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第叁節 心所有法▪P7

  ..續本文上一頁不自我反省,不自以爲恥。假設偷東西的人,經過自我反省後,很後悔,稱爲慚。

  2.無愧:對自己之過失及缺點,當他人指責非議也不以爲恥。假設一個人要偷東西,怕他人恥笑,而放棄偷盜的念頭,則稱爲愧。

  無慚和無愧的不同:無愧的人做錯事,他人非議、指責,他都厚著臉皮不理,不會生起廉恥之心;無慚者自知己錯後,都無羞恥之心,不認爲這是有損人格的事,如果一個人有一定的人格,做錯事後,認爲有損其人格,就會生起慚的心;反之,無慚者就不會生起此心所,這叫做無慚。

  在一個人修行過程中,小隨煩惱最容易被發覺和對治,中隨煩惱比較難,大隨煩惱更難對治,根本煩惱最難。一個修行者如果還經常生起忿、恨的煩惱,他根本沒有道行;如果他沒有忿、恨等煩惱的話,還有下面的大隨煩惱,這些煩惱與修禅定有密切的關系。(3)大隨煩惱:一共有八種,遍一切染汙心。即是說:當小、中隨煩惱生起時,幾個大隨煩惱也必然存在,它活動的作用力比小、中隨煩惱大,但又比根本煩惱弱,所以被稱爲大隨煩惱。

  1.不信:對四聖谛、叁寶的實、德、能(真實、功德、自能修成),不能信受。即是對于四聖谛、叁寶翟繪理的真實;四聖谛對我們教導的功德,皈依叁寶有清淨的功德;對于四聖谛的道理,皈依叁寶能令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等等沒有信心。

  有很多人具有不信心所,但也有人具有信心所。此心是善心所中的信心所的反面。因此,不信和信剛好是相反的心所。如果一個人有不信的心所,那他就很難信佛;反之,他就很容易相信佛教所講的四聖谛、叁寶等道理。

  2.懈怠:與精進相反的懶惰心。即不向上,不斷惡的心理。對已做、未做之善業不努力。即是對于身、口、意的善業不願意去做;對于壞事,也不願去斷除。懈怠的人不願意做事,不愛念經,閱讀佛經等,最愛休息;靜坐或念佛者往往因懈怠而去睡覺。3.放逸:不警覺煩惱之生起,不約束自心,放縱它去造業。與懈怠相似。懈怠是懶惰不做;放逸是貪、瞋、癡驅使你不做。比如:現在叫你靜坐,你貪愛要看明天的那場戲,就坐在那兒想,結果因爲貪而放逸。又比如:你瞋恨某人,靜坐時就想起他,越想越生氣,因瞋而放逸,索性不靜坐了。放逸的人愛做放逸心所想做的事。

  放逸和懈怠的差別:放逸就是放縱自心去做壞的行爲;懈怠就是不願意去做好的行爲。現以靜坐爲例:懈怠者靜坐時,就會找種種的理由請假,不靜坐了;放逸者靜坐時,就會想吃、喝、玩、樂等玩意,而自己休假去了。在一些修行道場,懈怠嚴重的人就整天睡覺。放逸的人就整天談天。

  4.惛沈:于所觀境,神志昏暗,不能了知。即是沒有足夠的心力保持所要修的境,這樣會妨礙修種種觀行。例如:有人靜坐時修數息觀,從一數到十,沒一下子就神志昏暗,頻頻點頭,對于剛才所做的事,什麼都不知道,好象要睡覺了,稱爲惛沈。如果是因疲倦而惛沈,是正常的,那是睡眠心所令他要睡覺。惛沈並非要睡覺,惛沈者在靜坐時就頻頻點頭,但是沒靜坐時就很清醒。如果一個人很疲勞,要睡覺,靜坐時就很惛沈,不靜坐時他也要睡。惛沈心所重者很難靜坐,每次靜坐時就黑天暗地,心不知去了哪裏?但是當他眼睛一打開來,神志就很清醒了。

