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亞聖的雅號。
如果我們從字源學的觀點來看,普賢的梵語爲“叁滿多曼陀南”,中譯遍吉,其意義就是“無所不在的光”或“無處不有的慈”。對于這個名詞的起源,我們可以追溯到西元第二世紀的“法有我無宗”所撰集的“百緣經”和“普曜經”,它們稱之爲“賢善”和“普賢法身”(都具有後吉祥或圓滿的意義)[5] 。甚至有些經典,將普賢譯爲遍吉,實際只是翻譯不同,因爲遍就是普,吉就是賢,遍吉就是普遍吉祥的意思。就普賢證得法身來說,就是法身普賢吉祥;就普賢大行大願來說,就是行願的普遍吉祥。行願的遍吉,是屬于因中一切菩薩的行德;法身的遍吉,是屬于果上一切諸佛的理德。若因若果,若事若理,沒有不是普遍吉祥的。
另外在傳說中,甚至有人還認爲普賢菩薩早于喬達摩佛和觀世音菩薩,說他在遠古時代就與燃燈佛是合而爲一。
p. 106
還有人更認爲普賢菩薩就由兩個著名的“普”和“賢”字的縮語,“普”是普遍沒有遺漏的意思,認爲在佛法中具足所有的各種高深玄妙道理,普賢菩薩他完全透徹明白,沒有一些不清楚的。而且他又能將所修的十大行願的功德,完全回向于有情衆生,令一切衆生都能往生極樂世界,以待花開見佛,成就佛果菩提。這種救度衆生、憐憫衆生的心是極爲普遍的。由于他所發的願心,所修的功德,均能令一切盡虛空、遍法界的衆生蒙受重大的利益,所以才稱之爲“普”。
而且清涼國師的“華嚴疏鈔”就以十義來發揮“普”義,以顯無盡:(一)所求普,要勤求一切如來所證故;(二)所化普,一毛端起,有多衆生,遍周法界,無邊無盡,皆盡化故;(叁)斷障普,一念嗔心,百萬障門,如是等過八萬塵勞,猶如塵沙,皆悉斷除,一斷一切斷,無不斷故;(四)事行普,八萬度門,無邊行海,無不行故;(五)理行普,隨所修行,深入無際,徹理原故;(六)無礙行普,事理二行交徹故;(七)融通行普,隨一一行,攝一切故;(八)所起大用普,無有一用不周遍故;(九)所行處普,上之八門,遍帝網刹而修行故;(十)修行時普,窮叁際時,念念圓融,無竟期故。上之十普,參而不雜,涉入重重,善財入于普賢毛孔,一毛功德,即不可盡[6]。從這一段話中,更可以看出“普”義的殊勝了,也可由此了知總赅萬行,隨一一行,皆能稱法界性,遍周于行布圓滿法門。
由于普賢菩薩是以他的大願行而著名,所以凡是有心修學普賢行願的人,就應該效法其行願法門去精進參學,只要我們恭讀下列偈句,便可了然于心:
普賢行願不可陳,聖凡悉使證圓因,
一心不住超諸位,十願導歸繼能仁。
叁乘鹹令契果覺,群萌速得脫煩塵,
恪遵大士清明誨,決定即生達本真[7]。
p. 107
普賢願海實難陳,衆生無盡願無邊,
化生七寶得授記,花藏會上聞法獻。
行布圓融齊普周,接引凡流任優遊,
象駕瓶瀉二千酬,蓮開萬德一時圓。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體刹塵佛。
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衆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這些都是從普賢的大願行中所出生的威神之力,所謂全體起用,全用歸體,因赅果海,果徹因源的大悲願行。雖然華嚴經中,除普賢菩薩外,尚有諸衆菩薩,像文殊菩薩、法慧菩薩、功德林菩薩、金剛幢菩薩、金剛藏菩薩等,都是經中各諸會的會首。初會與第八會,普賢菩薩在這二會中都是毗盧遮那佛的代言人,藉著他的意志與行願的指引,在初會中,“普賢叁昧”一品正顯示佛華嚴的全體大用,經由普賢菩薩而入一切諸佛毗盧藏身叁昧。這叁昧依于法界稱性遍周一切刹塵,普身示現,逐漸達到全智、全慧與大能的境地,它能透露佛陀極抽象的那種形而上的教理,教諸衆生,不舍塵勞,繁興大用,隨說“世界成就品”。甚至在諸衆菩薩及天人的大會前,他還一一描述無窮數的莊嚴世界及十方國土的形成原因(世界成就品第四)。
也就是先陳述如來的依報,現總說刹海的源由,爲了美他及淨化叁千大千世界,普賢菩薩便敘述毗盧遮那佛在過去世中,因爲修持善行所完成的無數刹海、嚴淨、安布成立、無盡莊嚴、量等虛空、塵含法界的功德,以示淨穢諸刹,一切唯心,不過唯有深入普賢願海者;那麼一切處無非是佛土,一切時無非是佛事。于一修中起一切修,于一行中起一切行,
p. 108
即絕對而即相對境界,即相對而即絕對境界。(華藏世界品第五)對于依報的莊嚴是有其由來的,有如源遠而流長,根深而果茂的,所以說他往昔爲太子時的層層閱曆,是具備甚多修持勝因,才能嚴淨佛刹塵海。然後舉人顯法,總明所信的因果(毗盧遮那品第六)。
