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目录
序
第一节:简介百法
一、叙缘起
三、著者━━世亲菩萨
四、释题
五、总释
第二节心法
第三节心所有法
第四节色法
第五节心不相应行法
第六节无为法
第七节无我
序
一九九二年四月,我笔录的第一本上广下超法师佛理讲稿《佛学基本知识》正式出版,在短短的几个月中获得新、马佛友热烈的反响,前后流通了一万一千本。一九九三年初,在中国福建莆田广化寺的协助下,出版了三万本。佛教界人士如此热心地在精神与金钱上所给予的鼎力支持,使我感激不已,铭心难忘。
广超法师现年四十岁,肄业于南洋大学理学系。一九八〇年礼光明山普觉寺住持宏船老和尚为师。法师曾参访台湾、香港等地高僧,并在泰国、斯里兰卡参学修道。最近几年,法师则到中国结夏,致力于个人修学。
广超法师的佛理渊博,深受中观、般若等经典的影响,其所演说的佛法义理精深博大,由始至终都不离此思想体系。
法师开演佛法别具一格,经常以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故为例,深入浅出地诠释那深奥难懂的佛理。法师有时会苦口婆心地对于某些佛法,说了又说,讲了又讲,这无非是要层层剖析,好让闻法者明了且受益。法师的语言表达方式特殊,口语化中别具有它传神的一面。
笔录广超法师的佛理演讲稿,并非易事。如果照句笔录,恐怕会显得太口语化;假如以比较浓缩的文笔来表达,虽然文句比较简练,可是恐怕又会失于准确度不够;还有一种可能是,因笔录者文笔表达的关系使笔录的文风,不符合法师说法的风格。
在我们笔录的过程中,虽然花费了不少心血和时间,面对许多困难,包括学识上的不足,智力的有限,但我们还是抱养对佛、法、僧的信心来一一地克服。我们努力地寻找资料,尽量把法师所要表达的原意笔录出来,怀着续佛慧命的理想而努力,终于完成了这项笔录的工作。谈及修行,本人深感惭愧,然而在笔录《大乘百法明门论》的当儿,带给我不少的新启示和新意境,如法师所说:人的心念繁杂难知,佛教将它分为八大心王,它们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其他跟随心王而生起的心念皆称之为心所生法,亦称为心所。依大乘唯识宗在此论中说,我们重要的心所共有五十一个,若以善恶来分,其中烦恼与随烦恼这二十六个心所是恶的;有十一个是善心所;四个不定心所是善恶不定;遍行和别境这十个心所是没有善恶的的。对于修道者来说,他应当知道如何断除所有的恶心所,保持善心所,将不定心所转化为善性,令善心所一直生起;觉知遍行、别境心所,才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其他心念。
由于人的心念生灭神速,所以有些心所必须有相当的静坐功夫才会真正了解,不过先知道这些心王与心所,对于静坐会有很大的好处。因为我们学佛法应以修心为主,一切戒、定、慧都是为了明心见性,能把握自心者,就能把握生死。
佛陀的教诲中,“智慧”部分发展我们理性的一面,可达致越来越深地自我了解。“慈悲”部分发展我们感性的一面,表现出来的是对众生无限的慈爱。菩萨行者的行径就是努力不懈,精进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有道是“五度如盲,智慧如眼”,可见智慧非常重要。《大乘百法明门论》是属于大乘佛教的论著。倘若能依据论中所阐述的百法修学,就能觉悟真理,进入智慧之门,证得解脱生死的涅槃境界。
至诚感谢佛菩萨的慈悲加被,感谢广超法师在百忙之中,抽空为我们批改与核对这些演讲稿,使这本笔录更具精辟、深广、圆融的佛法义理。特此以诚敬的心,以笔录与流传此书的功德,愿法师福德广增、所愿皆满、菩提增长、广度众生。同时,对从旁协助的法师、道友,以及出资敬印此书的人士,我们深深地感激。祈愿大家法喜充满,但愿佛法常住世间。
最后,承蒙中国福建莆田广化寺的鼎力协助,使此书能顺利出版,并流通到中国各处,与有缘的佛友广结法缘,同沾法喜,谨此我们深表感激。一九九四年一月二十一曰果逸写于新加坡马西岭。
第一节:简介百法
一、叙缘起
《大乘百法明门论》对于初学佛法者来说是太深奥了一点儿,但是,光明山普觉寺佛理讨论已举办了装卸,因为此论阐明的佛法都是学习大乘佛法所应知的知识,是学习大乘佛法入门最基本的一部论著,所以我们才选讲它。
佛教的流传,因众生的智慧、根机及烦恼的不同,所理解的佛法各异,故论师们所造论著的内容,与其阐述佛法时所对的对象也就不一样。这部论是在印度唯识佛法特别兴盛时期所造,因此它是属于唯识的一部著名的论著。
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分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㈠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触。三、受。四、想。五、思。
