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就要觀察法的差別相,如此慢慢地觀下去。
經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在《心經》裏,先以五蘊來诠釋空的道理;在五蘊裏,再以“色蘊”爲例來講解空義。上個星期,我已解釋過“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色、空不二,只有性空才能有色法的存在。現在《心經》裏說:在這個空相裏頭沒有生滅--不生不滅。前面,我解釋過所謂的生滅,不過是因緣變化過程裏面,我們執著一個法的存在,然後在其中生起另外一個法“生”的見與法“滅”的見,所以生滅是我們凡夫的一種見解。現在跟你說一切法都是空相,就是它的本性空。以性空的觀點來觀察法,沒有生相可得,也沒有滅相可得,所以不生不滅;就是說,色法沒有生滅相,受、想、行、識也是沒有生滅相。法性空中沒有生滅,也沒有垢淨--不垢不淨。什麼叫垢?什麼叫淨?垢是指煩惱汙染的心;淨是指沒有煩惱清淨的心。不垢不淨就是說沒有所謂的汙染的心可得,也沒有所謂的清淨的心可得;在空相裏,看不到煩惱,也看不到清淨;沒有煩惱,也沒有清淨。
當東西變大變小、變多變少叫做增減;那什麼是不增不減?所謂的不增不減是在這個諸法空相裏頭,因爲沒有生滅相可
得,就不可能有東西增加,也沒有東西減少,所以空相當中沒有生滅可得,沒有垢淨可得,沒有增減可得。
我們衆生的生滅見很嚴重。比方說,當一個人死了,我們就會想他去了哪裏?這就是生滅見解,因此就産生了一些疑問:佛涅槃之後去哪裏?還有沒有存在?是存在還是不存在?爲什麼?因爲涅槃就是一個人這一生的生死了結了,不再輪回。好像佛涅槃後,不再輪回,但你還繼續尋找,尋找不再輪回的佛在哪裏?這就是生滅見引起的。因爲你執著在輪回裏有一個東西,所以産生這種見解。現在爲你闡明在空相裏頭沒有實在的東西生,也沒有實在的東西滅,沒有生滅可得到。
關于佛在不在的問題:當你執著某某形象,那個形象是實實在在的一個東西,那麼你就産生佛在不在的問題。根據佛法說,我們每個人本身沒有所謂自我的本體,這也包括佛在內。我們的身心不過是業力因果的輪回過程,它是暫時性的;佛在這個世間出現,也是一段因果的過程而已。但是我們執著有實在的佛,有實在的衆生,就産生了佛涅槃後去哪裏?所謂的自性見--本體的這種業習執著,往往使你很難放下,聽完我這樣的講解後,你還是困在其中,不知道佛涅槃後到底是在或是不在?
這個問題很容易理解,讓我舉個例子:你們看天上有很多雲朵飄來飄去,風吹來雲朵可能被吹散,變成兩朵、叁朵,或擠成一團,甚至變成不同的形狀。當時你如果沒有那麼執著,不認爲那朵雲是單一的,是一個個體,就沒有所謂這朵雲現在存在,後來不在了,這個問題就不産生。因爲你很了解那不過是由水滴、水汽聚集形成在空中懸浮的物體,被風吹散,分開來了,這樣一種變化而已。佛說我們衆生的身心也是無常地變化,有時好,有時壞……一直到你成佛,也是這個幻化身心在這世間示現幻化成佛,所以你就看到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印度降生、出家、修道、成佛,說法度化衆生,最後示現涅槃。然後你生起佛在與不在的問題,這是因爲生滅見引起的,你就會産生增與減的問題;但是《心經》卻說不增不減。你認爲有佛出世是增,佛涅槃是減;事實上,依個人來說,我今生是這個樣子,這樣的行爲舉止,過這樣的生活,是我過去一些業力的因緣牽引而承受的果報;今生遇到一些因緣就出家修學佛法,可能有另外的因緣,我就……,如果我沒入涅槃,下一生我沒有出家,可能過去造一些惡業成熟墮落做一只狗,將會出現我做狗的業力因緣,當時不是做這一生人的因緣,所以你不要把做人和做狗認爲是同一個作者,以爲做人的業跟做狗的業有聯系。因爲這樣一個接著一個,我們看到有生死輪回,而實際上並沒有一個東西從這一世轉移到下一世去。如果有的話,你生生世
世輪回,應該在這一世累積更多東西。我的意思是:你前世擁有某些東西,把它們帶到這一世,你這一世還有很多東西,那麼你應該擁有更多的東西。實際上並不是如此,當你做人與做狗的時候是完全兩碼事,所以我們業力因果一直在轉變,並不是有個東西從這裏搬到那裏,再搬到別的地方去。不是的!
