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集~烦恼迷执
现在,我要跟大家谈谈烦恼。
每个人都有他个自的烦恼,那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不管是跟别人在一起,或是独自生活,都会有烦恼生起来。佛法说,众生的烦恼有无量无边,数也数不清,但是佛对众生讲解烦恼的时候,特别举出重要的烦恼。在大小乘佛教的部派,烦恼有不同的分法,这些大小乘的论师们的烦恼分类,是要让我们更了解烦恼。在佛教里,佛是有讲这些烦恼,但是并没有把烦恼划分为大、中、小。在这里我是依据北传佛教的烦恼分类来讲述。
烦恼可分为根本烦恼与随烦恼:
所谓根本烦恼是所有的烦恼从中演化出来的,一般来说有六种:贪、嗔、痴、慢、疑和不正见;在不正见的烦恼中又分出五种:身见、边见、邪见、戒禁取见、见取见,所以六根本烦恼再分成十个烦恼。
随着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烦恼,称为随烦恼。随烦恼又可分为大随烦恼、中随烦恼和小随烦恼。
(一)根本烦恼:所谓根本烦恼是贪、嗔、痴、慢、疑和不正见,其中的贪、嗔、痴,称为三毒,这是最严重的烦恼。
一、贪:对于所生存的世间的种种事物,心执著不愿意放弃,想要拥有,这些就是贪。依据佛法说,众生依其生活境界的不同,而有不同种类的贪,即所谓的欲界的贪、色界的贪和无色界的贪。
欲界有财、色、名、食和睡的贪欲;色界的贪有禅定,即贪着执著在禅定里面;无色界的贪也是执著在禅定里面,此界的众生对自己所修、所定的境界贪着执著,在里面享受快乐,不想出来。
我们现在是生活在欲界中,欲界有六道众生,每种众生都有各自的贪爱,但是所有的贪爱都可归纳为两种类,一种是对境界的贪爱,一种是对自己身心的贪爱。以人来说,人追求
世间的种种物质享受,想要住豪华的房子,吃山珍海味,穿漂亮的衣裳,睡柔软舒服的高广大床……所谓的凡夫,多多少少都有他所贪爱的东西,甚至于世间一些很有道德的圣贤,如中国人所尊崇的孔子和孟子,他们也有贪爱。
贪爱又可以从六根来说,有些贪是从眼睛生起的,有些贪从耳朵生起……比方说,你听到音乐,某些歌曲你很喜欢听,或者某一个人的声音你特别喜欢,这就是对声音的贪;如果你看到某些东西,你很喜欢,那是从眼睛生起的贪。这六根都有其个别不同的贪,所以贪的烦恼并非是一个心念在贪,而是无数不同种类的心在贪。假设你贪抽烟,这个抽烟的贪每每驱使你想去抽烟,当你把烟瘾戒掉,抽烟的贪就没有了,但是你还会有其他的贪。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贪心是不同种类的,它不是"一个贪"在贪所有的东西,而是贪抽烟的烦恼贪抽烟,贪看戏的烦恼就爱看戏,那么,你把贪抽烟的习惯戒除掉了,但是其他的贪依然在活动,并不因为你抽烟的贪戒掉了,其他的贪就消失,所以贪是很多不同的贪的心念。
贪的烦恼会使我们产生种种苦,前面所谈到的八苦中的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就是由贪得来的。
二、嗔:对于现前的境界,不能忍受,心中一直执著它,使你身心都不愉快。当嗔心来的时候,你可能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嗔与贪是相反的,你不能在生起贪的同时也生起嗔,你可以爱某个人的某一部分,但又嗔他的某一部分,那是不同的。比方说,你爱你的爱人的漂亮,但是你又很嗔恨他抽烟,所以爱漂亮的心就针对漂亮来爱,嗔就针对抽烟来嗔。
同样的,我们也有不同境界所得来的嗔,有眼睛得来的嗔,有耳朵得来的嗔。前面讲十二因缘的时候讲到六入,因为我们贪心、嗔心是六根接触外境产生感受,感受之后就生起贪和嗔。因为嗔从六根来,所以有好多不同种类的嗔。当一个人的嗔心很严重的时候,想要杀死其所嗔恨的人,或者与仇人同归于尽。嗔也可以使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发动战争,种种世间的苦难,往往是因嗔心而得来的。佛法说:"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意思说,只要一个嗔心发动起
来,你就会舍去以前所做的善法,不想要做,然后这个嗔心会使你去做一切的恶事。
贪和嗔是相反的烦恼,其引导人所做出的行为也相反。嗔会使人把不喜欢的东西消除、除掉;贪会使人把喜欢的东西占为己有。因此,贪心重的人经常会去侵犯别人,嗔心重的人经常要杀害别人,这就是贪心和嗔心使人经常造的恶业。
根据佛法说,一个修行人经过修行,先断除嗔,不可能先断除贪。为什么?因为贪很容易令你得到喜欢心,嗔会使你苦恼。嗔心来的时候,你很快就要舍弃;贪心来的时候,你很想去满足它。因此,嗔心比较容易被发觉,比较容易让你舍掉,所以修行人要除去嗔比较容易,要除去贪就比较难。
三、痴:痴就是无明,可分为二种:
