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它是在母亲的十月怀胎时,由胚胎发展出来的。所以说胚胎时期的活动,就是我们六根的原因。然而胚胎时期的活动,不是单纯的有机细胞在活动而已,同时,也有心念在活动。就是说,我们的心在投入母胎中,还没有长成人形的时候,心就在里面活动了。因为当时的心跟胚胎的活动没有任何的形状,佛就把它称为"名色"。"名"就是指心,因为我们看不到心,只有名称,所以把它称为"名";胚胎是一种物质,所以佛把它称为"色"。所以"名色"是指精神与物质的活动。意思是说,我们在母胎中还没有六根出现之前,就有精神与物质的活动,称为名色。所以佛说,六入的原因,是因为有名色。
名色从哪里来?原来我们在进入母胎之前有个精神状态--识,即所谓的中阴身,一般人把它叫做灵魂。其实灵魂的概念并非中阴身的概念,一般人认为的灵魂是永恒的,但是佛法所说的中阴身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就是你前世死了,今生出世之前的半中间的状态,佛称它为识(中阴身)。如前一讲《轮回之苦》中说到布勒姆星死后,中阴身在竹林里徘徊了七年才转世。中阴身是由心念变化出来的,虽然中阴身感觉有身体,但是对人类来说它的身体并非实质的物质,所以可以穿过墙壁,任何东西也阻挡不了它。因此,佛把它称为识。识就是入胎的精神体。为什么在胚胎中的名色会出现?原来有识。所以佛说,名色的原因,是因为有识。
识为什么会入胎?因为他前生有要再生的行为,要存在的心,还有前生造了种种业,在业的行为推动之下,使得他要来入胎,使得他要保持住,生存在这个世间。任何众生今生
要死的时候,身体慢慢不受精神(神识)所控制,在那个时候,他的神识会慢慢脱离身体作用成为中阴身。根据佛法说,因为执著,中阴身才跑进身体里面作用,它也可以离开身体作用。但是,当众生要死的时候,神识一定要离开身体。有时候,当一个人在做梦,神识也会离开身体;有些人在睡觉的时候,会觉得去到别的地方回来,这种就是识(精神)暂时离开身体的现象。那么,当我们要死的时候,身体败坏,不能用了,神识不得不离开,但是心还想要存在,要活动,结果心识就摆脱身体的约束,跑出来变化成中阴身。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想继续生存,继续活动,对这个世间继续有执著,这些种种行为,就称为"行"。所谓行,就是他过去有那些习惯,那些业,做了习惯性的行为、烦恼心等,在推动使得他要保留,继续留在世间。佛观察的结果:识入胎,是因为过去的那些行为造成的。所以佛说,识的原因,是因为有行。
为什么过去会造种种业行呢?因为过去有种种贪、嗔、痴等烦恼--无明。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总称。"明"是明了清楚,没有迷惑。"无明"是迷惑、不清楚、无知。因为无知而去做种种行为反应,称为无明。佛发现:因为众生过去有很多无知、很多烦恼,这些现象使得他去做种种行为,而保持这个身心。因为要保持这个身心,就得入胎。识为什么会入胎?因为识要继续存在,行--造作的心使得他的身体坏了,还要继续留着,继续活动,而精神体独立活动,称为识。所以行,就是识的因。所以佛说,行的原因,是因为有无明。以上是逆观十二因缘的流转门。佛这样观察众生的业力因果,流转是这样来的。
佛之所以有这样的能力观察,是因为在做这样的观察之前,已经具有了天眼通和宿命通。天眼通使佛能够看到众生未来生死转世到哪里去;宿命通使佛能够知道众生过去无量劫以来,从哪一世转到哪一世,什么原因他会转生到这里来。佛有这两种神通再加上佛的智慧才有能力把十二因缘的现象观察清楚,并且确定、确实是发生这样的现象,并非一种理论,因为佛能够看到过去的原因,也能够看到将来的结果。
