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16

  ..續本文上一頁現因爲有愛;愛就是貪愛。

  貪愛分爲兩種:一者,我愛;二者,境界愛。“我愛”是對自我産生貪愛;“境界愛”是對我以外的東西産生貪愛。因爲有愛,所以就造業。佛說取是因爲愛。爲什麼會愛呢?佛說因爲有受,受就是感受。感受分爲苦受、樂受等等。衆生追求自己喜歡的感受就産生種種貪愛,而對不喜歡的感受就産生

  嗔恨!爲什麼有感受?佛發現到因爲有接觸,就是心跟境接觸。如果心沒有跟境接觸,就沒有感受,佛說因爲有觸,所以有受。心跟境爲什麼會接觸?佛發現因爲有六入,六入也叫做六根,即是眼、耳、鼻、舌、身、意。那麼六根怎麼來?佛進一步觀察六根是在母胎裏形成的,它叫做名色,由胚胎發展出來。胚胎從哪裏來?佛觀察原來有個精神--識入胎。當與他有緣的父母在行房的時候,由于過去世的業力影響,他就跑進胎裏面。識爲什麼會入胎?因爲過去造種種業,業的行爲使他跟他父母有緣,識執著他們就來入胎,這叫做行。爲什麼過去會造種種業行呢?因爲過去有種種貪、嗔、癡等煩惱--無明。佛這樣觀察衆生的業力因果,流轉是這樣子來的,這叫做逆觀十二因緣的流轉門。

  佛講十二因緣是讓我們了解衆生的生死輪回過程,所以在經典裏叫做十二支,它們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因緣講明了叁件事情,那就是迷惑、造業、受苦的輪轉,也就是煩惱、愛、取在迷惑,然後造業受果報,受果報的時候又迷惑執著造業,又再受果報,如環的無端。此是流轉生死的十二個過程,生死流轉,即是如此的,這是十二因緣的道理。

  此流轉中的緣起法,其性本空,無實體性,所以《心經》說:“無無明,乃至無老死”、“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佛在菩提樹下觀察十二因緣之後,反問自己這十二因緣的輪轉,也就是衆生生死輪轉能不能停止?結論是:如果沒有“無明”就沒有“行”,沒有行就沒有“識”,沒有識就沒有“名色”,沒有名色就沒有“六入”,沒有六入就沒有“觸”,沒有觸就沒有“受”,沒有受就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取”,沒有取就沒有“有”,沒有有就沒有“生”,沒有生就沒有“老死”,這就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無明盡,乃至老死盡。”盡就是滅的意思,即是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滅的意思。

  “無無明,乃至無老死。”意思是:沒有實在的無明煩惱及生死輪回。“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意思是:沒有實在的解脫生死輪回;就是在性空裏沒有實在的衆生在生死輪回,也沒有實在的衆生在解脫生死,是因爲迷惑執著,認爲有衆生,認爲有生死輪回。當迷惑執著放下,你就知道沒有實在的衆生在輪回,好像在做一場夢一樣。在夢中有許多情景,做了很多事情,夢醒了就知道夢中的一切都不實在。佛爲我們講述十二因緣是要我們認識衆生生死輪回的過程,如何截斷生死輪回以達到證悟解脫的最終目的。但是《心經》卻告訴我們實實在在沒有真正的生死輪回的人,沒有解脫的人,也沒有解脫可得。佛爲什麼要如此自相矛盾地說法呢?因爲衆生迷惑執著,不了解這個世間因緣變化是怎麼一回事,所

  以佛講十二因緣是要破除衆生認爲有一個人在輪回生死。但是,就有些小乘學者迷惑佛所說必是真實,就執著十二因緣是實有十二個法在輪回流轉;他們認爲沒有人在輪回生死,卻實有十二因緣在作用,這也是錯誤的。但《心經》不這樣說,它直接教導修行人觀察性空是沒有這回事。如果一個人沒有聽過《心經》,沒有聽過大乘佛法,那就得從十二因緣爲他說起。

  你講述十二因緣,讓他明白無明到老死是怎麼回事。他知道衆生生死輪回的過程後,你進一步爲他闡明沒有人在裏面輪回生死,那是各別的因緣在作用而已,每個法都是暫時的,一個引起另外一個的生起,並不是它們自己能夠生起來的。沒有一個個體在獨立完成生死輪回,那是一段的業力因果在完成這一生的生死,另外的業力因果完成另一段生死,這兩段的業力因果是不同的。就比方說,如果我前世造了一個業,今生做出家人;過去我也造了另一些業,下一世要還債去做某某人的妻子。如果我今生的業力夠強,我修得好的話,我要去做人家妻子償還欠丈夫的債的因緣就不會兌現;也就是說,我這生的業力夠強,它會引發出另外一些因果,而這些因果勢力強的話,我就會受另一些果報。它是一系列一系列地在一起活動的因果,並不是有個獨立的個體在作用。當你弄清楚十二因緣時,你就明白這輪回不過是某一系列的因果的暫時狀態,並不是一個古老的問題保留到今天解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並不是自古以來有個我從前世輪轉到今世。佛給我們講無我,並不是證悟後才無我,而是本來就是無我的,不管你證悟不證悟。那本來無我,本來就沒有人在生死輪回,是因爲某些業力及心念在執著,所以才以爲有我。你執著有我在生死輪回,佛才爲你講述十二因緣。

