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藏世界品》中,详细记载有华藏世界的庄严及构造。此世界为须弥山微尘数的风轮所持,其最底的风轮称为平等住,最上的风轮,称为殊胜威光藏。最上的风轮能持香水海,其中有一大莲华,称为种种光明蕊香幢。莲华藏世界即在此大莲华之中,周围有金刚轮山围绕,其内大地皆由金刚所成,坚固不坏,清净平坦,无有高下,尚有世界海微尘数的庄严。又此大地中亦有不可说微尘数的香水海,一一香水海的周围有四天下,及微尘数的香水河,诸河中间之地,悉以妙宝庄严,分布如天帝网。一一香水海中亦有不可说微尘数的世界种,一一世界种复有不可说微尘数的世界。莲华藏世界中央的香水海称为无边妙华光,由海中出大莲华,其上有称为普照十方的世界种。其中有二十重不可说微尘数的世界布列于其间。以此中央世界种为中心,共有一一一个世界种,罗列成如网的围罩,而构成世界网,各皆以众宝庄严,佛则出现于其中,众生亦充满其间。由此可窥见其构造的庄严,及其广大无边。
为说明华藏世界的殊胜,兹将此世界中二十重世界相状次第陈述如左:
最下方世界,名最胜光遍照,摩尼宝形,依宝摩尼华而住。
种种香莲华妙庄严世界,如师子座,依宝莲华网而住。
一切宝庄严普照光世界,其形八隅,依种种宝璎珞而住。
种种光明华庄严世界,如摩尼莲花,依众色金刚尸罗幢海住。
普放妙华光世界,其形普方,依一切树庄严宝轮网海住。
净妙光明世界,四方形,依金刚宫殿海住。
众华焰庄严世界,楼阁形,依一切宝色焰海住。
出生威力地世界,因陀罗网形,依种种宝色莲华座虚空海住。
出妙音声世界,梵天身形,依恒出一切妙音声庄严云摩尼王海住。
金刚幢世界,相状周圆,依一切庄严宝狮子座摩尼海住。
恒出现帝青宝光明世界,半月形,依种种殊异华海住。
光明照耀世界,状如华旋,依华旋香水海住。
娑婆世界,状如虚空,依种种色风轮所持莲华网而住。
寂静离尘光世界,执金刚形,依种种宝衣海住。
众妙光明灯世界,卍形,依净华网海住。
清净光遍照世界,龟甲形,依种种香焰莲华海住。
宝庄严藏世界,八隅形,依光明藏摩尼藏海住。
离尘世界,珠璎形,依众妙华师子座海住。
清净光普照世界,宝华旋布形,依无量色香焰须弥山海住。
妙宝焰世界,形如宝庄严具,依一切诸天形摩尼王海住。
从莲华上第一重世界,有“佛剎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依次递上,直至有“二十佛剎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此二十重世界上阔下狭,如一立体几何圆锥形倒立于妙莲华之上。此娑婆世界在第十三层,共有“十三佛剎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下有十二层,上有七层,而人类更如微尘中的微尘,居于其中。
从华严的一真法界而言,“微尘不算小,虚空不算大”。我们的观念里,总以为微尘很小,虚空很大。其实,这种大和小的概念,也是错误的见解。在真实的世界里,大小是一样的。过去有一位书生,到寺院去参拜,看到殿堂上写着一副对联:“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深深不以为然的说:“佛教讲话矛盾,不合情理。须弥纳芥子,高大的须弥山,包藏如芝麻那么小的芥菜种子,还合乎常理;芥子纳须弥,这个小小的芥菜子怎么能够藏纳须弥山呢?简直是狂妄之语!”恰巧一位知客师父听到了,就上前询问,他说:“先生!这副对联并不矛盾,你是读书人,想必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吧!请问你:万卷书读到那里去了?”