佛由死观察到前世的无明--十二因缘的逆观,接下来佛作十二因缘的顺观,给从无明观察起:因为众生有无量无边无知的无明烦恼,在此无明的烦恼推动下,造成众生过去世做种种的行为,设法使自己生存在这个世间,尽量在这个世间出现,不愿意死亡。这种行为就使他在前世要死的时候,就变成识(中阴身)的精神活动。
所谓中阴身,(我以人做为例子)就是人死的时候,身体不能用了,他会保持人原来的样子,以另外一种精神状态出现。有能力看到的人,看到的是死者生前的样子,它自己也觉得它是原来的那个人。当时间到了,中阴身会死掉。中阴身是没有父母生的,是心的变化,所以是一种化生。这个心的变化一直认为自己要生存在它以前所认识的世间,因此就一直要跑回人间;或者跑去它境界中所看到的世间,那它就去投胎。当它转世去投胎的时候,就变成它转世前某一个身,而已经不是原来那个身体了,那么,转世前的那个身就会跟它下一生的身体类似。意思是说,如果我现在是人,刚刚死后中阴身是人的形象,因为当时中阴身认为我是人,心一直保持以人的样貌存在;如果要去投胎做猪的时候,心就认为是猪了,那么,那个心就变化成猪的样子而去入胎。所以中阴身并非一个单纯不变的身体,它一直在转变中,这种转变就是化生,而一般人认为的灵魂是永恒不变的。
佛知道众生以识来入胎,更知道胚胎发展的过程,识入胎后,只有精神与一团血的活动而已,并没有躯体,因此称为名色。佛发现名色慢慢变化,就是现代所谓的细胞分裂,在里面成长,就生出六根。
佛再观察,因为有了六根之后,心就会去接触外境。胚胎在母胎中的感觉,就是一种接触;当婴儿一出世,张开眼睛看东西,也是一种接触。
有了六根,就有接触。接触后,就产生苦、乐、不苦不乐的三种感觉。有了感觉,因为过去的习惯,再加上其他的烦恼,就会生起爱的心。所谓爱,就是贪爱烦恼翻滚出来。所以说,因为有触,就有爱;有了爱,就会对境界反应,去做种种行为,就有取;因为有取,就会去造业,去做种种的因果,将
来就要得到果报,就有有;有了有,将来就要出世,来世就有生;来世有生,将来就要死。因此佛说,十二因缘从无明到老死,最后佛对此现象更加上一句"忧悲苦恼",作为生死轮回的总结。
为什么会忧悲苦恼呢?因为对生命产生种种忧虑、种种悲哀、苦恼的念头都出现了,这是十二因缘的顺观--生死的流转。
这个生死的流转现象,佛把它们归纳成十二项因果来解释,其实也不是只有这十二项因缘而已,也可以讲的更多,也可以讲少一点,只是佛就举这十二项来说明。因此,佛法把它们称为十二因缘。这十二因缘是讲生命从过去,到今生,到未来的因果现象。因此,我们又有所谓的十二因缘中讲的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因果。
十二因缘的三世二重因果:
第一重因果:过去因到现在果。
过去因:无明是过去迷惑。
行是过去造业。
现在果:识、六入、触、受是现在苦果。
因为过去的无明、过去的行,然后出现今生的胚胎,这一世的胚胎长成六根,六根接触外境,这些都是过去带来的。有了六根接触外境后,就生起感受,这也是过去影响到我们的现在。因此,过去的因,是因为无明、行;现在的果,是因为有识,有名色,有六入,有触,有感受,这是从过去因到现在果。
第二重因果:现在因到未来果。
现在因:爱、取是现在迷惑。
有是现在造业。
未来因:生和老死是未来果。
我们感受之后产生贪爱的烦恼--爱,爱后产生取,所以爱、取,就是现在的因;然后我们去造业,得到将来的业--有;将来的果,就有生和死。
以上是十二因缘的二重因果,这二重因果也可以讲成三种现象:迷惑、造业和受苦报。即是过去世无明(迷惑),过去
世造业,今生受果报;今生的无明(迷惑),就是爱、取(造作),然后就造了新的业;将来世就有生死的果报。这称为迷惑、造业、受报的流转。
佛为了度化众生,就顺、逆观察十二因缘的生命流转,过后又进一步观察众生要怎样在此流转中得到解脱,摆脱生死?经过佛的观察,众生要避免死,除非不生;如果你生出来,最终要死;任何人不管有多大的力量,只要在这世间出世,他是不可避免死的。因此佛说,你要避免死,必须不要生。
如何灭掉死呢?除非你不要生,一有生,那死又再来了。既然灭不了死,那就要灭生啰!
