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聖谛講記 第四卷 集~煩惱迷執

  第四卷 集~煩惱迷執

  現在,我要跟大家談談煩惱。

  每個人都有他個自的煩惱,那麼,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不管是跟別人在一起,或是獨自生活,都會有煩惱生起來。佛法說,衆生的煩惱有無量無邊,數也數不清,但是佛對衆生講解煩惱的時候,特別舉出重要的煩惱。在大小乘佛教的部派,煩惱有不同的分法,這些大小乘的論師們的煩惱分類,是要讓我們更了解煩惱。在佛教裏,佛是有講這些煩惱,但是並沒有把煩惱劃分爲大、中、小。在這裏我是依據北傳佛教的煩惱分類來講述。

  煩惱可分爲根本煩惱與隨煩惱:

  所謂根本煩惱是所有的煩惱從中演化出來的,一般來說有六種:貪、嗔、癡、慢、疑和不正見;在不正見的煩惱中又分出五種: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見取見,所以六根本煩惱再分成十個煩惱。

  隨著根本煩惱而生起的煩惱,稱爲隨煩惱。隨煩惱又可分爲大隨煩惱、中隨煩惱和小隨煩惱。

  (一)根本煩惱:所謂根本煩惱是貪、嗔、癡、慢、疑和不正見,其中的貪、嗔、癡,稱爲叁毒,這是最嚴重的煩惱。

  一、貪:對于所生存的世間的種種事物,心執著不願意放棄,想要擁有,這些就是貪。依據佛法說,衆生依其生活境界的不同,而有不同種類的貪,即所謂的欲界的貪、色界的貪和無色界的貪。

  欲界有財、色、名、食和睡的貪欲;色界的貪有禅定,即貪著執著在禅定裏面;無色界的貪也是執著在禅定裏面,此界的衆生對自己所修、所定的境界貪著執著,在裏面享受快樂,不想出來。

  我們現在是生活在欲界中,欲界有六道衆生,每種衆生都有各自的貪愛,但是所有的貪愛都可歸納爲兩種類,一種是對境界的貪愛,一種是對自己身心的貪愛。以人來說,人追求

  世間的種種物質享受,想要住豪華的房子,吃山珍海味,穿漂亮的衣裳,睡柔軟舒服的高廣大床……所謂的凡夫,多多少少都有他所貪愛的東西,甚至于世間一些很有道德的聖賢,如中國人所尊崇的孔子和孟子,他們也有貪愛。

  貪愛又可以從六根來說,有些貪是從眼睛生起的,有些貪從耳朵生起……比方說,你聽到音樂,某些歌曲你很喜歡聽,或者某一個人的聲音你特別喜歡,這就是對聲音的貪;如果你看到某些東西,你很喜歡,那是從眼睛生起的貪。這六根都有其個別不同的貪,所以貪的煩惱並非是一個心念在貪,而是無數不同種類的心在貪。假設你貪抽煙,這個抽煙的貪每每驅使你想去抽煙,當你把煙瘾戒掉,抽煙的貪就沒有了,但是你還會有其他的貪。從這裏我們可以知道貪心是不同種類的,它不是"一個貪"在貪所有的東西,而是貪抽煙的煩惱貪抽煙,貪看戲的煩惱就愛看戲,那麼,你把貪抽煙的習慣戒除掉了,但是其他的貪依然在活動,並不因爲你抽煙的貪戒掉了,其他的貪就消失,所以貪是很多不同的貪的心念。

  貪的煩惱會使我們産生種種苦,前面所談到的八苦中的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就是由貪得來的。

  二、嗔:對于現前的境界,不能忍受,心中一直執著它,使你身心都不愉快。當嗔心來的時候,你可能什麼事情都做不了。

  嗔與貪是相反的,你不能在生起貪的同時也生起嗔,你可以愛某個人的某一部分,但又嗔他的某一部分,那是不同的。比方說,你愛你的愛人的漂亮,但是你又很嗔恨他抽煙,所以愛漂亮的心就針對漂亮來愛,嗔就針對抽煙來嗔。

  同樣的,我們也有不同境界所得來的嗔,有眼睛得來的嗔,有耳朵得來的嗔。前面講十二因緣的時候講到六入,因爲我們貪心、嗔心是六根接觸外境産生感受,感受之後就生起貪和嗔。因爲嗔從六根來,所以有好多不同種類的嗔。當一個人的嗔心很嚴重的時候,想要殺死其所嗔恨的人,或者與仇人同歸于盡。嗔也可以使一個國家對另外一個國家發動戰爭,種種世間的苦難,往往是因嗔心而得來的。佛法說:"一念嗔心起,火燒功德林。"意思說,只要一個嗔心發動起

  來,你就會舍去以前所做的善法,不想要做,然後這個嗔心會使你去做一切的惡事。

  貪和嗔是相反的煩惱,其引導人所做出的行爲也相反。嗔會使人把不喜歡的東西消除、除掉;貪會使人把喜歡的東西占爲己有。因此,貪心重的人經常會去侵犯別人,嗔心重的人經常要殺害別人,這就是貪心和嗔心使人經常造的惡業。

  根據佛法說,一個修行人經過修行,先斷除嗔,不可能先斷除貪。爲什麼?因爲貪很容易令你得到喜歡心,嗔會使你苦惱。嗔心來的時候,你很快就要舍棄;貪心來的時候,你很想去滿足它。因此,嗔心比較容易被發覺,比較容易讓你舍掉,所以修行人要除去嗔比較容易,要除去貪就比較難。

  叁、癡:癡就是無明,可分爲二種:

