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序 第一節 簡介百法▪P2

  ..續本文上一頁利益衆生,因此稱之爲“小乘”。

  緣覺也譯爲獨覺。此類聖者在修行過程是“不由他覺”,生于無佛、無佛法的時期,獨自修行,因其根器很利,不必聽聞佛法,只是觀無常悟入緣起的寂滅(涅槃),即是觀十二因緣而證得聖果。因其觀世間的種種因緣而覺悟,斷除煩惱,解脫生死,故稱爲緣覺。

  緣覺之所以稱爲獨覺,是因爲在沒有佛法的時候,人生的根器很差,在當時能覺悟是一件不得了的事。證果後的辟支佛必定自發過頭陀生活,由于沒有同等根器的衆生,所以辟支佛沒有師長,沒有同學,也沒有弟子,故稱獨覺。此類的聖者不需要佛陀的教導,就可以覺悟,故他的智慧比聲聞果位的聖者更高一籌。

  有些緣覺根機的修行者,過去世獨自修行,遇到有佛,有佛法住世,就變成聲聞乘。有些聲聞人今生遇佛修行,在這生結束時未證得阿羅漢果,只證初果或二果,這些聖者投生天上,再回來人間時,多數佛法已經滅了。因爲他們過去證果的善根,最後一生在人間,雖然沒有佛法,然而會自動自發去修道,自發地覺悟,就變成緣覺了。

  聲聞聖者最終證悟的是“阿羅漢果”,緣覺聖都證悟的果位叫做“辟支佛”;而大乘的修行者,我們稱之爲“菩薩”,菩薩最後成佛,證佛果。這就是佛教的叁乘,即聲聞乘、緣覺乘及菩薩乘(佛乘)。

  《大乘百法明門論》主要是以大乘的道理來教導我們怎樣發願修行菩薩道,所以它是诠釋大乘修行方法的一部論著。我們常聽說“佛法無邊”、“法力無邊”,那法是指什麼呢?“法”譯自梵文(Dharma),音譯成“達磨”,意思即是“軌持”。“軌”的意思就是軌範,可生物解。其意即是指一個東西有一定的範圍,能夠令我們了解它;“持”就是任持,不舍自相。其意即是指一個東西能夠保持它的相貌。也就是說,凡是能夠在一定的範圍內,保持一定自相的事物,都稱爲法。如:一朵花,它有一定的相貌,能保持一段時間讓我們知道,那它就是一個法。以現代語言來說,法就是“事物”,佛教將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叫做法。在這森羅萬法中,有一些是佛法,所謂佛法就是佛陀覺悟的真理。佛陀闡述、開示這些真理及修行法門,教導我們怎樣修行,斷除煩惱,解脫生死,證悟涅槃等,都是佛陀的教導,叫做“佛法”。因此佛法與法是不一樣的。法是指一切事物;佛法是指佛陀所開演的道理。以佛教徒來說,佛法即是真理。因爲我們確信佛陀是覺悟真理者,他所闡明的道理當然是人生宇宙的真理。

  《大乘百法明門論》中的“法”是指世間的森羅萬物。佛教將世間萬物分爲幾種類:有時分成兩種,所謂心法和色法;有時分成五種。《大乘百法明門論》將世間萬法分爲五種類,因此也叫做五位百法。在佛教裏,不同論師的論著在闡述法的方式各異,如《阿毗達磨俱舍論》將世間萬法分爲七十五法;《成實論》有八十四法;而此唯識的《大乘百法明門論》卻有一百法。世間的事物包羅萬象,數之不清,講之不完,並非只有一百種法,而是世親菩薩認爲它們比較重要,就特別挑選出來爲我們開演诠釋,所以叫做“百法”。

  唯識五位百法表:

  ┏心王 ⑧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 ┏遍行五━觸、作意、受、想、思

  ┃ ┃別境五━欲、勝解、念、定、慧

  五 ┃ ┃善十一━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

  放逸、行舍、

  ┃心所 51 ┃ 不害

  位 ┃ ┃煩惱六━貪、瞋、癡、慢、疑、不正見

  ┃ ┃隨煩惱━忿、恨、覆、惱、嫉、悭、诳、谄、害、憍、無慚、無

  愧、

  百┃ ┃二十 掉舉、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

  知。

  ┃ ┕不定四━悔(惡作)、眠、尋、伺。

  法 ┃色 11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境、聲境、香境、味

  境、觸境、

  ┃ ┕法處所攝色。

  ┃不相應24┏得、命根、衆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事、名身、

  句身、

  ┃ ┃文身、生、住、老、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

  方、時、

  ┃ ┕數、和合性、不和合性。

  ┕無爲 ⑥ 虛空、擇滅、非擇滅、不動、想受滅、真如。

  俱舍五位七十五法表:

  ┏色法 11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境、聲境、香境、味境、

  觸境、

  ┃ ┕無表色。

  俱 ┃心法 ①━━ 心王

  舍 ┃ ┏大地法 ⑩受、想、思、觸、欲、慧、念、作意、勝解、

  叁摩地

  論 ┃ ┃大善法 ⑩信、勤、舍、慚、愧、無貪、無瞋、不害、輕

  安、不放逸

  五 ┃心所有法46┃大煩惱地法 ⑥癡、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舉

  位 ┃ ┃大不善地法 ②無慚、無愧

  七 ┃ ┃小煩惱地法 ⑩忿、覆、悭、嫉、惱、害、恨、谄、诳、

  憍

  十 ┃ ┕不定地法 ⑧惡作、睡眠、尋、伺、貪、瞋、慢、疑。

  五 ┃不相應法14┏得、非得、同分、無想果、無想定、滅盡定、命根、生、

  住、異、滅、

  法 ┃ ┕名身、句身、文身。

  ┕無爲法 ③ 擇滅無爲、非擇滅無爲、虛空無爲。

  “明門”是什麼意思呢?要講解“明”,就得先解釋“無明”。中國人有句話說:“無明火起叁千丈。”“無明”是佛教用語,意思是愚癡、無知。佛說衆生愚癡、無知,並非指衆生不聰明或者愚笨之意,而是說衆生對世間的真相無知。譬如:我們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完全不知不覺。又如:如何解脫生死?對人間以外的事物,甚至對佛教所講的因果、四聖谛的真理都無法明了等等。佛陀說衆生無明,即是無知,因爲不知道世間真相的緣故。

