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普贤行愿思想之研究(杨政河)▪P4

  ..续本文上一页世界时,所须要具备的一切哲学上面的根本范畴,都一一提出来了,并且还能把一切深微奥妙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境界,都透过最高的光明,而通通的给照射才彰显出来。而且方老师还说:假使要研读华严经的话,是不能不读离世间品,要是不能研读离世间品,那么华严经的宗教精神便会落空,而且哲学的智慧也就无从表达出来。当然这些都是因为普贤菩萨能充份发挥他最高的行动创造力,他能把人类生命的黑暗面、痛苦面一一地给予点化,而提升到人类精神生命最高的结晶。也就是说在成就佛果菩提的大道上,已经达到最高的境地,然后普贤菩萨再从根本哲学的问题上,给予二千种极详尽的解答。因此凡是真正能对于这二百种问题给予详尽解答的人,在我们这个世界上面就可以成就为真正的佛了。

  因为在目前的世界上,确实存在著无量数的问题,正等待著人们去解决,华严哲学虽然不是科学,但是它可以了解一切科学上面的重要问题与理论。

  p. 111

  假使我们只是从理论本身来看它时,那只是一种假设,这个假设一定要给予证明。所以不了解的人会发现,华严宗在宗教方面的说法与哲学智慧的表现方式,好像是一种虚妄的幻想,其实并不尽然;因为它绝不是凭空的假设,而是有其实际修证的体验,才能达成实际圆满的成就,而这些均由普贤菩萨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他在“入法界品”(华严经第三十九品)里面,更能彰显出普贤行愿的独特角色。因为在这一品里面,毗卢遮那佛入于“师子频申三昧”,便放出遍照一切的光芒,获得会中十位菩萨的歌颂赞美,普贤菩萨便承受佛威力,开示十种入“师子频申三昧”的法门,有不可说佛刹微尘劫法句,皆是如来智慧境界,也是欲令诸菩萨都能安住于师子频申的广大三昧,然后再演说普贤菩萨的行愿法门。

  四、普贤菩萨十大行愿的殊胜

  前面我们说到善财童子去参访五十三位大善知识,可是他总是要问:我已发心学佛,而不知如何学菩萨行?如何修菩萨行?如何趣菩萨行?如何净菩萨行?如何入菩萨行?如何成就菩萨行?如何随顺菩萨行?如何忆念菩萨行?如何增广菩萨?行如何令普贤行速得圆满?所以普贤菩萨就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他的十大行愿,这不仅是“入法界品”的结论,也是整部华严经的总结。所以清凉国师说:行愿一品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义广,能简能易,唯远唯深,可赞可传,可行可宝,西域王臣,未有不习,为吾人学佛所不可少之典章。而且前面序言中我们也提到普贤菩萨称赞毗卢遮那佛(共有二十一种)的殊胜功德;并且还对善财童子说,如果要成就这个功德门,就应该要广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种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诸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具足这十种广大行愿,便是成就如来功德的法门。所以说欲入如来地,非由愿王之门不可,因此我们要想学佛,就是要学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

  p. 112

  下面将分别深入探讨:

  (一)礼敬诸佛

  礼就是身体上的礼拜,敬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恭敬。诸佛是包含所有尽虚空、遍法界,刹刹尘尘、重重无尽的三世一切诸佛,也都要往内心里面生起恭敬,而运于身口意三业皆遍礼恭敬而达到清净。对于礼敬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十种:

  (1)我慢礼:如碓上下,外虽礼拜而内则驰荡,并无敬意。这种点头式的礼拜,为色身所障,自恃高贵,根本就没有恭敬心。

  (2)唱和礼:高声喧杂,辞句浑乱,彼唱我和,自己无主见,为意业不敬,人礼而我礼,缺乏至诚恳切的意念。以上两者是不合礼敬的仪式。

  (3)恭敬心:五轮(体)投地,运心观想,捧足殷重,三业相应,虔诚恭敬,为契合佛法标准的礼仪。

  (4)无相礼:这是深入法性,离自他相,观自本性,令心佛相互为用,则能所相薰,而了知心佛一体,当体即空,自然能远离能礼所礼的相。

  (5)起用礼:虽然没有能礼所礼的相,但是还能普运身心,遍入法界体,发广大心,如普贤一身现多身,遍礼刹尘数诸佛,如影随形普遍,为称体起用,理事无碍。此礼是不可以有形的礼来限度它的。

  (6)内观礼: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以吾心中众生,礼我自性中佛,身相空处即法性身。

  (7)实相礼:实相无相,不论是内外诸礼,内观自佛,外观他佛,性皆空寂,体用不二,即能所无能所,则自他双泯,证入法性,悟无生法忍,都是同一实相的法身体性。

  (8)大悲礼:观大地一切苦恼众生,皆在我的心中,故随顺任举每一个能礼所礼,都能普代众生忏悔、消灾、祈福、

  p. 113

  受无量苦,这种发心广大,由大悲心摄受一切众生,自然能激发自心而砥砺。

  (9)总摄礼:这是总摄三至八门,统和为观照礼。

  (10)无尽礼:这是进到重重帝纲的境界之中,不论敬佛与礼佛,都是相互摄入,重重无尽。是为普贤菩萨的礼,以称性智,礼称性佛,依正转成光明法藏,故能礼所礼,俱无穷尽。

