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它是在母親的十月懷胎時,由胚胎發展出來的。所以說胚胎時期的活動,就是我們六根的原因。然而胚胎時期的活動,不是單純的有機細胞在活動而已,同時,也有心念在活動。就是說,我們的心在投入母胎中,還沒有長成人形的時候,心就在裏面活動了。因爲當時的心跟胚胎的活動沒有任何的形狀,佛就把它稱爲"名色"。"名"就是指心,因爲我們看不到心,只有名稱,所以把它稱爲"名";胚胎是一種物質,所以佛把它稱爲"色"。所以"名色"是指精神與物質的活動。意思是說,我們在母胎中還沒有六根出現之前,就有精神與物質的活動,稱爲名色。所以佛說,六入的原因,是因爲有名色。
名色從哪裏來?原來我們在進入母胎之前有個精神狀態--識,即所謂的中陰身,一般人把它叫做靈魂。其實靈魂的概念並非中陰身的概念,一般人認爲的靈魂是永恒的,但是佛法所說的中陰身是一種暫時的狀態,就是你前世死了,今生出世之前的半中間的狀態,佛稱它爲識(中陰身)。如前一講《輪回之苦》中說到布勒姆星死後,中陰身在竹林裏徘徊了七年才轉世。中陰身是由心念變化出來的,雖然中陰身感覺有身體,但是對人類來說它的身體並非實質的物質,所以可以穿過牆壁,任何東西也阻擋不了它。因此,佛把它稱爲識。識就是入胎的精神體。爲什麼在胚胎中的名色會出現?原來有識。所以佛說,名色的原因,是因爲有識。
識爲什麼會入胎?因爲他前生有要再生的行爲,要存在的心,還有前生造了種種業,在業的行爲推動之下,使得他要來入胎,使得他要保持住,生存在這個世間。任何衆生今生
要死的時候,身體慢慢不受精神(神識)所控製,在那個時候,他的神識會慢慢脫離身體作用成爲中陰身。根據佛法說,因爲執著,中陰身才跑進身體裏面作用,它也可以離開身體作用。但是,當衆生要死的時候,神識一定要離開身體。有時候,當一個人在做夢,神識也會離開身體;有些人在睡覺的時候,會覺得去到別的地方回來,這種就是識(精神)暫時離開身體的現象。那麼,當我們要死的時候,身體敗壞,不能用了,神識不得不離開,但是心還想要存在,要活動,結果心識就擺脫身體的約束,跑出來變化成中陰身。爲什麼會這樣?因爲他想繼續生存,繼續活動,對這個世間繼續有執著,這些種種行爲,就稱爲"行"。所謂行,就是他過去有那些習慣,那些業,做了習慣性的行爲、煩惱心等,在推動使得他要保留,繼續留在世間。佛觀察的結果:識入胎,是因爲過去的那些行爲造成的。所以佛說,識的原因,是因爲有行。
爲什麼過去會造種種業行呢?因爲過去有種種貪、嗔、癡等煩惱--無明。無明是一切煩惱的總稱。"明"是明了清楚,沒有迷惑。"無明"是迷惑、不清楚、無知。因爲無知而去做種種行爲反應,稱爲無明。佛發現:因爲衆生過去有很多無知、很多煩惱,這些現象使得他去做種種行爲,而保持這個身心。因爲要保持這個身心,就得入胎。識爲什麼會入胎?因爲識要繼續存在,行--造作的心使得他的身體壞了,還要繼續留著,繼續活動,而精神體獨立活動,稱爲識。所以行,就是識的因。所以佛說,行的原因,是因爲有無明。以上是逆觀十二因緣的流轉門。佛這樣觀察衆生的業力因果,流轉是這樣來的。
佛之所以有這樣的能力觀察,是因爲在做這樣的觀察之前,已經具有了天眼通和宿命通。天眼通使佛能夠看到衆生未來生死轉世到哪裏去;宿命通使佛能夠知道衆生過去無量劫以來,從哪一世轉到哪一世,什麼原因他會轉生到這裏來。佛有這兩種神通再加上佛的智慧才有能力把十二因緣的現象觀察清楚,並且確定、確實是發生這樣的現象,並非一種理論,因爲佛能夠看到過去的原因,也能夠看到將來的結果。
佛由死觀察到前世的無明--十二因緣的逆觀,接下來佛作十二因緣的順觀,給從無明觀察起:因爲衆生有無量無邊無知的無明煩惱,在此無明的煩惱推動下,造成衆生過去世做種種的行爲,設法使自己生存在這個世間,盡量在這個世間出現,不願意死亡。這種行爲就使他在前世要死的時候,就變成識(中陰身)的精神活動。