01、对事情无知:即我们不知道世间的一些事情,我们往往不知道某些自然界的现象本来如此,其实是我们不知道它的原因。喔!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还多着呢!比如说一些超世间的东西,我们的六根境界没办法知道,那么,这些都是属于无知。比方说,我们今世从哪里来?来世要去哪里?我们都不知道。再者,我们对佛法所讲的四圣谛的道理、三宝的功德无知,这也是无明无知。
02、对道理无知:即对是非对错没办法分辨,没有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一个愚痴的人往往把很多事情混在一起分不清,不懂好还是坏,结果不懂得怎么办?比方说,你很爱某某人,但是后来你发现他是一个强盗,你不知如何是好,没办法抉择,这就是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但是,在佛法上所讲的愚痴主要是在讲无明,即对自己的身心活动不知道,对自己所处的世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也不知道,这才是最严重的无明。因为这一类的愚痴,使你不知道生活的世间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然后用愚痴的看法来过生活。
以佛法来讲,愚痴所指的并非是聪明或是愚笨,甚至于有些世间的博士,按照佛法来说,也是愚痴的。为什么呢?因为博士不明白他今生怎么来的?下一生怎样去?他不懂得四圣谛的道理,不懂得自己什么时候会生起烦恼,他会做出一些傻事,会感情用事等等,迷惑在其中,对自己现前的身心
活动也不清楚。因此,我们说这类的博士也很愚痴,并非博士的智商高、聪明、学富五车就不是愚痴。
因为愚痴会使我们做出很多错误的事情,然而我们还以为是对的。比方说,人们以为人死后要去地狱,就为死后要去地狱用的通行证、纸钱等等而做准备,这些就是愚痴。因为人愚痴不懂,就这样信仰,所以世间人有非常多种的愚痴行为。
四、慢:把自己和别人相比,内心产生高傲的心理。如果你认为你比别人还行,或者你认为别人跟你平等,都是慢。在佛法中,慢可以分为很多种类,一般来讲有七种:
01、慢:
于劣计己胜:比己低劣的人,你执著比他殊胜,内心高举,产生傲慢的心理。比如:你是个大学生,当你碰到一个人,获知他只受小学教育,你立刻看不起他。
于等计己等:于己平等资格的人,你执著认为跟他一样。比方说,你是大学生,当你听到某某人说:我是大学生。你心中想:那有什么了不起,我也是呀!又比方说,某某人很行,每个人都很尊敬他,有人说他是大学生,你也认为:我也是大学生啊!
02、过慢:
于等计己胜:于己平等资格的人,你执著认为胜过他。比方说,你的妈妈是家庭主妇,你朋友的妈妈也是家庭主妇,两个人都没有受过什么教育,没有能力出外去做工。但是你的妈妈认为自己会胜过你朋友的妈妈,可能是她的孩子--你是大学生,你的朋友是小学生,然后,你的妈妈就认为自己比你的朋友的妈妈了不起,其实两个人都一样,只会煮饭而已。但是你的妈妈却认为:我的儿子是大学生,所以我这个做妈妈的比你这个妈妈还厉害。
于胜计己等:对于胜过己的人,你认为他没什么了不起,你也跟他一样。比方说,你一听到某某人是大学生,你就认为大学生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跟我一样,你认为你这个小学生,并不输给大学生,而且他是跟你一样的。为什么呢?读了大学出来,还不是和我一样打工吗?
03、慢过慢:
于胜计己胜:对于能力比你强的人,你执著胜过他。这样的现象很普遍,有很多都发生在家庭里面。假设有一个母亲,她的孩子在公司里做总经理,那个母亲一点也没有能力做总经理,但是她会认为,这个孩子是我生的,他做总经理有什么厉害,我比他还厉害,甚至于,母亲还教导孩子在公司里要怎么办,怎么办……
04、卑慢:
他多胜谓己少劣:这是自卑的心理,使你产生自尊心,因为自尊心而生起傲慢的心理。比方说,你知道自己是输给对方、不如对方的,但是你就认为还好,你只输那么一点点,我也不差呀!
这四种慢都是好强、好胜、爱名的心理在作怪,总是爱跟别人比较,认为自己不会低过对方,纯粹是属于傲慢。
05、我慢:
于自最胜五蕴依身,计我我所自恃高举:我们在五蕴身心中执著有一个我,然后自我提高,认为我是世间唯一的、最尊贵的、最殊胜的、最好的,再也没有任何东西比我更好了,所以必须保存我的存在,这称为我慢。我慢的心理会使很多人很乐意的活下来,因为他认为他在这世间比谁都好。此慢与前四种不一样,它才是真正的根本烦恼,很多烦恼从此生起。前四种慢是跟人比较后所产生的,我慢却与别人无关。
06、邪慢:于己全无胜德计己有胜德:自己本来是没道德、没德行的人,却表现出自己是世间最了不起的大好人。有上述各种慢的人,没有欺瞒的心,只认为他不输给别人,比别人强,但是有邪慢的人会做欺瞒的行为。比方说,一个贩毒者,在暗地里干见不得人的勾当,表面上却做很多善事,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其实他是一个大坏蛋。
07、增上慢:于自少分胜德计己得全分胜德:此慢纯粹是指修行人而言。修行人在修行…
《四圣谛讲记 第四卷 集~烦恼迷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