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13

  ..续本文上一页把瓷土从地下挖出来,由工人慢慢捏成形,然后放在砖窑里烧制……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现在才变成杯盖的形状。这个过程还会继续演变,人们使用时可能会打烂,以后变成什么样就不得而知了。就算你不知,打烂了的杯子还会继续演变。你在这个过程里执着,生起“杯盖”的见,然后再生起“有无”见,竟然敢敢地说:“以前没有杯盖,后来有人把它创造出来,有了杯盖!”你忘记在杯盖形成之前是由很多因缘支撑、凑合使它形成

  的。杯盖本身也不是“生”,是你给它命名为杯盖,它才有所谓的“生”,原本在泥土里就开始生了,它是一种演变罢了。

  在我们的思想意识里,一样东西的开始,是因为前面有其它的东西造成后来的东西,所以一个东西的出现、生起,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有”,在语言上是这样说的,但是以佛法来说,这样的说法还是错误的。错是在于你对杯盖生起的见,然后你生起有见,生起无见,如果你比较聪明,知道是“有中生有”,但以佛法来说还是错!

  “有中生有”打破了世间另一个更严重的错误--“无中生有”。无中生有令人生起开始的见,这就有一个问题:这世界需要有开始吗?他说:一定需要。然而他竟然说上帝不需要有开始。这就是在有、无见里转来转去。因此一切色自性是空,一切物质的本性是空的,在空性里才可以让那些色法有变化的余地。如果有东西不是本身性空,它就不能出现,因为“出现”就要变化。有些东西本来没有,后来有,就是变化。既然它的出现是变化,就不能保持原来的相貌。因为它没有自性,所以会变化。因为会变化,所以它存在。如果不会变化,它是不能存在的。

  我们明白佛讲没有自性--空的道理之后,恐怕又要生起另外一种迷惑:色与空这两个是怎么回事?就是你以前认识佛讲“色、受、想、行、识”,现在听到空,而产生空与色又是怎么回事的迷惑,所以佛就更进一步跟你说色与空是不二的,色与空是一事的不同说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们之间没有差别。比方说,你们看到我--广超法师,跟你们看到我的各个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是没有差别的,千万不要认为看到各个器官之外,另外还有一个广超法师。就是说,你用思惟建立起色法的相貌,与色法的无自性是没有差别的。所以空无自性就是你所建立的相本身无自性,千万不要以为色法以外,另外有空这回事。当你看到我这个人,就是在看我的眼睛、耳朵、鼻子等器官。当你在看色法,色的外相时,它就是空的了,没有所谓另外还有一个空。但是你并不是那样看,你是把广超法师跟他的眼睛、耳朵、鼻子……分开来看。色即是空的意思,就是见色时正是见到空时。

  接着佛更进一步说色、空不但没有差别,而且是不可以分开来说的。就是依分别心而有差别相的色法本身就是性空的,性空的因缘假合就是色法的显现,所谓显现只是色心互相作用,而心认为色显于心前。因为你在语言上建立法相,犯了语言上的矛盾。曾经有个很聪明的外道,认为在世间建立任何思想见解都有人有办法攻破,因此他对释迦牟尼佛说:“我一切法都不建立,不建立任何的道理,那么谁都不能攻破我。”佛就问他:“你这个道理成立不成立?”他听了放下妄

  想,立即证果了。人就是这样子,以为自己什么都没有建立,其实还是在建立。所以要了解空,就牵涉到要了解自己的内心,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

  在前面我说过,要知道真理就要有智慧,是心运用智慧,不是智慧运用心。观心用智慧,你要弄清楚到底怎么样操作自己的心。

  接下来,我再谈因缘。佛不但阐述空、有,也为我们讲述因缘。佛说世间的一切都是缘生缘灭:众因缘配合而生起来;众因缘配合而消灭掉。凡是因缘配合生起来的事物,它的本性就是空,这也就是佛所阐述的缘起性空的道理。佛对于某些智慧浅薄的人以“有”、“无”来阐述这个深奥的道理,就是所谓的四句:有、没有、也是有也是没有、不是有也不是没有。但是对一些比较有善根的佛子,佛直接为他们讲缘起性空的道理。佛讲缘起性空里面是假名有的法,是我们人类安立名称而建, 立起来的。实际上,在因缘里它本身是空寂、是涅槃的,因为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它就没有所谓生灭变化,所以叫寂灭。空即寂灭没有生灭,没有生灭就是涅槃,一切法皆是如此。生灭是我们的妄想执着,先执着有法,然后执着法在生,执着法在灭。如果你不执着法,不执着我,就没有所谓有东西在生,也没有东西在灭;不是有我在生,更不是我不生就死了!没有这回事,为什么?没有要生要死的那个人,也没有要解脱的那个人,所以佛说在一切法的因缘变化中,真正的本性就是空寂的,是涅槃相。以另一个说法,生灭的因缘与涅槃的空寂是不二的。我们应该了解这些因缘的道理后,才去观空。

