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14

  ..续本文上一页心,就要观察法的差别相,如此慢慢地观下去。

  经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在《心经》里,先以五蕴来诠释空的道理;在五蕴里,再以“色蕴”为例来讲解空义。上个星期,我已解释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色、空不二,只有性空才能有色法的存在。现在《心经》里说:在这个空相里头没有生灭--不生不灭。前面,我解释过所谓的生灭,不过是因缘变化过程里面,我们执着一个法的存在,然后在其中生起另外一个法“生”的见与法“灭”的见,所以生灭是我们凡夫的一种见解。现在跟你说一切法都是空相,就是它的本性空。以性空的观点来观察法,没有生相可得,也没有灭相可得,所以不生不灭;就是说,色法没有生灭相,受、想、行、识也是没有生灭相。法性空中没有生灭,也没有垢净--不垢不净。什么叫垢?什么叫净?垢是指烦恼污染的心;净是指没有烦恼清净的心。不垢不净就是说没有所谓的污染的心可得,也没有所谓的清净的心可得;在空相里,看不到烦恼,也看不到清净;没有烦恼,也没有清净。

  当东西变大变小、变多变少叫做增减;那什么是不增不减?所谓的不增不减是在这个诸法空相里头,因为没有生灭相可

  得,就不可能有东西增加,也没有东西减少,所以空相当中没有生灭可得,没有垢净可得,没有增减可得。

  我们众生的生灭见很严重。比方说,当一个人死了,我们就会想他去了哪里?这就是生灭见解,因此就产生了一些疑问:佛涅槃之后去哪里?还有没有存在?是存在还是不存在?为什么?因为涅槃就是一个人这一生的生死了结了,不再轮回。好像佛涅槃后,不再轮回,但你还继续寻找,寻找不再轮回的佛在哪里?这就是生灭见引起的。因为你执着在轮回里有一个东西,所以产生这种见解。现在为你阐明在空相里头没有实在的东西生,也没有实在的东西灭,没有生灭可得到。

  关于佛在不在的问题:当你执着某某形象,那个形象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东西,那么你就产生佛在不在的问题。根据佛法说,我们每个人本身没有所谓自我的本体,这也包括佛在内。我们的身心不过是业力因果的轮回过程,它是暂时性的;佛在这个世间出现,也是一段因果的过程而已。但是我们执着有实在的佛,有实在的众生,就产生了佛涅槃后去哪里?所谓的自性见--本体的这种业习执着,往往使你很难放下,听完我这样的讲解后,你还是困在其中,不知道佛涅槃后到底是在或是不在?

  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让我举个例子:你们看天上有很多云朵飘来飘去,风吹来云朵可能被吹散,变成两朵、三朵,或挤成一团,甚至变成不同的形状。当时你如果没有那么执着,不认为那朵云是单一的,是一个个体,就没有所谓这朵云现在存在,后来不在了,这个问题就不产生。因为你很了解那不过是由水滴、水汽聚集形成在空中悬浮的物体,被风吹散,分开来了,这样一种变化而已。佛说我们众生的身心也是无常地变化,有时好,有时坏……一直到你成佛,也是这个幻化身心在这世间示现幻化成佛,所以你就看到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降生、出家、修道、成佛,说法度化众生,最后示现涅槃。然后你生起佛在与不在的问题,这是因为生灭见引起的,你就会产生增与减的问题;但是《心经》却说不增不减。你认为有佛出世是增,佛涅槃是减;事实上,依个人来说,我今生是这个样子,这样的行为举止,过这样的生活,是我过去一些业力的因缘牵引而承受的果报;今生遇到一些因缘就出家修学佛法,可能有另外的因缘,我就……,如果我没入涅槃,下一生我没有出家,可能过去造一些恶业成熟堕落做一只狗,将会出现我做狗的业力因缘,当时不是做这一生人的因缘,所以你不要把做人和做狗认为是同一个作者,以为做人的业跟做狗的业有联系。因为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我们看到有生死轮回,而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东西从这一世转移到下一世去。如果有的话,你生生世

  世轮回,应该在这一世累积更多东西。我的意思是:你前世拥有某些东西,把它们带到这一世,你这一世还有很多东西,那么你应该拥有更多的东西。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当你做人与做狗的时候是完全两码事,所以我们业力因果一直在转变,并不是有个东西从这里搬到那里,再搬到别的地方去。不是的!

