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聖谛講記 第二卷 苦~因果無常▪P2

  ..續本文上一頁呢?其實因果本來就在改變之中,它並非固定不變的,而我們說要改變因果,是希望它出現某些果報罷了。比方說,樹上有一個蘋果,而它最終是會掉到地上的。但是如果我把它摘下來吃,那個蘋果就沒了,它也沒的掉到地上,我也就把因果改變了。因果的改變,是因爲我們的知識中知道某樣東西將來會出現什麼變化,然後,我們希望它不要那麼出現,就轉變它,這就是轉變因果。

  根據佛法說,一切的因果都可以改變的,但是要改變它,也是要靠因果來改變。怎麼說呢?因加衆緣變成果,現在你用另外一些衆緣來轉變它,那麼,大家都是衆緣,看哪些衆緣的力量強,就把那個因帶動到另外的果去了。以這樣來說,

  因果都是可以改變的,在于你的力量夠不夠足以改變它。比如樹已經長出葉子了,我就沒辦法把它改變成爲幼芽。再者,你現在是女人,我也沒辦法把你改成男人,這就是沒有力量去轉變它。當因果沒有任何力量足以改變它的時候,我們就說這類的因果是肯定的了,它是不可改變的因果。所以確實是有一類的因果,它的勢力使得我們不能改變,比如蘋果花已經結成蘋果,我們就不可能把它再改變成蘋果花。我們每每說生米已經煮成熟飯,就不能夠改變了,所以有些因果是可以改,有些是不可以改的。以因果來看,我們的生命也是一種因果現象。

  因果有沒有終結的呢?以佛法說,因果是沒有開頭、開始的,因之前還有因,那麼,既然如此,果之後還有沒有果呢?以佛法說,果之後還會有果的,即因果是沒有終結的,那麼,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這是因果的一種現象。不只世間的東西是一種因果現象,生命也是一種因果現象,甚至于人的心理活動、生理活動……也是因果現象。比方說,當你在學生時代讀過數學,以後就會做算術;反之,你的計算就不行了。再者,你會講英語,那是因爲你有讀過英文,有學過英語,這就是因果了。

  佛教在講因果的時候,非常強調因果的無常生滅。爲什麼呢?因爲從因轉變到果,我們說因要變化,因就要消失,果就生出來,即因滅後,果就生出來了。這個從因變到果,它是一種變化的過程,這就是所謂的無常,沒有永恒,一直在轉變。這個因果轉變不但是無常的,而且是沒有主人的,這就是佛法所說的因果。沒有人控製因果,果是由因配合種種緣造出來的,在裏頭是很多原因(緣)的推動,並非有一個主人叫做"我"在推動。以佛法說,我們說話也是一種因果現象,裏面並沒有主人在說話,這是很深的道理。佛法強調,因果不但是無常,也沒有主人--無我。因果不但無我,而且無常,沒有人控製,它又一直在推動、變化,而這些變化是你不能做主的。因此,佛也說因果是一種不自在的果報。這個不自在的果報是苦。就是說,因果給你所得到的果報,佛說這一切都是不自在,因此說它是苦的。因果有共通的性

  質:是無常的、是無我的、是一種苦的果報。

  爲什麼說因果無我?其實說因果無我,是泛指世間的一切事物,它們本身不能自己存在著。所謂我,是自己保存著,不由別人創造出來。但是因果現象,一切的果都是由其他的因,加上衆緣做出來的。凡是因加上衆緣做出來,它就不是由我來做;如果只是我做,就不用靠衆緣來做了。所以,所謂的因果現象裏沒有我,即沒有一個人能夠主宰,甚至于剛才我所說的,你會講話也是一種因果現象。即是你要有眼睛,要有頭,要有嘴巴,然後要學習語言,要聽得懂……很多因緣的配合,你才把話講出來。因此,衆因緣配合,你才會講話。依佛法來說,如果沒有因緣配合,你就講不出話來了。所以是因果令你講話,不是有一個我令你講話。佛說,因果是無常、無我的。

  爲什麼說因果是一種苦報?因果中的果,讓我們感受到苦、樂的種種現象,但是佛法說因果中的苦、樂等現象,都是因果本身,甚至于我們感受到快樂,是因爲我們的感覺器官告訴我們的,別的衆生可能並不以爲是快樂的。因此,你的快樂感覺是不能作主的,是感覺器官讓你感受的,是你的煩惱讓你感受的,它是不自在的,不自在就是一種苦。以佛法來說,就算是快樂也無法自動出來,無法長久保持,它也是一種不自在的,是無常的苦。因此,佛說世間一切皆是苦報,就是這樣的道理。

  在我們的佛教道理中,佛特別把生命的因果現象講述出來,稱爲十二因緣。依佛法說,我們的生命是由很多很複雜的因果帶動的,但是在這很複雜的因果中,佛特別闡述十二種因緣,解釋生命怎樣地一生又一生的生死輪回,這就是所謂的十二因緣。其實,生命的生死輪回的因緣不一定要十二種,而是佛在很多錯綜複雜的因果中,特別以這十二種有代表性的因緣,來解釋衆生爲什麼會生死輪回。

  根據經典的記載,十二因緣的發生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爲了度化衆生,在菩提樹下修行,在還沒有成佛之前就入定,具有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和宿命通後,就開始觀十二因緣。因爲佛有神通,才有能力弄清楚衆生的生死輪

