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總釋經文下篇▪P8

  ..續本文上一頁性,即見到一切佛的本性,真正佛的本質——心幻化遍滿十方。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緊接著說:“假使這樣想:佛是不因諸相具足而證得正等覺的,那可錯誤了!”佛在經中曾特別強調:不可以叁十二相的外表見如來。很多人就會因此而生起斷滅見,認爲叁十二相只是虛幻的外表,成佛時自然具足叁十二相,因爲衆生本來就是佛,不需要修與叁十二相有關的福德。這些人以爲世間幻化不真實當中,我本具的佛一向存在,不必去修道覺悟,也不必修與叁十二相有關的福德,以爲一切本來具足,這是錯誤的!成佛是有相的有爲法,是要具足種種功德、種種福德、種種因緣,才出現叁十二相,以及成佛的境界讓衆生看到。並不是只要有智慧,什麼都不用做就能夠成佛。佛、衆生與一切法都是無相,可是成佛是迷者的境界裏的有相因果現象,即在迷者的境界裏有衆生、有佛的種種因緣,于是衆生才能見到佛;反之,就算佛有種種功德、種種因緣,衆生沒有因緣,也是見不到佛。見到有相的佛是因緣法,不是佛個人的事情,是衆生與佛的種種因緣的配合下,而形成的因果現象。要具足種種因緣,法才能出現;反之,法就不能出現。佛特別強調,種種功德因緣具足而成佛,並不是有某個有情衆生獨自做各種成佛的因緣。成佛是具足成佛的各種因緣,其中還有眷屬及所度化衆生的配合,而出現成佛的現象。比如我們這一班的人,名稱叫做一班的人,也是要具足因緣,這一班的人才能集在一起。但是這一班的人本身,沒有所謂一班的人,我們把這個暫時的境界,稱爲一班的人。你千萬不要認爲這一班人是空的,是沒有的,因此連因緣也認爲是沒有的。

  須菩提!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佛強調,修一切善法而得成佛,所得的應化身,當然是有殊勝相好的。假使以爲成佛離卻一切相好,那是說諸法斷滅了!斷滅,就是破壞世間、出世間因果,即認爲沒有一切法,並不是如此!

  禅宗有個典故:有一只狐狸化身爲人,前來向百丈禅師請法:“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嗎?”百丈禅師說:“不昧因果。”意思是:大修行人不迷惑于因果。原來前來問法的人,在過去世也是大法師,有人問他以上的問題,他的答案是:“不落因果。”因爲這句話,他死後墮落做狐狸。有很多修行人以爲通過修行,覺悟之後,因果不能左右他,這個見解嚴重錯誤。只要你出現在世間,在衆生的面前,一切都是因果。沒有因,沒有緣,絕對不能産生任何的法,所以一切世間有爲萬法都是因果現象。但是大修行人再也不迷惑于因果的現象了。很多修行人沒弄清楚,對因果生起斷滅見。其實不論大小乘,都有人對佛法生起以下叁種斷滅見:

  一、對小乘的佛法有斷滅見的人,如果問他:“釋迦牟尼佛還在不在?”答案是:“不是在,也不是不在。”或“不可說。”如果你就“不可說”再問:“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可以不可以再見到佛?”剛才他以“不可說”來避開問題,現在他會說:“不可能見到。”就是說,佛涅槃後已不在世間,怎麼能見到佛?這是迷惑時間與生死實有的觀念造成的斷滅見。其實與佛有緣者就能見到佛;反之,就見不到。如果在娑婆世界的另外一個人類的世間,那裏的衆生遇見佛的因緣成熟了,就會見到佛的應化身還未涅槃。如果是摩醯首羅天的天人,它們看到人間應化的佛身入滅時,同時也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報身未入滅。人間的二千五百多年還不到它們的一天,它們看到報身佛還沒有入滅,而人類的六根境界裏已經沒有見佛的因緣了,這就是人類在六根境界裏以色身、音聲找不到佛,就對佛生起斷滅見。然後,當有人問起,就胡亂答。釋迦牟尼佛涅槃後,可以見到佛嗎?答案是肯定可以,只是無緣者見不到而已。佛是娑婆世界的人天導師,不只出現在人間,還出現在天上。我們千萬不要用人的眼光,人的所知所見來評論佛在不在,這是很大的錯誤!佛是如此,你也是如此,不要把現前色身的你,當成是你,這只不過是暫時的因緣,不是永久的,一切都是心的幻化。如果對佛生起種種的自性見,就要犯上很多毛病,真正解脫的阿羅漢,已經放下這些分別心了,所以別以爲阿羅漢也有這些見。只有那些佛學家及信徒(凡夫) ,用色身、音聲來分辨佛到底是什麼,才有這種問題。除了以佛的外表,凡夫還能以什麼來討論佛在或不在?都是用色、音聲來尋求了解佛,所以人行邪道,就是指于色、聲中迷惑以爲有實在的事物。

