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總釋經文下篇▪P7

  ..續本文上一頁

  所以佛告訴我們不要認爲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動了“我先度五比丘”的念頭。你們知道嗎?在佛教史上是這樣說的,釋迦牟尼佛成道後,起初不願意度衆生,後來,梵天王就來請,佛觀衆生的因緣後,得知五比丘先得度,佛才動念去度五比丘。在我們看來,就是釋迦牟尼佛起心動念了啰!實際上一切皆是法界心的顯現,顯現中並沒有一個實在的佛在裏面起心動念,包括現在的我們,也是這樣。種種因緣而于六根門顯現種種現象,其中沒有所謂的佛在說法,也沒有所謂的你在聽、你在做工、你在吃飯、你在睡覺,甚至于也沒有所謂我的煩惱,本來無我,煩惱怎麼是你的呢?一切法皆如此,只是有因緣于是它就出現了,我們一直認爲煩惱是我的,如此,就生起要解脫生死的念頭。實際上沒有衆生被如來所度。爲什麼?佛很清楚,這一切沒有實體,皆是心的幻化。如果佛認爲有衆生可度,那佛就執著有衆生了。請記住:本來無我,更沒有某個煩惱是我的,煩惱只是一段因緣生滅過程而已。

  佛所說的我,是佛的叁十二相、佛的身心、佛所做的事業嗎?當佛講“我先度五比丘”時,只是心的幻化顯現,沒有實在的某個佛在說“我當度衆生。”隨順衆生的語言而自稱我,自稱佛,但是凡夫認爲有佛在說。當講到凡夫時,佛爲了防止凡夫以爲:“佛說我是還沒有覺悟的凡夫。”所以佛說:“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凡夫自認是凡夫,佛說沒有實在的凡夫,只是一個名稱。在種種因緣的聚合中,我們說那是衆生、這是法會。我們就是這樣去分別、然後執著實有此事。實際上,一切法都沒有實體,都是覺性所顯現出的幻化因緣,乃至佛亦如是。所以大乘經典說:“當一切佛在成佛的時候,必然會說 “一切衆生皆具有與佛一樣的智慧”。”在小乘經典就沒有這樣說,因爲佛隨衆生的因緣、不同根機而說不同的法。

  根據大乘經典的記載,佛成道後,首先講《華嚴經》,即是講佛菩薩的不可思議境界。因爲人類沒有辦法知道這些境界,所以佛在人間不願意說法。過後,佛才善巧地以人類的語言開示佛法;這些善巧的開示是配合人類的思惟方式、人類的境界的需要而說。所以佛也說,佛所講的法並不是真理的本身,佛法就好像是指著月亮的手指,如果你執取手指爲月亮就錯了。實際上,不必由佛來說,一切法本身就在告訴我們因緣無常。爲什麼呢?科學也不是在證明一切都在變化嗎?可是凡夫執取要有永恒的愛、不死的我,等等迷惑的因緣,所以佛開示無常的道理。但是在這種種的因緣中,千萬不要執著有實實在在的一個佛、一個你、一個我,全都不實在!佛在人間說法是依人類所執取的六根境界而說,因此就有人間的佛法。現代人所提倡的“人間佛教”,以爲只在人間才有佛法,于是認爲離開人所知的佛法是可疑的。可是,真正的佛法並不只是人間佛教而已。請別忘了,人間佛教是隨順六根幻化不實的境界而善巧創立的佛法,是不圓滿的佛法。真正圓滿的佛法是佛菩薩的智慧所描述的覺悟境界,就是一切心、佛、衆生沒有差別的佛法。

  從凡夫的有相角度看,因緣幻化無固定法相,只有幻化的暫時過程,一切都是過程,佛與凡夫也是過程,凡夫非開始,成佛非結束。在暫時的過程中的佛與萬法是不可分割,彼此互相因緣作用。從佛的無相角度看,全是一體的法界顯現,無佛無衆生可得,不是有佛動念頭說:我要度衆生。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前面佛已經說不可以具足相見如來,須菩提長老也知道,但,現在佛又再問:“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嗎?”須菩提答:“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爲什麼呢?這是長老爲了讓佛作進一步的解說:“如果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轉輪聖王也有叁十二相,那轉輪聖王不也就是如來?”須菩提當下就領會道:“如我現在理解佛所說的意義,是不應該以叁十二相見如來的。”

  轉輪聖王可分爲: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和鐵輪王。佛教學者認爲在印度史上的阿育王是鐵輪王。鐵輪王沒有具足叁十二相,沒有神通,只能通過戰爭,在人間的某個區域稱霸。

  根據佛法說,金輪王是大菩薩應化人間,因爲他修了很多功德,所以具足福德因緣和叁十二相,不但自己有神通,會飛行,追隨他而來的眷屬也有神通。他能降服天下諸王,而不必動用一兵一卒。金輪王不只在人間稱王,還能夠與帝釋天平起平坐。釋迦牟尼佛降生人間的時候,相師預測如果他不成佛,就是輪王。以佛的功德,何止能當金輪王而已,帝釋天都不能跟他比。但是佛這一生不做金輪王,而是示現成佛度化衆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當時,世尊而說偈言:如果以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色身見我——如來,以音聲來尋求了解我。見如來即覺悟與佛無別,尋求了解即尋求覺悟之法。由于如來與覺悟皆是無相,以有相求無相就是邪道——不是覺悟的正道。乃至從禱告的聲中祈求佛幫助,或求佛協助修行……更是人走入邪道,不能見如來。

