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P17

  ..续本文上一页是不对的。比方说,这套衣服是我的,你不能说一切是空的,它不是我的。在语言上你要弄清楚,你不能这样说。前一讲我说过佛依世俗、胜义二谛说法:世俗谛是依世间的智慧、语言来做解释。如在世间的智慧、语言上,你说这间屋子是这个人的,那间屋子是那个人的;你不能跟我说这间屋子是空的,我用他用都一样嘛!那你去跟政府说!你们看行得通吗?依世人的行为与观念是行不通的,原因是世人的烦恼认为:你有你的,我有我的;认为我、我的事物等皆是真实有在发生。学习性空的道理后,在世间的语言上,我们可以这样来认知世间的一切事物:“有”是性空的因缘假合而有,那也不过是一段暂时的因缘过程而已,你心中不要去执取它实有,也不要去执取它实无,而说没有那回事。不要听我说性空的道理后,把空的道理变成有、无见而生起邪见。

  我拿天上漂浮不定,变化多端的云朵做比喻:你看天上的云朵,有些看来很像马,当时那朵云在那段因缘过程里,你看到它的形象好像一匹马。那你应该知道云是瞬息万变的,它还可能会变成一只狗、一只羊……我叫做广超,住在翠岩精舍,就有人认为翠岩精舍是广超法师的,我每次听了都不以为然,因为它根本不是我的。你说:“翠岩精舍是广超法师

  的”和“天上那朵云像匹马”,却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感受。当你说“天上那朵云像匹马”时,你感受这是暂时的罢了,但是当你说:“翠岩精舍是广超法师的”时,你的感受却是认为广超法师是实实在在的,翠岩精舍是实实在在的。其实,广超法师和翠岩精舍都是暂时的。你要清楚这件事是暂时的,并不是等于没有,我们把暂时一段因缘叫做广超法师,翠岩精舍亦复如是。我知道这个暂时状态不是一直这样,它会改变,以后也不知道会怎么样?广超法师里面没有实在的东西叫做广超法师,所以说广超法师的自性是空的,没有真正的广超法师,是一个暂时变化的因缘而已,跟天上那朵像马的云一样。经典告诉你一切法本性是空的,法里面没有你执着的实在的东西,但是在那个变化过程中,你执着里面有实在的东西,佛法告诉你那变化过程是个名称,暂时这样说,你千万不要说什么都没有。当你说什么都没有时,是你执着有那个东西之后,才说没有。你看天上那朵像马的云,绝不会说是实在的东西,你也不会说实实在在没有那个东西,那不过是暂时的一个过程。世间一切法皆如此。所以在《心经》里通通说“无”,这个“无”并不是站在有、没有的观点来看,只是告诉你一切法空无自性,没有实在的本性。当听到“无智亦无得”时,千万不要认为:既然没有真正的智慧证悟到佛果,那么释迦牟尼佛也没有成佛啦!这就变成有与无的邪见了。

  你要去弄清楚《心经》里说性空的智慧,要完全了解,不要像上次我说过的那个小沙弥,听了《心经》后问他的师父:我们明明有眼睛、耳朵、鼻子……为什么《心经》里说没有?”如此断章取义地了解性空!

  经文: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一个行菩萨道者在修行中,最后要证悟到无所得,那个时候他就“心无挂碍,远离颠倒梦想。”颠倒,即是一切不合理的思想与行为,根本是执我、执法。梦想即是妄想,也就是一切颠倒想。在佛法里说:众生有种种颠倒,以佛法所说的小乘四倒,就是常、乐、我、净。

  (一)无常计常:“常”就是执着这世间有所谓永恒这回事,认为有永恒的东西,包括永恒的我,主因是因为执着“我”而生起:我是永恒的常见;死后什么都没有断见。有些人认为我永远存在,死了还有下一生,人的生死有如搬家,从今生这个身体搬到下一生的身体里,这就是有“我”的概念。佛法说这个是颠倒,众生认为从过去到今天“我”都存在,只不过是换了身体和思想而已,甚至认为今生死后,“我”依然

  存在,不论是去当鬼,或者去做人,或者做佛,“我”都存在,佛法称为常见。有些人认为死后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今生要快点尽情地享乐,不享乐的人是傻瓜,这称为断见。

  (二)苦计乐:“乐”就是认为世间有快乐的事情,希望追求快乐。有些人认为这个世间有快乐这回事,向往快乐,要到一个安乐的地方,甚至修道人想要到一个很快乐,没有痛苦的地方去,这个叫乐见,乐的颠倒。