所謂中陰身,(我以人做爲例子)就是人死的時候,身體不能用了,他會保持人原來的樣子,以另外一種精神狀態出現。有能力看到的人,看到的是死者生前的樣子,它自己也覺得它是原來的那個人。當時間到了,中陰身會死掉。中陰身是沒有父母生的,是心的變化,所以是一種化生。這個心的變化一直認爲自己要生存在它以前所認識的世間,因此就一直要跑回人間;或者跑去它境界中所看到的世間,那它就去投胎。當它轉世去投胎的時候,就變成它轉世前某一個身,而已經不是原來那個身體了,那麼,轉世前的那個身就會跟它下一生的身體類似。意思是說,如果我現在是人,剛剛死後中陰身是人的形象,因爲當時中陰身認爲我是人,心一直保持以人的樣貌存在;如果要去投胎做豬的時候,心就認爲是豬了,那麼,那個心就變化成豬的樣子而去入胎。所以中陰身並非一個單純不變的身體,它一直在轉變中,這種轉變就是化生,而一般人認爲的靈魂是永恒不變的。
佛知道衆生以識來入胎,更知道胚胎發展的過程,識入胎後,只有精神與一團血的活動而已,並沒有軀體,因此稱爲名色。佛發現名色慢慢變化,就是現代所謂的細胞分裂,在裏面成長,就生出六根。
佛再觀察,因爲有了六根之後,心就會去接觸外境。胚胎在母胎中的感覺,就是一種接觸;當嬰兒一出世,張開眼睛看東西,也是一種接觸。
有了六根,就有接觸。接觸後,就産生苦、樂、不苦不樂的叁種感覺。有了感覺,因爲過去的習慣,再加上其他的煩惱,就會生起愛的心。所謂愛,就是貪愛煩惱翻滾出來。所以說,因爲有觸,就有愛;有了愛,就會對境界反應,去做種種行爲,就有取;因爲有取,就會去造業,去做種種的因果,將
來就要得到果報,就有有;有了有,將來就要出世,來世就有生;來世有生,將來就要死。因此佛說,十二因緣從無明到老死,最後佛對此現象更加上一句"憂悲苦惱",作爲生死輪回的總結。
爲什麼會憂悲苦惱呢?因爲對生命産生種種憂慮、種種悲哀、苦惱的念頭都出現了,這是十二因緣的順觀--生死的流轉。
這個生死的流轉現象,佛把它們歸納成十二項因果來解釋,其實也不是只有這十二項因緣而已,也可以講的更多,也可以講少一點,只是佛就舉這十二項來說明。因此,佛法把它們稱爲十二因緣。這十二因緣是講生命從過去,到今生,到未來的因果現象。因此,我們又有所謂的十二因緣中講的叁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因果。
十二因緣的叁世二重因果:
第一重因果:過去因到現在果。
過去因:無明是過去迷惑。
行是過去造業。
現在果:識、六入、觸、受是現在苦果。
因爲過去的無明、過去的行,然後出現今生的胚胎,這一世的胚胎長成六根,六根接觸外境,這些都是過去帶來的。有了六根接觸外境後,就生起感受,這也是過去影響到我們的現在。因此,過去的因,是因爲無明、行;現在的果,是因爲有識,有名色,有六入,有觸,有感受,這是從過去因到現在果。
第二重因果:現在因到未來果。
現在因:愛、取是現在迷惑。
有是現在造業。
未來因:生和老死是未來果。
我們感受之後産生貪愛的煩惱--愛,愛後産生取,所以愛、取,就是現在的因;然後我們去造業,得到將來的業--有;將來的果,就有生和死。
以上是十二因緣的二重因果,這二重因果也可以講成叁種現象:迷惑、造業和受苦報。即是過去世無明(迷惑),過去
世造業,今生受果報;今生的無明(迷惑),就是愛、取(造作),然後就造了新的業;將來世就有生死的果報。這稱爲迷惑、造業、受報的流轉。
佛爲了度化衆生,就順、逆觀察十二因緣的生命流轉,過後又進一步觀察衆生要怎樣在此流轉中得到解脫,擺脫生死?經過佛的觀察,衆生要避免死,除非不生;如果你生出來,最終要死;任何人不管有多大的力量,只要在這世間出世,他是不可避免死的。因此佛說,你要避免死,必須不要生。
如何滅掉死呢?除非你不要生,一有生,那死又再來了。既然滅不了死,那就要滅生啰!