  所謂的見如來,不是以色身來見,不是以音聲來見,見如來時必須不在六根的境界見。如果在六根的境界中見佛,就是人行邪道。爲什麼呢?曾經有一回,佛在教導比丘修行的時候,魔王來搗亂,它對佛說:“佛啊,任你怎麼教導,都是沒有用!”佛問:“爲什麼沒有用呢?”魔王說:“因爲這六根的境界,是在我的掌握中。”然而佛對它說:“我教導弟子不在六根境界中修。”因爲魔王能夠在六根中變化各種各樣的境界,它甚至能變化讓你看到成佛的幻象。如果你認爲在六根境界中,可以修得什麼,佛法說,這就是魔王的境界,即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還是沒有辦法真正見到佛是怎麼一回事。同樣的,一般佛學家認爲佛是人間的佛,佛教是人間的佛教,超出人間的法皆不求實際,這些人都是人行邪道,不知佛爲何物?只在六根的見聞覺知中作學問。本經說的見到佛是怎麼一回事?當你見到佛是怎麼一回事時,其實你就是佛了。

  在《金剛經》中,有兩處講到“見如來”,一是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二是如果以色、音聲來求佛,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經典說不同衆生所看到的佛身都不一樣,到底我們要以什麼來見佛?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佛弟子即在佛面前見佛,所以不會有以什麼來見佛的問題。佛涅槃後,佛教就發生了思想分歧,大家討論“佛在不在”?由此再討論“究竟什麼是佛”?佛在世時,曾經發生一件事情:釋迦牟尼佛到忉利天爲母說法,大約經過人間叁個月的時間才回來。當佛回來人間,佛弟子知道了,都去迎接佛,只有須菩提尊者沒有去,他照樣坐禅。因爲這樣,佛對前來迎接的弟子說:“你們不是最先看到佛的人,最先見到佛的是須菩提尊者。”因爲有相的佛不過是六根的虛幻相,不是真正佛的本質。

  在小乘佛法中,就談到“佛的色身及法身”,佛在人間的身體,稱爲色身;有些經典說佛並不執取色身爲身,是以法身爲身。經中記載佛說須菩提尊者最先見到佛,即是他見到佛的本質——法身。但是在大乘佛法中說,佛有叁身,即應化身、報身、法身。佛在人間的應化身,是八十歲的老比丘,有生老病死,與人一模一樣。然而佛的無量功德福報所成就的色身,不應當是人的凡夫身,在佛的報身土的報身是色界最高天的天人所見的,人間的人無法見到。佛在此土的報身是世間最高大、最莊嚴的身體,那是佛在叁千大千世界中示現種種身中的最高大身,就在色界的四禅天中的摩醯首羅天,因爲佛的福德、功德力等等,必然得到這樣的身。在那裏的天人有能力知道叁千大千世界的境界,所以佛的世界被它們一覽無余。那裏的衆生如菩薩及天人就能夠見到佛的報身,這個身也是佛與那裏的天人的因緣所成就的。

  在人間的人看到佛是八十歲的老比丘,在色界四禅天的某些天人看到的是世間最高大、最莊嚴的身,四禅以下的天人見不到報身佛。那麼,很多人就誤以爲佛的報身才是佛的真身,認爲佛來人間應化的應化身非真身。實際上,也並不是如此。只不過是在那個天的衆生的因緣、功德,就看到佛是那樣的身。意思是說,不要以爲它們看到的才是真正的佛身。佛是隨著衆生各種不同的因緣,出現不同的形相讓衆生看到,並沒有某一個身是真正佛的身。很多學大乘佛法的人,認爲釋迦牟尼佛住在報身土。請弄清楚,佛不住在任何處,千萬不要弄錯!如我曾說過,地藏菩薩的很多分身集合成一個地藏菩薩,在如此的變化中,你不能說哪一個分身才是他的真身。

  如果你以色、音聲來找佛,執取佛最莊嚴的身爲真身,那麼,在佛的無量身中,摩醯首羅天的報身是真正的佛身。可是,那些都是有相的佛身,是覺性的顯現,而真佛——覺是無相的。如果你不以色、音聲(外表)來找佛,那到底以什麼來見到無相的佛呢?其實見到佛(如來),就是見到自己的心;見到自己的心與佛的心是沒有差別的覺性,這才是真正見到如來,稱爲見法身——無相身。如果你以各種各樣的莊嚴的身來見如來,都是錯誤的!所以說,以色、音聲來找佛,這些都是本經所說的人行邪道,即叁界六道凡夫以迷惑于六根所見的佛爲真佛。

  真正的佛與真正的你都是無相,同是一心法界。所以,當你見到自己與佛沒有差別,衆生與你也沒有差別的時候,你就見到:噢,我本來就在覺悟中,原來我就是佛,我本來無相,一切衆生皆是佛,不是你、我、他之中的某一位才是佛!爲什麼呢?因爲你見到一切都是心在變化。除此之外,沒有所謂的誰不是,誰是。所以這裏的“見如來”,並不是見到一個有形相的如來,而是見到心的本…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總釋經文下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