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導讀
《華嚴經》,具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成道後在菩提場等處,藉普賢、文殊諸大菩薩顯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雜華莊嚴,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要典。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即包含之義;方,即軌範之義;廣,即周遍之義。亦即總說一心法界之體用,廣大而無邊,稱爲大方廣。佛,即證入大方廣無盡法界者;華,即成就萬德圓備之果體的因行譬喻;故開演因位之萬行,以嚴飾佛果之深義,則稱爲佛華嚴。總之,大方廣佛華嚴系所诠之義理,而“經”則爲能诠之言教。
本經系如來成道後之第二七日,于菩提樹下爲文殊、普賢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之自內證法門,此一華嚴經教乃教法中之根本*輪,故稱“稱性本教”。又因本教法屬頓教法門,故亦稱初頓華嚴。內容記述佛陀之因行果德,開顯出重重無盡、事事無礙之妙旨。華嚴經雖出于印度,然尚未發揮本經最高之玄旨,直至我國成立華嚴宗,方才發揚其真義。
此經漢譯本有叁種:一、東晉佛馱跋陀羅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爲區別于後來的唐譯本,又稱爲"舊譯《華嚴》",或稱爲《六十華嚴》。二、唐武周時實叉難陀的譯本,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又稱爲"新譯《華嚴》",或稱爲《八十華嚴》。叁、唐貞元中般若的譯本,也題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爲《普賢行願品》,或稱爲《四十華嚴》。
此經第一譯六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叁萬六千偈,是由慧遠的弟子支法領從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帶)得來,于晉義熙十四年(418)
叁月十日在揚州(今南京)道場寺請天竺叁藏佛馱跋陀羅譯出,叁藏手執梵本,譯爲漢語,法業筆受,慧嚴、慧觀等潤文,吳郡內史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爲檀越,于元熙二年(420)
六月十日譯竟,劉宋永初二年(421)複校完畢(見《出叁藏記集》卷九經後記等)。初譯出時分五十卷,後改爲六十卷,內分叁十四品,總由七處、八會的說法而成。嗣後唐永隆元年(680)叁月,天竺叁藏地婆诃羅和法藏校勘此經,見所譯《入法界缺》內有缺文,因更就梵本譯出從摩耶夫人到彌勒菩薩文一段約八九紙補入(見《華嚴經探玄記》卷一)。這就成爲現行《華嚴經》六十卷本。此經第二譯八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四萬五千頌,系唐則天武後遣使從于阗求得,並請來其地叁藏法師實叉難陀,于證聖元年(695)叁月十四日在洛陽大遍空寺開始翻譯,武後親臨譯場首題品名,菩提留志、義淨同宣梵本,複禮、法藏等並參與筆受潤文,到聖曆二年(699)十月十八日在佛授記寺譯畢(見《開元釋教錄》卷九),成八十卷,內分叁十九品,總由七處(同舊譯)、九會(八會同舊譯,新增"普光法堂"一會)的說法而成。後法藏發見此經《入法界品》中尚有脫文,仍與地婆诃羅校勘梵文,于第八十卷初從彌勒菩薩後至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善知識前中間,補入文殊伸手摩善財頂十五行(《華嚴經疏》卷叁、《華嚴經略策》),即爲現今流行的《華嚴經》八十卷本。
此經第叁譯四十卷本,它的梵文原本一萬六千七百偈(見《貞元釋教錄》卷十七)系南天竺烏荼國王親手書寫遣使于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送贈來唐。翌年六月,唐德宗囑罽賓叁藏般若在長安崇福寺從事翻譯,廣濟譯語,圓照筆受,智柔、智通回綴,道弘、鑒靈潤文,道章、大通證義,澄觀、靈邃等詳定,至十四年(798)二月譯畢,成四十卷。其內容系勘同舊新兩譯《華嚴經》的《入法界品》一品,但文字上大爲增廣;尤其是四十卷有普賢十大行願,和新添的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是前此兩譯《華嚴經》中所未有。以上是漢譯此經的叁大譯本。此外,此經中某一品或一部分傳譯于中國的爲數也不少。公元二世紀中--後漢支婁迦谶曾于洛陽譯出《兜沙經》一卷,當是此經別行本漢譯的開始,吳支謙、西晉竺法護、聶道真乃至南北朝、隋、唐各朝,都有《華嚴經》的支分別行本譯出,在法藏《華嚴經傳記》卷一中曾列舉有這類別行譯本叁十五部。今略就現存各本並對照唐譯各品會列載如下:
《佛說兜沙經》一卷("如來名號品","光明覺品"),後漢支婁迦谶譯。
《佛說菩薩本業經》一卷("淨行品","十住品"),吳支謙譯。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一卷("淨行品"),西晉聶道真譯。
《菩薩十住行道品》一卷("十住品"),西晉竺法護譯。《菩薩十住經》一卷(同上),東晉祇多密譯。
