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15

  ..续本文上一页”如春天或夏天时阳光照在地上,水份蒸发成为水蒸气,它有时会反射,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叫做海市蜃楼。它是一种幻象,我们的想蕴就有如春时焰那样,虚幻不真实。

  (四)诸行如芭蕉:我们种种贪、嗔、痴的行为,种种造作的心,叫做行,它犹如芭蕉。芭蕉与香蕉相似,我们一片片剥开它的茎,里面什么都没有,是空心的;其实,里面也没有所谓的空心。我们的心念,亦复如是,一层复一层,最外层是凡夫所知,最内层是圣人所知。

  (五)诸识法如幻:识就是我们能够知觉的心,它如幻如化,就好像魔术师,变幻出一些东西,我们被它迷惑,以为真的有这些东西。同样的,我们也认为有一个心的存在,但是心也是幻化虚假的。

  佛在小乘的经典里如此的教导我们观察五蕴:首先是个别观五蕴;其次是观五蕴的总相——无常、苦、无我,也就是直接观察五蕴的生灭无常变化、里面是苦的、没有实在的我。如果依《心经》里的教导,你直接观一切法的自性本空,即是“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当一个人真正“照见五蕴皆空”之后,他就很肯定没有实在的色、受、想、行、识在作用,一切如幻如化。佛以梦来比喻这个如幻如化的情景,当你醒来的时候,你知道梦中一切事物都是没有实在的。佛说我们众生现在的生活好像在大梦里,当你觉悟的时候,就是梦醒了。大梦醒后,你知道梦中的一切都没有实体性。你对梦中所发生的事记得清清楚楚,历历在眼前,但是没有一个是实在的。我们现代人可以电影为比喻:你看电影时,荧光屏上灯光闪烁,光线变来变去;看完电影后,从戏院里走出来,你说看见戏里面有某某人,在做某某事,但是里面没有一个实在的人,不过是种种光线,配合声音,然后照射到眼睛,反射进耳朵而已。

  经文: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以下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等空;先讲十二处空。佛说不同的法度化不同习性的众生,前面是用五蕴来跟众生解释身心世界,现在是以另一种十二处的方式来作解释。十二

  处也是一切法的分类,但与五蕴不同。十二处就是六根对六尘(境)。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其所对的六尘(境)就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和法尘。十二处即是: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和法处。我在这里作简单的解释:

  眼根所取的是色尘(光线);耳根所取的是声尘(声音);鼻根所取的是香尘(香臭);舌根所取的是味尘(味道),即是酸、甜、苦、辣等;身根所取的是触尘(触),即是冷、暖、细、滑、粗、涩、软、硬等;意根所取的是法尘。什么是法尘?法尘就是你脑袋里面所记下来的语言和形象。

  佛陀时代,因为有外道执着五蕴——色、受、想、行、识,其中的一蕴是我,佛陀为了破除众生对“我”的执着,所以就依五蕴一一加以解说,破除他们的“我执”。然而十二处是佛陀教导弟子修行的方式,佛陀说能知的心跟所知的法是相对的,这个说法与修道有密切的关系。佛在经典里说:“十二处中的眼处(眼根)与色处(色尘)作用生起眼处所生受、眼处所生想,之后就产生贪、嗔、痴等烦恼,这是依修道的需要而讲的。当眼处所生受生起时,里面就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在这些受中就生起贪、嗔、痴等烦恼,因为这样,佛陀就更进一步地告诉你:眼根是眼根的活动,色尘是色尘的活动,受是受心所的活动,想是想的心的活动,贪嗔痴心是贪嗔痴心的活动。你一一观察它们,这个是谁?那个是谁?观察完了你就知道,这就是你的眼睛所告诉你的一切;耳、鼻、舌、身和意的作用也是如此这般的。

  佛在教导比丘修道的时候,就用这种方式。认识心、境之间的作用是:当我们知道这世间时,能够知道的就是心,所知道的就是境界。在能知与所知里,佛以我们的感受、感觉器官来分门别类,它们总共有六个,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因此,我们所得到的世间概念都是从这六个管道中而来。佛陀告诉你这就是你生活的世间,你要去认识它。佛说你对眼睛要如是地知道,知道眼睛、声音、受的心念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耳朵接触声音时,就产生苦、乐的感受?眼睛不能跟声音作用?耳朵接触声音后,产生苦、乐的感受,你的心在下一步做什么?譬如,耳朵往往为了一句话,就起分别心,贪、嗔、痴、慢、疑等烦恼生起,就有苦受、乐受了,这些你都要好好地观察。所以在修行的法门中,佛总是环绕在六根上说明,外道就不晓得根、尘、心境的功能。

  佛说众生的六根是六个窗户,它会把心偷走,使你生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接着生起烦恼。佛把六根称为六贼,贼是偷东西的人;也就是说,你的心从这六根里面跑了出去,被骗走了,然后你就认为有实在的事情在发

