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聖谛講記 第四卷 集~煩惱迷執▪P2

  ..續本文上一頁的過程中,還沒有修得某種成果,還沒有修到某種證悟,以爲自己完成了,即所謂的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就是增上慢在作怪。就是說,在修行中因爲傲慢的心,而提高自己,認爲我已經完成了道業。增上慢的修行人以爲自己修行證果了,並沒有欺騙別人,也沒有與別人比

  較,而是自以爲是,往往修行的人會犯上這種毛病。

  在這七種慢中,最嚴重的是我慢,它是最難破除的。以佛法來說,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要完成阿羅漢果才能把我慢放下,在阿羅漢果之前都有我慢。這些慢心使衆生覺得生活在世間有價值、有自尊,有尊貴的感覺,所以他們活得很有沖勁。

  五、疑:懷疑的心理,也包含了猶豫不決的心態。疑的煩惱可分成兩方面來說:

  01、對一般人來說:如果一般人的疑心很重,那他對什麼東西都懷疑。疑心重的人活在世間,一生中認爲沒有人可以相信,甚至于認爲妻子、兒女都不可信。有些人只相信自己的家人,除此之外,統統的人都不信,這些都是疑的煩惱。疑煩惱很重的人,不論你講什麼,他都先懷疑。比方說,廣超法師--我在家是姓蘇的。他會想: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他先懷疑,沒有考慮的余地。疑心的産生是因爲你沒有去尋求解答,就造成你抱著懷疑的態度。比方說,我問你: "你有看電視嗎?有看報紙報導嗎?美國的太空人上了月球了。"你在想:"哪有可能,月球怎麼上去?沒有可能的。月球上還有嫦娥,他們有看到嗎?"你根本不想去尋找答案,不去了解,就直接産生懷疑,這就是疑的煩惱在作怪。

  根據佛法說,在你還沒有真正了解佛法之前,你可以保持懷疑的態度,但是你不企圖去了解它,只保持著懷疑的態度,那是你的煩惱。如果你開始學習佛法道理時,有很多不明白,會懷疑,那你應該去了解。如果你了解了佛法道理後,還懷疑,那肯定你疑的煩惱很重;如果你了解了,不會懷疑,就是你疑的煩惱比別人輕了。

  02、對修行人來說:在講到根本煩惱的疑中,依佛所說最重要的是對因果、對世間迷惑與解脫的道理,我們聽聞後半信半疑,不完全相信,這就是有疑的煩惱。根據佛法說,所有學佛法的人都有疑的煩惱,他們對佛法都有某方面的懷疑,因爲疑是根本煩惱,這是正確的、應當有的態度,但是你要設法去克服。一個證悟初果的聖人對佛所講的一切法,就完全清楚而深信不疑了。那麼,一個人還沒有證悟初果之前,

  往往還會懷疑佛法不懂是真的,是假的?修行不懂得是真的,還是假的?到底能不能解脫,不懂是真的,還是假的?那麼,有這類懷疑是很正常的。懷疑的心會障礙我們修行,比方說,有些人的能力、過去善根因緣,他今生修行了一年之後,就能夠達到某種成績,而你修了十年,可能還不能達到。因爲你修了十年還沒辦法達到,你就懷疑他,認爲:"我修了十年還沒辦法做到,你只修了一年,哪裏有可能?"這就是你懷疑的煩惱在作怪。你不明白每個人的修行都各有因緣,快、慢步伐是每個人都不一樣的。除非修行人證悟初果,不然的話,你、我、他都會有懷疑。

  六、不正見:我們對于世間的現象,生起不正確的各種各樣的見解、道理,稱爲不正見。共有五種:

  01、身見:我們執著身心活動裏面有一個我,佛法把它稱爲薩迦耶見,即身見;北傳佛教卻把它稱爲分別我執。依大乘的說法,我執可分爲兩種:一種叫做分別我執,它是屬于身見這方面;一種叫做俱生我執,它是屬于我慢這方面。我們的五蘊身心活動中本來是沒有我,但是我們卻執著身心中有我--身見,所以身見是一種見解。因爲思想上的看法、見解,稱爲見,那麼,當我們經過聽聞佛法,了解無我的道理後,你的身見(我見)就慢慢放下了。當身見放下後,你的我慢還是依然存在。就是說,分別我執放下了,但是俱生我執還是有的。修行人要證悟阿羅漢果,才能夠完全放下我慢,但是修行人只要證悟初果,就能夠放下身見了。

  我慢與我見的差別:我慢並非是一種見解,是心中生起:我很高貴、我存在著、我不可以消失掉、我在這個世間是最重要的等等念頭,並不需要去身心中尋找,直接就覺得有一個我的存在,這稱爲我慢;在身心中觀察有一個我,稱爲身見,也稱爲我見。

  02、邊見:由于身見對于我進一步生起斷、常見,稱爲邊見。邊見生起的因是由于身見,在追尋我的存在時而生起的。執著世間有一個永恒的我,即使是下一世還是這個我,稱爲常見;執著世間有一個我,認爲我死後一了百了,什麼都沒了,稱爲斷見。

  世間很多的人都有這兩種見的其中一種,不是常見,就是斷見,不可能同時擁有兩種見解。有斷見的人遇到困難、挫折,不能活下去的時候,因爲認爲死後什麼也沒了,就以自殺來解決一切煩惱的問題;有常見的人要求永生,希望自己將來越來越好,他要修行,將來活得更快樂。

