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普贤行愿思想之研究(杨政河)▪P3

  ..续本文上一页亚圣的雅号。

  如果我们从字源学的观点来看,普贤的梵语为“三满多曼陀南”,中译遍吉,其意义就是“无所不在的光”或“无处不有的慈”。对于这个名词的起源,我们可以追溯到西元第二世纪的“法有我无宗”所撰集的“百缘经”和“普曜经”,它们称之为“贤善”和“普贤法身”(都具有后吉祥或圆满的意义)[5] 。甚至有些经典,将普贤译为遍吉,实际只是翻译不同,因为遍就是普,吉就是贤,遍吉就是普遍吉祥的意思。就普贤证得法身来说,就是法身普贤吉祥;就普贤大行大愿来说,就是行愿的普遍吉祥。行愿的遍吉,是属于因中一切菩萨的行德;法身的遍吉,是属于果上一切诸佛的理德。若因若果,若事若理,没有不是普遍吉祥的。

  另外在传说中,甚至有人还认为普贤菩萨早于乔达摩佛和观世音菩萨,说他在远古时代就与燃灯佛是合而为一。

  p. 106

  还有人更认为普贤菩萨就由两个著名的“普”和“贤”字的缩语,“普”是普遍没有遗漏的意思,认为在佛法中具足所有的各种高深玄妙道理,普贤菩萨他完全透彻明白,没有一些不清楚的。而且他又能将所修的十大行愿的功德,完全回向于有情众生,令一切众生都能往生极乐世界,以待花开见佛,成就佛果菩提。这种救度众生、怜悯众生的心是极为普遍的。由于他所发的愿心,所修的功德,均能令一切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蒙受重大的利益,所以才称之为“普”。

  而且清凉国师的“华严疏钞”就以十义来发挥“普”义,以显无尽:(一)所求普,要勤求一切如来所证故;(二)所化普,一毛端起,有多众生,遍周法界,无边无尽,皆尽化故;(三)断障普,一念嗔心,百万障门,如是等过八万尘劳,犹如尘沙,皆悉断除,一断一切断,无不断故;(四)事行普,八万度门,无边行海,无不行故;(五)理行普,随所修行,深入无际,彻理原故;(六)无碍行普,事理二行交彻故;(七)融通行普,随一一行,摄一切故;(八)所起大用普,无有一用不周遍故;(九)所行处普,上之八门,遍帝网刹而修行故;(十)修行时普,穷三际时,念念圆融,无竟期故。上之十普,参而不杂,涉入重重,善财入于普贤毛孔,一毛功德,即不可尽[6]。从这一段话中,更可以看出“普”义的殊胜了,也可由此了知总赅万行,随一一行,皆能称法界性,遍周于行布圆满法门。

  由于普贤菩萨是以他的大愿行而著名,所以凡是有心修学普贤行愿的人,就应该效法其行愿法门去精进参学,只要我们恭读下列偈句,便可了然于心:

  普贤行愿不可陈,圣凡悉使证圆因,

  一心不住超诸位,十愿导归继能仁。

  三乘咸令契果觉,群萌速得脱烦尘,

  恪遵大士清明诲,决定即生达本真[7]。

  p. 107

  普贤愿海实难陈,众生无尽愿无边,

  化生七宝得授记,花藏会上闻法献。

  行布圆融齐普周,接引凡流任优游,

  象驾瓶泻二千酬,莲开万德一时圆。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体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这些都是从普贤的大愿行中所出生的威神之力,所谓全体起用,全用归体,因赅果海,果彻因源的大悲愿行。虽然华严经中,除普贤菩萨外,尚有诸众菩萨,像文殊菩萨、法慧菩萨、功德林菩萨、金刚幢菩萨、金刚藏菩萨等,都是经中各诸会的会首。初会与第八会,普贤菩萨在这二会中都是毗卢遮那佛的代言人,藉著他的意志与行愿的指引,在初会中,“普贤三昧”一品正显示佛华严的全体大用,经由普贤菩萨而入一切诸佛毗卢藏身三昧。这三昧依于法界称性遍周一切刹尘,普身示现,逐渐达到全智、全慧与大能的境地,它能透露佛陀极抽象的那种形而上的教理,教诸众生,不舍尘劳,繁兴大用,随说“世界成就品”。甚至在诸众菩萨及天人的大会前,他还一一描述无穷数的庄严世界及十方国土的形成原因(世界成就品第四)。

  也就是先陈述如来的依报,现总说刹海的源由,为了美他及净化三千大千世界,普贤菩萨便叙述毗卢遮那佛在过去世中,因为修持善行所完成的无数刹海、严净、安布成立、无尽庄严、量等虚空、尘含法界的功德,以示净秽诸刹,一切唯心,不过唯有深入普贤愿海者;那么一切处无非是佛土,一切时无非是佛事。于一修中起一切修,于一行中起一切行,

  p. 108

  即绝对而即相对境界,即相对而即绝对境界。(华藏世界品第五)对于依报的庄严是有其由来的,有如源远而流长,根深而果茂的,所以说他往昔为太子时的层层阅历,是具备甚多修持胜因,才能严净佛刹尘海。然后举人显法,总明所信的因果(毗卢遮那品第六)。