  生,在里面生起种种贪、嗔、痴等烦恼。佛阐述十二处是用来教导众生修行的,他要你看清楚十二处之间的关系。

  有些人在修道的过程中会产生执着,认为真的有六根、六尘在作用。后来龙树菩萨在《中论》里专门破除小乘修行者执取六根、六尘为实有的邪见。在《心经》里直接讲“无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因为你如果直接观察一切法的空性,你得不到眼、耳、鼻……的形象,没有这些色相存在。因此《心经》里说:在空中无眼、耳、鼻、舌、身、意。但是你在修行的时候,不可以这样说,因为没看清楚,就说没有是邪见。你必须先把它们看清楚,了解原来没有那回事在发生,不要没看清楚,就说没有。

  刚才我提到魔王认为佛弟子都用眼、耳、鼻、舌、身、意修行,那怎么能解脱?佛对魔王说:“我教导弟子修行是不用眼、耳、鼻、舌、身、意的。”就是说,当一个人证悟涅槃时,不能使用眼、耳、鼻、舌、身、意,如果他一使用,就落入魔的境界。那么当他不使用眼、耳、鼻、舌、身、意证到涅槃,他就没有所谓眼、耳、鼻、舌、身、意可得,就是“空中无眼、耳、鼻、舌、身、意”,实实在在是这么一回事,我们凡夫俗子却执着说有这些东西。

  经文: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此阐明十八界空。因为有些人执着心,所以佛陀依前面十二处,进一步扩展讲十八界。佛说眼根对色尘生起的知觉,叫眼识;耳朵对声尘生起的知觉,叫耳识;鼻、舌、身、意的作用也是一样。那么眼根、色尘、眼识叫做眼界、色界、眼识界;耳根、声尘、耳识叫做耳界、声界、耳识界……十八界即是: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界”是范围的意思,就是说,眼根有其活动的范围,色尘有其活动的范围,眼识有其活动的范围,它们个别的活动,但是又互相因缘配合,不相混淆。

  比方说,现在你们是一团军队去打仗,吃饭的时间到了,大家就一起去吃饭,但是,我吃我的饭,你吃你的饭。打仗的时候,你开你的枪,发射你的子弹;我开我的枪,发射我的子弹。你有你的活动,我有我的活动,各作各的活动,大家共同完成打仗这个整体的活动。佛让你知道身心世界不过是这十八界在活动,讲述十八界就让你弄清楚确确实实这十八样东西,谁也不能跳进谁的范围(界)里活动,它们是个别活动而组合成一个整体的身(六根)、相对的境界(六尘即整个世间)和整个知觉(心识),它们只是根、尘、识的十八件事各个变化,你竟然说“我”在认识这个世间。佛说不是,是十八样东西局限于自界里活动而形成的。

  《心经》里说:空中没有十八界。所谓十八界是前十二处,加上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和意识界。十八界各个都是众缘所成的,求其实性不可得,所以《心经》中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基本的佛法,在佛教里称为三科。它们告诉我们身心世界的活动,我们要认识清楚乃至没有疑问。如果你对自己的身心都不清楚,那怎么能得到佛法的实际利益呢?

  《心经》第一件事教导我们观看五蕴,第二件事观看十二处,接下来要观看十八界;要观察这些法,观察它是空的;也就是说,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必须以佛法道理来观察这些法,从中证悟到它是性空的,不可以离开这些法来证悟,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身心世界告诉我们的一切,其实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呀!如果你到处去寻求高深的佛法,那都是没有用的,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身心中来;不管那个法门有多高超,最终还是要跑回到这三科里观察,离开了这些就是错的。所以在佛教里,修道人有这样说:心外求法,是人行邪道。”就是说,你要修学佛法必须向身心中求,不是在身心以外得到什么。《心经》里更进一步说:你在身心里寻幽探觅,最后要证悟到它是性空的。

  经文: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观十二因缘性空。十二因缘是众生生死轮回的现象。这段经文应该拆开来讲成“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无明乃至老死”就是十二因缘,佛陀讲十二因缘的法门是要解释众生生死轮回的现象。佛在菩提树下修道,具有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和宿命通后,就开始观十二因缘。因为佛有神通,才有能力弄清楚众生的生死轮回过程而成道。佛观察众生为什么会生死轮回?佛从死开始观察,寻找导致死的原因。我们会认为人老了、病了,以及各种天灾人祸等因素造成人的死亡。佛说不是。是因为有生,如果没有生,就不用死。为什么会生?佛发现生是因为过去造了很多业,叫业有。有是存在的意思,存在很多业,而这些业力因果要兑现,就要出世。为什么会有?佛观察发现业有是因为过去造这些业,称为取,叫做执着,所做的行为形成果报,就有。为什么他会去执着、去取?佛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