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16

  ..续本文上一页现因为有爱;爱就是贪爱。

  贪爱分为两种:一者,我爱;二者,境界爱。“我爱”是对自我产生贪爱;“境界爱”是对我以外的东西产生贪爱。因为有爱,所以就造业。佛说取是因为爱。为什么会爱呢?佛说因为有受,受就是感受。感受分为苦受、乐受等等。众生追求自己喜欢的感受就产生种种贪爱,而对不喜欢的感受就产生

  嗔恨!为什么有感受?佛发现到因为有接触,就是心跟境接触。如果心没有跟境接触,就没有感受,佛说因为有触,所以有受。心跟境为什么会接触?佛发现因为有六入,六入也叫做六根,即是眼、耳、鼻、舌、身、意。那么六根怎么来?佛进一步观察六根是在母胎里形成的,它叫做名色,由胚胎发展出来。胚胎从哪里来?佛观察原来有个精神--识入胎。当与他有缘的父母在行房的时候,由于过去世的业力影响,他就跑进胎里面。识为什么会入胎?因为过去造种种业,业的行为使他跟他父母有缘,识执着他们就来入胎,这叫做行。为什么过去会造种种业行呢?因为过去有种种贪、嗔、痴等烦恼--无明。佛这样观察众生的业力因果,流转是这样子来的,这叫做逆观十二因缘的流转门。

  佛讲十二因缘是让我们了解众生的生死轮回过程,所以在经典里叫做十二支,它们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讲明了三件事情,那就是迷惑、造业、受苦的轮转,也就是烦恼、爱、取在迷惑,然后造业受果报,受果报的时候又迷惑执着造业,又再受果报,如环的无端。此是流转生死的十二个过程,生死流转,即是如此的,这是十二因缘的道理。

  此流转中的缘起法,其性本空,无实体性,所以《心经》说:“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佛在菩提树下观察十二因缘之后,反问自己这十二因缘的轮转,也就是众生生死轮转能不能停止?结论是:如果没有“无明”就没有“行”,没有行就没有“识”,没有识就没有“名色”,没有名色就没有“六入”,没有六入就没有“触”,没有触就没有“受”,没有受就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取”,没有取就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生”,没有生就没有“老死”,这就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无明尽,乃至老死尽。”尽就是灭的意思,即是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灭的意思。

  “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意思是:没有实在的无明烦恼及生死轮回。“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意思是:没有实在的解脱生死轮回;就是在性空里没有实在的众生在生死轮回,也没有实在的众生在解脱生死,是因为迷惑执着,认为有众生,认为有生死轮回。当迷惑执着放下,你就知道没有实在的众生在轮回,好像在做一场梦一样。在梦中有许多情景,做了很多事情,梦醒了就知道梦中的一切都不实在。佛为我们讲述十二因缘是要我们认识众生生死轮回的过程,如何截断生死轮回以达到证悟解脱的最终目的。但是《心经》却告诉我们实实在在没有真正的生死轮回的人,没有解脱的人,也没有解脱可得。佛为什么要如此自相矛盾地说法呢?因为众生迷惑执着,不了解这个世间因缘变化是怎么一回事,所

  以佛讲十二因缘是要破除众生认为有一个人在轮回生死。但是,就有些小乘学者迷惑佛所说必是真实,就执着十二因缘是实有十二个法在轮回流转;他们认为没有人在轮回生死,却实有十二因缘在作用,这也是错误的。但《心经》不这样说,它直接教导修行人观察性空是没有这回事。如果一个人没有听过《心经》,没有听过大乘佛法,那就得从十二因缘为他说起。

  你讲述十二因缘,让他明白无明到老死是怎么回事。他知道众生生死轮回的过程后,你进一步为他阐明没有人在里面轮回生死,那是各别的因缘在作用而已,每个法都是暂时的,一个引起另外一个的生起,并不是它们自己能够生起来的。没有一个个体在独立完成生死轮回,那是一段的业力因果在完成这一生的生死,另外的业力因果完成另一段生死,这两段的业力因果是不同的。就比方说,如果我前世造了一个业,今生做出家人;过去我也造了另一些业,下一世要还债去做某某人的妻子。如果我今生的业力够强,我修得好的话,我要去做人家妻子偿还欠丈夫的债的因缘就不会兑现;也就是说,我这生的业力够强,它会引发出另外一些因果,而这些因果势力强的话,我就会受另一些果报。它是一系列一系列地在一起活动的因果,并不是有个独立的个体在作用。当你弄清楚十二因缘时,你就明白这轮回不过是某一系列的因果的暂时状态,并不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保留到今天解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并不是自古以来有个我从前世轮转到今世。佛给我们讲无我,并不是证悟后才无我,而是本来就是无我的,不管你证悟不证悟。那本来无我,本来就没有人在生死轮回,是因为某些业力及心念在执着,所以才以为有我。你执着有我在生死轮回,佛才为你讲述十二因缘。

