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藏世界品》中,詳細記載有華藏世界的莊嚴及構造。此世界爲須彌山微塵數的風輪所持,其最底的風輪稱爲平等住,最上的風輪,稱爲殊勝威光藏。最上的風輪能持香水海,其中有一大蓮華,稱爲種種光明蕊香幢。蓮華藏世界即在此大蓮華之中,周圍有金剛輪山圍繞,其內大地皆由金剛所成,堅固不壞,清淨平坦,無有高下,尚有世界海微塵數的莊嚴。又此大地中亦有不可說微塵數的香水海,一一香水海的周圍有四天下,及微塵數的香水河,諸河中間之地,悉以妙寶莊嚴,分布如天帝網。一一香水海中亦有不可說微塵數的世界種,一一世界種複有不可說微塵數的世界。蓮華藏世界中央的香水海稱爲無邊妙華光,由海中出大蓮華,其上有稱爲普照十方的世界種。其中有二十重不可說微塵數的世界布列于其間。以此中央世界種爲中心,共有一一一個世界種,羅列成如網的圍罩,而構成世界網,各皆以衆寶莊嚴,佛則出現于其中,衆生亦充滿其間。由此可窺見其構造的莊嚴,及其廣大無邊。
爲說明華藏世界的殊勝,茲將此世界中二十重世界相狀次第陳述如左:
最下方世界,名最勝光遍照,摩尼寶形,依寶摩尼華而住。
種種香蓮華妙莊嚴世界,如師子座,依寶蓮華網而住。
一切寶莊嚴普照光世界,其形八隅,依種種寶璎珞而住。
種種光明華莊嚴世界,如摩尼蓮花,依衆色金剛屍羅幢海住。
普放妙華光世界,其形普方,依一切樹莊嚴寶輪網海住。
淨妙光明世界,四方形,依金剛宮殿海住。
衆華焰莊嚴世界,樓閣形,依一切寶色焰海住。
出生威力地世界,因陀羅網形,依種種寶色蓮華座虛空海住。
出妙音聲世界,梵天身形,依恒出一切妙音聲莊嚴雲摩尼王海住。
金剛幢世界,相狀周圓,依一切莊嚴寶獅子座摩尼海住。
恒出現帝青寶光明世界,半月形,依種種殊異華海住。
光明照耀世界,狀如華旋,依華旋香水海住。
娑婆世界,狀如虛空,依種種色風輪所持蓮華網而住。
寂靜離塵光世界,執金剛形,依種種寶衣海住。
衆妙光明燈世界,卍形,依淨華網海住。
清淨光遍照世界,龜甲形,依種種香焰蓮華海住。
寶莊嚴藏世界,八隅形,依光明藏摩尼藏海住。
離塵世界,珠璎形,依衆妙華師子座海住。
清淨光普照世界,寶華旋布形,依無量色香焰須彌山海住。
妙寶焰世界,形如寶莊嚴具,依一切諸天形摩尼王海住。
從蓮華上第一重世界,有“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依次遞上,直至有“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此二十重世界上闊下狹,如一立體幾何圓錐形倒立于妙蓮華之上。此娑婆世界在第十叁層,共有“十叁佛剎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下有十二層,上有七層,而人類更如微塵中的微塵,居于其中。
從華嚴的一真法界而言,“微塵不算小,虛空不算大”。我們的觀念裏,總以爲微塵很小,虛空很大。其實,這種大和小的概念,也是錯誤的見解。在真實的世界裏,大小是一樣的。過去有一位書生,到寺院去參拜,看到殿堂上寫著一副對聯:“須彌納芥子,芥子納須彌。”深深不以爲然的說:“佛教講話矛盾,不合情理。須彌納芥子,高大的須彌山,包藏如芝麻那麼小的芥菜種子,還合乎常理;芥子納須彌,這個小小的芥菜子怎麼能夠藏納須彌山呢?簡直是狂妄之語!”恰巧一位知客師父聽到了,就上前詢問,他說:“先生!這副對聯並不矛盾,你是讀書人,想必知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吧!請問你:萬卷書讀到那裏去了?”
