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普賢行願思想之研究(楊政河)▪P2

  ..續本文上一頁名,所以在佛法的領域中將他代表智慧,唯有大智慧爲前導,才能啓信,所以稱文殊是代表智慧與信仰統一的象征。經中又說:“般若爲諸佛之母”

  p. 101

  。所以文殊被譽爲“七佛之師”,因爲他在過去生中,曾經做過七尊佛的老師,而且他還發願要做叁世諸佛的老師,像善財童子就是受到文殊的教化,然後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才會有這麼大的成就。所以文殊菩薩就是一切菩薩的上首菩薩,因爲唯有他才能使信仰與智慧打成一片。假定智慧離開信仰,那麼智慧就容易落于錯誤的思想上去;甚至落于頑空或斷滅空的窠臼中去;因此唯有在智慧的指導下,其心思才可以純潔清淨,有向上向善的信仰。而且智慧的殊勝作用,在于探求真理,離開了智慧便不能追求真理,所以信仰與智慧是要打成一片。這二者都在文殊菩薩身上充份的表露出來。

  同樣的,普賢菩薩也是一切菩薩中的上道菩薩,因爲他的最大德行,就是要修廣大行願,所以稱爲大行普賢菩薩。換言之,他就是腳踏實地的去修去做,而且含有願心;其廣大而普遍的修一切行願,就是他所發的十大願王。他首先樹立一個崇高的目標,以及堅定的志願,然後再本著自己所立的願心去如法實踐與修行,自然就會有成功的一天。在佛法中,便常以大海來譬喻“願”,而以高山來譬喻“行”,這就是所謂“行山願海”。對于遼闊廣大而深邃的願海,惟有以崇高卓絕的堅毅行山,才能將它填滿。所以我們從普賢菩薩所發的十大行願中便可看出,他確實是統一了大行大願,而且表露出其實際的利益和真正的效用。

  印順導師說:“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各得佛陀的一體,而實不相離而相成的。甚深智爲方便,廣行自他兼濟行,叫攝導萬行。因了萬行的修集,使智慧更明淨,叫莊嚴般若。知,所以能行;行,所以能知;愈知愈行,達于知行的合一,而且究竟,釋迦的大雄表示他。佛陀,從知一方面說,可以叫正遍知;從行一方面說,可以叫大慈悲;或者綜合的叫明行足,兩足尊。但這只是究竟的智行,離了文殊普賢的德性,就難于說明。所以,只要依因位的大智大行,顯出它的究竟性,就得了。”[2]因此一個是深具大智大慧的文殊,一個是深具大行大願的普賢,以文殊的大智慧與普賢的大行願,在佛陀的身上統一起來,如果說佛陀具有大智慧,那是文殊具有的大智慧之故;如果說佛陀具有大行悲願的話,

  p. 102

  就是指普賢所具有的廣大行願之故。所以二聖各得佛陀的一體,而且不相舍離,所以才能達到究竟圓滿。

  另外,在華嚴宗的四祖澄觀大師,在他所著的“叁聖圓融觀”中,也特別強調其特殊德性。所謂叁聖,就是以文殊與普賢二聖代表因分,釋迦文佛代表果分,因爲因果不二,所以叁聖自然圓融無礙。譬如他說: “竊以大聖文殊師利,表乎真智,普賢菩薩,旌乎真理,二法混融,即表毗盧遮那之自體也。理包萬行,事括千門,廣喻太虛,周齊罔極。”[3]因此澄觀大師便首先說明二聖法門所代表的相對融通的法則,然後再說明叁聖相融彰顯,成爲圓融無礙的道理。在二聖法門中,他分叁對來說明:

  (一)能信所信一對:普賢菩薩是所信的法界,譬如在理趣般若經中便說: “一切衆生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因爲一切衆生皆具有成佛的本性,就有如在如來藏中藏著如來,這是由于在普賢菩薩的法體中所遍具,自然能彰現的緣故。因此在華嚴經的初會,普賢菩薩即入如來藏身叁昧中,這就是表示在菩提道場中,惟有依靠普賢菩薩的行願,才能證入,所以普賢菩薩便成爲華嚴經初會的會首,其理由在此。

  而文殊菩薩代表能信的心體,譬如在佛名經中便說: “一切諸佛,皆因文殊而發心者。”文殊菩薩是往昔已成佛果者,然而由于他的悲深願弘,便發大菩提心,生生世世要示現爲後世諸佛的老師。所以他可以說是代表引發信心的象征,這就是爲何善財童子一見文殊,便立刻證入根本智,而發起廣大信心,要去修學菩薩行願的最主要原因,所以經上說:“信圓果滿”,其理在此。

  (二)解行一對:普賢菩薩代表所起的萬行,而文殊師利代表由真智而起解佛理,因爲唯有通達事理的萬行,才能窮究于諸種方便法門。而這也就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師爲何要對慧能大師說: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師、佛。”(六祖壇經行由第一)這也是彌勒菩薩要對善財童子說:“汝先得見諸善知識,

  p. 103

  聞菩薩行,皆是文殊威力。”這就是前面所說的,要以文殊大智,才能起解普賢大行的緣故。

  (叁)理智一對:普賢菩薩代表所證的法界,因此善財童子一入其身,便能證得叁世平等身。在他的一毛孔中,能示現廣大而沒有邊際的法界,這就是因爲他能稱具法界性的緣故。而且普賢菩薩的身相猶如虛空,所以只要能夠見到普賢,就能立刻獲得波羅密多的般若智,因此普賢菩薩代表著能依理而闡發本自佛智的意思。