  01、對事情無知:即我們不知道世間的一些事情,我們往往不知道某些自然界的現象本來如此,其實是我們不知道它的原因。喔!我們不知道的東西還多著呢!比如說一些超世間的東西,我們的六根境界沒辦法知道,那麼,這些都是屬于無知。比方說,我們今世從哪裏來?來世要去哪裏?我們都不知道。再者,我們對佛法所講的四聖谛的道理、叁寶的功德無知,這也是無明無知。

  02、對道理無知:即對是非對錯沒辦法分辨,沒有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一個愚癡的人往往把很多事情混在一起分不清,不懂好還是壞,結果不懂得怎麼辦?比方說,你很愛某某人,但是後來你發現他是一個強盜,你不知如何是好,沒辦法抉擇,這就是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在佛法上所講的愚癡主要是在講無明,即對自己的身心活動不知道,對自己所處的世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也不知道,這才是最嚴重的無明。因爲這一類的愚癡,使你不知道生活的世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然後用愚癡的看法來過生活。

  以佛法來講,愚癡所指的並非是聰明或是愚笨,甚至于有些世間的博士,按照佛法來說,也是愚癡的。爲什麼呢?因爲博士不明白他今生怎麼來的?下一生怎樣去?他不懂得四聖谛的道理,不懂得自己什麼時候會生起煩惱,他會做出一些傻事,會感情用事等等,迷惑在其中,對自己現前的身心

  活動也不清楚。因此,我們說這類的博士也很愚癡,並非博士的智商高、聰明、學富五車就不是愚癡。

  因爲愚癡會使我們做出很多錯誤的事情,然而我們還以爲是對的。比方說,人們以爲人死後要去地獄,就爲死後要去地獄用的通行證、紙錢等等而做准備,這些就是愚癡。因爲人愚癡不懂,就這樣信仰,所以世間人有非常多種的愚癡行爲。

  四、慢:把自己和別人相比,內心産生高傲的心理。如果你認爲你比別人還行,或者你認爲別人跟你平等,都是慢。在佛法中,慢可以分爲很多種類,一般來講有七種:

  01、慢:

  于劣計己勝:比己低劣的人,你執著比他殊勝,內心高舉,産生傲慢的心理。比如:你是個大學生,當你碰到一個人,獲知他只受小學教育,你立刻看不起他。

  于等計己等:于己平等資格的人,你執著認爲跟他一樣。比方說,你是大學生,當你聽到某某人說:我是大學生。你心中想:那有什麼了不起,我也是呀!又比方說,某某人很行,每個人都很尊敬他,有人說他是大學生,你也認爲:我也是大學生啊!

  02、過慢:

  于等計己勝:于己平等資格的人,你執著認爲勝過他。比方說,你的媽媽是家庭主婦,你朋友的媽媽也是家庭主婦,兩個人都沒有受過什麼教育,沒有能力出外去做工。但是你的媽媽認爲自己會勝過你朋友的媽媽,可能是她的孩子--你是大學生,你的朋友是小學生,然後,你的媽媽就認爲自己比你的朋友的媽媽了不起,其實兩個人都一樣,只會煮飯而已。但是你的媽媽卻認爲:我的兒子是大學生,所以我這個做媽媽的比你這個媽媽還厲害。

  于勝計己等:對于勝過己的人,你認爲他沒什麼了不起,你也跟他一樣。比方說,你一聽到某某人是大學生,你就認爲大學生有什麼了不起,還不是跟我一樣,你認爲你這個小學生,並不輸給大學生,而且他是跟你一樣的。爲什麼呢?讀了大學出來,還不是和我一樣打工嗎?

  03、慢過慢:

  于勝計己勝:對于能力比你強的人,你執著勝過他。這樣的現象很普遍,有很多都發生在家庭裏面。假設有一個母親,她的孩子在公司裏做總經理,那個母親一點也沒有能力做總經理,但是她會認爲,這個孩子是我生的,他做總經理有什麼厲害,我比他還厲害,甚至于,母親還教導孩子在公司裏要怎麼辦,怎麼辦……

  04、卑慢:

  他多勝謂己少劣:這是自卑的心理,使你産生自尊心,因爲自尊心而生起傲慢的心理。比方說,你知道自己是輸給對方、不如對方的,但是你就認爲還好,你只輸那麼一點點,我也不差呀!

  這四種慢都是好強、好勝、愛名的心理在作怪,總是愛跟別人比較,認爲自己不會低過對方,純粹是屬于傲慢。

  05、我慢:

  于自最勝五蘊依身,計我我所自恃高舉:我們在五蘊身心中執著有一個我,然後自我提高,認爲我是世間唯一的、最尊貴的、最殊勝的、最好的,再也沒有任何東西比我更好了,所以必須保存我的存在,這稱爲我慢。我慢的心理會使很多人很樂意的活下來,因爲他認爲他在這世間比誰都好。此慢與前四種不一樣,它才是真正的根本煩惱,很多煩惱從此生起。前四種慢是跟人比較後所産生的,我慢卻與別人無關。

  06、邪慢:于己全無勝德計己有勝德:自己本來是沒道德、沒德行的人,卻表現出自己是世間最了不起的大好人。有上述各種慢的人,沒有欺瞞的心,只認爲他不輸給別人,比別人強,但是有邪慢的人會做欺瞞的行爲。比方說,一個販毒者,在暗地裏幹見不得人的勾當,表面上卻做很多善事,認爲自己很了不起,其實他是一個大壞蛋。

  07、增上慢:于自少分勝德計己得全分勝德:此慢純粹是指修行人而言。修行人在修行…

《四聖谛講記 第四卷 集~煩惱迷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