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春天或夏天時陽光照在地上,水份蒸發成爲水蒸氣,它有時會反射,可以看見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遠處物體的影像,叫做海市蜃樓。它是一種幻象,我們的想蘊就有如春時焰那樣,虛幻不真實。
(四)諸行如芭蕉:我們種種貪、嗔、癡的行爲,種種造作的心,叫做行,它猶如芭蕉。芭蕉與香蕉相似,我們一片片剝開它的莖,裏面什麼都沒有,是空心的;其實,裏面也沒有所謂的空心。我們的心念,亦複如是,一層複一層,最外層是凡夫所知,最內層是聖人所知。
(五)諸識法如幻:識就是我們能夠知覺的心,它如幻如化,就好像魔術師,變幻出一些東西,我們被它迷惑,以爲真的有這些東西。同樣的,我們也認爲有一個心的存在,但是心也是幻化虛假的。
佛在小乘的經典裏如此的教導我們觀察五蘊:首先是個別觀五蘊;其次是觀五蘊的總相——無常、苦、無我,也就是直接觀察五蘊的生滅無常變化、裏面是苦的、沒有實在的我。如果依《心經》裏的教導,你直接觀一切法的自性本空,即是“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當一個人真正“照見五蘊皆空”之後,他就很肯定沒有實在的色、受、想、行、識在作用,一切如幻如化。佛以夢來比喻這個如幻如化的情景,當你醒來的時候,你知道夢中一切事物都是沒有實在的。佛說我們衆生現在的生活好像在大夢裏,當你覺悟的時候,就是夢醒了。大夢醒後,你知道夢中的一切都沒有實體性。你對夢中所發生的事記得清清楚楚,曆曆在眼前,但是沒有一個是實在的。我們現代人可以電影爲比喻:你看電影時,熒光屏上燈光閃爍,光線變來變去;看完電影後,從戲院裏走出來,你說看見戲裏面有某某人,在做某某事,但是裏面沒有一個實在的人,不過是種種光線,配合聲音,然後照射到眼睛,反射進耳朵而已。
經文: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以下說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等空;先講十二處空。佛說不同的法度化不同習性的衆生,前面是用五蘊來跟衆生解釋身心世界,現在是以另一種十二處的方式來作解釋。十二
處也是一切法的分類,但與五蘊不同。十二處就是六根對六塵(境)。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其所對的六塵(境)就是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和法塵。十二處即是: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和法處。我在這裏作簡單的解釋:
眼根所取的是色塵(光線);耳根所取的是聲塵(聲音);鼻根所取的是香塵(香臭);舌根所取的是味塵(味道),即是酸、甜、苦、辣等;身根所取的是觸塵(觸),即是冷、暖、細、滑、粗、澀、軟、硬等;意根所取的是法塵。什麼是法塵?法塵就是你腦袋裏面所記下來的語言和形象。
佛陀時代,因爲有外道執著五蘊——色、受、想、行、識,其中的一蘊是我,佛陀爲了破除衆生對“我”的執著,所以就依五蘊一一加以解說,破除他們的“我執”。然而十二處是佛陀教導弟子修行的方式,佛陀說能知的心跟所知的法是相對的,這個說法與修道有密切的關系。佛在經典裏說:“十二處中的眼處(眼根)與色處(色塵)作用生起眼處所生受、眼處所生想,之後就産生貪、嗔、癡等煩惱,這是依修道的需要而講的。當眼處所生受生起時,裏面就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在這些受中就生起貪、嗔、癡等煩惱,因爲這樣,佛陀就更進一步地告訴你:眼根是眼根的活動,色塵是色塵的活動,受是受心所的活動,想是想的心的活動,貪嗔癡心是貪嗔癡心的活動。你一一觀察它們,這個是誰?那個是誰?觀察完了你就知道,這就是你的眼睛所告訴你的一切;耳、鼻、舌、身和意的作用也是如此這般的。
佛在教導比丘修道的時候,就用這種方式。認識心、境之間的作用是:當我們知道這世間時,能夠知道的就是心,所知道的就是境界。在能知與所知裏,佛以我們的感受、感覺器官來分門別類,它們總共有六個,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因此,我們所得到的世間概念都是從這六個管道中而來。佛陀告訴你這就是你生活的世間,你要去認識它。佛說你對眼睛要如是地知道,知道眼睛、聲音、受的心念是怎麼回事,爲什麼耳朵接觸聲音時,就産生苦、樂的感受?眼睛不能跟聲音作用?耳朵接觸聲音後,産生苦、樂的感受,你的心在下一步做什麼?譬如,耳朵往往爲了一句話,就起分別心,貪、嗔、癡、慢、疑等煩惱生起,就有苦受、樂受了,這些你都要好好地觀察。所以在修行的法門中,佛總是環繞在六根上說明,外道就不曉得根、塵、心境的功能。
佛說衆生的六根是六個窗戶,它會把心偷走,使你生起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接著生起煩惱。佛把六根稱爲六賊,賊是偷東西的人;也就是說,你的心從這六根裏面跑了出去,被騙走了,然後你就認爲有實在的事情在發