再者,我們看出,從“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華嚴經第廿七品到廿九品),這叁品是在十地圓滿後,即將成正覺的十地更勝進一位,就是等覺位。等覺位者,等是相似,因此位所作,皆似佛果,故名等覺;覺是佛果勝智。等覺法門是量同法界,要想彰顯它的勝妙境界,必須先要說明十定。定是離于沈掉!專注一境,持心不散,能定能住,所以叫做定。而它又必須具足窮盡諸法本源,才能通達于智慧的根本。根據十定的作用,才能量周法界,自然還要有十通品。通是妙用難測,自在無礙,緣境無壅名通,通是智用。因爲定、通實在是難以思維,那是屬于智慧的極致;因爲智慧的層次是玄奧宏廣,所以必須受之以十忍品。因此在這裏普眼菩薩就問毗盧遮那佛,至底普賢菩薩如何發展他的叁昧法門?于是普賢菩薩就闡釋“十種叁昧妙法、十種無所不在的超自然力,以及藉著佛法來克服所有幻象時所要達成的十種忍。”[8]
等到全體的會衆,都想了解在佛刹土中所具有應化身的各種動態,爲何說它是無所不在的現象時,普賢菩薩便在“十身相海品”(華嚴經第叁十四品)中,描述佛陀法身的特征,就像無盡世界的粒子那樣,是不可用算數來計算的;因爲佛的身相普周于叁千大千世界,皆由大智慧所攝化而感召正報有十種身,即:菩提身、願身、化身、力持身、相好身、威勢身、意生身、福德身、智身、法身,總計有十蓮華藏世界海微塵數相莊嚴,所以才稱十身相海。而且其一一相用,都是遍周法界。對于它的甚深廣大,實在是難以一一具陳,因此經中便特別說明佛陀九十七種大人相的主要特征,以彰顯佛刹土中的萬德莊嚴。
隨後普賢菩薩爲了讓所有與會衆生,都能解脫輪回的束縳,便在“普賢行品”(華嚴經第叁十六品)中,廣陳普賢行法,
p. 109
普賢菩薩認爲,如果要想獲得佛陀的十種智,就必須要修行十法,具備十淨、十大智及十觀照,其中以十十代表無盡;也就是說進行十個階段的優越而細膩的的沈思,然後才能融通佛法果海的妙德智慧,使得與會的海衆均能同行于如來道上。所以當普賢菩薩在闡述普賢行門時,便有由十方刹塵的菩薩,而且與普賢菩薩同名,均從普勝世界、普幢自在佛所,來到這個佛刹土作證,以表诠佛陀與普賢行門是體用一如、理智悲願都能圓滿具足,才能隨緣自在,而升進于極位。而且由十方刹土來的這些同名菩薩的作證,更可以彰顯出佛陀與普賢行門是遍滿于一切處,與十方同道,是無二無別。
然後,如來性起妙德菩薩(他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便啓請毗盧遮那佛,演說如來出現的大教法。如來便于口中放大光明,而入于普賢菩薩的口中,暗示他,希望他能夠對大衆詳盡解說“如來出現品”(華嚴經第叁十七品)。普賢菩薩在佛陀放光遍照的暗示下,便說明佛陀如何在十無量百千萬億的阿僧祇劫中,以無量的善行爲根基,才能順利彰顯其菩提心願,最後以無量阿僧祇法門圓滿才證悟成佛。這些都是以無量緣、無量事,方能成就所謂千種萬象的出現;如說有十種無量利行之相……。至音聲第十相說:如果欲以正法教化衆生,先布身雲,彌覆法界,示現種種光明電光,出生無量叁昧雷聲。從無礙悲心,起大智風輪,然後于法身雲,廣施法雨,所謂對坐道場菩薩,施法界無差別法雨;乃至爲求獨覺乘者,而深知緣起,遠離空有二邊,不壞解脫法雨。爲求聲聞乘者,雨以智慧劍,斷煩惱冤法雨。真是舉不勝舉,其實這些都是在說明只要我們的自性如來,能夠功德圓滿,那麼本具智慧自然能立即頓現,這些都是無作無限的自在利行。
當會衆聽後,大爲贊揚,這時十方刹塵如來,同名普賢,來爲作證。複作是言:“今此會中,十方刹塵菩薩,得一切菩薩神通叁昧,我皆與之授記,一生當得菩提。又有刹塵衆生發菩提心者,我亦與之授記,當來經不可說刹塵數劫,皆得成佛,號殊勝境界。”普賢菩薩爲了讓會衆均能記得佛陀所說演教化的訓誡,便唱起偈來,以表現圓融廣利,
p. 110
便可以總赅果、行。
當到達性起圓融的境界之後,接著就是華嚴經裏面的最重要的“離世間品”(華嚴經第叁十八品)。方師東美先生認爲要想了解離世間品或讀懂離世間品,必須要具有很高的哲學智慧,因爲它是從所行布到達圓融的狀態,在學術的領域上應該作一個總的結論。于是在整個一真法界裏面彰顯于華嚴世界前面的,就是一尊大佛----毗盧遮那佛。于是就有一位普慧大菩薩站出來,他要從哲學的理解上一層一層的提出兩百個根本哲學問題,所謂“雲興二百問”。然後普賢菩薩便從佛華莊嚴叁昧中,變成如來佛的化身,使面對著普慧菩薩所提出來的這兩百個根本哲學問題,一一地依據各種必要的層次一層一層的分析,再根據他自己所具有的創造生命的實際行動,一層一層的說明,一層一層的指點解決的方法,從不同的立場與方針,而提出二千項的基本範疇。這就叫做“普慧雲興二百問,普賢瓶瀉二千酬。”
所以方師東美先生便說:“離世間品”是一篇大文章,在這篇大文章裏面,普賢菩薩幾乎把華嚴經在了解分析…
《華嚴經普賢行願思想之研究(楊政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