  我们应依以下的次第观空:

  (一)观法的差别相:你要先个别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怎么一回事?然后观察佛陀阐述怎么样

  生死轮回,及解脱生死轮回的道理--十二因缘;还有四圣谛,知道苦、集、灭、道,这些前因后果等种种差别。

  比如观五蕴--色、受、想、行、识。因为众生没有真正如是地知道色,所以佛在经里说,你必须如是知色:色是因缘配合而生,因缘配合而散。色法是无常变化的,里面没有主人,随因缘转变的,而这因缘转变的过程就发生在你的身心中,你不能作主,这是苦。应当如是知色、知苦、知无常。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你要观察到色的苦;也就是说,你在观色、受、想、行、识的时候,个别观察它们的差别,分辨这是色蕴,这是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二)观法的总相:我们要用心观照一切法的总相生灭、无常、无我和空相。但是在看五蕴与这些法的总相之前,你要先观眼睛接触色尘(光线)的时候,你有生起贪、嗔、痴吗?佛说我们的心接触外境的时候,心不如是知道外境,对

  它执着,对外境生起贪心、嗔心或痴心;如果你看清楚,就不会生起这些烦恼。当你看不清楚,生起贪、嗔、痴时,就要看下一步有没有这些烦恼,你要这样去观察这些心念。色法的生起有种种因果,因为你迷惑没有看清楚,烦恼才会生起;如果看清楚,这只是色罢了。比方说,对画画没兴趣的你去看画展,看到的只是一张白纸上,涂着各种各样的颜色罢了。有人会欣赏,他就会认为这幅山水画的意境绝佳;所画的花、鸟栩栩如生,十分美丽……这就是他不知道色,更进一步不知道自己的心随色转,对色起贪了。佛说你要这样去观察,观察清楚了才有办法把贪、嗔、痴降伏,然后你才有能力进一步观察它的空相。如果你在贪、嗔、痴等烦恼里面转来转去,怎能观空?不可能!因此,你首先要观色的差别相;观察清楚了,再观察它的总相;总相观察清楚了,才观它的空相。观空相时,观察它到底有没有自性?有没有相?到底里面有没有真实的东西?这样观察的结果,你将发现什么都没有,更进一步你发现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烦恼心去执着,所以是不可得的。这样你就会看清楚自己的身心世界,原来都是你的心去执着生起的种种法。因此佛经上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就是这样的意思。这样观的次第,是你要观的对象。

  我们在作观时,所用的心也有次第,并不是说任何时候都可以作观。以下是作观时心的次第:

  开始学佛,听闻佛法,学跟人家辩论,争论我的对,你的错,最后我赢了,我的是真理,你的不是真理,这些都是属于散乱的心去思惟观察佛法。

  进一步你要有定的心,要能够掌握自己的心,心要能自主,才有能力生起清净的心,这时没有烦恼,智慧才能够现前,接着佛法才能现前。因此我们要观空的时候,心路历程必须是这样的。当一个人修行起智慧观,就是生起觉悟的种种条件,叫觉知。这个觉悟条件具足了,你才会生起证悟、证果的心。证果的心是一种感受到好像涅槃寂静的心,叫做现法乐住的心。如果你进一步修得自在,就是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一切不再执取,就是所谓无心状态。这是我们观空的次序,不可能越级,不可能以散乱的心直接观空,一切都有前因后果。觉悟亦是因果,觉悟是有次第的,可超越,但不可倒置。

  现在我们再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刚才我说色的自性是空的,色与空不可以分开。当你看到色的时候,你要看到空性;看到空性的当下,就要知道色的因缘。那么修行人的心要怎么样好好掌握与运用呢?古代修行的大德说,真正修道人用心有两种:

  第一种心是修行人不看任何东西,直接看到空性。当他直接看空性的时候,他就什么都看不到了。实际上,这个修行人的心进入空境里面,就是所谓证空、进入空。在南传佛教里有所谓入空定,一切外在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跟他无关,没有看到任何东西,只知道什么都没有,空空洞洞的,此时心、境不分了。

  另一种用心是看任何东西的时候,心不执着,不认为有实在的东西,他知道自体是空的;此心于“有境”无取舍,见到自心妙用,于幻化境界自由自在。

  古来修行的大德说,修道人是用这两种心来看世间,这样他就不执着住在空的见解里。因为他清楚知道所见到的那些东西都是心去安立、建立起来的种种法,然后给予名称去运用,在运作自己的心的当下,不要执着有所谓的空、有,没有这回事。刚才说过了,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后人另外建立起来的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这些你都不要,在这四个里面抓任何一个都是错的,为什么?错在你的心,不是错在那些东西。如果有人学佛法,他说:我开始执着有,接着执着空,然后我亦有亦空,最后我知道都是非空非有,这都是错的,错在他于自心幻化无知而迷惑于空、有见,所以我们要了解空,就是要了解自己的心;要了解自己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