今生的身體也是這樣,今天我有這個身體不過是幾個月內所吃食物的營養,保存著,維持這個形體。如果你問生物學家或醫學家,他們都會說,兩年前你身上的一切血肉等都不是現在的。你千萬不要認爲,我兩年前的身體帶到兩年後的今天,那根本不可能!這也包括你的皮膚,皮膚時時在脫落,更換新的;如果不換的話,一定很皺。所以我們的身心是如此,我們的生死輪回也是如此,並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在生、在滅。《心經》裏說:在空相裏頭沒有生滅,沒有垢淨,沒有增減的存在。前面講過修道的人用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入空定的時候;一種是在平時狀態。當入空定的時候,他知道在空定裏頭沒有所謂一樣東西的存在,沒有東西生,沒有東西滅;也沒有東西增加,也沒有東西減少;一無所得,沒有雜染,也沒有清淨,他能感覺到的是如此。但是以佛法來說,那是一種暫時的狀態;當一個人真正入涅槃,他連那種感覺都沒有。所以如果某某人證空了,他講證空的感受是怎麼樣,境界怎麼樣,我每每都批評說:“如果是那樣,就還沒有空!”爲什麼?因爲那是他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當時不與境界作用,就得到這種感受,所以證入空定,有人說空定是“相似涅槃”。
佛經中記載,有一次魔王來跟佛理論:“佛啊!你教導弟子用眼、耳、鼻、舌、身、意來修道,想得到解脫,那是不可能的,因爲我有色、聲、香、味、觸、法的武器來對付,那麼他們就不能跳出我的手掌。”這也就是說,你用六根接觸外境,是在魔的掌握底下,因爲魔有能力變幻出任何東西給你看。佛回答:“我教導弟子修行是不用眼、耳、鼻、舌、身、意來覺悟的。”這是佛真正的教導:修行解脫不能再使用眼、耳、鼻、舌、身、意,不能再用六根所生的知覺去認識所謂的解脫;解脫是不能只靠知覺得到的,所以小乘佛法說一個人證入涅槃,他就離了六根的作用。如果當時他證空,是暫時不使用六根;他還有知覺,既然還有知覺,就是有用六根,只不過是用得很少罷了。證空就是這種狀態,所以它只能說是相似涅槃,不能說是證入涅槃。現在講空相是當一個人證到空的時候,是不依六根,不離六根,法本來離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就在六根的作用當下于見聞覺知不取不舍,知道境界中沒有生滅,沒有垢淨,沒有增減。在大乘佛法裏
說,不但在空定中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我們可以通過智慧觀察、思惟證知確實是如此。
佛在世的時候,有很多人問佛:“佛啊!世界是永恒的嗎?世界是不永恒的嗎?佛是永恒的,或是不永恒的?世界是有邊緣的,或是沒有邊緣的?”這些問題,佛都不回答,因爲這不是一般人有能力理解的問題,爲什麼?因爲這個世界原本不是如此,要用語言來解釋又得大費周章!在語言裏世界有邊無邊的概念怎麼樣來?就像上次我說“這個世界開始怎麼來?”中的“開始”一樣,是因爲你執著法而生起的。什麼叫“邊”?比方我手掌上的拇指,你們都知道它的邊緣,這是你執著拇指,才生起拇指的見,就有所謂邊緣,所以“有邊無邊”是因爲執著法而生起的見。如果你不執著法,就沒有這種見,沒有有邊無邊這回事了。那麼這個增減就是指沒有所謂的大小,沒有所謂的多少,以及沒有所謂的邊界,這在空相(實相)裏面是如此。
經文: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這句話是說在性空裏頭找不到色的相、受的相、想的相、行的相和識的相;也就是說,在性空裏頭找不到身和心。在性空裏無相,所以沒有我。無色、受、想、行、識就是指沒有身心可得。我們凡夫執著身體是我、心是我,但是佛法告訴我們無我;你聽到了就去尋找答案,可能你聽聞佛法接受無我。當你這樣接受無我,還是在分別兩件事情:一個是你的身心,一個是我。當一個人破除我執,沒有執著我的時候,他不是在這個身心裏頭找有沒有我,而是他看清楚身心的真相,本來沒有所謂有我或無我這些事。這就好像你看清楚天空中的雲在變化,就沒有所謂的這一朵雲,那一朵雲的差別,知道它是暫時變化的過程而已。同樣的道理,當你看清楚身心是種種業力因果變化的過程而已,就不會指定這個身心中的哪一個是我,哪一個不是我,你會遠離“我”的見解,不會生起我見而把我與身心放在一起,看到它們有什麼關系。就好像你看天空中的雲朵,不會說那些雲裏頭有哪一個是主人,道理是一樣的。現在講直接在性空裏頭觀察,就很容易觀察到沒有身相、心相可得,沒有色、受、想、行、識。
前面我說過,佛依世俗、勝義二谛跟衆生說法。在世俗谛裏,佛爲你闡述生滅、無常、無我的道理。在勝義谛真正的真理裏,佛不講述以上的道理,而是直接诠釋空義。《心經》就是直接講解勝義谛的道理,直接闡述“空中無色、受、想、行、識”之意。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在我們修行作觀時,不是先觀空,要先觀五蘊。佛在《五蘊譬喻經》
裏依世俗谛說: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
(一)觀色如聚沫:聚沫就好像河水沖擊時形成肥皂沫般在水面的泡沫,虛有其形,實無一物保留片刻,容易破滅。
(二)受如水上泡:水中的空氣沖上水面,鼓起而形成氣泡。色是我們的身體,它好像聚沫,還可以保持一段時間;受比色短暫,它好像水中的水泡浮到水面一樣,嘟!一聲就破滅了!
(叁)想如春時焰:焰就是水蒸氣。“想…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