  二、學大乘法有斷滅見的佛教徒認爲一切都是空的,做不做都是一樣,這是絕對錯的!這也是一種斷滅見。因果在變化,做有做的功德,不做有不做的無所得,不可以因爲一切皆空而認爲都是一樣。衆生的心力與佛的是一樣的,但是衆生心迷而以六根所見爲實,被眼前的因果所轉。你不要以爲殺人與救人是一樣的,千萬不要因爲聽到“一切法自性本空”,就說因果無自性所以一切都是一樣。如果你把“一切法自性本空”當成是一切都是一樣、是平等,這樣的見解,就是很嚴重的斷滅見。爲什麼呢?因爲你破滅因果。所以我們學習佛法,千萬不要落入斷滅見。

  叁、有外道斷滅見的佛教徒認爲衆生有無量無邊的業,修行就是要把那些惡業清除到一幹二淨,才能夠解脫。想要把惡業滅盡就是斷滅見。他們以爲惡業可以永遠滅除,這也是一種斷滅見。一切法都是因緣的幻化相,也是心的幻化,沒有不變的法,也沒有能永遠相續不消失的法。但是有人執著有不變的法,甚至于認爲有永恒的佛在隨因緣度衆生。佛爲了破除這些見解,所以說萬法的本性是空的。可是,凡夫聽說萬法是假有的,于是執著空是真的什麼都沒有,這就是惡取空,千萬不要把一切法說成空無。反而一些大乘的論師說:因爲空,所以一切法才得以成立。因爲一切法沒有本體,所以才可以變化。如果一切法有其自有的本質,就不會變化了。這是對空理論上的另一種解釋,我在此不作深入的談論,只是要讓大家知道,不要因爲聽到空,就撥無因果。

  大乘佛法說,世間如幻如化,如夢幻泡影等等,世間本是從六根觀察到的因緣變化。但是在因緣變化中,沒有一個實在的事物,它只是一個過程。比如我們這一班的人是一個過程,我們給它一個名稱,叫做一班的人,當這個過程一直重複出現,你就認爲這個過程的事物真的存在。又好像我一直重複在你的面前出現,你就認爲在世間真的“有”廣超法師,因此佛以“性空”破除衆生的“有見”,衆生聽聞了實相無相的道理卻以爲一切空無所有,所以佛說“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我們學習佛法,不要生起斷滅見。所以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佛對須菩提說:“如果有發大心的菩薩,以充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做布施,所得的功德極大;但是如果另有菩薩,能悟知一切法無我的道理,得無我忍,那所有功德即勝前菩薩的功德。”佛法中的“忍”,是確定、同意的意思。“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即對一切法無我的道理,非常確定,非常同意,一點都沒有反對,還很肯定。

  在大乘佛法中,無我可分爲兩種類:一是人無我,二是法無我。什麼是人無我?我們認爲世間有一個衆生,這個衆生就是我,即有個生命體,會活動、講話的是我。什麼是法?我們認爲除了我這個衆生以外,其他的東西都叫做法。比如這個麥克風就不是我,我的身心才是我。當一個人認定他的身心才是我,就是有人我執,即對五蘊身心生起有自體的執著。如果這個人認爲萬法有實在個別的法在活動,就是有法我執,即對法生起有自體的執著。

  對我生起執著與對法生起執著有什麼差別?有些人認爲有個我在身心中活動,但是有些人卻認爲有一個大我,這個大我包含一切,比如印度外道的“梵”,基督教的“上帝”,也有人把如來藏看成是一切法的本體,信仰者認爲實在有那些法在作用。其實這樣的見解,就是大乘佛教所說的“法我”的執著。當一個人執著有能知的人、所知的法,心與境相對時生起知道的是我的見解,接著才生起所知的是法的見解,然後在法與我中,找我在什麼位置?再找我以外的其他東西——法。我以外的東西,就是其他的法。實際上,並沒有所謂我以內的東西、我以外的東西,這是我們以身心爲界限的分別而得到的錯誤道理。其實我們是種種業力的互相因緣,然後煩惱執著在身心中活動。如果我們放下執著的心念,心也能夠到身心以外的地方活動,知道的功能不一定要在身心中活動。

  有些大乘佛教的宗派對于一切法無我,有這樣的說法:“阿羅漢只破除人我執,沒有破除法我執。”這說法是不對的。事實上,阿羅漢再也不執著法爲實有。《金剛經》說,如果阿羅漢有取法相的執著,他就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換句話說,本經認爲有法相的執取,必定也有我相的執取。所以本經不同意“先破人我執再破法我執 ”這回事。爲什麼呢?如果有法我執,就有能知的心、所知的法,如果有能知、所知的執著,就會認定能知的是我。然而,阿羅漢已經證悟無我(無人我執),即覺悟無能知的心,更不會認取有心外所知的法,哪來法我執呢!

  唯識宗爲了說明阿羅漢與菩薩的差別,而認爲“阿羅漢只破除人我執,沒有破除法我執”,那是不對的!我們只能說阿羅漢破除了煩惱障,但是還有所知障。所知障並不是法我執。我以錄像機爲喻,…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記 總釋經文下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