  5.失念:于所觀境,不能明記清楚。多指修行時,對于現前之念,沒辦法掌握,不能記得它。如念頭專注在眉心不久,就跑去想其他地方,而不記得剛才心念是在眉心。又比如:有些人要修觀佛法門,他看佛像後,在靜坐閉著眼睛想那尊佛像,但是想到頭時,腳不見掉;想到身體時,頭不見掉;甚至于整尊佛像都不見掉,此是失念的心所。同樣地,一個念佛者,念到佛號不見了,這也是失念。失念是指沒辦法清楚地保持所觀的境,並非指忘記東西的意思。

  失念與惛沈之差別:失念與惛沈都是不能明記剛才所發生的境界。失念時神志清楚,但東想西想;惛沈是神志混淆,模模糊糊,什麼都不知道。 6.散亂:內心妄念紛飛,流散雜亂。此種散亂的煩惱是因爲失念而引起的。佛說我們的心象猴子般跳來跳去,現在把它放在眉心,結果因爲失念而妄念紛飛,心念流散雜亂起來。散亂不僅是對剛才的境,不能明記,而且心念一直在轉變,思潮起伏,一下子想這,一下子想那。散亂是一種心理狀態,也是一種心所。如果平時做粗雜事情的人,靜坐時就容易散亂;或者在做事時東想西想者,應有散亂的業習。初學靜坐者認爲平時他都沒什麼雜念,在靜坐時雜念更多,此是一種錯覺;而是平時在動中沒發覺到心散亂,使靜坐心靜下來時才發覺心是如此散亂的。此散亂的心所,使靜坐者很苦惱。這是業習,沒辦法的,他一靜下來,心就會動來動去,東想西想。失念則未必如此。例如:靜坐時原本你是在念佛,忽然間想起還有一件事沒做完,要怎樣安排與處理等,心念就想到那件事而忘了念佛,這是失念但不散亂。

  7.掉舉:于所觀境,心不安定,常回憶過去境。特別障礙修定的心理。掉舉在佛法中屬于嚴重的煩惱,是十結之一。掉舉有幾個層次:比如,今天做了一個件樂事,在靜坐心要靜下來時,一直回味,時不時想到它,這就是掉舉。“掉”即是現前的境不見掉了;“舉”即是回憶起過去的事情,此是初學靜坐者,掉舉煩惱生起的狀態。當一個人修禅定有一定的功夫後,從初禅要入二禅時,必須放棄初禅的定境,才可進入二禅,因爲掉舉使他回憶、懷念不舍初禅的定境,障礙他進入更深的定境,這也稱爲掉舉。有些人沈迷在定境中,就不能進步了。懂得修行的人,他達到那種定境後,有能力保持一段時間後,就要放棄,進一步進入更深的定境。

  8.不正知:對于所觀之境的誤解,不能正確地明了;對自心不知安在何處。與正知相反,爲障礙正知。例如靜坐時觀察呼吸,對于出入息的進出、粗細不知要如何修;或在靜坐時碰到前面黑黑暗暗的一片,沒有智慧判斷那是什麼?不知如何是好?這就是不正知,此煩惱妨礙他進步。

  以上八種煩惱一直在作用,其作用力很強,是屬于大隨煩惱;小隨煩惱的境來了,滅後就沒了。我們在平時都有不正知、掉舉、失念、散亂、不信等大隨煩惱。你們知道嗎?一個學佛的人,有時候看到一些與他過去世無緣的經典,沒經過仔細地思考、推敲、判斷,他就懷疑,這是不信心所生起來了;但是有時候我們認爲一些傳說的佛法道理不符合真理,經過確定後而不信,這不是“不信”的心所在作怪,那是智慧的判斷。不信心所主要是指對真理的不信,我們的這些煩惱都會生起。它的作用力很大,稱爲大隨煩惱。