  “無明”的相反是“明”。“明”即是明了解脫生死的道理。當對此道理明了 後,稱之爲有智慧;反之,稱之爲無智慧。“明”也可解說爲覺悟、智慧之意。就是指覺悟真理,非常肯定地了解這些真理能夠使我們解除苦的束縛,而達到解脫生死的最終目標。“明門”就是指覺悟真理的門路。《大乘百法明門論》中的“明門”是指通過學習,深入了解這一百個法,能夠使我們覺悟真理,開啓智慧之門。

  佛教經常提到“叁藏”,可能叁藏這個名詞很多人不懂,但《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師父“唐叁藏”,則是家喻戶曉傳奇般的化合物。唐叁藏是指玄奘法師,出生在中國的唐朝,博學多才,畢生鑽究佛理,是當代最出類拔萃的法師,精通經、律、論叁藏十二部的佛法,故被稱爲叁藏法師。《叁藏》是指經、律、論,是佛教經典集成的總稱,有時稱之爲《大藏經》,共有幾十本,浩瀚如海,深奧難懂。這些精深奧妙的佛法,是佛陀的遺教,也是偉大慈悲的佛陀,遺留給他後世弟子修學解脫煩惱,不再沈淪于苦海,證得涅槃的寶藏。

  1、經:梵文是(Sutra),巴利文是(Sutta),中文音譯爲修多羅,或譯爲素呾覽;意譯爲經,又叫契經,或叫經本。“經”有經過、通過;又有貫串的意思。此“經”字的翻譯非常恰當、傳神,意思是“貫串佛法”,使佛法貫串起來,讓我們明白、了解真理。2、律:梵文是(Vinaya),音譯爲“毗奈耶”簡稱爲“毗尼”。譯曰調伏。它有調伏我們的身、心,防止我們的身、口、意造惡業之意。就是身爲人天師的偉大佛陀,以慈悲的情懷,製定了種種的戒律,教導我們如何地修身養性,培養健全的價格,並淨化內心,抑製惡念,不造惡業,以達到解脫生死的最終目的。

  3、論:論梵文稱爲(Abidhamma),中文音譯爲“阿毗達磨”,意思是“對法”。即以智慧對觀諸法的真理。就是以解脫生死爲目標,以智慧觀察一切法,稱爲對法。

  精通經、律、論的法師,稱爲叁藏法師。但是佛陀的遺教━━叁藏十二部,深奧難懂,自古以來的法師大德,能夠精通經、律、論叁藏的沒有幾個。有些法師精通律藏,稱爲律師;有些法師精通經藏,稱爲講經師;有些法師精通論藏,稱爲論師。而唐朝的玄奘法師是少數精通經、律、論叁藏的法師,所以稱他爲叁藏法師。至今尚未有任何法師能出其右,精通經、律、論于一身。《大乘百法明門論》中的“論”就是屬于叁藏中的論藏。有些論著是佛陀诠釋的,但是當時並沒有把那些道理歸類集中,後人就發心把它整理、綜合、歸類而收集成爲各種不同的論著。如:《成實論》、《阿毗達磨俱舍論》、《唯識論》等等,都是叁藏十二部中的論藏。

  總的來說,《大乘百法明門論》是屬于大乘佛教的一部論著,倘若能依據論中所闡述的百法修學,就能覺悟真理,進入智慧之門,證得解脫生死的涅槃境界。

  五、總釋

  《大乘百法明門論》是由世親比丘所造,由于他是修學大乘佛法的,因此稱他爲世親菩薩。世親菩薩造此論的主要目的是要以大乘佛法中的一百個法,讓修行者知道吾人的身、心世界其實就是個個不同的法在作用,它們不只組合成我們的身、心,更組合成這個世界,而在整個組合裏,並沒有一個“我”,即是“無我”。

  叁藏十二部中的經典和論著,其所诠釋的佛法,總是離不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闡述人生宇宙的叁個真理━━叁法印。叁法印爲佛教的重要教義,判斷佛法的是否究竟,即以此叁法印來衡量,凡符合真理的佛法一定符合叁法印。《大乘百法明門論》的主要目標是講叁法印中的“諸法無我”。所謂“諸法”就是一切法,而世親菩薩卻精選出一百種包括世間、出世間法來诠釋這“無我”的真理。

  論文: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雲何爲無我?

  佛陀是叁界中最尊貴的聖人,是圓滿覺悟世間真理的覺悟者,因此我們稱佛爲“世尊”。這段論文是《大乘百法明門論》中的第一句話,其意是:“如同世尊所說,在世間的森羅萬物中沒有一個我。”論師世親菩薩就問:“什麼是一切法?爲什麼又叫做無我?”做爲講演此論的開始。

  現在讓我們來看什麼是“我”?一般人認爲我的意義有叁:1、主宰:即自由支配者。比如…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序 第一節 簡介百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