那個人肚子一拍,就說:“讀到我肚子裏去了。”知客師父于是拿了一本書說:“請你把它也放到你的肚子裏面去吧。”書生說:“道理可以讀進去,書怎麼可以放進去呢?”萬卷的經論可以容納于小小的肚子裏,這個大與小能夠互相容納的道理,就是華嚴微細兼容的道理。俗語常說:“宰相肚裏能撐船。”宰相的肚子真的那麼大嗎?怎麼能撐船呢?佛陀的肚量包容天地,我們也和佛陀一樣,人人具有佛性啊。盡虛空都在我們的心胸之中,關鍵只在我們能不能把心裏的世界慢慢的擴大而已。以臺北市爲例,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在人口密集的臺北市要求擁有寬敞的住居,但是我們如果能夠了解華嚴的一真法界,先將自己的心裏擴大,心裏的空間擴大起來,雖然是立錐之地,也和整個法界一樣寬廣。把我們的心量擴充得如一真法界一樣寬大之後,對我們現實的生活有很大的幫助,會減少因爲空間狹窄所引起的沖突,而得到人際關系的和諧。
在華嚴的一真法界裏,有的不是真有,無的不是真無;汙穢的不是汙穢,清淨的不是清淨;退步的不是落伍,向前的也不是前進。在一真法界裏,有無也好,淨穢也好,前後也好,大小也好,長短也好,都是虛假不實的。超越時間空間的一真法界裏,一念百千劫,百千劫在一念,一粒微塵就是十方國土,十方國土也是一粒微塵,在《華嚴經》的一真法界,是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無礙的法界。
不讀《華嚴經》,不知佛教的富貴。只要讀過《華嚴經》的人,便知道佛教思想的高超與豐富,心胸也自然寬廣擴大。
二、華嚴的戒觀
在《華嚴經》中,有著“大”與“完美”的特征,例如:心大、境大、位大、因大、果大、用大、教大、義大等十種。同時強調信、解、行、證的落實。就《華嚴經》中的戒法而言,從(淨行品)中可見其無所不涵蓋的特色。本品由智首菩薩爲當機衆,請問淨化身、口、意叁業的方法,文殊菩薩爲說“一百四十一願行”,作爲淨化身心的指南。其中每一願,都是從佛化的日常生活中所提出者,修行的佛弟子在耳聞、目視,一舉手、一投足之間,均以成就一切衆生爲前提,而作意“當願衆生”,發出廣大淨善心意,來美化心靈,成就世間,開拓胸襟,成爲徹底的戒法。佛教徒每日的叁皈依文,就是出自于本品。
此外,在《華嚴經》的各品當中,也有種種不同的戒法,如(離世間品)中,有十種清淨戒:
身淨戒,防護身叁惡故;
口淨戒,遠離口四過故;
心淨戒,永離貪恚諸邪見故;
具一切淨戒,于人天中最勝妙故;
守護菩提心淨戒,不樂小智故;守護如來所製淨戒,乃至微細罪,生大怖畏故; 微密淨戒,善拔犯戒衆生故;
不作一切惡淨戒,積聚一切諸善法故;
遠離一切有見淨戒,于戒無著故;
守護一切衆生淨戒,發起大悲故。以上十種淨戒,以“守護菩提心”、“守護一切衆生”作爲戒法的要點。
在(十無盡藏品),列舉有十種“戒藏”,包括:
普饒益戒;
不受戒;
無著戒;
安住戒(無悔恨戒);
不诤戒;
不惱害戒;
不雜戒;
離邪命戒;
離惡戒;
無毀犯戒(清淨戒)。其中第二條不受戒,是指不受外道各種戒。第叁無著戒(不住戒),指不住于欲界、色界、無色界。第四安住戒,指不作重罪,不行谄詐,不破淨戒,心無悔恨,故能安住。第五不诤戒,指不以持戒而惱他衆生,但願一切衆生心常歡喜。第七不雜戒,指不著邊見,不持雜戒,但觀緣起,持出離戒。第八離邪命戒(無貪求戒),指不現異相,不彰己有德。第九離惡戒(無過失戒),指行者不以持戒而貢高傲人;見破戒人,亦不輕毀。第十清淨戒(無毀犯戒),指永斷殺、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無義語、貪、瞋、邪見。
尤其菩薩行者修持第十淨戒無犯時,作是念言:“一切衆生,毀犯淨戒,皆由顛倒。我當成就無上菩提,廣爲衆生說真實法,令離顛倒,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二戒藏。”
在(離世間品)中,另有菩薩摩诃薩十種戒:
不舍菩提心戒;
遠離聲聞、緣覺二乘地戒;
觀察利益一切衆生戒;
令一切衆生住佛法戒;
修一切菩薩所學戒;
于一切法無所得戒;
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戒;
不著一切如來身戒;
思惟一切法,離取著戒;
諸根律儀戒。如果諸菩薩能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廣大戒波羅蜜。
綜上所述,華嚴的戒觀,具有下列特色:
以“發願”作爲持戒的增上力。
戒法大多適合在家、出家共同受持。
以“守護菩提心”的菩薩發心,作爲持戒的一貫精神。
以具建設性的守護一切衆生的思想,闡揚持戒的積極意義。
以“六根淨化”爲前提,“不由他教,能自開解”的“心戒”爲軸心。
《華嚴面面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