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过是“名”和“相”,以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表象”和“符号”。你将发现法尘就是名相的分别之心,此心被称为妄心,即是所谓虚妄分别心。当认清能知的心远离分别心时,便了知一切分别不可得。
根据古来的祖师大德说,佛是依两种道理来跟我们讲佛法:一者,世俗谛;二者,胜义谛。对于智慧高,烦恼轻的众生,佛直接依胜义谛为他们说法;对于智慧比较低,烦恼重的众生,佛就依世俗谛为他们说法。
世俗谛就是世间人所明白,所能知的道理,所诠释的是法相,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有生有死,有轮回。接着他说这些东西都是假名有,不实在;不但不实在,而且如幻如化。好像放电影一样,荧光屏上出现的光影中有人在打仗,你可能会笑,因为你知道里面没有实在的人。
胜义谛就是最实在最真实的道理。佛直接依胜义谛的道理来诠释世间真正的实在内涵,根据佛法说,就是它的本性是空的;不但本性是空的,而且是毕竟空。在佛法里讲空分成很多层次,毕竟空告诉你:凡是你所知的一切东西,毕竟它是空的,没有所谓的有、没有、不空的实体存在。就是它自性都是空的,没有不空的,为什么?因为法不可得。“得”就是我们做一个东西,学习一样东西,都认为有所收获。但是胜义谛告诉我们它是一种过程,这过程是假名安立的,一切法都不可得。好像放电影,荧光屏上闪烁的光影中,你没有得到任何东西,但是你在看电影时,认为:我知道,我看到……胜义谛告诉你不但不可得,而且没有实在的相,即是无相的。无相不是有不是无,无相不再有“有无”的相。
佛依世俗谛为你说“有”:有色、有受、有想、有行、有识。佛说众生有色、受、想、行、识;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色、声、香、味、触、法。佛在讲这些佛法的过程中,特别叮咛你不可以执取“有”,佛说凡夫在五蕴里执着,所以称它为
五取蕴。“取”就是执着的意思。你在五蕴里执着有身心的作用,所以佛说你对五蕴的执着就生起五取蕴:佛为你阐述这些佛法,听完了不可以在里面执着,不可以执取它是实在的,这我们就要深入地了解。比方说,佛给你讲有十二因缘、有生死轮回,如果你执着十二因缘,生死轮回是实实在在的实有,根据佛法说你就永远不能解脱生死;就是因为它们不是实在的,所以你才有可能解脱生死。
佛教导你不要执着有,所谓有是真实,有也就是“存在”的意思。佛告诉你无眼、耳、鼻……然后你也不要执着“无”。好像你执着有一个人在生死轮回,这是执着“有”;你执着有一个人已经没有生死轮回了,这是执着“无”。没有不生死轮回的生命,就是执着“有”跟“无”。这怎么说呢?当一个人执着我是一个众生,他就执着我这个众生到底有没有存在?这个众生现在是存在,但是他过去不在,所以我要出生。将来我死了,不存在,那我还会继续吗?我还会继续,就是我会继续轮回,有下一世。众生就是因为这个“我”而生起“有见”跟“无见”。有没有今生的我?有没有下一生的我?我是否永远存在?我死了是不是一了百了?当佛法告诉你死了会轮回,没有一了百了,那你又会想:死了会轮回,那我就一直在轮回;如果我修行解脱生死而不轮回,那又怎么办?不轮回那就没有了。看!又变成“有”跟“没有”的老问题、老毛病了。这就是我们开始学习佛法时,认为有生死,过后去修行则认识到有所谓的解脱;生死就是有,解脱就是没有,没有即是无。他以为一个人证阿罗汉果解脱后,入了涅槃就是什么也没有。这是因为我们在五蕴身心活动里生起有见,也生起无见。因为执着五蕴身心,然后生起“有”五蕴身心;如果五蕴身心离散,没有继续,就生起“无”五蕴身心。我们一直在五蕴里执着,一直在这个五蕴身心上讲“有”跟“没有”,然后你就执着五蕴在生死,五蕴入涅槃。实际上没有实在的五蕴在生死,也没有实在的五蕴入涅槃。因为执着五蕴在生死,所以才去寻找入了涅槃是怎么样?结果你就建立起一个见:入了涅槃再也没有五蕴生死,没有五蕴生死,他就没有了。“他”是谁?也就是说,我们的自性见一直认为五蕴变化里面有一个东西--某某人在生死,某某人在轮回,某某人解脱了。但是一个解脱的人,当他在解脱之前要看清楚实实在在没有人,解脱后也没有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正证悟到解脱,他不但看到自己没有实在的本体--众生性或佛性,也看到别人没有所谓的实在本体--众生性或佛性。佛法里说,一切诸佛都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但是很多佛成道了,为什么还有我这个众生在生死轮回呢?原因是在当佛成道证悟之后,发现没有实在的众生,所以佛说实在没有众生可度。那你又会想:“那不对呀!释迦牟尼佛在菩提伽耶成道后,说