如何灭掉生呢?除非你没有将来的业,即是没有将来的果报推动你去投生,不然的话,你还是要去投生。如果没有将来的果报,那么,你今生死后就不再去投生了。因此,你要没有生,除非你没有来世的业报。所以佛说,生没办法灭,除非你没有来世的业报--有。
我们从无量劫到今天造了无量无边的业有(有),要如何消除呢?佛观察的结果,发现推动业有的是执著的心(取),如果没有执著的心去执著,尽管有多大的业,都不能形成的。如果要消除业有,就必须不要去取、去造作。
如何灭掉取?必须没有贪爱,才没有取,所以佛说,如果要灭掉取,除非现前的贪爱心、烦恼心不生。当一个人没有贪爱心,就不会去造种种业,不会推动过去的业,这样就会灭掉后面的其他因缘。
如何灭掉贪爱心?贪爱心是从受得来,如果没有感受,贪爱心也不能生了。因此佛说,如果要爱不生,除非感受不生。
如何灭掉受?除非你的心接触境的行为不生。因此佛说,如果要感受不生,除非触不生。
如何灭掉触?触不生,除非你没有六根。所以佛说,如果要触不生,除非六根不生。
如何灭掉六根?六根不生,除非你不在胚胎中生长。所以佛说,如果要六根不生,除非名色不生。
如何灭掉名色?如果要名色不生,除非前世的识不要入胎。
如何灭掉识?如果要识不入胎,除非不要有过去的行为造作
--认为要生存,要在这世间活动等,也就是行不要生起来。
如何灭掉行?如果要行不生,除非过去的无明不生。
佛经过观察后说,老死要怎样灭呢?除非生灭;生要怎样灭呢?除非有灭……如此推到前面,除非无明灭,那么,其他的因缘也都灭了。这就是十二因缘的逆观,此逆观是解脱生死的方向,称为还灭门。
佛再倒回来从无明观察起,佛说,如果过去的无明灭,过去要想投胎,要想存在的行就不生起;没有行,就不会形成中阴身(识)来入胎;没有识,就不会有胚胎(名色);没有名色,就不会有六根(六入);没有六入,就不会有接触;没有触,就不会有受;没有受,就不会有贪爱;没有爱,就不会有取--执著去造业;没有取,就不会有将来的业果报--有;没有有,将来世就不会再生,将来世就不会死。这就是十二因缘顺观,此顺观是解脱的因果。
佛如此顺、逆观后,进一步阐述:因为由识到受是过去世带来的因果,你现在已经有了,不可能去转变它,所以你只能在受之后,把贪爱灭掉,即在修道的过程中,要从"受"开始观察。因此,佛教导比丘修道的时候,观察在世间产生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的当时,内心在接受境界,要知道,不要再迷惑,那样就不会产生爱,然后,接下来的各个因缘就不会生起了。因此,十二因缘的顺、逆观的解脱还灭门中,最重要的关键就在受的时候,不要有爱、取,这是佛用十二因缘的观察来指导要解脱的修行者,从受来观察,以达到解脱生死的目的。也因为这样,有些经典阐述十二因缘的时候,就从受说起,直接开演六入接触境界产生受,是你现前已经长大,不是胚胎,已经有了六根,就从此处直接观察,即六根接触外境,产生受,产生爱、取,去了解你自己的因果现象,从中达到解脱。
其实,十二因缘就是一种因果的道理。佛告诉我们这因果道理是无常的,是没有我的,即这十二项因果变化中并没有主人,没有一个我,只是这十二件事情一个接着一个,转来转去,变化无常,所以这十二因缘是无常的现象。再者,在十二因缘中也告诉我们没有作者。所谓作者,是我们一直认为
在里面有一个人在造业,有一个人在受报,但是从十二因缘的一个接着一个现象里面,它是一直轮转的,没有谁能够作主,所以没有一个人在作,是众因缘在作,没有一个作业的人,也没有一个受果报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有原因他受,有原因他不受,这个受的原因,是因为你有六根,有接触,所以并非有一个我在受果报。因此,十二因缘告诉我们在生死流转中,没有我、没有作者、没有受者,就是十二因缘在里面流转,并没有一个众生在里面轮回生死,这是我们生死流转真正因果之所在,因此,我们才有可能逆转因缘达到解脱。
佛在有关的十二因缘经典中,讲述了种种的譬喻:
一、植树的譬喻:十二因缘的生死流转有如种树,如果为树木浇水、施肥,树木就长出苗,长出芽,长出茂盛的枝叶,茁壮生长;还灭门如种树不浇水,不施肥,树木就长不好;如果再把树砍掉,那树就长不起来了。十二因缘也是一样,我们在"受"这儿加水,加肥料(加爱、取),那它就越长越多,长出将来的业有、生、老死。如果在"受"这儿斩断爱、取(不加水与肥料),那它就不能生长,甚至于"受"也不生,将来就没有生死,那就能够达到解脱。
二、油灯的譬喻:如果油灯添油,它就会继续燃烧;反之,油灯就会熄灭。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在"受"的时候,有爱、取,就好像油灯添油般,再度推动业,使它继续活动下去。
佛在十二因缘的经典中也讲了一个故事,如此比喻十二因缘说:比如一个人口渴,发现一口井,但是井水有毒,就算那个人的口怎样渴,都不会想要去喝井里的毒水。这比喻爱、取如口渴,我们所喝的水就是业报。就是说,业报现前的时候,我们的爱、取就在里面去抓它,就等于你去喝业报得来的水,如此增长那个业报,你就被毒死了,那就是我们被烦恼、业报害死,再受轮回生死之苦。
《四圣谛讲记 第二卷 苦~因果无常》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