  另外在“大方广宝箧经”中,智灯声闻问文殊说: “云何礼佛?文殊菩萨答:若见法净,名见佛净,若身若心,不低不昂,正直而住,不动不摇,其心寂静,行寂静行,是名礼佛。”可见一位佛教的修行者,对于礼佛、拜佛,是有其特殊道理的。佛菩萨都经过多生多劫的修行,具足很多殊胜功德。佛弟子应该要效法佛菩萨的德行,藉著礼敬之心,而激发希贤希圣的行愿,广行圣道。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藉著礼拜外在的佛像,而扩大我们的心胸;经中说: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这种扩大心量是以尽法界、虚空界为礼拜的对像,它不仅可以引发自己内在的本自佛性,而且所礼的可以全于法界诸佛。所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礼佛,是心敬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所以在礼佛偈中说: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地珠,诸佛如来影现中,我今影现如来前,一心如 法皈命礼。”这就是说明能礼人与所礼诸佛究遍至极于法界毫无障碍,将更能激发感应道交而使定慧的功用显现。

  倘若我们能彻底了解此身缘起如幻,当下即是空无自性,便能在无身中普现一切色身而礼敬诸佛。如此礼佛而心中又无丝毫杂念,可谓为最清净,心中的烦恼完全消尽,就能与佛发生感应道交的作用,自然能得到礼敬诸佛的法益,因而能离诸缠縳,同登净域,但是必须如经上所说“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那样真诚恳切精勤勇猛,才可以得到。因为对于一位学佛礼佛者,绝不应存有厌倦心,惟有无厌倦心,才能精进不断的修学下去,一曝十寒的修行方法,终究不能有所作为;心须持之有恒的礼佛,才算是真正的礼佛。

  p. 114

  (二)称赞如来

  称赞就是称扬赞叹的意思。如来是佛陀十大名号之一,金刚经说: “如来者,诸法如义。”“如”是没有差别,因为法性是没有差别可言,由于“法性本空寂”,所以才说诸法如义;而且过去诸佛都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就像过去诸佛所走过的路而来,所以称为“如来”。因为诸佛如来具足有无量功德,才能圆满成就佛道。华严经上说: “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可是一般众生却不晓得,所以我们不但首先要称扬赞叹如来所具有的无量无边的功德,让众生皆能知晓,更要赞叹如来功德的圆妙,使得人们都能心生向往,引发见贤思齐之心,然后依教奉行,入佛知见,这样便可达成弘扬佛法的效果。

  另外在“称赞如来”时,我们应该悉出无量辩才,出微妙舌根,出尽一切的音声海,出尽一切的言辞海。甚至自己可以拟具颂词,或称赞佛的十个名号,或唱念南无十方一切如来常护念诸菩萨,常咐嘱诸菩萨,自己也应该常存学习真正的菩萨行。而且称赞如来时,是偏向口业方面,口业关系人生遭遇、祸福、结果至钜。一般众生常犯的口业有两舌、恶口、妄语、绮语,造作无量无边诸业,甚至谤及三宝,罪过弥天,俗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儒家在告诫人要慎言,因为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所以孔门子思特倡“隐恶而扬善”之道。因此我们称赞如来,便具有将功赎罪的意思,从修口业的善因,才能种下福果。

  而且从称赞如来的功德,进而扩展到称赞一切有德有学的人,对于赞扬人并不是阿谀人,而是称赞其美德,纯粹出于内心的一片至诚,蕴含有见贤思齐之义,才有效果,他绝不是另有用意的要去夸张别人的好话,如果称赞得太过度,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如果有人口不能说,或者虽能说而说不清楚,或者声音不好听,就要发愿勤学普贤菩萨广为称赞如来的行愿,自然能去除恶口,譬如唱赞、念诵、说微妙法,都是称赞如来,普遍令众生获得利益,

  p. 115

  然后依教奉行,永出轮回,离苦得乐。倘若大家都来赞叹佛的功德,让一切众生都能由此信解佛法,沾润佛法的利益,这岂不是人世间最大的善事吗?

  (三)广修供养

  广修是广大修持的意思,供养是供奉敬养的意思。所谓“广修供养”,就是拿许多珍贵的好看的财物去供养一切无穷无尽的佛。供佛的惯例有十种: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因为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求福求慧,而发心广修供养也就是为了求福。供养的对象并不只是限于佛菩萨,更应该要推广到供养三宝父母师长及一切有情众生。所以普贤菩萨指示我们培植福德的田有三种,即从敬田、恩田、悲田中去广修供养。这里面的“田”是具有生长之义。敬田是指恭敬三宝(佛、法及僧)而言;三宝是代表世间的明灯、众生的宝筏,真正奉行三宝的…

《华严经普贤行愿思想之研究(杨政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华严经》导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