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序 第一節 簡介百法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目錄

  序

  第一節:簡介百法

  一、敘緣起

  叁、著者━━世親菩薩

  四、釋題

  五、總釋

  第二節心法

  第叁節心所有法

  第四節色法

  第五節心不相應行法

  第六節無爲法

  第七節無我

  

  序

  一九九二年四月,我筆錄的第一本上廣下超法師佛理講稿《佛學基本知識》正式出版,在短短的幾個月中獲得新、馬佛友熱烈的反響,前後流通了一萬一千本。一九九叁年初,在中國福建莆田廣化寺的協助下,出版了叁萬本。佛教界人士如此熱心地在精神與金錢上所給予的鼎力支持,使我感激不已,銘心難忘。

  廣超法師現年四十歲,肄業于南洋大學理學系。一九八〇年禮光明山普覺寺住持宏船老和尚爲師。法師曾參訪臺灣、香港等地高僧,並在泰國、斯裏蘭卡參學修道。最近幾年,法師則到中國結夏,致力于個人修學。

  廣超法師的佛理淵博,深受中觀、般若等經典的影響,其所演說的佛法義理精深博大,由始至終都不離此思想體系。

  法師開演佛法別具一格,經常以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故爲例,深入淺出地诠釋那深奧難懂的佛理。法師有時會苦口婆心地對于某些佛法,說了又說,講了又講,這無非是要層層剖析,好讓聞法者明了且受益。法師的語言表達方式特殊,口語化中別具有它傳神的一面。

  筆錄廣超法師的佛理演講稿,並非易事。如果照句筆錄,恐怕會顯得太口語化;假如以比較濃縮的文筆來表達,雖然文句比較簡練,可是恐怕又會失于准確度不夠;還有一種可能是,因筆錄者文筆表達的關系使筆錄的文風,不符合法師說法的風格。

  在我們筆錄的過程中,雖然花費了不少心血和時間,面對許多困難,包括學識上的不足,智力的有限,但我們還是抱養對佛、法、僧的信心來一一地克服。我們努力地尋找資料,盡量把法師所要表達的原意筆錄出來,懷著續佛慧命的理想而努力,終于完成了這項筆錄的工作。談及修行,本人深感慚愧,然而在筆錄《大乘百法明門論》的當兒,帶給我不少的新啓示和新意境,如法師所說:人的心念繁雜難知,佛教將它分爲八大心王,它們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其他跟隨心王而生起的心念皆稱之爲心所生法,亦稱爲心所。依大乘唯識宗在此論中說,我們重要的心所共有五十一個,若以善惡來分,其中煩惱與隨煩惱這二十六個心所是惡的;有十一個是善心所;四個不定心所是善惡不定;遍行和別境這十個心所是沒有善惡的的。對于修道者來說,他應當知道如何斷除所有的惡心所,保持善心所,將不定心所轉化爲善性,令善心所一直生起;覺知遍行、別境心所,才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其他心念。

  由于人的心念生滅神速,所以有些心所必須有相當的靜坐功夫才會真正了解,不過先知道這些心王與心所,對于靜坐會有很大的好處。因爲我們學佛法應以修心爲主,一切戒、定、慧都是爲了明心見性,能把握自心者,就能把握生死。

  佛陀的教誨中,“智慧”部分發展我們理性的一面,可達致越來越深地自我了解。“慈悲”部分發展我們感性的一面,表現出來的是對衆生無限的慈愛。菩薩行者的行徑就是努力不懈,精進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波羅蜜。有道是“五度如盲,智慧如眼”,可見智慧非常重要。《大乘百法明門論》是屬于大乘佛教的論著。倘若能依據論中所闡述的百法修學,就能覺悟真理,進入智慧之門,證得解脫生死的涅槃境界。

  至誠感謝佛菩薩的慈悲加被,感謝廣超法師在百忙之中,抽空爲我們批改與核對這些演講稿,使這本筆錄更具精辟、深廣、圓融的佛法義理。特此以誠敬的心,以筆錄與流傳此書的功德,願法師福德廣增、所願皆滿、菩提增長、廣度衆生。同時,對從旁協助的法師、道友,以及出資敬印此書的人士,我們深深地感激。祈願大家法喜充滿,但願佛法常住世間。

  最後,承蒙中國福建莆田廣化寺的鼎力協助,使此書能順利出版,並流通到中國各處,與有緣的佛友廣結法緣,同沾法喜,謹此我們深表感激。一九九四年一月二十一曰果逸寫于新加坡馬西嶺。

  

  第一節:簡介百法

  一、敘緣起

  《大乘百法明門論》對于初學佛法者來說是太深奧了一點兒,但是,光明山普覺寺佛理討論已舉辦了裝卸,因爲此論闡明的佛法都是學習大乘佛法所應知的知識,是學習大乘佛法入門最基本的一部論著,所以我們才選講它。

  佛教的流傳,因衆生的智慧、根機及煩惱的不同,所理解的佛法各異,故論師們所造論著的內容,與其闡述佛法時所對的對象也就不一樣。這部論是在印度唯識佛法特別興盛時期所造,因此它是屬于唯識的一部著名的論著。

  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雲何爲無我?