  基督教、回教、印度的婆羅門教的信徒多數屬于常見,就是他們認爲人死的時候,上帝會審判,然後他上天堂,得到永生;如果做惡事、不信上帝的人就墮入地獄,永不超生。不但一般的世間人有斷、常見,科學家也有這兩種見。

  我們除了有由身心--我的見解産生的斷、常見外,還有由我們認爲這個世界有沒有末日,而産生的斷、常見。如果認爲世界末日到來,世界就消失了,這是斷見;或者有些人認爲這個世界永遠存在,這是常見。

  以佛法來講,不但衆生的身心是不斷無常變化的,包括我們所在的世間,它也在無常變化,就是毀滅了又出現,出現了又毀滅,一直循環,周而複始,不是斷,也不是常。所以佛法講無常,無常不是常,也不是斷。斷是消除後永遠沒有,常是永遠存在,然而佛法講無常,即不是永遠存在,也不是消除了永遠不在,而是一直在變化。

  03、邪見:歪曲事實,稱爲邪;邪見是認爲世間沒有因果、沒有作用、沒有事實。

  所謂沒有因果,是不相信有業力因果的關系,然而,我們生活在世間是種種因果現象,但是他認爲沒有這麼回事。

  所謂沒有作用,是不信由過去世轉到今世的因果的作用,父母親生我們也是有因緣、因果在影響,他認爲不是!比方說,有些教徒認爲他們是上帝造的,不是父母親生的,認爲他的出生父母親是沒有參與的,即無作用。佛法說,我們投胎在父母親的家中,我們是主要的因,父母親是助緣,大家一起因緣作用。如果有人認爲他不是父母親生的,是上帝造的,此即無作用的邪見。

  所謂無事實,是認爲沒有佛、阿羅漢聖者。我們佛教徒最基本的是要相信叁世因果、相信有佛,有阿羅漢,如果你不信,就是所謂的邪見。有邪見的人,最普遍的就是不相信過去世,

  有些人不相信有未來世,這不但是不信叁世因果的邪見,而且也有斷見在其中。

  04、見取見:執著自己的見解是最正確的,然後一直死抱著這個見解,稱爲見取見。當一個人有見取見,不在于他所執著的見解是對或是錯,而是他執著這個見解。比方說,我認爲人死後一定下地獄,這是錯誤的見解,我認爲絕對是如此的,然後就一直執著這個見解,到處跟別人爭論。但是另外一個人聽聞了佛法,明白了人死後有六道輪回,不一定下地獄,然後他聽到有些人說人死後下地獄,就受不了,而批評那個人的見解是錯的,兩人就發生爭執,他執著自己的見解是對的。原本見解對的就是對,錯的就是錯,但是有見取見煩惱的人,就在對與錯裏面,整天跟別人鬥爭,這就是見取見的煩惱在作怪。

  很多佛教徒把見取見與我見混亂了。如果有一個人很執著他的看法,要別人跟隨他的見解,這是見取見,但是有很多佛教徒誤會把它稱爲我見。他說:哎呀,你這個人的我見太大了!其實不是,這是他的見取見的煩惱,不是我見。

  05、戒禁取見:戒禁就是指戒律。一些不可以做的事情,稱爲禁。戒禁取見是在戒律中生起執著的見解,認爲要如此這般才是對的,即在戒律上所起的邪見,執持不正確的戒律。比方說,有些修行者認爲只要認真持戒就能夠解脫,就能夠證悟涅槃,其實這就是戒禁取見。爲什麼呢?因爲單憑持戒是不能夠解脫的,有些外道持一些無意義的戒,好像苦行外道認爲這個不可以做,那個不可以做,甚至于認爲晚上不能躺著睡覺,或者不應該穿衣服,這類的行爲,就是戒禁取見。

  有一些跟鬼神道有關系的,也是戒禁取見,比方說,某某人拜某個鬼神,那個鬼神可能是妖精,比如狐狸精、蛇精、魚精等,然後它告訴信徒不可以吃魚,或不可以吃蛇,這是因爲他所拜的鬼神就是那一道的衆生。

  我們要明白佛所製定的戒律並非一種戒禁取,爲什麼?原來佛製定戒律是根據因果的,按照因果規律,你那樣做會得到因果的果報;如果不做,就沒有那個果報,生活會好一點,所以應該戒。比方說,我跟你講不應該抽煙,抽煙有損害身

  體的健康,所以你應該戒煙,這個不是戒禁取。所以佛法所講的戒,是依因果道理認爲那樣做對你有益的,你自己看看符合道理應該做嗎?是不是對你有益?如果你認爲是,就去持戒,當你那樣持戒,就不是戒禁取。

  如果有些人聽了菩薩道的道理,也聽了吃素的道理,認爲修行一定要吃素,他認爲沒有吃素的人哪裏有修行?吃素是慈悲心的表現,他就認爲沒有吃素的修行人沒有慈悲心,甚至于他認爲解脫要吃素。如果是那樣的話,我就會反問他:"那牛羊就很有慈悲心咯!那牛羊能夠解脫嗎?"也不能呀!你們看到西班牙人鬥牛嗎?人跟牛鬥來鬥去,有很多吃素的動物也會打鬥,所以吃素並不能解脫。我們要弄清楚,不要執著吃素才能解脫,如果你執著這個見解,就是戒禁取見。

  有些人信奉某個外道,入道時要發誓不能泄露天機,不然五雷轟頂,然後入道的人就持這樣的戒,明明沒那麼回事,他卻認爲有,這也是戒禁取見。

  以上五個見的煩惱,統統稱爲…

《四聖谛講記 第四卷 集~煩惱迷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