  《心經》裏說,當你觀察清楚證悟空的時候,就看到沒有實在的生死輪回,爲什麼?既然無我,就沒有實在的生死輪回;沒有實在的生死輪回,就沒有實在的解脫。因爲無我就沒有解脫可得,因此《心經》告訴你:在空中無生死輪回,也無解脫生死可得。

  經文:無苦集滅道。

  此觀四聖谛空。苦、集、滅、道稱爲四聖谛,“谛”是真實不顛倒之義;“聖谛”是聖人所知之絕對正確的真理;“四聖谛”是四種聖人所知的絕對正確的真理,即是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和苦滅道聖谛,簡稱爲苦谛、集谛、滅谛和道谛。這是佛爲了度化衆生而诠釋的。佛在經典裏有這樣強調:四聖谛只有佛才能宣說;在佛出世之前也有人修行解脫,證得辟支佛,但是辟支佛沒有辦法開演四聖谛來度化衆生。

  四聖谛的次序:

  (一)苦谛:說明世間是苦果。佛說:我來這個世間是要告訴衆生這個世間是苦的果報,你們要趕快出離。佛來這世間度衆生不是要你享受更多的快樂,也不是要你去極樂世界享受更加舒適的生活,而是要讓你認清楚這個世間到處都是苦的果報。依佛法來說,極樂世界也是苦的,爲什麼?因爲極樂世界是生滅法,也是無常的。但是,因爲你執著感受器官,在極樂世界感受器官給予你的是樂受,你就覺得快樂,而事實上還是行苦的有爲果報。所以如果有人認爲“在極樂世界很快樂”是佛法,那是邪見。感受器官給予的快樂並不是真正的快樂,因此佛說這世間是苦果,世間沒有所謂的真實的樂,只有感官的反應罷了。

  (二)集谛:說明業與煩惱是苦的根源。我們過去造種種業、種種煩惱,形成了我們現在受苦的果報,所以集是苦的因。佛陀闡明苦和集是要告訴你這世間是苦的果報及苦的原因,因此這四聖谛中的苦和集有人說是世間的因果。但是要弄清楚,一般人的世俗因果觀,有苦的,也有樂的;然而佛說苦谛是真理,當你了解世間是苦果,才會生起厭離這世間的心,想要出離。佛說業與煩惱是集,要你了解爲什麼有苦的果,了解生死流轉的原因就是集。

  (叁)滅谛:說明解脫與證果。怎樣解脫不同層次的苦,解脫煩惱、解脫苦的果,就是證果的種種現象,乃至證得涅槃是怎麼一回事,這就是滅谛。佛告訴你世間的苦是可以解脫的,可以證到涅槃的。

  (四)道谛:說明離苦的道路。欲得苦滅,須依滅苦之道;道即道路,由此可以脫苦,如八正道、六波羅蜜等。

  佛開導衆生認識四聖谛,以後的論師就建立起四聖谛十六行觀,它記載在阿毗達磨(論)裏,在經典裏佛並沒有教導十六行觀這套解脫證果的方法。佛只教導觀察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自己的身心變化,以及衆生生死輪回的過程--十二因緣,才能解脫;依四聖谛十六行觀來修是不能達到解脫的目的的。佛陀爲我們所闡述的四聖谛是依世間法建立起來的四個真理,是要修行者生起對苦、空、無常、無我的智慧觀,及七覺支的七種心。但是後人以及現在南傳佛教的某些法師認爲要證初果的人,在最後一刹那心裏,從四聖谛生起種種與四聖谛有關的十六種智慧。然而,不一定是要那樣的,佛還沒有出世之前,有些修行人是觀因緣而證悟辟支佛果,但並不是觀四聖谛十六行觀而解脫的。

  《心經》講述四聖谛是要讓我們知道世間的因果和解脫的因果,而這種種因果裏並沒有實在的法,所以說空中無苦、集、滅、道,爲什麼?這要從下一句“無智亦無得”中得到答案。

  經文:無智亦無得。

  “智”就是智慧,“得”是所證的果位。以智慧證到初果、二果、叁果、阿羅漢果,菩薩初地、二地……甚至于以智慧證悟到佛果。《心經》說,空中沒有實在的智慧,以及所證到的果位存在,那不過是一段的因緣過程,假名安立如此表示而已。所以在《金剛經》裏須菩提說:“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無诤阿羅漢是個名稱而已,叫做無诤的阿羅漢。當一個人在修道過程中,智慧開發到某程度,我們就說他完成了某個果位,但是他有沒有得到那個果位呢?並沒有。實際上,應該是丟掉了一些煩惱;他所證悟的果位越高,丟掉的煩惱就越多,而不是得到更多。凡是可以得到的東西,最終都會失去,因爲無常嘛!所以在修道過程中,智慧證悟是放下煩惱,並不是證悟得到任何東西。但是,當他達到那個智慧的時候,我們就說他證到這樣的果位,也就是得到這樣的果位。

  當你聽到無智無得,千萬別以爲修行是什麼都沒有得到。不是的,證悟者就是得到那個果位。好像釋迦牟尼佛說:“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意思就是沒有一個法能夠得到佛果,那麼你不能說釋迦牟尼佛沒有成佛。《心經》有九個版本,如果你去參考其他的譯本,有些版本在“無智亦無得”的後面,多加了“亦無不得”。這是要告訴你,有些人認爲佛沒有得到佛果,這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