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利益众生,因此称之为“小乘”。
缘觉也译为独觉。此类圣者在修行过程是“不由他觉”,生于无佛、无佛法的时期,独自修行,因其根器很利,不必听闻佛法,只是观无常悟入缘起的寂灭(涅槃),即是观十二因缘而证得圣果。因其观世间的种种因缘而觉悟,断除烦恼,解脱生死,故称为缘觉。
缘觉之所以称为独觉,是因为在没有佛法的时候,人生的根器很差,在当时能觉悟是一件不得了的事。证果后的辟支佛必定自发过头陀生活,由于没有同等根器的众生,所以辟支佛没有师长,没有同学,也没有弟子,故称独觉。此类的圣者不需要佛陀的教导,就可以觉悟,故他的智慧比声闻果位的圣者更高一筹。
有些缘觉根机的修行者,过去世独自修行,遇到有佛,有佛法住世,就变成声闻乘。有些声闻人今生遇佛修行,在这生结束时未证得阿罗汉果,只证初果或二果,这些圣者投生天上,再回来人间时,多数佛法已经灭了。因为他们过去证果的善根,最后一生在人间,虽然没有佛法,然而会自动自发去修道,自发地觉悟,就变成缘觉了。
声闻圣者最终证悟的是“阿罗汉果”,缘觉圣都证悟的果位叫做“辟支佛”;而大乘的修行者,我们称之为“菩萨”,菩萨最后成佛,证佛果。这就是佛教的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及菩萨乘(佛乘)。
《大乘百法明门论》主要是以大乘的道理来教导我们怎样发愿修行菩萨道,所以它是诠释大乘修行方法的一部论著。我们常听说“佛法无边”、“法力无边”,那法是指什么呢?“法”译自梵文(Dharma),音译成“达磨”,意思即是“轨持”。“轨”的意思就是轨范,可生物解。其意即是指一个东西有一定的范围,能够令我们了解它;“持”就是任持,不舍自相。其意即是指一个东西能够保持它的相貌。也就是说,凡是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一定自相的事物,都称为法。如:一朵花,它有一定的相貌,能保持一段时间让我们知道,那它就是一个法。以现代语言来说,法就是“事物”,佛教将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叫做法。在这森罗万法中,有一些是佛法,所谓佛法就是佛陀觉悟的真理。佛陀阐述、开示这些真理及修行法门,教导我们怎样修行,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证悟涅槃等,都是佛陀的教导,叫做“佛法”。因此佛法与法是不一样的。法是指一切事物;佛法是指佛陀所开演的道理。以佛教徒来说,佛法即是真理。因为我们确信佛陀是觉悟真理者,他所阐明的道理当然是人生宇宙的真理。
《大乘百法明门论》中的“法”是指世间的森罗万物。佛教将世间万物分为几种类:有时分成两种,所谓心法和色法;有时分成五种。《大乘百法明门论》将世间万法分为五种类,因此也叫做五位百法。在佛教里,不同论师的论著在阐述法的方式各异,如《阿毗达磨俱舍论》将世间万法分为七十五法;《成实论》有八十四法;而此唯识的《大乘百法明门论》却有一百法。世间的事物包罗万象,数之不清,讲之不完,并非只有一百种法,而是世亲菩萨认为它们比较重要,就特别挑选出来为我们开演诠释,所以叫做“百法”。
唯识五位百法表:
┏心王 ⑧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 ┏遍行五━触、作意、受、想、思
┃ ┃别境五━欲、胜解、念、定、慧
五 ┃ ┃善十一━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
放逸、行舍、
┃心所 51 ┃ 不害
位 ┃ ┃烦恼六━贪、瞋、痴、慢、疑、不正见
┃ ┃随烦恼━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
愧、
百┃ ┃二十 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
知。
┃ ┕不定四━悔(恶作)、眠、寻、伺。
法 ┃色 11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境、声境、香境、味
境、触境、
┃ ┕法处所摄色。
┃不相应24┏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事、名身、
句身、
┃ ┃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
方、时、
┃ ┕数、和合性、不和合性。
┕无为 ⑥ 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想受灭、真如。
俱舍五位七十五法表:
┏色法 11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境、声境、香境、味境、
触境、
┃ ┕无表色。
俱 ┃心法 ①━━ 心王
舍 ┃ ┏大地法 ⑩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
三摩地
论 ┃ ┃大善法 ⑩信、勤、舍、惭、愧、无贪、无瞋、不害、轻
安、不放逸
五 ┃心所有法46┃大烦恼地法 ⑥痴、放逸、懈怠、不信、惛沉、掉举
位 ┃ ┃大不善地法 ②无惭、无愧
七 ┃ ┃小烦恼地法 ⑩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
憍
十 ┃ ┕不定地法 ⑧恶作、睡眠、寻、伺、贪、瞋、慢、疑。
五 ┃不相应法14┏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
