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13

  ..續本文上一頁把瓷土從地下挖出來,由工人慢慢捏成形,然後放在磚窯裏燒製……經過這樣一個過程,現在才變成杯蓋的形狀。這個過程還會繼續演變,人們使用時可能會打爛,以後變成什麼樣就不得而知了。就算你不知,打爛了的杯子還會繼續演變。你在這個過程裏執著,生起“杯蓋”的見,然後再生起“有無”見,竟然敢敢地說:“以前沒有杯蓋,後來有人把它創造出來,有了杯蓋!”你忘記在杯蓋形成之前是由很多因緣支撐、湊合使它形成

  的。杯蓋本身也不是“生”,是你給它命名爲杯蓋,它才有所謂的“生”,原本在泥土裏就開始生了,它是一種演變罷了。

  在我們的思想意識裏,一樣東西的開始,是因爲前面有其它的東西造成後來的東西,所以一個東西的出現、生起,並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有”,在語言上是這樣說的,但是以佛法來說,這樣的說法還是錯誤的。錯是在于你對杯蓋生起的見,然後你生起有見,生起無見,如果你比較聰明,知道是“有中生有”,但以佛法來說還是錯!

  “有中生有”打破了世間另一個更嚴重的錯誤--“無中生有”。無中生有令人生起開始的見,這就有一個問題:這世界需要有開始嗎?他說:一定需要。然而他竟然說上帝不需要有開始。這就是在有、無見裏轉來轉去。因此一切色自性是空,一切物質的本性是空的,在空性裏才可以讓那些色法有變化的余地。如果有東西不是本身性空,它就不能出現,因爲“出現”就要變化。有些東西本來沒有,後來有,就是變化。既然它的出現是變化,就不能保持原來的相貌。因爲它沒有自性,所以會變化。因爲會變化,所以它存在。如果不會變化,它是不能存在的。

  我們明白佛講沒有自性--空的道理之後,恐怕又要生起另外一種迷惑:色與空這兩個是怎麼回事?就是你以前認識佛講“色、受、想、行、識”,現在聽到空,而産生空與色又是怎麼回事的迷惑,所以佛就更進一步跟你說色與空是不二的,色與空是一事的不同說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們之間沒有差別。比方說,你們看到我--廣超法師,跟你們看到我的各個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是沒有差別的,千萬不要認爲看到各個器官之外,另外還有一個廣超法師。就是說,你用思惟建立起色法的相貌,與色法的無自性是沒有差別的。所以空無自性就是你所建立的相本身無自性,千萬不要以爲色法以外,另外有空這回事。當你看到我這個人,就是在看我的眼睛、耳朵、鼻子等器官。當你在看色法,色的外相時,它就是空的了,沒有所謂另外還有一個空。但是你並不是那樣看,你是把廣超法師跟他的眼睛、耳朵、鼻子……分開來看。色即是空的意思,就是見色時正是見到空時。

  接著佛更進一步說色、空不但沒有差別,而且是不可以分開來說的。就是依分別心而有差別相的色法本身就是性空的,性空的因緣假合就是色法的顯現,所謂顯現只是色心互相作用,而心認爲色顯于心前。因爲你在語言上建立法相,犯了語言上的矛盾。曾經有個很聰明的外道,認爲在世間建立任何思想見解都有人有辦法攻破,因此他對釋迦牟尼佛說:“我一切法都不建立,不建立任何的道理,那麼誰都不能攻破我。”佛就問他:“你這個道理成立不成立?”他聽了放下妄

  想,立即證果了。人就是這樣子,以爲自己什麼都沒有建立,其實還是在建立。所以要了解空,就牽涉到要了解自己的內心,它們之間是有關聯的。

  在前面我說過,要知道真理就要有智慧,是心運用智慧,不是智慧運用心。觀心用智慧,你要弄清楚到底怎麼樣操作自己的心。

  接下來,我再談因緣。佛不但闡述空、有,也爲我們講述因緣。佛說世間的一切都是緣生緣滅:衆因緣配合而生起來;衆因緣配合而消滅掉。凡是因緣配合生起來的事物,它的本性就是空,這也就是佛所闡述的緣起性空的道理。佛對于某些智慧淺薄的人以“有”、“無”來闡述這個深奧的道理,就是所謂的四句:有、沒有、也是有也是沒有、不是有也不是沒有。但是對一些比較有善根的佛子,佛直接爲他們講緣起性空的道理。佛講緣起性空裏面是假名有的法,是我們人類安立名稱而建, 立起來的。實際上,在因緣裏它本身是空寂、是涅槃的,因爲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它就沒有所謂生滅變化,所以叫寂滅。空即寂滅沒有生滅,沒有生滅就是涅槃,一切法皆是如此。生滅是我們的妄想執著,先執著有法,然後執著法在生,執著法在滅。如果你不執著法,不執著我,就沒有所謂有東西在生,也沒有東西在滅;不是有我在生,更不是我不生就死了!沒有這回事,爲什麼?沒有要生要死的那個人,也沒有要解脫的那個人,所以佛說在一切法的因緣變化中,真正的本性就是空寂的,是涅槃相。以另一個說法,生滅的因緣與涅槃的空寂是不二的。我們應該了解這些因緣的道理後,才去觀空。

