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不過是“名”和“相”,以現代語言來說,就是“表象”和“符號”。你將發現法塵就是名相的分別之心,此心被稱爲妄心,即是所謂虛妄分別心。當認清能知的心遠離分別心時,便了知一切分別不可得。

  根據古來的祖師大德說,佛是依兩種道理來跟我們講佛法:一者,世俗谛;二者,勝義谛。對于智慧高,煩惱輕的衆生,佛直接依勝義谛爲他們說法;對于智慧比較低,煩惱重的衆生,佛就依世俗谛爲他們說法。

  世俗谛就是世間人所明白,所能知的道理,所诠釋的是法相,有各種各樣的東西,有生有死,有輪回。接著他說這些東西都是假名有,不實在;不但不實在,而且如幻如化。好像放電影一樣,熒光屏上出現的光影中有人在打仗,你可能會笑,因爲你知道裏面沒有實在的人。

  勝義谛就是最實在最真實的道理。佛直接依勝義谛的道理來诠釋世間真正的實在內涵,根據佛法說,就是它的本性是空的;不但本性是空的,而且是畢竟空。在佛法裏講空分成很多層次,畢竟空告訴你:凡是你所知的一切東西,畢竟它是空的,沒有所謂的有、沒有、不空的實體存在。就是它自性都是空的,沒有不空的,爲什麼?因爲法不可得。“得”就是我們做一個東西,學習一樣東西,都認爲有所收獲。但是勝義谛告訴我們它是一種過程,這過程是假名安立的,一切法都不可得。好像放電影,熒光屏上閃爍的光影中,你沒有得到任何東西,但是你在看電影時,認爲:我知道,我看到……勝義谛告訴你不但不可得,而且沒有實在的相,即是無相的。無相不是有不是無,無相不再有“有無”的相。

  佛依世俗谛爲你說“有”:有色、有受、有想、有行、有識。佛說衆生有色、受、想、行、識;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色、聲、香、味、觸、法。佛在講這些佛法的過程中,特別叮咛你不可以執取“有”,佛說凡夫在五蘊裏執著,所以稱它爲

  五取蘊。“取”就是執著的意思。你在五蘊裏執著有身心的作用,所以佛說你對五蘊的執著就生起五取蘊:佛爲你闡述這些佛法,聽完了不可以在裏面執著,不可以執取它是實在的,這我們就要深入地了解。比方說,佛給你講有十二因緣、有生死輪回,如果你執著十二因緣,生死輪回是實實在在的實有,根據佛法說你就永遠不能解脫生死;就是因爲它們不是實在的,所以你才有可能解脫生死。

  佛教導你不要執著有,所謂有是真實,有也就是“存在”的意思。佛告訴你無眼、耳、鼻……然後你也不要執著“無”。好像你執著有一個人在生死輪回,這是執著“有”;你執著有一個人已經沒有生死輪回了,這是執著“無”。沒有不生死輪回的生命,就是執著“有”跟“無”。這怎麼說呢?當一個人執著我是一個衆生,他就執著我這個衆生到底有沒有存在?這個衆生現在是存在,但是他過去不在,所以我要出生。將來我死了,不存在,那我還會繼續嗎?我還會繼續,就是我會繼續輪回,有下一世。衆生就是因爲這個“我”而生起“有見”跟“無見”。有沒有今生的我?有沒有下一生的我?我是否永遠存在?我死了是不是一了百了?當佛法告訴你死了會輪回,沒有一了百了,那你又會想:死了會輪回,那我就一直在輪回;如果我修行解脫生死而不輪回,那又怎麼辦?不輪回那就沒有了。看!又變成“有”跟“沒有”的老問題、老毛病了。這就是我們開始學習佛法時,認爲有生死,過後去修行則認識到有所謂的解脫;生死就是有,解脫就是沒有,沒有即是無。他以爲一個人證阿羅漢果解脫後,入了涅槃就是什麼也沒有。這是因爲我們在五蘊身心活動裏生起有見,也生起無見。因爲執著五蘊身心,然後生起“有”五蘊身心;如果五蘊身心離散,沒有繼續,就生起“無”五蘊身心。我們一直在五蘊裏執著,一直在這個五蘊身心上講“有”跟“沒有”,然後你就執著五蘊在生死,五蘊入涅槃。實際上沒有實在的五蘊在生死,也沒有實在的五蘊入涅槃。因爲執著五蘊在生死,所以才去尋找入了涅槃是怎麼樣?結果你就建立起一個見:入了涅槃再也沒有五蘊生死,沒有五蘊生死,他就沒有了。“他”是誰?也就是說,我們的自性見一直認爲五蘊變化裏面有一個東西--某某人在生死,某某人在輪回,某某人解脫了。但是一個解脫的人,當他在解脫之前要看清楚實實在在沒有人,解脫後也沒有人。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真正證悟到解脫,他不但看到自己沒有實在的本體--衆生性或佛性,也看到別人沒有所謂的實在本體--衆生性或佛性。佛法裏說,一切諸佛都發願度盡一切衆生,但是很多佛成道了,爲什麼還有我這個衆生在生死輪回呢?原因是在當佛成道證悟之後,發現沒有實在的衆生,所以佛說實在沒有衆生可度。那你又會想:“那不對呀!釋迦牟尼佛在菩提伽耶成道後,說