  再者,我们看出,从“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华严经第廿七品到廿九品),这三品是在十地圆满后,即将成正觉的十地更胜进一位,就是等觉位。等觉位者,等是相似,因此位所作,皆似佛果,故名等觉;觉是佛果胜智。等觉法门是量同法界,要想彰显它的胜妙境界,必须先要说明十定。定是离于沉掉!专注一境,持心不散,能定能住,所以叫做定。而它又必须具足穷尽诸法本源,才能通达于智慧的根本。根据十定的作用,才能量周法界,自然还要有十通品。通是妙用难测,自在无碍,缘境无壅名通,通是智用。因为定、通实在是难以思维,那是属于智慧的极致;因为智慧的层次是玄奥宏广,所以必须受之以十忍品。因此在这里普眼菩萨就问毗卢遮那佛,至底普贤菩萨如何发展他的三昧法门?于是普贤菩萨就阐释“十种三昧妙法、十种无所不在的超自然力,以及藉著佛法来克服所有幻象时所要达成的十种忍。”[8]

  等到全体的会众,都想了解在佛刹土中所具有应化身的各种动态,为何说它是无所不在的现象时,普贤菩萨便在“十身相海品”(华严经第三十四品)中,描述佛陀法身的特征,就像无尽世界的粒子那样,是不可用算数来计算的;因为佛的身相普周于三千大千世界,皆由大智慧所摄化而感召正报有十种身,即: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智身、法身,总计有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相庄严,所以才称十身相海。而且其一一相用,都是遍周法界。对于它的甚深广大,实在是难以一一具陈,因此经中便特别说明佛陀九十七种大人相的主要特征,以彰显佛刹土中的万德庄严。

  随后普贤菩萨为了让所有与会众生,都能解脱轮回的束縳,便在“普贤行品”(华严经第三十六品)中,广陈普贤行法,

  p. 109

  普贤菩萨认为,如果要想获得佛陀的十种智,就必须要修行十法,具备十净、十大智及十观照,其中以十十代表无尽;也就是说进行十个阶段的优越而细腻的的沉思,然后才能融通佛法果海的妙德智慧,使得与会的海众均能同行于如来道上。所以当普贤菩萨在阐述普贤行门时,便有由十方刹尘的菩萨,而且与普贤菩萨同名,均从普胜世界、普幢自在佛所,来到这个佛刹土作证,以表诠佛陀与普贤行门是体用一如、理智悲愿都能圆满具足,才能随缘自在,而升进于极位。而且由十方刹土来的这些同名菩萨的作证,更可以彰显出佛陀与普贤行门是遍满于一切处,与十方同道,是无二无别。

  然后,如来性起妙德菩萨(他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便启请毗卢遮那佛,演说如来出现的大教法。如来便于口中放大光明,而入于普贤菩萨的口中,暗示他,希望他能够对大众详尽解说“如来出现品”(华严经第三十七品)。普贤菩萨在佛陀放光遍照的暗示下,便说明佛陀如何在十无量百千万亿的阿僧祇劫中,以无量的善行为根基,才能顺利彰显其菩提心愿,最后以无量阿僧祇法门圆满才证悟成佛。这些都是以无量缘、无量事,方能成就所谓千种万象的出现;如说有十种无量利行之相……。至音声第十相说:如果欲以正法教化众生,先布身云,弥覆法界,示现种种光明电光,出生无量三昧雷声。从无碍悲心,起大智风轮,然后于法身云,广施法雨,所谓对坐道场菩萨,施法界无差别法雨;乃至为求独觉乘者,而深知缘起,远离空有二边,不坏解脱法雨。为求声闻乘者,雨以智慧剑,断烦恼冤法雨。真是举不胜举,其实这些都是在说明只要我们的自性如来,能够功德圆满,那么本具智慧自然能立即顿现,这些都是无作无限的自在利行。

  当会众听后,大为赞扬,这时十方刹尘如来,同名普贤,来为作证。复作是言:“今此会中,十方刹尘菩萨,得一切菩萨神通三昧,我皆与之授记,一生当得菩提。又有刹尘众生发菩提心者,我亦与之授记,当来经不可说刹尘数劫,皆得成佛,号殊胜境界。”普贤菩萨为了让会众均能记得佛陀所说演教化的训诫,便唱起偈来,以表现圆融广利,

  p. 110

  便可以总赅果、行。

  当到达性起圆融的境界之后,接著就是华严经里面的最重要的“离世间品”(华严经第三十八品)。方师东美先生认为要想了解离世间品或读懂离世间品,必须要具有很高的哲学智慧,因为它是从所行布到达圆融的状态,在学术的领域上应该作一个总的结论。于是在整个一真法界里面彰显于华严世界前面的,就是一尊大佛----毗卢遮那佛。于是就有一位普慧大菩萨站出来,他要从哲学的理解上一层一层的提出两百个根本哲学问题,所谓“云兴二百问”。然后普贤菩萨便从佛华庄严三昧中,变成如来佛的化身,使面对著普慧菩萨所提出来的这两百个根本哲学问题,一一地依据各种必要的层次一层一层的分析,再根据他自己所具有的创造生命的实际行动,一层一层的说明,一层一层的指点解决的方法,从不同的立场与方针,而提出二千项的基本范畴。这就叫做“普慧云兴二百问,普贤瓶泻二千酬。”

  所以方师东美先生便说:“离世间品”是一篇大文章,在这篇大文章里面,普贤菩萨几乎把华严经在了解分析…

《华严经普贤行愿思想之研究(杨政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华严经》导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