  回過程而成道。

  佛觀察衆生爲什麼會生死輪回?佛從"死"開始觀察,尋找導致死的原因。我們會認爲人老了、病了,以及各種天災人禍等因素造成人的死亡。佛說不是,佛說,死的原因,是因爲有生。

  爲什麼會生?因爲你過去造了很多業,有一些業報,有一些業力因果推動你來出世,而這些業力因果,稱爲業有,也稱爲有。"有"是存在的意思,存在很多業,而這些業力因果要兌現,使你前世死後,今世又轉來投胎,就要出世。以世間人的觀點來說,我是父母生的。但是佛說不完全是。因爲佛看到衆生有某些生的原因、跟父母親有緣份,即你過去造了一些業,你父母親也造了一些業,你們之間有種種關系,你就投生到他們的家。你的出生爲他們帶來歡樂,不只如此,你還沒有出世,他們都高興得不得了了,其實你跟他們有很深的因緣,你就來生。你投生到他們的家,是因爲你有那些業報,而不是他們要生你,就把你生出來那麼單純。所以佛說,生的原因,是因爲有有。

  爲什麼會有?你會有那些業的推動,使你來生,是因爲你有執著。在執著的時候,你會推動一些事情,佛法把它稱爲"取"。比方說,我們看到一樣東西,不管我們喜歡或不喜歡,就很快對它作出反應,采取一些行動。這些取的行爲,使我們在死的時候,執取那些業報去投胎,因爲我們心中要那些東西。這話怎麼說呢?原來我們的兩只眼睛很喜歡看東西,一打開眼睛就很好奇,東張西望,什麼都要看。佛法說,當我們看東西的時候,對境界有貪愛,就是取。因此,感官對境界執著的習慣,使我們在死的時候,依然執著一些境界,如此,臨死的時候,過去世業的境界出現,我們就去投胎了。所以佛說,有的原因,是因爲有取。

  爲什麼會去執著、去取、造作呢?因爲有"愛";愛就是貪愛。貪愛分爲兩種:一是我愛;二是境界愛。"我愛"是對自我産生貪愛,希望我繼續生存在世間;"境界愛"是對我以外的東西産生貪愛,希望境界繼續在現前出現。由于這兩種貪愛,我們就生起種種的煩惱,這一切佛法都把它歸類爲愛。所愛

  得到就高興,愛不到就不高興,都是因爲愛在作怪。因爲有愛,所以就造業做事情,對一切境界産生反應。所以佛說,取的原因,是因爲有愛。

  爲什麼會愛?愛不會無緣無故發生。比方說,你們坐在這裏,不會愛我吧?肯定不會。愛一定有其原因。佛觀察後,發現産生愛,是因爲有"受",受就是感受。當你遇到境界的時候,感覺器官對境界産生一些苦、樂的感受等等,而苦的感受使你産生嗔恨,樂的感受使你生起貪愛。所以佛說,愛的原因,是因爲有受。

  爲什麼有受?我們往往責怪別人給我們感受。比方說,某某人講你幾句話,你不高興,或某某人做一樣東西影響你,你很苦惱,就認爲這些都是別人給予你的。但是佛說不是。根據佛的觀察:你之所以有感受,是因爲你的心跟外境接觸--觸。心跟外境接觸的意思是:我們的心是一種心理現象,我們認爲知道外面的境界,其實當時我們的心是感覺到知道外面物質的現象,就叫做觸。比如,眼睛知道外面所看到的東西,是眼睛覺得它接觸到外面的境;耳朵覺得接觸到外面的聲音,知道聲音的存在等等,這個觸並非指觸覺。因爲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然後産生苦、樂、不苦不樂叁種感受,這些感受都是因爲接觸而來的;如果心沒有跟外境接觸,就沒有感受。所以佛說,受的原因,是因爲有觸。

  心跟外境爲什麼會接觸?因爲我們有感覺器官。我們的心沒辦法去接觸外境,它是通過感覺器官來去接觸。因此,觸是因爲感覺器官得來的,所以感覺器官是觸的原因。感覺器官有六種:眼睛(眼根)能夠感覺到物質的顔色--視覺;耳朵(耳根)能夠感覺到聲音--聽覺;鼻子(鼻根)能夠感覺到氣味--嗅覺;舌頭(舌根)能夠感覺到味道--味覺;身體(身根)的肌肉、皮膚能夠感覺到冷、熱、滑、硬、軟、輕重的壓力--觸覺。但是一般上接觸也叫做觸覺,因爲我們是通過前面的五根的接觸而知道外境,因此說,觸覺是靠眼、耳、鼻、舌、身五根去接觸,第六是意根,其實,它是我們思考的心念,也包括腦袋一部分的功能。意根也有感覺,它可以感覺到我們內心回憶的影像,這也是一種接觸,那麼,

  這六根在接觸它們所知的境界。我們在接觸境界的當時,就産生感受,所以觸覺是受的因,但是觸本身是從六根而來的,因此,佛說我們有觸是因爲有六根。六根是用來接收外面的信息,接收境界給我們的信息。因此,佛在十二因緣中,把它稱爲"六入","入"是進來的意思。就是我們從這六個門口收集資料、資訊進來,我們的心就去接觸這些資訊、這些境界。所以佛說,觸的原因,是因爲有六入。

  六根(六入)怎麼來?當精子與卵子剛結合的時候,是沒有六根的,…

《四聖谛講記 第二卷 苦~因果無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