  至于文殊菩薩是代表能證悟的大智,因爲文殊師利在衆多的經典中所說的法門,都是爲了彰顯般若空慧的意旨。世上的一切萬理,都是從文殊的智慧大海中所流出,所以一見到文殊之後,方能見到普賢,這就是表示有了如量真智之後,才能證悟理體。因此古德都認爲,文殊菩薩是已經通達智照無二相,他所以不願意顯現身相,是表示他具有極深的智慧,而且已經達到心境兩亡、信解雙絕的緣故。雖然在理上分體用,智上分權實,但是只要我們能彰顯文殊的智慧,便可以證窮普賢的體用。

  了解了二聖的法門,是可以互相圓融,而毫無障礙,那麼我們便可以因文殊的大智,而引起信心,進而可以由此而産生深解佛理。因爲有信無解,便會增長無明;同樣有解無信,反會增長邪見;唯有信解兼具之後,才能了徹本源,而通達于極深的智慧領域。倘若我們能夠運用極深的智慧,來反觀察照我們的心源,便知成佛的根本並不異于初心,所以華嚴經淨行品說:“初發心時,即成正覺,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其理由在此。

  倘若我們能應用種種方便善巧的法門,來開顯我們本自的佛性智慧,那麼您將會發現,它並不遠離智慧本體。所以我們說文殊菩薩是代表信、智、照叁方面,並無二相。對于信、智、照雖分而爲叁事,但是只要能夠融通,便能自在圓融。

  現在我們再看看普賢菩薩。倘若普賢的理體未獲實行,那麼佛理便終究無法顯現,所以我們必須要依體起行。而且在我們如法奉行時,就必須針對著體性去行,因爲唯有由修行才能證理,這也就是說,理無行外之理。同樣,透過佛理的指引,

  p. 104

  才能顯現修行的途徑,所以行也無理外之行。那麼我們便能由其所證的理去如法修行,便沒有不圓滿具足的。這就是一證一切證,即體即用,即用顯體的功效。如此由普賢菩薩的理、行、體,便能叁事涉入,重重相融,自然能夠彰顯華嚴無盡法界緣起的思想。

  最後,再由這二聖法門所各自具足的叁事,互相的融攝;因爲有了智信,才知有法界;而且要講信仰問題,倘若找不出爲何要信仰的理由來作爲根據時,那麼這種信仰便成爲迷信,也就是能信與所信要合一;如此我們才能憑借著所信解的佛理,去如法奉行。而且惟有當你透過悟解而通達于佛理時,才能真正起行,那麼這個信就不異于解了。這就是解行不二的道理。另外智慧的産生是由佛理所彰顯出來的妙用,只要我們能夠體驗佛理,便能成就神妙智慧,而且還可以透過反觀察照的工夫,去驗證一下到底你所了解的有沒有錯誤,這就是理智不二。所以經上說: “無有如外智,能證于如,亦無智外如,爲智所入。”至于即體的妙用爲智,即用的本體爲理,體用不二。如此說來,那麼文殊菩薩的叁事,便能相互形成融通隱隱的關系;其實,這也正是令普賢菩薩的叁事,能夠涉入重重,而以其心境上的佛刹圓融觀來窮盡法界智慧。

  如果以整部華嚴經來講,那麼文殊普賢這二位上首菩薩的融通隱隱與涉入重重,便形成“一真法界”無障礙解脫境界,“所謂舉一全收”。對于二聖的法門,即然能夠融通自在、涉入重重,那麼普賢的因圓便能成就佛果菩提,進而離言絕相。如此自然能夠彰顯如同果海所炳現的境界,便可以稱其名爲光明遍照的毗盧遮那佛。另外又因爲本經中特別強調“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只要我們能夠了然于心,那麼念念因圓,便可以念念果滿,所以在“如來出現品”中說:“菩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倘若我們真能達到這個境界,或者能與它相應,那麼觸目對境,便可常見叁聖及十方諸菩薩,彰顯在你的眼前;也就是所謂的大智圓滿,大果現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因爲此心已炳現在“一真法界”無障礙的解脫境界中[4]。

  p. 105

  叁、普賢菩薩在華嚴經中的重要地位

  前面說過,文殊菩薩是以他的智慧銳利見稱,所以才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而普賢菩薩是以其廣大行願聞名,所以才稱爲大行普賢菩薩。“探玄記”卷十八說: “普賢當法界門是所入,文殊當般若門是能入門也;普賢叁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普賢明廣大之義,文殊甚深之義。”這是指普賢的特色。如果我們再從其德號來看他在佛法中的地位時,譬如“探玄記” 卷二說: “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而叁論宗的祖師嘉祥吉藏大師,在其“法華義疏”中便解釋爲:“化無不周曰普,鄰極亞聖稱聖。”前句是說明他在普度衆生的功德上,是沒有不普遍圓滿的,因爲從菩薩初發心要普度一切衆生,然而衆生是無限量的,所以他所要度化的衆生也是無限量的;在他長期的教化中,大體上都已化度,所以說他“化無不周”。後句是說明他已經證悟到十地以後的等覺之位,爲等覺菩薩,與妙覺佛位相鄰而居,只差一級而已。如果再往前跨進一步,就可以成就佛果菩提,與佛平等、圓滿相處,猶中國的孟子,且有…

《華嚴經普賢行願思想之研究(楊政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華嚴經》導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