  法度化衆生四十年。”佛爲了破除你這個執著,就進一步說佛沒有說法。“明明有浩瀚如海的經典,怎麼沒說法?”你又這樣認爲。這都是因爲你執著他是某某,某某在說法,某某在度化衆生。你們知道嗎?很多小孩子第一次收聽廣播,或看電視節目,他們會覺得很奇怪,有誰在收音機或電視機裏講話?他們認定發音的是某某人,這就是衆生的業習,叫做自性見。人們認爲每樣東西都有某某人在做,不了解這一切都是因緣變化過程罷了。人們總是要指定是某個東西在做,因此就生起一些見解:認爲佛在度化衆生;佛說沒有。認爲佛在說法;佛說沒有。這是爲什麼?以禅宗祖師的觀點來看,是你生起佛的見,生起衆生的見,生起生死的見,生起解脫的見,這種種見套來套去,這就有如剛才我所說的“龜毛兔角”,這樣套來套去,種種問題就來了。

  我們要了解佛說“有”,是要你不要執著有;也不要執著沒有;不要執著所謂也是有也是沒有;更不要執著不是有也不是沒有。我舉一個比喻:因爲這塊布,你就生起“有”跟“沒有”,然後你再研究它是否“也是有也是沒有”?是不是“不是有也不是沒有”?如果我不給你看這塊布,你心中沒有執著這個法,就沒有這回事。因爲你執著法,所以你就生起佛法中所謂“四句”的見。所謂四句是:“有”是第一句;“沒有”是第二句;“也是有也是沒有”是第叁句;“不是有也不是沒有”是第四句。如果你去問人:現在佛還存在嗎?有人說:在,無所不在。有人說:不是在,也不是不在;不是有也不是沒有。你們聽過人家給你這種答案嗎?因爲這些人執著佛的這個見,必然落入這四句的其中一句,這都是“有”的見。

  我們要觀空之前,就要弄清楚心念在搞什麼。因爲我們不明白“法”,就執著,從而生起種種知見。佛爲我們闡明空,我們也會因“空”生起種種知見,他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這裏面我們要分別:佛說色的自性是空的;也就是任何的物質(色法),它是沒有本性、自性的。它的本性是空,佛法稱爲空性,一切色法都是空性。因爲空性才有色法,沒有“不空”的色法。

  因爲一切法的本性是空的,所以色法才可以存在,才可以活動。根據佛法說,如果一個東西本身存在,就不用其它的因緣支撐它存在,它就永遠存在,爲什麼呢?因爲它不需要靠別的因緣,它可以自己存在。好像我,世間人認爲必須靠父母親生出來。既然如此,我就不可以自己存在。如果我父母親不在,我就不能出生。因爲父母親出現,我才可以出現,我是種種因緣配合而出現的,所以我沒有自體。如果我自己存在,就不用靠他們,不管他們要生我,不要生我,我都在,不然就不是自己存在。如果世間的一切東西有真正的自性,它不必由其他的因緣湊成,自己就能夠保留,永遠自己存

  在,不能變動,不能被拆散,不受因緣影響,不可能被破壞。根據佛法說,這是不可能成立的。因爲世界上任何東西的存在都是互相關系的,沒有東西是獨立的,不跟其他的東西有關而存在是絕對不可能!也就是說,沒有一樣事物能維持自己的自性,能夠保持自己,因爲它是靠衆因緣的影響而存在。任何東西沒有自性,無自性才可以存在;如果它有自性,就沒辦法在這世間存在。空無自性就是一切存在,空即是色就是這個意思。

  我用基督教的概念來做個比喻:一般上,基督教徒認爲這世界本來是沒有的,是後來由上帝創造出來的。就以這個來談論:如果這個世界本來沒有,上帝在哪裏?在這個世界以內或以外?如果上帝在這世界裏面,那麼世界是存在的,就不用勞駕它大費周章地去創造。如果上帝在這個世界以外,既然有世界以外,就有世界以內,那麼上帝存在,世界也存在;這也就是說,任何一樣東西都不能獨立存在的,不能保持它自有,而跟其他的人或事無關。這是以它的矛盾性來說的。

  現在再看回這個問題:這個世界本來沒有,後來上帝創造出來的見解。依據佛法,這叫做有無見。這個世界本來沒有,上帝本來有,這是我們思想上的問題。我們在這個問題裏執著,生起各種見:世界是一件事,上帝是一件事,有是一件事,沒有是一件事。世界是你建立起來的法,你生起法見、有見、無見,然後在有、無見裏生起“有”見是怎麼回事,“沒有”是怎麼回事,而這些都是你錯誤的見!你認爲世界上任何東西原本沒有,現在有,是因爲你在它生起的過程中,不理它形成之前與形成之後,只看現在而造成的。好像這個杯蓋本來沒有,後來才從工廠裏製造出來。它從幾時開始存在?在工廠裏做出來時開始?那我問你:製造成杯蓋之前有沒有?你只能說在這之前它不是這個形象,是另外一種形象,不是這種結構,後來經過工人加工,把種種能量加進去,形成杯蓋,所以杯蓋是因爲你執取這個相。杯蓋是種種物質、人工和技術,一直變化,演變而形成它的相貌。因爲在這個變化過程裏,你不理會前面的樣子,只執著杯蓋的相貌--法,然後你說這個杯蓋本來沒有,後來變成有。如果你不執著這個法,杯蓋的形成只不過是個過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