  今生的身体也是这样,今天我有这个身体不过是几个月内所吃食物的营养,保存着,维持这个形体。如果你问生物学家或医学家,他们都会说,两年前你身上的一切血肉等都不是现在的。你千万不要认为,我两年前的身体带到两年后的今天,那根本不可能!这也包括你的皮肤,皮肤时时在脱落,更换新的;如果不换的话,一定很皱。所以我们的身心是如此,我们的生死轮回也是如此,并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在生、在灭。《心经》里说:在空相里头没有生灭,没有垢净,没有增减的存在。前面讲过修道的人用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入空定的时候;一种是在平时状态。当入空定的时候,他知道在空定里头没有所谓一样东西的存在,没有东西生,没有东西灭;也没有东西增加,也没有东西减少;一无所得,没有杂染,也没有清净,他能感觉到的是如此。但是以佛法来说,那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当一个人真正入涅槃,他连那种感觉都没有。所以如果某某人证空了,他讲证空的感受是怎么样,境界怎么样,我每每都批评说:“如果是那样,就还没有空!”为什么?因为那是他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当时不与境界作用,就得到这种感受,所以证入空定,有人说空定是“相似涅槃”。

  佛经中记载,有一次魔王来跟佛理论:“佛啊!你教导弟子用眼、耳、鼻、舌、身、意来修道,想得到解脱,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有色、声、香、味、触、法的武器来对付,那么他们就不能跳出我的手掌。”这也就是说,你用六根接触外境,是在魔的掌握底下,因为魔有能力变幻出任何东西给你看。佛回答:“我教导弟子修行是不用眼、耳、鼻、舌、身、意来觉悟的。”这是佛真正的教导:修行解脱不能再使用眼、耳、鼻、舌、身、意,不能再用六根所生的知觉去认识所谓的解脱;解脱是不能只靠知觉得到的,所以小乘佛法说一个人证入涅槃,他就离了六根的作用。如果当时他证空,是暂时不使用六根;他还有知觉,既然还有知觉,就是有用六根,只不过是用得很少罢了。证空就是这种状态,所以它只能说是相似涅槃,不能说是证入涅槃。现在讲空相是当一个人证到空的时候,是不依六根,不离六根,法本来离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就在六根的作用当下于见闻觉知不取不舍,知道境界中没有生灭,没有垢净,没有增减。在大乘佛法里

  说,不但在空定中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可以通过智慧观察、思惟证知确实是如此。

  佛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人问佛:“佛啊!世界是永恒的吗?世界是不永恒的吗?佛是永恒的,或是不永恒的?世界是有边缘的,或是没有边缘的?”这些问题,佛都不回答,因为这不是一般人有能力理解的问题,为什么?因为这个世界原本不是如此,要用语言来解释又得大费周章!在语言里世界有边无边的概念怎么样来?就像上次我说“这个世界开始怎么来?”中的“开始”一样,是因为你执着法而生起的。什么叫“边”?比方我手掌上的拇指,你们都知道它的边缘,这是你执着拇指,才生起拇指的见,就有所谓边缘,所以“有边无边”是因为执着法而生起的见。如果你不执着法,就没有这种见,没有有边无边这回事了。那么这个增减就是指没有所谓的大小,没有所谓的多少,以及没有所谓的边界,这在空相(实相)里面是如此。

  经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这句话是说在性空里头找不到色的相、受的相、想的相、行的相和识的相;也就是说,在性空里头找不到身和心。在性空里无相,所以没有我。无色、受、想、行、识就是指没有身心可得。我们凡夫执着身体是我、心是我,但是佛法告诉我们无我;你听到了就去寻找答案,可能你听闻佛法接受无我。当你这样接受无我,还是在分别两件事情:一个是你的身心,一个是我。当一个人破除我执,没有执着我的时候,他不是在这个身心里头找有没有我,而是他看清楚身心的真相,本来没有所谓有我或无我这些事。这就好像你看清楚天空中的云在变化,就没有所谓的这一朵云,那一朵云的差别,知道它是暂时变化的过程而已。同样的道理,当你看清楚身心是种种业力因果变化的过程而已,就不会指定这个身心中的哪一个是我,哪一个不是我,你会远离“我”的见解,不会生起我见而把我与身心放在一起,看到它们有什么关系。就好像你看天空中的云朵,不会说那些云里头有哪一个是主人,道理是一样的。现在讲直接在性空里头观察,就很容易观察到没有身相、心相可得,没有色、受、想、行、识。

  前面我说过,佛依世俗、胜义二谛跟众生说法。在世俗谛里,佛为你阐述生灭、无常、无我的道理。在胜义谛真正的真理里,佛不讲述以上的道理,而是直接诠释空义。《心经》就是直接讲解胜义谛的道理,直接阐述“空中无色、受、想、行、识”之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在我们修行作观时,不是先观空,要先观五蕴。佛在《五蕴譬喻经》

  里依世俗谛说: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

  (一)观色如聚沫:聚沫就好像河水冲击时形成肥皂沫般在水面的泡沫,虚有其形,实无一物保留片刻,容易破灭。

  (二)受如水上泡:水中的空气冲上水面,鼓起而形成气泡。色是我们的身体,它好像聚沫,还可以保持一段时间;受比色短暂,它好像水中的水泡浮到水面一样,嘟!一声就破灭了!

  (三)想如春时焰:焰就是水蒸气。“想…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