住、异、灭、
法 ┃ ┕名身、句身、文身。
┕无为法 ③ 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
“明门”是什么意思呢?要讲解“明”,就得先解释“无明”。中国人有句话说:“无明火起三千丈。”“无明”是佛教用语,意思是愚痴、无知。佛说众生愚痴、无知,并非指众生不聪明或者愚笨之意,而是说众生对世间的真相无知。譬如:我们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完全不知不觉。又如:如何解脱生死?对人间以外的事物,甚至对佛教所讲的因果、四圣谛的真理都无法明了等等。佛陀说众生无明,即是无知,因为不知道世间真相的缘故。
“无明”的相反是“明”。“明”即是明了解脱生死的道理。当对此道理明了 后,称之为有智慧;反之,称之为无智慧。“明”也可解说为觉悟、智慧之意。就是指觉悟真理,非常肯定地了解这些真理能够使我们解除苦的束缚,而达到解脱生死的最终目标。“明门”就是指觉悟真理的门路。《大乘百法明门论》中的“明门”是指通过学习,深入了解这一百个法,能够使我们觉悟真理,开启智慧之门。
佛教经常提到“三藏”,可能三藏这个名词很多人不懂,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师父“唐三藏”,则是家喻户晓传奇般的化合物。唐三藏是指玄奘法师,出生在中国的唐朝,博学多才,毕生钻究佛理,是当代最出类拔萃的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十二部的佛法,故被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是指经、律、论,是佛教经典集成的总称,有时称之为《大藏经》,共有几十本,浩瀚如海,深奥难懂。这些精深奥妙的佛法,是佛陀的遗教,也是伟大慈悲的佛陀,遗留给他后世弟子修学解脱烦恼,不再沉沦于苦海,证得涅槃的宝藏。
1、经:梵文是(Sutra),巴利文是(Sutta),中文音译为修多罗,或译为素呾览;意译为经,又叫契经,或叫经本。“经”有经过、通过;又有贯串的意思。此“经”字的翻译非常恰当、传神,意思是“贯串佛法”,使佛法贯串起来,让我们明白、了解真理。2、律:梵文是(Vinaya),音译为“毗奈耶”简称为“毗尼”。译曰调伏。它有调伏我们的身、心,防止我们的身、口、意造恶业之意。就是身为人天师的伟大佛陀,以慈悲的情怀,制定了种种的戒律,教导我们如何地修身养性,培养健全的价格,并净化内心,抑制恶念,不造恶业,以达到解脱生死的最终目的。
3、论:论梵文称为(Abidhamma),中文音译为“阿毗达磨”,意思是“对法”。即以智慧对观诸法的真理。就是以解脱生死为目标,以智慧观察一切法,称为对法。
精通经、律、论的法师,称为三藏法师。但是佛陀的遗教━━三藏十二部,深奥难懂,自古以来的法师大德,能够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没有几个。有些法师精通律藏,称为律师;有些法师精通经藏,称为讲经师;有些法师精通论藏,称为论师。而唐朝的玄奘法师是少数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法师,所以称他为三藏法师。至今尚未有任何法师能出其右,精通经、律、论于一身。《大乘百法明门论》中的“论”就是属于三藏中的论藏。有些论著是佛陀诠释的,但是当时并没有把那些道理归类集中,后人就发心把它整理、综合、归类而收集成为各种不同的论著。如:《成实论》、《阿毗达磨俱舍论》、《唯识论》等等,都是三藏十二部中的论藏。
总的来说,《大乘百法明门论》是属于大乘佛教的一部论著,倘若能依据论中所阐述的百法修学,就能觉悟真理,进入智慧之门,证得解脱生死的涅槃境界。
五、总释
《大乘百法明门论》是由世亲比丘所造,由于他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因此称他为世亲菩萨。世亲菩萨造此论的主要目的是要以大乘佛法中的一百个法,让修行者知道吾人的身、心世界其实就是个个不同的法在作用,它们不只组合成我们的身、心,更组合成这个世界,而在整个组合里,并没有一个“我”,即是“无我”。
三藏十二部中的经典和论著,其所诠释的佛法,总是离不开“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阐述人生宇宙的三个真理━━三法印。三法印为佛教的重要教义,判断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三法印来衡量,凡符合真理的佛法一定符合三法印。《大乘百法明门论》的主要目标是讲三法印中的“诸法无我”。所谓“诸法”就是一切法,而世亲菩萨却精选出一百种包括世间、出世间法来诠释这“无我”的真理。
论文: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佛陀是三界中最尊贵的圣人,是圆满觉悟世间真理的觉悟者,因此我们称佛为“世尊”。这段论文是《大乘百法明门论》中的第一句话,其意是:“如同世尊所说,在世间的森罗万物中没有一个我。”论师世亲菩萨就问:“什么是一切法?为什么又叫做无我?”做为讲演此论的开始。
现在让我们来看什么是“我”?一般人认为我的意义有三:1、主宰:即自由支配者。比如…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序 第一节 简介百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