《漸備一切智德經》五卷("十地品"),西晉竺法護譯。《十住經》四卷(同上),後秦鸠摩羅什譯。
《佛說十地經》九卷(同上),唐屍羅達摩譯。
《等目菩薩所問叁昧經》叁卷("十定品"),西晉竺法護譯。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一卷("壽量品"),唐玄奘譯。
《佛說校量一切佛刹功德經》一卷(同上),宋法賢譯。
《佛說如來興顯經》四卷("如來出現品"),西晉竺法護譯。
《度世品經》六卷("離世間品"),西晉竺法護譯。
《佛說羅摩迦經》叁卷("入法界品"),西秦聖堅譯。
《文殊師利發願經》一卷(同上),東晉佛馱跋陀羅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一卷(同上),唐地婆诃羅譯。
《佛華嚴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二卷("普光法堂會"),隋阇那崛多譯。
《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一卷(同上),唐實叉難陀譯。
《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一卷(別本華嚴),唐實叉難陀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一卷(同上),唐提雲般若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修慈分》一卷(同上),唐提雲般若譯。
《大方廣普賢所說經》一卷(同上),唐實叉難陀譯。
至如《華嚴》叁大譯本中的唐般若譯四十卷《華嚴》,也同樣是全部經中《入法界品》的別行。
此經的藏文譯本,系由印度勝友、天王菩提和中國西藏智軍共從梵文譯出,並由遍照護加以複校,成一百十五卷(奈塘目錄作一百叁十卷,德格目錄作一百一十六卷,實爲一百一十五卷),內分四十五品,前四十四品相當于唐譯本前叁十八品,第四十五品當于唐譯本第叁十九《入法界品》,又藏譯本比漢譯本多出第十一品和第叁十二品,其他各品文句上也頗有出入。
關于此經的梵本,如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五說:"《華嚴經》有百千偈,故名”百千經”。"又《華嚴經傳記》卷一也稱,西域傳說此《華嚴大不思議解脫經》有叁本:其中上中兩本隱而不傳,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現流天竺。5中國佛教此中所說現流天竺的下本有十萬偈,和《大智度論》卷一百所說"《不思議解脫經》有十萬偈",晉譯《六十華嚴經後記》所說"《華嚴經》梵本凡十萬偈"相符,而證明此經亦名《不思議解脫經》,全本凡十萬偈,而《四十華嚴》乃其中的一部分。如《貞元釋教錄》卷十七說:"梵本《大方廣佛花嚴經》總有六夾,共十萬偈,大唐已譯八十卷當第二夾了,今南天竺國王所進當第叁夾(即般若譯《四十華嚴》梵本),有一萬六千七百偈"。又《四十華嚴經後記》也說此梵本是"南天竺烏荼國……王手自書寫《大方廣佛華嚴經》百千偈中所說”善財童子親近逞事佛刹極微塵數善知識行中五十五聖者善知識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再參考世親《十地經論》與金剛軍、堅慧的釋論,解釋此經《十地品》,寂天的《大乘集菩薩學論》也引用此經《賢首品》的偈頌等情形來看,可以想見此經的《入法界》、《十地》乃至其他各品在印度古代已各成一經而分別流行。其中《入法界品》(即《四十華嚴》)和《十地品》,且爲尼泊爾佛教中古來通常傳誦的九部大經之二,因而這兩品的梵本在尼泊爾一直保存。到十九世紀中,這兩品梵本隨著其他梵典又由尼泊爾更流傳到印度、英、法、日本等國,並有所校勘出版。現行梵文《十地品》有近藤晃曜校刊本(東京,1936),《入法界品》有鈴木大拙,泉芳璟校刊本(京都,1934~1936),《普賢菩薩行願贊》有渡邊海旭校刊本(1902)。至于其他各品的梵本似都已散佚而未見發現。
此經的漢譯本中,以唐譯八十卷本的文義最爲暢達,品目也較完備,因而在漢地流傳最盛。以下依據這一譯本略述此經的內容——
唐譯本經系由九會的說法組合而成。第一會,敘佛在菩提場中初成正覺,道場無量妙寶莊嚴,金剛座上的遮那佛身萬德圓滿。十方世界微塵數菩薩乃至金剛力士諸神諸天等各具無量功德一時雲集,各各說頌贊佛,所有的華藏莊嚴世界海中一切世界也都同樣入佛境界(《世主妙嚴品》第一)。諸菩薩和一切世間主說頌問佛,佛現瑞相放光說頌,又現諸神變,一切法勝音等菩薩各說頌贊佛(《如來現相品》第二)。時普賢菩薩入佛叁昧,受諸佛贊歎摩頂,從叁昧起,十方一切如來放光頌贊普賢菩薩,一切菩薩也同頌贊(《普賢叁昧品》第叁)。普賢菩薩以佛神力,向道場海衆諸菩薩說世界海等十事,分別顯示十方刹土的形相和它的原因(《世界成就品》第四)。普賢又說毗盧遮那往昔修行所嚴淨的華藏莊嚴世界海無量妙寶莊嚴功德,乃至世界海中一切世界的莊嚴和諸佛號(《華藏世界品》第五)。普賢又說這是由于毗盧遮那過去世爲大威光太子時供養諸佛廣修無量妙行的廣大功德莊嚴成就(《毗盧遮那品》第六)。
第二會,敘佛在普光明殿蓮華座上,顯現神變,十方菩薩都來集會。文殊師利菩薩承佛的威力,向衆菩薩稱說佛的名號,由于隨應衆生各別知見,遂有無量不同的名號如來爲衆說法(《如來名號品》第七)。文殊師利又說娑婆世界中苦集滅道四聖谛的種種異名,和十方一切世界無量不同的四聖谛…
《《華嚴經》導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