  我們應依以下的次第觀空:

  (一)觀法的差別相:你要先個別觀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怎麼一回事?然後觀察佛陀闡述怎麼樣

  生死輪回,及解脫生死輪回的道理--十二因緣;還有四聖谛,知道苦、集、滅、道,這些前因後果等種種差別。

  比如觀五蘊--色、受、想、行、識。因爲衆生沒有真正如是地知道色,所以佛在經裏說,你必須如是知色:色是因緣配合而生,因緣配合而散。色法是無常變化的,裏面沒有主人,隨因緣轉變的,而這因緣轉變的過程就發生在你的身心中,你不能作主,這是苦。應當如是知色、知苦、知無常。我在前面已經講過,你要觀察到色的苦;也就是說,你在觀色、受、想、行、識的時候,個別觀察它們的差別,分辨這是色蘊,這是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二)觀法的總相:我們要用心觀照一切法的總相生滅、無常、無我和空相。但是在看五蘊與這些法的總相之前,你要先觀眼睛接觸色塵(光線)的時候,你有生起貪、嗔、癡嗎?佛說我們的心接觸外境的時候,心不如是知道外境,對

  它執著,對外境生起貪心、嗔心或癡心;如果你看清楚,就不會生起這些煩惱。當你看不清楚,生起貪、嗔、癡時,就要看下一步有沒有這些煩惱,你要這樣去觀察這些心念。色法的生起有種種因果,因爲你迷惑沒有看清楚,煩惱才會生起;如果看清楚,這只是色罷了。比方說,對畫畫沒興趣的你去看畫展,看到的只是一張白紙上,塗著各種各樣的顔色罷了。有人會欣賞,他就會認爲這幅山水畫的意境絕佳;所畫的花、鳥栩栩如生,十分美麗……這就是他不知道色,更進一步不知道自己的心隨色轉,對色起貪了。佛說你要這樣去觀察,觀察清楚了才有辦法把貪、嗔、癡降伏,然後你才有能力進一步觀察它的空相。如果你在貪、嗔、癡等煩惱裏面轉來轉去,怎能觀空?不可能!因此,你首先要觀色的差別相;觀察清楚了,再觀察它的總相;總相觀察清楚了,才觀它的空相。觀空相時,觀察它到底有沒有自性?有沒有相?到底裏面有沒有真實的東西?這樣觀察的結果,你將發現什麼都沒有,更進一步你發現也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煩惱心去執著,所以是不可得的。這樣你就會看清楚自己的身心世界,原來都是你的心去執著生起的種種法。因此佛經上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就是這樣的意思。這樣觀的次第,是你要觀的對象。

  我們在作觀時,所用的心也有次第,並不是說任何時候都可以作觀。以下是作觀時心的次第:

  開始學佛,聽聞佛法,學跟人家辯論,爭論我的對,你的錯,最後我贏了,我的是真理,你的不是真理,這些都是屬于散亂的心去思惟觀察佛法。

  進一步你要有定的心,要能夠掌握自己的心,心要能自主,才有能力生起清淨的心,這時沒有煩惱,智慧才能夠現前,接著佛法才能現前。因此我們要觀空的時候,心路曆程必須是這樣的。當一個人修行起智慧觀,就是生起覺悟的種種條件,叫覺知。這個覺悟條件具足了,你才會生起證悟、證果的心。證果的心是一種感受到好像涅槃寂靜的心,叫做現法樂住的心。如果你進一步修得自在,就是菩薩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一切不再執取,就是所謂無心狀態。這是我們觀空的次序,不可能越級,不可能以散亂的心直接觀空,一切都有前因後果。覺悟亦是因果,覺悟是有次第的,可超越,但不可倒置。

  現在我們再談“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剛才我說色的自性是空的,色與空不可以分開。當你看到色的時候,你要看到空性;看到空性的當下,就要知道色的因緣。那麼修行人的心要怎麼樣好好掌握與運用呢?古代修行的大德說,真正修道人用心有兩種:

  第一種心是修行人不看任何東西,直接看到空性。當他直接看空性的時候,他就什麼都看不到了。實際上,這個修行人的心進入空境裏面,就是所謂證空、進入空。在南傳佛教裏有所謂入空定,一切外在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跟他無關,沒有看到任何東西,只知道什麼都沒有,空空洞洞的,此時心、境不分了。

  另一種用心是看任何東西的時候,心不執著,不認爲有實在的東西,他知道自體是空的;此心于“有境”無取舍,見到自心妙用,于幻化境界自由自在。

  古來修行的大德說,修道人是用這兩種心來看世間,這樣他就不執著住在空的見解裏。因爲他清楚知道所見到的那些東西都是心去安立、建立起來的種種法,然後給予名稱去運用,在運作自己的心的當下,不要執著有所謂的空、有,沒有這回事。剛才說過了,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後人另外建立起來的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這些你都不要,在這四個裏面抓任何一個都是錯的,爲什麼?錯在你的心,不是錯在那些東西。如果有人學佛法,他說:我開始執著有,接著執著空,然後我亦有亦空,最後我知道都是非空非有,這都是錯的,錯在他于自心幻化無知而迷惑于空、有見,所以我們要了解空,就是要了解自己的心;要了解自己的…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