法度化众生四十年。”佛为了破除你这个执着,就进一步说佛没有说法。“明明有浩瀚如海的经典,怎么没说法?”你又这样认为。这都是因为你执着他是某某,某某在说法,某某在度化众生。你们知道吗?很多小孩子第一次收听广播,或看电视节目,他们会觉得很奇怪,有谁在收音机或电视机里讲话?他们认定发音的是某某人,这就是众生的业习,叫做自性见。人们认为每样东西都有某某人在做,不了解这一切都是因缘变化过程罢了。人们总是要指定是某个东西在做,因此就生起一些见解:认为佛在度化众生;佛说没有。认为佛在说法;佛说没有。这是为什么?以禅宗祖师的观点来看,是你生起佛的见,生起众生的见,生起生死的见,生起解脱的见,这种种见套来套去,这就有如刚才我所说的“龟毛兔角”,这样套来套去,种种问题就来了。
我们要了解佛说“有”,是要你不要执着有;也不要执着没有;不要执着所谓也是有也是没有;更不要执着不是有也不是没有。我举一个比喻:因为这块布,你就生起“有”跟“没有”,然后你再研究它是否“也是有也是没有”?是不是“不是有也不是没有”?如果我不给你看这块布,你心中没有执着这个法,就没有这回事。因为你执着法,所以你就生起佛法中所谓“四句”的见。所谓四句是:“有”是第一句;“没有”是第二句;“也是有也是没有”是第三句;“不是有也不是没有”是第四句。如果你去问人:现在佛还存在吗?有人说:在,无所不在。有人说:不是在,也不是不在;不是有也不是没有。你们听过人家给你这种答案吗?因为这些人执着佛的这个见,必然落入这四句的其中一句,这都是“有”的见。
我们要观空之前,就要弄清楚心念在搞什么。因为我们不明白“法”,就执着,从而生起种种知见。佛为我们阐明空,我们也会因“空”生起种种知见,他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这里面我们要分别:佛说色的自性是空的;也就是任何的物质(色法),它是没有本性、自性的。它的本性是空,佛法称为空性,一切色法都是空性。因为空性才有色法,没有“不空”的色法。
因为一切法的本性是空的,所以色法才可以存在,才可以活动。根据佛法说,如果一个东西本身存在,就不用其它的因缘支撑它存在,它就永远存在,为什么呢?因为它不需要靠别的因缘,它可以自己存在。好像我,世间人认为必须靠父母亲生出来。既然如此,我就不可以自己存在。如果我父母亲不在,我就不能出生。因为父母亲出现,我才可以出现,我是种种因缘配合而出现的,所以我没有自体。如果我自己存在,就不用靠他们,不管他们要生我,不要生我,我都在,不然就不是自己存在。如果世间的一切东西有真正的自性,它不必由其他的因缘凑成,自己就能够保留,永远自己存
在,不能变动,不能被拆散,不受因缘影响,不可能被破坏。根据佛法说,这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世界上任何东西的存在都是互相关系的,没有东西是独立的,不跟其他的东西有关而存在是绝对不可能!也就是说,没有一样事物能维持自己的自性,能够保持自己,因为它是靠众因缘的影响而存在。任何东西没有自性,无自性才可以存在;如果它有自性,就没办法在这世间存在。空无自性就是一切存在,空即是色就是这个意思。
我用基督教的概念来做个比喻:一般上,基督教徒认为这世界本来是没有的,是后来由上帝创造出来的。就以这个来谈论:如果这个世界本来没有,上帝在哪里?在这个世界以内或以外?如果上帝在这世界里面,那么世界是存在的,就不用劳驾它大费周章地去创造。如果上帝在这个世界以外,既然有世界以外,就有世界以内,那么上帝存在,世界也存在;这也就是说,任何一样东西都不能独立存在的,不能保持它自有,而跟其他的人或事无关。这是以它的矛盾性来说的。
现在再看回这个问题:这个世界本来没有,后来上帝创造出来的见解。依据佛法,这叫做有无见。这个世界本来没有,上帝本来有,这是我们思想上的问题。我们在这个问题里执着,生起各种见:世界是一件事,上帝是一件事,有是一件事,没有是一件事。世界是你建立起来的法,你生起法见、有见、无见,然后在有、无见里生起“有”见是怎么回事,“没有”是怎么回事,而这些都是你错误的见!你认为世界上任何东西原本没有,现在有,是因为你在它生起的过程中,不理它形成之前与形成之后,只看现在而造成的。好像这个杯盖本来没有,后来才从工厂里制造出来。它从几时开始存在?在工厂里做出来时开始?那我问你:制造成杯盖之前有没有?你只能说在这之前它不是这个形象,是另外一种形象,不是这种结构,后来经过工人加工,把种种能量加进去,形成杯盖,所以杯盖是因为你执取这个相。杯盖是种种物质、人工和技术,一直变化,演变而形成它的相貌。因为在这个变化过程里,你不理会前面的样子,只执着杯盖的相貌--法,然后你说这个杯盖本来没有,后来变成有。如果你不执着这个法,杯盖的形成只不过是个过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