  (三)无我计我:“我”就是执着有一个我。有些人执着这世间有个我,称为“我见”。我见与常见是在一起的,凡是执着常见的人,一定执着“我”。当人执着我才生起:我是永恒的,或不是永恒的?所以要断除常见,就要断除我见。我们不会对其它东西是否是永恒的而感兴趣,因为那些跟我无关,但是对于我却不一样,只要肯定我是永恒的,就觉得活着有价值,有必要去修行,解脱生死;相反的,有些人则认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不用修行,什么都不用做,反正死了一了百了,这些观点都是建立在“我”的见解上。如果一个人明白了“无我”,就不会想“我”以后要怎么样,又怎么样……因为无常的身心没有一个真实的我,那么他就不会追求永恒的快乐。有些学佛者,尤其是修净土法门的人,误会了修净土就是去极乐世界享受快乐,但是佛法里说没有真正快乐的地方。为什么是如此?那我们就要了解快乐是怎么一回事?根据佛经里说:乐是苦、乐、不苦不乐三种受中的其中一种,所以乐是从受得来的;受不是永恒的,男人有男人所以为乐的事物,女人有女人所认为乐的事物,狗有狗所乐的东西。乐是六根接触外境时,它告诉你这种感觉是乐,那你的心中就生起欢愉,生起执着。根据佛法说,世间人所谓乐就是感觉器官给予的信息,然后在里面生起执着。人们向往快乐,不要有痛苦,努力去追求,以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以佛法说,这是绝对错误的。

  佛在四圣谛里跟我们讲第一个圣人所知的世间的真理是苦圣谛,这世间真正是一种无常不自在的苦,我们众生不知道,一味向往快乐,追求快乐、希望永远再也没有痛苦,只有永恒的快乐,这是错的。不论修菩萨道或是修解脱道的修行人,最终要看清楚快乐是怎么一回事,他就不会去追求快乐,反而看清楚世间是苦,想要脱离。并不是外在的事物令我们苦,使我们想要脱离,是我们的心被贪、嗔、痴等烦恼缠住,而令我们沉沦在苦海中;摆脱、放下心中的种种烦恼,就叫做脱离了苦的烦恼。

  (四)不净计净:“净”就是执着有清净的东西。有些人认为有所谓清净这回事,认为世间是污染的,他要追求一个清净的境界,到清净没有污染的地方。佛说“净”是一个颠倒,因为你的心执着认为有清净与不清净。你以没有烦恼的心为清

  净,但佛说不是,它是一个名称叫做清净,没有一个真真实实的清净。有些修行人执着有所谓清净的国土,他要往生极乐世界,享受清净与快乐,这也是颠倒。

  菩萨行者观察五蕴皆空之后,觉悟到一切身心世界都没有实在性,只是心在幻化,心在执着。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不再执着,就不会有“常、乐、我、净”的颠倒。

  菩萨依智慧行,证悟性空,心无所得,则心无挂碍,如此则远离一切颠倒梦想,消除了种种错误的思想与行为,即拔除了苦厄的根本,不怖于生死,能得“究竟涅槃”。

  大乘佛教里,有一派人认为佛跟小乘人说无常、苦、无我、不净,但是他们认为佛向大乘人说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净的本性,叫做清净心,或者是涅槃妙心,他们说涅槃就是常、乐、我、净。在佛经里都是用一种反面的口语来解释涅槃,说涅槃没有生死,没有烦恼,涅槃不是一个境界。涅槃是梵语Nirvana,原意是事情圆满的意思;在佛教里表示修行人达到解脱的境界,不再生死轮回。在小乘佛法里,涅槃可分两个阶段来做解释,第一阶段是修行人断除了烦恼,证悟到不生不灭的真理,但是还剩身体在活动,称为有余涅槃。第二阶段是当证悟有余涅槃的修行者的生命要结束的时候,因为没有烦恼,没有要存在的心,也没有心要来这个世间,不会想要再生,所以就不会再出世,这称为无生--无余涅槃。那么不生不灭是怎么一回事?在佛法里说,众生迷惑,执着世间有实在的法、有实在的众生,执着有众生在生死轮回。当修行人证悟后,就看清楚这一切都不实在,没有实体性,是无我的,就不认为有一个我在生死轮回,也不会认为有个我要证悟涅槃,不会期望我要入涅槃,放下一切的执着,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当他这样地修心,知道世间没有实在的法在生灭的时候,他真正证悟之后,心不再执着我下一生会在哪里生。因为他没有执着,没有执着要生的心,死后就不会生了。这样子,我们说他进入涅槃。有些人有一种错误的概念:以为涅槃是可以进去的,而实际上涅槃是不能进去的,为什么?因为本来就没有一个人在涅槃,只是执着那种种因果的心不再延续下去,所以他就不会再生死,我们就说这个人进入涅槃。涅槃绝对不是一个地方,可让你去。佛法里说,我们在生死的此岸,涅槃是彼岸;“彼岸”是个形容词,如果你认为有个彼岸可以去,就会生起一些烦恼--有一个要去的人,你就有“我执”了。有要去的人,你才会去那个地方。“我执”一生起来,你就没有办法证悟涅槃。所以当一个人证悟到涅槃,先证悟一切法无我,就没有可去的法,也没有可去涅槃的地方。因为没有去,他就没有生,所以涅槃就不再出世。涅槃不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再出现、再存在。很多人会生起一个概念:涅槃到底是什么?这个观点就在于我们的自

  性见,我们认为东西有实体性,有众生、有“我”。修行人证悟涅槃后,到底去哪里?这些问题就来了。如果你认识清楚这个“我”,生死轮回是一种如幻如化、暂时的过程,是一种假相,而在里面没有一个东西可以代表是我。我的手被砍下来丢在路边,几天后腐烂了,里面也没有一个实在的我;手是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