那个人肚子一拍,就说:“读到我肚子里去了。”知客师父于是拿了一本书说:“请你把它也放到你的肚子里面去吧。”书生说:“道理可以读进去,书怎么可以放进去呢?”万卷的经论可以容纳于小小的肚子里,这个大与小能够互相容纳的道理,就是华严微细兼容的道理。俗语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的肚子真的那么大吗?怎么能撑船呢?佛陀的肚量包容天地,我们也和佛陀一样,人人具有佛性啊。尽虚空都在我们的心胸之中,关键只在我们能不能把心里的世界慢慢的扩大而已。以台北市为例,我们每个人不可能在人口密集的台北市要求拥有宽敞的住居,但是我们如果能够了解华严的一真法界,先将自己的心里扩大,心里的空间扩大起来,虽然是立锥之地,也和整个法界一样宽广。把我们的心量扩充得如一真法界一样宽大之后,对我们现实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会减少因为空间狭窄所引起的冲突,而得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在华严的一真法界里,有的不是真有,无的不是真无;污秽的不是污秽,清净的不是清净;退步的不是落伍,向前的也不是前进。在一真法界里,有无也好,净秽也好,前后也好,大小也好,长短也好,都是虚假不实的。超越时间空间的一真法界里,一念百千劫,百千劫在一念,一粒微尘就是十方国土,十方国土也是一粒微尘,在《华严经》的一真法界,是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圆融无碍的法界。
不读《华严经》,不知佛教的富贵。只要读过《华严经》的人,便知道佛教思想的高超与丰富,心胸也自然宽广扩大。
二、华严的戒观
在《华严经》中,有着“大”与“完美”的特征,例如:心大、境大、位大、因大、果大、用大、教大、义大等十种。同时强调信、解、行、证的落实。就《华严经》中的戒法而言,从(净行品)中可见其无所不涵盖的特色。本品由智首菩萨为当机众,请问净化身、口、意三业的方法,文殊菩萨为说“一百四十一愿行”,作为净化身心的指南。其中每一愿,都是从佛化的日常生活中所提出者,修行的佛弟子在耳闻、目视,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均以成就一切众生为前提,而作意“当愿众生”,发出广大净善心意,来美化心灵,成就世间,开拓胸襟,成为彻底的戒法。佛教徒每日的三皈依文,就是出自于本品。
此外,在《华严经》的各品当中,也有种种不同的戒法,如(离世间品)中,有十种清净戒:
身净戒,防护身三恶故;
口净戒,远离口四过故;
心净戒,永离贪恚诸邪见故;
具一切净戒,于人天中最胜妙故;
守护菩提心净戒,不乐小智故;守护如来所制净戒,乃至微细罪,生大怖畏故; 微密净戒,善拔犯戒众生故;
不作一切恶净戒,积聚一切诸善法故;
远离一切有见净戒,于戒无着故;
守护一切众生净戒,发起大悲故。以上十种净戒,以“守护菩提心”、“守护一切众生”作为戒法的要点。
在(十无尽藏品),列举有十种“戒藏”,包括:
普饶益戒;
不受戒;
无着戒;
安住戒(无悔恨戒);
不诤戒;
不恼害戒;
不杂戒;
离邪命戒;
离恶戒;
无毁犯戒(清净戒)。其中第二条不受戒,是指不受外道各种戒。第三无着戒(不住戒),指不住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第四安住戒,指不作重罪,不行谄诈,不破净戒,心无悔恨,故能安住。第五不诤戒,指不以持戒而恼他众生,但愿一切众生心常欢喜。第七不杂戒,指不着边见,不持杂戒,但观缘起,持出离戒。第八离邪命戒(无贪求戒),指不现异相,不彰己有德。第九离恶戒(无过失戒),指行者不以持戒而贡高傲人;见破戒人,亦不轻毁。第十清净戒(无毁犯戒),指永断杀、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无义语、贪、瞋、邪见。
尤其菩萨行者修持第十净戒无犯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毁犯净戒,皆由颠倒。我当成就无上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令离颠倒,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戒藏。”
在(离世间品)中,另有菩萨摩诃萨十种戒:
不舍菩提心戒;
远离声闻、缘觉二乘地戒;
观察利益一切众生戒;
令一切众生住佛法戒;
修一切菩萨所学戒;
于一切法无所得戒;
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戒;
不着一切如来身戒;
思惟一切法,离取着戒;
诸根律仪戒。如果诸菩萨能安住此法,则得如来无上广大戒波罗蜜。
综上所述,华严的戒观,具有下列特色:
以“发愿”作为持戒的增上力。
戒法大多适合在家、出家共同受持。
以“守护菩提心”的菩萨发心,作为持戒的一贯精神。
以具建设性的守护一切众生的思想,阐扬持戒的积极意义。
以“六根净化”为前提,“不由他教,能自开解”的“心戒”为轴心。
《华严面面观》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