的狀態之下。這些感受都是從眼睛得來的,因此,它們都跟光線有關系。

  二、耳根所生受:耳朵聽音調的高低,以及聲量的大小。如果音調太高、很尖、很刺耳,聲量太大的話,耳朵受不了,苦死;如果耳朵聽到和諧的聲音,是最舒服的,就是受樂;如果在平常一般的情況下,耳朵是處在不苦不樂的狀態。耳朵産生的受是從聲音來,它與眼睛所産生的受是不一樣的。

  叁、鼻根所生受:鼻子嗅香、臭的味道,而香、臭又分濃烈與清淡。如果味道很濃重,我們一聞,很刺激,鼻子就塞住,它受不了--受苦;如果聞到清淡的香味,鼻子就很舒暢,它受樂。

  四、舌根所生受:舌頭舔到味道時,也有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當你吃到好味的食物,舌頭就感受到快樂;如果你吃到不好吃的食物,舌頭就感覺到受苦。有些人喜歡吃辣椒,舌頭感覺很好,很想再吃,那吃辣椒對他來說是一種樂受;有些人受不了辣椒的辣味,他覺得是苦受。所以同一件事,每個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五、身根所生受:我們的身體喜歡滑的感受,不喜歡粗的東西。身體接觸東西時,太熱不行,太冷也不行,就是它受苦了;如果摸到溫暖的感受是最舒服的。當你的身體在很熱的

  地方接觸到涼快的東西,就覺得舒服、快樂;當你在很冷的地方接觸到溫暖的東西,也覺得快樂。在平時一般的情況下,身體是處在不苦不樂的狀態。

  六、意根所生受:意是我們的心、腦袋、感覺和思想。我們的心對一切的境界,內心有貪嗔癡的反應,還有憂愁與歡喜。比方說,你吃到好吃的東西,當時舌頭感受到快樂,不但如此,內心還很高興,生起歡喜的心,那就是意根在受樂,舌頭也在受樂。如果有人跟你拍照,閃光燈閃了一下,當時眼睛在受苦,但是你喜歡拍照,內心很高興,意根在受樂。這是意根與眼根所感受的不同現象。意根有其獨自的苦、樂感受,比方說,你絞盡腦汁都想不透一些東西,心很苦惱,很煩,煩到頭痛,這就是你的意根受苦了。如果你所處理的難題解決了,精神愉快,當時你的心情很輕松,在做事情、想事情時是很愉快的,這是意根在受樂。所以意根除了有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外,還加上憂愁與歡喜。

  爲什麼佛要如此廣釋這些感受呢?因爲很多人認爲能夠感受到苦、樂的是我。佛說不是,是有從不同方向來的不同種類的受,而且受有苦、樂、不苦不樂的種種差別,並非有一個我在受。

  爲什麼受在五蘊中占有一席呢?我們有很多種心,佛爲什麼不要講其他的心念,如把嗔心、貪心講成嗔蘊、貪蘊呢?原來嗔心、貪心不是時時刻刻出現的,但是受是無時無刻都生起來的。就是說,受的活動率非常活躍,非常強大,在你醒著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活動,因此,受是一個很重要的心念。但是凡夫生活在其中,習以爲常,已經陷在那樣的境界中而不知不覺,所以佛就爲我們闡明受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心念,它無時無刻都在活動,而其中沒有一個我。佛開演不同的受,稱爲受蘊。佛闡述受蘊的主要目的,是要強調受蘊中沒有我在受,是那些不同的法在反應,在受。

  (叁)想蘊:當我們的心接觸外境的時候,認爲外境有一定的樣子--相貌,甚至爲它安立一個名稱,以這樣的方式來認識它。安立一個相貌、名稱,就是心對境界執取形相,這種行爲稱爲想。

  佛爲什麼爲我們闡明想呢?因爲有人認爲能夠想的是我。佛說不是,想是有很多不同的東西在想,不是有一個我在想。比方說,如果你到過尼泊爾,看到喜馬拉雅山,它是由沙土與石頭堆積得很高、很長的山嶺,但是山沒有固定的標准,新加坡有一座很矮的土丘,叫做武吉知馬山。這樣很矮的土丘,叫做山;綿綿不絕、山巒起伏的喜馬拉雅山,也叫做山。因爲它們都有一個山的形相,那麼,我們認爲這個形相是一個東西,把它稱爲山,這是我們心的行爲,它就是那樣的運作。當心對山的形相生起執著,就是一種想;然後心對山所想的形相執著,再安立名稱,認爲那樣的東西叫做山,也是想。所以想包括了對境界執著形相,還有執著它的名稱,認爲其中有一樣東西。

  想也是從六根而來,當我們的眼睛接觸境界,就有眼睛有關的想;耳朵接觸聲音,就有有關耳朵的想,它們是不一樣的。比方說,現在我叫你們想一想公雞的樣子,那你就拿過去眼睛看到公雞的樣子來想,這是公雞的形相;當我要你想一想公雞的啼聲,你就想公雞"喔喔喔"的啼聲,這是耳朵聽來的公雞啼聲的想。所以我們的想有由眼睛得來的眼根所生的想,有由耳朵得來的耳根所生的想……從六根得來的六種不同的想,而它們是各種各類的形相。所以想蘊並非有一個我在想,而是心接觸境界,去安立、執著形相與名稱,然後我們就那樣的拿來想。因此佛說,想只不過是無量無數境界的回憶,讓我們去想它是某樣東西,這叫做想蘊。

  想的活動與受的活動一樣活躍,只要我們一醒來,看到任何東西,都會分析它的形相,然後給它名稱,就在思考了。我們的心如此運作,一直到睡覺爲止。如果你生起煩惱心,那只不過是偶爾生起來而已,但是想不是偶爾的,它是每天、每一分、每一秒都陪伴著你,其活…

《四聖谛講記 第叁卷 苦~五蘊無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