  大、中、小隨煩惱的區分:小隨煩惱是個別生起,即是在這十個小隨煩惱中,每次只能一個生起,但是小隨煩惱可以跟中隨煩惱俱起。比如說:害心所或惱心所生起時,必定有無慚無愧心所的助緣,也必定是無慚、無愧的。故無慚、無愧這兩種中隨煩惱能同時生起,並且周遍于一切不善心,隨其所應,都能夠和小隨煩惱、大隨煩惱一起生起。它們生起的因緣比較廣大,故稱爲中隨煩惱。大隨煩惱周遍于一切汙染心,能展轉並生,也能和小、中煩惱俱起,行相互不相違。遍染汙心之意是:我們的心經常迷惑,叫做汙染,它有兩大種類:一者不善心(惡心),二者無記心。即是我們的心分爲善、惡、無記叁性。所謂無記心,就是不是善不是惡的心;無記心又分爲有覆和無覆無記兩種,覆即是遮蓋之意,有覆無記會遮蓋我們的智慧,使我們不能解脫煩惱,證悟涅槃。大隨煩惱能隨有覆無記心而生起,所以說它遍染汙心。

  我們的思維,受到某些生活方式所影響。比如:在這個科學昌明,科技曰新月異的時代,科學對人類的影響巨大!現代人多以科學的觀點來思考各種事物,在生活中自自然然地以它來判斷事情,這是一種沒有善、惡的無記心,但是相信科學的人多以能證實的事物才可信,不能證明的不信,偏偏佛教中的因果、業報、輪回、解脫、聖人等,都沒法以科學的方法證明,都要依靠信心所來相信,這會妨礙具有科學頭腦的人士信仰佛教。此思維方式能障礙修行,令不能解脫,這屬于有覆無記心;反之,無覆無記對于我們的覺悟就沒有妨礙。比如:睡眠或走路時,感覺到地面的冷、熱、軟、硬等都是無記心,它不會妨礙修行。大隨煩惱遍染汙心,它的生起一定有不善和有覆無記性,因此它的作用範圍比中隨煩惱廣大,故稱之爲大隨煩惱。總結:

  (1)煩惱之起因以及它的生源:佛陀說:“諸法因緣生。”當某一時刻起一念瞋心,那是業習中的忿心所,在不如意的外境,以六根爲因緣,結果忿心所生起。好象你們現在坐在這裏,沒有外緣,雖然內在有忿的習氣,瞋心絕不生起,此即是有過去因,現前無緣,諸法不生。如果修行者完成了四無量心,慈心具足,沒有忿心所,碰到不如意的境,不會忿恨。那是有緣,沒有因,忿恨之心生起的因緣不具足,它無從生起,故佛說諸法因緣生。《大乘百法明門論》的第一句話是:“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在以上所解析的煩惱中,都沒有一個我。如果不信,請你們看在這二十個煩惱中,哪個是我?統統都不是。打一個比喻:一輛車載四個人,乘客可從那輛車裏上上下下,進進出出,請問那輛車是屬于哪個人的?或是人屬于哪輛車的?車和人毫不相幹。同樣地,我們的煩惱亦複如是。我們有這些煩惱,然而那些煩惱並不是我。比如:有一個人非常貪吃榴槤,貪吃榴槤的心並不可叫做“我”。當有一天我對榴槤再也不貪吃時,那種貪心就沒有了,是否他的“我”也就沒有了呢?這肯定不是,所以貪吃榴槤的心不是我。因爲有貪吃榴槤的業習,所以一見到榴槤,貪吃之心就油然而生。又好象你有貪抽香煙的心,看到香煙就想抽。如果你對它不貪,那看到香煙跟你何幹?肯定不會生起那種心念,所以那些心所好比是乘客,那輛車是你的業,那些心所搭順風車…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第叁節 心所有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