  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叁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爲法。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叁分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叁、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爲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別境有五。叁、善有十一。四、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㈠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觸。叁、受。四、想。五、思。

  ㈡別境五者:一、欲。二、勝解。叁、念。四、定。五、慧。

  ㈢善十一者:一、信。二、精進。叁、慚。四、愧。五、無貪。六、無瞋。七、無癡。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㈣煩惱六者:一、貪。二、瞋。叁、慢。四、癡(無明)。五、疑。六、不正見(惡見)。

  ㈤隨煩惱二十者:一、忿。二、恨。叁、惱。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叁、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惛沈。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

  ㈥不定四者:一、悔(惡作)。二、眠。叁、尋。四、伺。

  第叁、色法,略有十一種:一、眼。二、耳。叁、鼻。四、舌。五、身。六、色。七、聲。八、香。九、味。十、觸。十一、法處所攝色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略有二十四種:一、得。二、命根。叁、衆同分。四、異生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想報。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叁、住。十四、無常。十五、流轉。十六、定異。十七、相應。十八、勢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時。二十二、數。二十叁、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無爲法者,略有六種:一、虛空無爲。二、擇滅無爲。叁、非擇滅無爲。四、不動滅無爲。五、想受滅無爲。六、真如無爲。

  言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

  叁、著者━━世親菩薩

  在佛教中,有些經典是佛陀所闡述,有些論著是古今法師大德所著述,而這部《大乘百法明門論》是爲世親菩薩所造。梵語婆薮槃豆(vasubandhu)譯爲世親,或譯天親,出生于佛涅槃後九百年,公元第五世紀,爲此印度健馱邏國富羅城人,國師婆羅門矯屍迦之次子,無著菩薩之胞弟。世親菩薩青年出家受持叁藏,博學多聞,神才俊朗,無以俦匹,著《阿毗達磨俱舍論》。最初執著小乘,毀謗大乘法,後來由無著菩薩攝化,領悟大乘的義理,乃深深感到自咎,責備自己,欲割舌以謝毀謗大乘之罪,當時無著菩薩告訴他,割掉舌頭並不能贖毀謗大乘佛法之罪,如今唯以此舌轉而弘贊大乘,則能消除毀謗之罪。于是世親菩薩廣造諸論來解釋大乘經典。一生著作很多,計有《大乘百法明門論》、《唯識叁十論》、《唯識二十論》、《攝大乘論》、《釋金剛論》、《法華經論》和《往生論》等。

  四、釋題

  在未講論文之前,本論的題目,先得略爲解說。

  本論名爲《大乘百法明門論》。在佛教中,因衆生的智慧,根機及煩惱都有所不同,因此佛陀說法並非所有的人都闡明相同的佛法,而是應機緣對不同的衆生開演不同的佛法,甚至以不同的表達方法教化不同的人同樣一個教理。佛陀在經中常自稱爲大醫王,專門醫治衆生的煩惱。不同的煩惱,就得用不同的方法醫治,因此就産生了不同的佛法,或者不同的法門。這使到他的教法充滿了靈活的性質及多姿多彩的風格。

  在修學佛法過程中,有些人只求個人的解脫,有些人則想要廣度衆生,個人不同的因緣,發心大、小的差異,因此佛教的派別就分成“大乘”和“小乘”。“乘”是指運載的意思,如:乘車、乘船等。佛教把佛法比喻爲船,我們乘坐佛法的船能夠渡過生死大海,到達沒有生死的涅槃彼岸、佛道彼岸。船有“大”、“小”之別,小船只能自己乘坐,大船則能運載很多人。所以凡是只能自度的佛法,稱爲小乘;能夠廣度衆人的佛法,則稱爲大乘。

  以得阿羅漢果爲目的而發心去修學,就是小乘,小乘行者只想求自己今生解脫,不想廣度衆生,因此說此類修行者的發心小。因爲他們認爲成佛的道路遙遠,費時長久。所以急著尋求解脫,急于學習解脫的方法,最後證悟阿羅漢果,不來生死,不廣度衆生,因此稱之爲“小乘行者”。

  凡是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自利利他,以證佛果爲究竟目的的,稱爲大乘。即是有一些修行者,不只要自己解脫,也要令他人解脫。他們在成佛之前深入世間,與廣大群衆生活在一起,一邊度化有緣者,一邊修行。最終解脫生死成佛,證得無上正翟積覺,稱之爲“大乘行者”。

  小乘又可分爲二種類:一者聲聞,二者緣覺。聲聞乘是聞佛之聲教而修行覺悟的聖人。即聲聞修行者想解脫生死,依據佛陀所教導的道理、教法去修行,最終解脫生死,稱之爲阿羅漢。因爲阿羅漢沒有煩惱,此生圓寂後,再也不來世

  間繼續廣大地…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序 第一節 簡介百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