㈡别境五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
㈢善十一者: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瞋。七、无痴。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
㈣烦恼六者:一、贪。二、瞋。三、慢。四、痴(无明)。五、疑。六、不正见(恶见)。
㈤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憍。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惛沈。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
㈥不定四者:一、悔(恶作)。二、眠。三、寻。四、伺。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
第四、心不相应行法,略有二十四种:一、得。二、命根。三、众同分。四、异生性。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无想报。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无常。十五、流转。十六、定异。十七、相应。十八、势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时。二十二、数。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
三、著者━━世亲菩萨
在佛教中,有些经典是佛陀所阐述,有些论著是古今法师大德所著述,而这部《大乘百法明门论》是为世亲菩萨所造。梵语婆薮槃豆(vasubandhu)译为世亲,或译天亲,出生于佛涅槃后九百年,公元第五世纪,为此印度健驮逻国富罗城人,国师婆罗门矫尸迦之次子,无著菩萨之胞弟。世亲菩萨青年出家受持三藏,博学多闻,神才俊朗,无以俦匹,著《阿毗达磨俱舍论》。最初执著小乘,毁谤大乘法,后来由无著菩萨摄化,领悟大乘的义理,乃深深感到自咎,责备自己,欲割舌以谢毁谤大乘之罪,当时无著菩萨告诉他,割掉舌头并不能赎毁谤大乘佛法之罪,如今唯以此舌转而弘赞大乘,则能消除毁谤之罪。于是世亲菩萨广造诸论来解释大乘经典。一生著作很多,计有《大乘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摄大乘论》、《释金刚论》、《法华经论》和《往生论》等。
四、释题
在未讲论文之前,本论的题目,先得略为解说。
本论名为《大乘百法明门论》。在佛教中,因众生的智慧,根机及烦恼都有所不同,因此佛陀说法并非所有的人都阐明相同的佛法,而是应机缘对不同的众生开演不同的佛法,甚至以不同的表达方法教化不同的人同样一个教理。佛陀在经中常自称为大医王,专门医治众生的烦恼。不同的烦恼,就得用不同的方法医治,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佛法,或者不同的法门。这使到他的教法充满了灵活的性质及多姿多彩的风格。
在修学佛法过程中,有些人只求个人的解脱,有些人则想要广度众生,个人不同的因缘,发心大、小的差异,因此佛教的派别就分成“大乘”和“小乘”。“乘”是指运载的意思,如:乘车、乘船等。佛教把佛法比喻为船,我们乘坐佛法的船能够渡过生死大海,到达没有生死的涅槃彼岸、佛道彼岸。船有“大”、“小”之别,小船只能自己乘坐,大船则能运载很多人。所以凡是只能自度的佛法,称为小乘;能够广度众人的佛法,则称为大乘。
以得阿罗汉果为目的而发心去修学,就是小乘,小乘行者只想求自己今生解脱,不想广度众生,因此说此类修行者的发心小。因为他们认为成佛的道路遥远,费时长久。所以急着寻求解脱,急于学习解脱的方法,最后证悟阿罗汉果,不来生死,不广度众生,因此称之为“小乘行者”。
凡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自利利他,以证佛果为究竟目的的,称为大乘。即是有一些修行者,不只要自己解脱,也要令他人解脱。他们在成佛之前深入世间,与广大群众生活在一起,一边度化有缘者,一边修行。最终解脱生死成佛,证得无上正翟积觉,称之为“大乘行者”。
小乘又可分为二种类:一者声闻,二者缘觉。声闻乘是闻佛之声教而修行觉悟的圣人。即声闻修行者想解脱生死,依据佛陀所教导的道理、教法去修行,最终解脱生死,称之为阿罗汉。因为阿罗汉没有烦恼,此生圆寂后,再也不来世
间继续广大地…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序 第一节 简介百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