如何滅掉生呢?除非你沒有將來的業,即是沒有將來的果報推動你去投生,不然的話,你還是要去投生。如果沒有將來的果報,那麼,你今生死後就不再去投生了。因此,你要沒有生,除非你沒有來世的業報。所以佛說,生沒辦法滅,除非你沒有來世的業報--有。
我們從無量劫到今天造了無量無邊的業有(有),要如何消除呢?佛觀察的結果,發現推動業有的是執著的心(取),如果沒有執著的心去執著,盡管有多大的業,都不能形成的。如果要消除業有,就必須不要去取、去造作。
如何滅掉取?必須沒有貪愛,才沒有取,所以佛說,如果要滅掉取,除非現前的貪愛心、煩惱心不生。當一個人沒有貪愛心,就不會去造種種業,不會推動過去的業,這樣就會滅掉後面的其他因緣。
如何滅掉貪愛心?貪愛心是從受得來,如果沒有感受,貪愛心也不能生了。因此佛說,如果要愛不生,除非感受不生。
如何滅掉受?除非你的心接觸境的行爲不生。因此佛說,如果要感受不生,除非觸不生。
如何滅掉觸?觸不生,除非你沒有六根。所以佛說,如果要觸不生,除非六根不生。
如何滅掉六根?六根不生,除非你不在胚胎中生長。所以佛說,如果要六根不生,除非名色不生。
如何滅掉名色?如果要名色不生,除非前世的識不要入胎。
如何滅掉識?如果要識不入胎,除非不要有過去的行爲造作
--認爲要生存,要在這世間活動等,也就是行不要生起來。
如何滅掉行?如果要行不生,除非過去的無明不生。
佛經過觀察後說,老死要怎樣滅呢?除非生滅;生要怎樣滅呢?除非有滅……如此推到前面,除非無明滅,那麼,其他的因緣也都滅了。這就是十二因緣的逆觀,此逆觀是解脫生死的方向,稱爲還滅門。
佛再倒回來從無明觀察起,佛說,如果過去的無明滅,過去要想投胎,要想存在的行就不生起;沒有行,就不會形成中陰身(識)來入胎;沒有識,就不會有胚胎(名色);沒有名色,就不會有六根(六入);沒有六入,就不會有接觸;沒有觸,就不會有受;沒有受,就不會有貪愛;沒有愛,就不會有取--執著去造業;沒有取,就不會有將來的業果報--有;沒有有,將來世就不會再生,將來世就不會死。這就是十二因緣順觀,此順觀是解脫的因果。
佛如此順、逆觀後,進一步闡述:因爲由識到受是過去世帶來的因果,你現在已經有了,不可能去轉變它,所以你只能在受之後,把貪愛滅掉,即在修道的過程中,要從"受"開始觀察。因此,佛教導比丘修道的時候,觀察在世間産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的當時,內心在接受境界,要知道,不要再迷惑,那樣就不會産生愛,然後,接下來的各個因緣就不會生起了。因此,十二因緣的順、逆觀的解脫還滅門中,最重要的關鍵就在受的時候,不要有愛、取,這是佛用十二因緣的觀察來指導要解脫的修行者,從受來觀察,以達到解脫生死的目的。也因爲這樣,有些經典闡述十二因緣的時候,就從受說起,直接開演六入接觸境界産生受,是你現前已經長大,不是胚胎,已經有了六根,就從此處直接觀察,即六根接觸外境,産生受,産生愛、取,去了解你自己的因果現象,從中達到解脫。
其實,十二因緣就是一種因果的道理。佛告訴我們這因果道理是無常的,是沒有我的,即這十二項因果變化中並沒有主人,沒有一個我,只是這十二件事情一個接著一個,轉來轉去,變化無常,所以這十二因緣是無常的現象。再者,在十二因緣中也告訴我們沒有作者。所謂作者,是我們一直認爲
在裏面有一個人在造業,有一個人在受報,但是從十二因緣的一個接著一個現象裏面,它是一直輪轉的,沒有誰能夠作主,所以沒有一個人在作,是衆因緣在作,沒有一個作業的人,也沒有一個受果報的人。爲什麼呢?因爲有原因他受,有原因他不受,這個受的原因,是因爲你有六根,有接觸,所以並非有一個我在受果報。因此,十二因緣告訴我們在生死流轉中,沒有我、沒有作者、沒有受者,就是十二因緣在裏面流轉,並沒有一個衆生在裏面輪回生死,這是我們生死流轉真正因果之所在,因此,我們才有可能逆轉因緣達到解脫。
佛在有關的十二因緣經典中,講述了種種的譬喻:
一、植樹的譬喻:十二因緣的生死流轉有如種樹,如果爲樹木澆水、施肥,樹木就長出苗,長出芽,長出茂盛的枝葉,茁壯生長;還滅門如種樹不澆水,不施肥,樹木就長不好;如果再把樹砍掉,那樹就長不起來了。十二因緣也是一樣,我們在"受"這兒加水,加肥料(加愛、取),那它就越長越多,長出將來的業有、生、老死。如果在"受"這兒斬斷愛、取(不加水與肥料),那它就不能生長,甚至于"受"也不生,將來就沒有生死,那就能夠達到解脫。
二、油燈的譬喻:如果油燈添油,它就會繼續燃燒;反之,油燈就會熄滅。意思是說,如果我們在"受"的時候,有愛、取,就好像油燈添油般,再度推動業,使它繼續活動下去。
佛在十二因緣的經典中也講了一個故事,如此比喻十二因緣說:比如一個人口渴,發現一口井,但是井水有毒,就算那個人的口怎樣渴,都不會想要去喝井裏的毒水。這比喻愛、取如口渴,我們所喝的水就是業報。就是說,業報現前的時候,我們的愛、取就在裏面去抓它,就等于你去喝業報得來的水,如此增長那個業報,你就被毒死了,那就是我們被煩惱、業報害死,再受輪回生死之苦。
《四聖谛講記 第二卷 苦~因果無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