  《心经》里说,当你观察清楚证悟空的时候,就看到没有实在的生死轮回,为什么?既然无我,就没有实在的生死轮回;没有实在的生死轮回,就没有实在的解脱。因为无我就没有解脱可得,因此《心经》告诉你:在空中无生死轮回,也无解脱生死可得。

  经文:无苦集灭道。

  此观四圣谛空。苦、集、灭、道称为四圣谛,“谛”是真实不颠倒之义;“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是四种圣人所知的绝对正确的真理,即是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和苦灭道圣谛,简称为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这是佛为了度化众生而诠释的。佛在经典里有这样强调:四圣谛只有佛才能宣说;在佛出世之前也有人修行解脱,证得辟支佛,但是辟支佛没有办法开演四圣谛来度化众生。

  四圣谛的次序:

  (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佛说:我来这个世间是要告诉众生这个世间是苦的果报,你们要赶快出离。佛来这世间度众生不是要你享受更多的快乐,也不是要你去极乐世界享受更加舒适的生活,而是要让你认清楚这个世间到处都是苦的果报。依佛法来说,极乐世界也是苦的,为什么?因为极乐世界是生灭法,也是无常的。但是,因为你执着感受器官,在极乐世界感受器官给予你的是乐受,你就觉得快乐,而事实上还是行苦的有为果报。所以如果有人认为“在极乐世界很快乐”是佛法,那是邪见。感受器官给予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因此佛说这世间是苦果,世间没有所谓的真实的乐,只有感官的反应罢了。

  (二)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过去造种种业、种种烦恼,形成了我们现在受苦的果报,所以集是苦的因。佛陀阐明苦和集是要告诉你这世间是苦的果报及苦的原因,因此这四圣谛中的苦和集有人说是世间的因果。但是要弄清楚,一般人的世俗因果观,有苦的,也有乐的;然而佛说苦谛是真理,当你了解世间是苦果,才会生起厌离这世间的心,想要出离。佛说业与烦恼是集,要你了解为什么有苦的果,了解生死流转的原因就是集。

  (三)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怎样解脱不同层次的苦,解脱烦恼、解脱苦的果,就是证果的种种现象,乃至证得涅槃是怎么一回事,这就是灭谛。佛告诉你世间的苦是可以解脱的,可以证到涅槃的。

  (四)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欲得苦灭,须依灭苦之道;道即道路,由此可以脱苦,如八正道、六波罗蜜等。

  佛开导众生认识四圣谛,以后的论师就建立起四圣谛十六行观,它记载在阿毗达磨(论)里,在经典里佛并没有教导十六行观这套解脱证果的方法。佛只教导观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自己的身心变化,以及众生生死轮回的过程--十二因缘,才能解脱;依四圣谛十六行观来修是不能达到解脱的目的的。佛陀为我们所阐述的四圣谛是依世间法建立起来的四个真理,是要修行者生起对苦、空、无常、无我的智慧观,及七觉支的七种心。但是后人以及现在南传佛教的某些法师认为要证初果的人,在最后一刹那心里,从四圣谛生起种种与四圣谛有关的十六种智慧。然而,不一定是要那样的,佛还没有出世之前,有些修行人是观因缘而证悟辟支佛果,但并不是观四圣谛十六行观而解脱的。

  《心经》讲述四圣谛是要让我们知道世间的因果和解脱的因果,而这种种因果里并没有实在的法,所以说空中无苦、集、灭、道,为什么?这要从下一句“无智亦无得”中得到答案。

  经文:无智亦无得。

  “智”就是智慧,“得”是所证的果位。以智慧证到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果,菩萨初地、二地……甚至于以智慧证悟到佛果。《心经》说,空中没有实在的智慧,以及所证到的果位存在,那不过是一段的因缘过程,假名安立如此表示而已。所以在《金刚经》里须菩提说:“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无诤阿罗汉是个名称而已,叫做无诤的阿罗汉。当一个人在修道过程中,智慧开发到某程度,我们就说他完成了某个果位,但是他有没有得到那个果位呢?并没有。实际上,应该是丢掉了一些烦恼;他所证悟的果位越高,丢掉的烦恼就越多,而不是得到更多。凡是可以得到的东西,最终都会失去,因为无常嘛!所以在修道过程中,智慧证悟是放下烦恼,并不是证悟得到任何东西。但是,当他达到那个智慧的时候,我们就说他证到这样的果位,也就是得到这样的果位。

  当你听到无智无得,千万别以为修行是什么都没有得到。不是的,证悟者就是得到那个果位。好像释迦牟尼佛说:“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就是没有一个法能够得到佛果,那么你不能说释迦牟尼佛没有成佛。《心经》有九个版本,如果你去参考其他的译本,有些版本在“无智亦无得”的后面,多加了“亦无不得”。这是要告诉你,有些人认为佛没有得到佛果,这也…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