生,在裏面生起種種貪、嗔、癡等煩惱。佛闡述十二處是用來教導衆生修行的,他要你看清楚十二處之間的關系。
有些人在修道的過程中會産生執著,認爲真的有六根、六塵在作用。後來龍樹菩薩在《中論》裏專門破除小乘修行者執取六根、六塵爲實有的邪見。在《心經》裏直接講“無眼、耳、鼻、舌、身、意”,爲什麼?因爲你如果直接觀察一切法的空性,你得不到眼、耳、鼻……的形象,沒有這些色相存在。因此《心經》裏說:在空中無眼、耳、鼻、舌、身、意。但是你在修行的時候,不可以這樣說,因爲沒看清楚,就說沒有是邪見。你必須先把它們看清楚,了解原來沒有那回事在發生,不要沒看清楚,就說沒有。
剛才我提到魔王認爲佛弟子都用眼、耳、鼻、舌、身、意修行,那怎麼能解脫?佛對魔王說:“我教導弟子修行是不用眼、耳、鼻、舌、身、意的。”就是說,當一個人證悟涅槃時,不能使用眼、耳、鼻、舌、身、意,如果他一使用,就落入魔的境界。那麼當他不使用眼、耳、鼻、舌、身、意證到涅槃,他就沒有所謂眼、耳、鼻、舌、身、意可得,就是“空中無眼、耳、鼻、舌、身、意”,實實在在是這麼一回事,我們凡夫俗子卻執著說有這些東西。
經文: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此闡明十八界空。因爲有些人執著心,所以佛陀依前面十二處,進一步擴展講十八界。佛說眼根對色塵生起的知覺,叫眼識;耳朵對聲塵生起的知覺,叫耳識;鼻、舌、身、意的作用也是一樣。那麼眼根、色塵、眼識叫做眼界、色界、眼識界;耳根、聲塵、耳識叫做耳界、聲界、耳識界……十八界即是: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界”是範圍的意思,就是說,眼根有其活動的範圍,色塵有其活動的範圍,眼識有其活動的範圍,它們個別的活動,但是又互相因緣配合,不相混淆。
比方說,現在你們是一團軍隊去打仗,吃飯的時間到了,大家就一起去吃飯,但是,我吃我的飯,你吃你的飯。打仗的時候,你開你的槍,發射你的子彈;我開我的槍,發射我的子彈。你有你的活動,我有我的活動,各作各的活動,大家共同完成打仗這個整體的活動。佛讓你知道身心世界不過是這十八界在活動,講述十八界就讓你弄清楚確確實實這十八樣東西,誰也不能跳進誰的範圍(界)裏活動,它們是個別活動而組合成一個整體的身(六根)、相對的境界(六塵即整個世間)和整個知覺(心識),它們只是根、塵、識的十八件事各個變化,你竟然說“我”在認識這個世間。佛說不是,是十八樣東西局限于自界裏活動而形成的。
《心經》裏說:空中沒有十八界。所謂十八界是前十二處,加上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和意識界。十八界各個都是衆緣所成的,求其實性不可得,所以《心經》中說: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基本的佛法,在佛教裏稱爲叁科。它們告訴我們身心世界的活動,我們要認識清楚乃至沒有疑問。如果你對自己的身心都不清楚,那怎麼能得到佛法的實際利益呢?
《心經》第一件事教導我們觀看五蘊,第二件事觀看十二處,接下來要觀看十八界;要觀察這些法,觀察它是空的;也就是說,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必須以佛法道理來觀察這些法,從中證悟到它是性空的,不可以離開這些法來證悟,爲什麼?因爲我們的身心世界告訴我們的一切,其實就是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呀!如果你到處去尋求高深的佛法,那都是沒有用的,最終還是要回到自己的身心中來;不管那個法門有多高超,最終還是要跑回到這叁科裏觀察,離開了這些就是錯的。所以在佛教裏,修道人有這樣說:心外求法,是人行邪道。”就是說,你要修學佛法必須向身心中求,不是在身心以外得到什麼。《心經》裏更進一步說:你在身心裏尋幽探覓,最後要證悟到它是性空的。
經文: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此觀十二因緣性空。十二因緣是衆生生死輪回的現象。這段經文應該拆開來講成“無無明,乃至無老死”、“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無明乃至老死”就是十二因緣,佛陀講十二因緣的法門是要解釋衆生生死輪回的現象。佛在菩提樹下修道,具有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和宿命通後,就開始觀十二因緣。因爲佛有神通,才有能力弄清楚衆生的生死輪回過程而成道。佛觀察衆生爲什麼會生死輪回?佛從死開始觀察,尋找導致死的原因。我們會認爲人老了、病了,以及各種天災人禍等因素造成人的死亡。佛說不是。是因爲有生,如果沒有生,就不用死。爲什麼會生?佛發現生是因爲過去造了很多業,叫業有。有是存在的意思,存在很多業,而這些業力因果要兌現,就要出世。爲什麼會有?佛觀察發現業有是因爲過去造這些業,稱爲取,叫做執著,所做的行爲形成果報,就有。爲什麼他會去執著、去取?佛發…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