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P17

  ..續本文上一頁是不對的。比方說,這套衣服是我的,你不能說一切是空的,它不是我的。在語言上你要弄清楚,你不能這樣說。前一講我說過佛依世俗、勝義二谛說法:世俗谛是依世間的智慧、語言來做解釋。如在世間的智慧、語言上,你說這間屋子是這個人的,那間屋子是那個人的;你不能跟我說這間屋子是空的,我用他用都一樣嘛!那你去跟政府說!你們看行得通嗎?依世人的行爲與觀念是行不通的,原因是世人的煩惱認爲:你有你的,我有我的;認爲我、我的事物等皆是真實有在發生。學習性空的道理後,在世間的語言上,我們可以這樣來認知世間的一切事物:“有”是性空的因緣假合而有,那也不過是一段暫時的因緣過程而已,你心中不要去執取它實有,也不要去執取它實無,而說沒有那回事。不要聽我說性空的道理後,把空的道理變成有、無見而生起邪見。

  我拿天上漂浮不定,變化多端的雲朵做比喻:你看天上的雲朵,有些看來很像馬,當時那朵雲在那段因緣過程裏,你看到它的形象好像一匹馬。那你應該知道雲是瞬息萬變的,它還可能會變成一只狗、一只羊……我叫做廣超,住在翠岩精舍,就有人認爲翠岩精舍是廣超法師的,我每次聽了都不以爲然,因爲它根本不是我的。你說:“翠岩精舍是廣超法師

  的”和“天上那朵雲像匹馬”,卻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感受。當你說“天上那朵雲像匹馬”時,你感受這是暫時的罷了,但是當你說:“翠岩精舍是廣超法師的”時,你的感受卻是認爲廣超法師是實實在在的,翠岩精舍是實實在在的。其實,廣超法師和翠岩精舍都是暫時的。你要清楚這件事是暫時的,並不是等于沒有,我們把暫時一段因緣叫做廣超法師,翠岩精舍亦複如是。我知道這個暫時狀態不是一直這樣,它會改變,以後也不知道會怎麼樣?廣超法師裏面沒有實在的東西叫做廣超法師,所以說廣超法師的自性是空的,沒有真正的廣超法師,是一個暫時變化的因緣而已,跟天上那朵像馬的雲一樣。經典告訴你一切法本性是空的,法裏面沒有你執著的實在的東西,但是在那個變化過程中,你執著裏面有實在的東西,佛法告訴你那變化過程是個名稱,暫時這樣說,你千萬不要說什麼都沒有。當你說什麼都沒有時,是你執著有那個東西之後,才說沒有。你看天上那朵像馬的雲,絕不會說是實在的東西,你也不會說實實在在沒有那個東西,那不過是暫時的一個過程。世間一切法皆如此。所以在《心經》裏通通說“無”,這個“無”並不是站在有、沒有的觀點來看,只是告訴你一切法空無自性,沒有實在的本性。當聽到“無智亦無得”時,千萬不要認爲:既然沒有真正的智慧證悟到佛果,那麼釋迦牟尼佛也沒有成佛啦!這就變成有與無的邪見了。

  你要去弄清楚《心經》裏說性空的智慧,要完全了解,不要像上次我說過的那個小沙彌,聽了《心經》後問他的師父:我們明明有眼睛、耳朵、鼻子……爲什麼《心經》裏說沒有?”如此斷章取義地了解性空!

  經文: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一個行菩薩道者在修行中,最後要證悟到無所得,那個時候他就“心無挂礙,遠離顛倒夢想。”顛倒,即是一切不合理的思想與行爲,根本是執我、執法。夢想即是妄想,也就是一切顛倒想。在佛法裏說:衆生有種種顛倒,以佛法所說的小乘四倒,就是常、樂、我、淨。

  (一)無常計常:“常”就是執著這世間有所謂永恒這回事,認爲有永恒的東西,包括永恒的我,主因是因爲執著“我”而生起:我是永恒的常見;死後什麼都沒有斷見。有些人認爲我永遠存在,死了還有下一生,人的生死有如搬家,從今生這個身體搬到下一生的身體裏,這就是有“我”的概念。佛法說這個是顛倒,衆生認爲從過去到今天“我”都存在,只不過是換了身體和思想而已,甚至認爲今生死後,“我”依然

  存在,不論是去當鬼,或者去做人,或者做佛,“我”都存在,佛法稱爲常見。有些人認爲死後什麼都沒有,所以我今生要快點盡情地享樂,不享樂的人是傻瓜,這稱爲斷見。

  (二)苦計樂:“樂”就是認爲世間有快樂的事情,希望追求快樂。有些人認爲這個世間有快樂這回事,向往快樂,要到一個安樂的地方,甚至修道人想要到一個很快樂,沒有痛苦的地方去,這個叫樂見,樂的顛倒。

