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等義決擇?
謂依六義而起決擇,何等六義?
謂自性義、因義、果義、業義、相應義、轉義。
自性義者,謂叁自性。
因義者
謂叁因∶ 一生因
二轉因
叁成因
果義者
謂五果∶一異熟果
二等流果
叁增上果
四事用果
五離系果
業義者。
謂五業∶一取受業
二作用業
叁加行業
四轉變業
五證得業
相應義者。
謂五相應∶一. 聚結相應
二. 隨逐相應
叁. 連綴相應
四. 分位相應
五. 轉變相應
轉義者。
謂五轉∶ ∶一. 相轉
二. 安住轉
叁. 顛倒轉
四. 不顛倒轉
五. 差別轉
何等釋決擇?
謂能解釋諸經宗要。此複雲何。
略有六種;一. 所遍知事。
二. 所遍知義
叁. 遍知因緣
四. 遍知自性
五. 遍知果
六. 彼證受。
又十四門辯釋決擇,何等十四?
謂攝釋門、攝事門、總別分門、後後開引門、遮止門、轉變字門、壞不壞門、安立補特伽羅門、安立差別門、理趣門、遍知等門、力無力門、別別引門、引發門。
何等分別顯示決擇?
謂于如所說, 蘊等諸法中,隨其所應,作一行, 順前句、順後句、二句、叁句、四句、述可句、遮止句等。
何等等論決擇。
謂依八,何八?若之詞問答,決擇一切真僞。
複有四種等論決擇道理∶
一. 能破
二. 能立
叁. 能斷
四. 能覺
何等攝決擇? 謂由十處攝諸決擇。何等十處?
一. 成所作決擇處
二. 趣入決擇處
叁. 勝解決擇處
四. 道理決擇處
五. 論決擇處
六. 通達決擇處
七. 清淨決擇處
八. 引發決擇處
九. 句差別決擇處
十. 不由功用暫作意時一切義成決擇處 何等論軌決擇?
略有七種。
一. 論體
二. 論處
叁. 論依
四. 論莊嚴
五. 論負
六. 論出離
七. 論多所作法
第一論體複有六種∶
一. 言論
二. 尚論
叁. 诤論
四. 毀論
五. 順論
六. 教論
言論者。謂一切世間語言。
尚論者。謂諸世間所隨聞論。世智所尚故。
诤論者。謂互相違返所立言論。
毀論者。謂更相憤怒發粗惡言。
順論者。謂隨順清淨智見所有決擇言論。
教論者。謂教導有情, 心未定者令其心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脫所有言論。
第二論處∶
謂或于王家。或于執理家。或對淳質堪爲量者。或對善伴。或對善解法義沙門婆羅門等而起論端。
第叁論依∶
謂依此立論略有二種∶
一. 所成立
二. 能成立
所成立有二種∶一. 自性
二. 差別
能成立有八種∶一. 立宗
二. 立因
叁. 立喻
四. 合
五. 結
六. 現量
七. 比量
八. 聖教量。
所成立自性者∶
謂我自性或法自性。
差別者∶
謂我差別或法差別。
立宗者∶
謂以所應成自所許義,宣示于他令彼解了。
立因者∶
謂即于所成未顯了義,正說現量,可得不可得等信解之相。
立喻者∶
謂以所見邊與未所見邊,和會正說。
合者∶
爲引所余此種類義。令就此法正說理趣。
結者∶
謂到究竟趣所有正說。
現量者∶
謂自正明了無迷亂義。
比量者∶
謂現余信解。
聖教量者∶
謂不違二量之教。
第四論莊嚴∶
謂依論正理而發論端,深爲善美,名論莊嚴,此複六種∶
一. 善自他宗
二. 言音圓滿
叁. 無畏
四. 辯才
五. 敦肅
六. 應供
第五論負∶
謂舍言、言屈、言過,
舍言者∶
謂自發言稱己論失稱他論德。
言屈者∶
謂假托余事方便而退,或說外事而舍本宗。或現忿怒、憍慢、覆藏等∶如經廣說。
言過者∶
略有九種∶一. 雜亂。
二. 粗犷。
叁. 不辯了
四. 無限量
五. 非義相應
六. 不應時
七. 不決定
八. 不顯了
九. 不相續
第六論出離∶
謂觀察德失,令論出離,或複不作。
若知敵論,非正法器時,衆無德,自無善巧,不應興論。
若知敵論,是正法器時,衆有德,自有善巧,方可興論。
第七論多所作法∶
略有叁種∶ 一. 善達自他宗,由此堪能遍興談論。
二. 無畏,由此堪能處一切衆而興論端。
叁. 辯才,由此堪能于諸問難,皆善辯答。 複次若欲自求利益安樂, 于諸論軌,應善通達,不應與他而興诤論∶如薄伽梵,于大乘阿毗達磨經中說如是言∶
[若諸菩薩欲勤精進,修諸善品。欲行真實法隨法行。
欲善攝益一切有情。欲得速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
當正觀察十二處法, 不應與他共興诤論。]
何等十二∶
一者. 宣說證無上義微妙法時,其信解者,甚爲難得。
二者. 作受教心而請問者,甚爲難得。
叁者. 時衆賢善觀察德失,甚爲難得。
四者. 凡所興論能離六失,甚爲難得。
何等爲六?
謂執著邪宗失、矯亂語失、所作語言不應時失、言退屈失、粗惡語失、心恚怒失。
五者. 凡興論時,不懷犷毒,甚爲難得。
六者. 凡興論時,善護他心,甚爲難得。
七者. 凡興論時,善護定心,甚爲難得。
八者. 凡興論時,欲令己劣,他得勝心,甚爲難得。
九者. 己劣他勝,心不煩惱,甚爲難得。
十者. 心已煩惱,得安隱住,甚爲難得。
十一者. 既不安住, 常修善法,甚爲難得。
十二者. 于諸善法, 既不恒修,心未得定,能速得定,心已得定,能速解脫,甚爲難得。
何等秘密決擇?
謂說余義、名、句、文身,隱密轉變更顯余義。
如契經言∶ 逆害于父母 王及二多聞 誅國及隨行 是人說清淨 又契經言∶ 不信不知恩 斷蜜無容處 恒食人所吐 是最上丈夫 又契經言∶ 覺不堅爲堅 善住于顛倒 極煩惱所惱 得最上菩提 又契經言∶ 菩薩摩诃薩成就五法,
施波羅蜜多速得圓滿,
何等爲五?
一者. 增益悭吝法性
二者. 于施有倦
叁者. 憎惡乞求
四者. 無暫少施
五者. 遠離于施 又契經言∶ 菩薩摩诃薩成就五法,名梵行者,
成就第一清淨梵行。
何等爲五?
一者. 常求以欲離欲
二者. 舍斷欲法
叁者. 欲貪已生即便堅執。
四者. 怖治欲法
五者. 叁二數貪
何故此論名爲大乘阿毗達磨集?
略有叁義∶
謂等所集故、遍所集故、正所集故。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第七
《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無著菩薩著 廣超法師重新編排)》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