  (叁)無我計我:“我”就是執著有一個我。有些人執著這世間有個我,稱爲“我見”。我見與常見是在一起的,凡是執著常見的人,一定執著“我”。當人執著我才生起:我是永恒的,或不是永恒的?所以要斷除常見,就要斷除我見。我們不會對其它東西是否是永恒的而感興趣,因爲那些跟我無關,但是對于我卻不一樣,只要肯定我是永恒的,就覺得活著有價值,有必要去修行,解脫生死;相反的,有些人則認爲死後什麼都沒有了,所以不用修行,什麼都不用做,反正死了一了百了,這些觀點都是建立在“我”的見解上。如果一個人明白了“無我”,就不會想“我”以後要怎麼樣,又怎麼樣……因爲無常的身心沒有一個真實的我,那麼他就不會追求永恒的快樂。有些學佛者,尤其是修淨土法門的人,誤會了修淨土就是去極樂世界享受快樂,但是佛法裏說沒有真正快樂的地方。爲什麼是如此?那我們就要了解快樂是怎麼一回事?根據佛經裏說:樂是苦、樂、不苦不樂叁種受中的其中一種,所以樂是從受得來的;受不是永恒的,男人有男人所以爲樂的事物,女人有女人所認爲樂的事物,狗有狗所樂的東西。樂是六根接觸外境時,它告訴你這種感覺是樂,那你的心中就生起歡愉,生起執著。根據佛法說,世間人所謂樂就是感覺器官給予的信息,然後在裏面生起執著。人們向往快樂,不要有痛苦,努力去追求,以達到這樣的一種境界,以佛法說,這是絕對錯誤的。

  佛在四聖谛裏跟我們講第一個聖人所知的世間的真理是苦聖谛,這世間真正是一種無常不自在的苦,我們衆生不知道,一味向往快樂,追求快樂、希望永遠再也沒有痛苦,只有永恒的快樂,這是錯的。不論修菩薩道或是修解脫道的修行人,最終要看清楚快樂是怎麼一回事,他就不會去追求快樂,反而看清楚世間是苦,想要脫離。並不是外在的事物令我們苦,使我們想要脫離,是我們的心被貪、嗔、癡等煩惱纏住,而令我們沈淪在苦海中;擺脫、放下心中的種種煩惱,就叫做脫離了苦的煩惱。

  (四)不淨計淨:“淨”就是執著有清淨的東西。有些人認爲有所謂清淨這回事,認爲世間是汙染的,他要追求一個清淨的境界,到清淨沒有汙染的地方。佛說“淨”是一個顛倒,因爲你的心執著認爲有清淨與不清淨。你以沒有煩惱的心爲清

  淨,但佛說不是,它是一個名稱叫做清淨,沒有一個真真實實的清淨。有些修行人執著有所謂清淨的國土,他要往生極樂世界,享受清淨與快樂,這也是顛倒。

  菩薩行者觀察五蘊皆空之後,覺悟到一切身心世界都沒有實在性,只是心在幻化,心在執著。明白了這個道理,他不再執著,就不會有“常、樂、我、淨”的顛倒。

  菩薩依智慧行,證悟性空,心無所得,則心無挂礙,如此則遠離一切顛倒夢想,消除了種種錯誤的思想與行爲,即拔除了苦厄的根本,不怖于生死,能得“究竟涅槃”。

  大乘佛教裏,有一派人認爲佛跟小乘人說無常、苦、無我、不淨,但是他們認爲佛向大乘人說每個人都有一個清淨的本性,叫做清淨心,或者是涅槃妙心,他們說涅槃就是常、樂、我、淨。在佛經裏都是用一種反面的口語來解釋涅槃,說涅槃沒有生死,沒有煩惱,涅槃不是一個境界。涅槃是梵語Nirvana,原意是事情圓滿的意思;在佛教裏表示修行人達到解脫的境界,不再生死輪回。在小乘佛法裏,涅槃可分兩個階段來做解釋,第一階段是修行人斷除了煩惱,證悟到不生不滅的真理,但是還剩身體在活動,稱爲有余涅槃。第二階段是當證悟有余涅槃的修行者的生命要結束的時候,因爲沒有煩惱,沒有要存在的心,也沒有心要來這個世間,不會想要再生,所以就不會再出世,這稱爲無生--無余涅槃。那麼不生不滅是怎麼一回事?在佛法裏說,衆生迷惑,執著世間有實在的法、有實在的衆生,執著有衆生在生死輪回。當修行人證悟後,就看清楚這一切都不實在,沒有實體性,是無我的,就不認爲有一個我在生死輪回,也不會認爲有個我要證悟涅槃,不會期望我要入涅槃,放下一切的執著,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當他這樣地修心,知道世間沒有實在的法在生滅的時候,他真正證悟之後,心不再執著我下一生會在哪裏生。因爲他沒有執著,沒有執著要生的心,死後就不會生了。這樣子,我們說他進入涅槃。有些人有一種錯誤的概念:以爲涅槃是可以進去的,而實際上涅槃是不能進去的,爲什麼?因爲本來就沒有一個人在涅槃,只是執著那種種因果的心不再延續下去,所以他就不會再生死,我們就說這個人進入涅槃。涅槃絕對不是一個地方,可讓你去。佛法裏說,我們在生死的此岸,涅槃是彼岸;“彼岸”是個形容詞,如果你認爲有個彼岸可以去,就會生起一些煩惱--有一個要去的人,你就有“我執”了。有要去的人,你才會去那個地方。“我執”一生起來,你就沒有辦法證悟涅槃。所以當一個人證悟到涅槃,先證悟一切法無我,就沒有可去的法,也沒有可去涅槃的地方。因爲沒有去,他就沒有生,所以涅槃就不再出世。涅槃不是在另外一個地方再出現、再存在。很多人會生起一個概念:涅槃到底是什麼?這個觀點就在于我們的自

  性見,我們認爲東西有實體性,有衆生、有“我”。修行人證悟涅槃後,到底去哪裏?這些問題就來了。如果你認識清楚這個“我”,生死輪回是一種如幻如化、暫時的過程,是一種假相,而在裏面沒有一個東西可以代表是我。我的手被砍下來丟在路邊,幾天後腐爛了,裏面也沒有一個實在的我;手是這…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